×

官渡之战 赤壁 战将 损失 哪些

曹操在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都损失了哪些战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5 07:21:02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一场决战。公元199年,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后,据有冀州(今河北中南部)、青州(今山东大部)、并州(今山西)、幽州(今河北北部)四州,自恃人多地广,兵精粮足,率十万大军(《三国演义》称七十万)南下,准备一举打下许昌,消灭曹操。

曹操兵少粮缺,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方针,以两万(《三国演义》说的是七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军。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曹操亲自率军东进,攻占了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收降了刘备的大将关羽,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曹操屯兵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迎战袁军。

公元200年,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前锋在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延津(今河南延津)两次大战曹兵皆胜。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先后被杀。

曹操虽然取得了首战胜利,但是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就后退一步,把兵力集中在官渡,坚守营寨,和袁绍对峙。

袁绍和曹操双方相持半年之久,曹操十分艰难。后来,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降了曹操,暴露了袁绍屯粮的地点。曹操亲率五千精兵,夜袭袁军屯粮要地乌巢(今延津东南),烧毁袁军粮草一万余车。袁军军心涣散,全线崩溃。袁绍的大将张郃、高览又临阵倒戈,投降了曹操,袁绍仅带八百余骑狼狈不堪逃回河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又在袁绍死后,一鼓作气连败袁绍的四个儿子,拿下了青、幽、并、冀四州。

官渡之战,曹操以全胜结束。因此从历史上看,曹操的大将没有什么损失,而是获得了关羽、张郃、高览等大将。《三国演义》中,曹操损失了宋宪、魏续两员战将。但是,宋宪和魏续都是吕布手下的降将,也不是什么鼎鼎有名的大将,充其量也就是三四流角色。

展开全文

而袁绍一方的损失是:颜良、淳于琼、文丑、等大将被杀;张郃、高览两位大将投降曹操。张郃最后成为曹魏中流砥柱的一代名将,曾经被刘备和诸葛亮认定为心腹之患而惴惴不安。

赤壁之战则是比官渡之战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一场鏖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经典战例。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后,率领水陆军二十多万,号称八十万南下。曹操的企图是消灭占据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和刘备。

刘备派诸葛亮到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孙权权衡利弊,碍于形势危急,派大都督周瑜和谋士鲁肃率领精兵三万,沿江西上,与刘备会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一带同曹操作战。

曹操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因为长途跋涉,又不习水战,加上瘟疫流行,初次交锋,曹军即失利。

曹操只好退到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时遇大风,曹军船只不稳,就用大铁环将船只首尾相连,降低颠簸的程度,以减轻士兵的不适。

孙刘联军采纳了东吴大将黄盖的建议,使用火攻,并由黄盖向曹操诈降。黄盖率艨艟斗舰十艘,上面装满了浇注了油脂的芦苇和干柴。黄盖的十条斗舰顺着东南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是诸葛亮借来的),疾驶到离曹军船舰二里处,突然放火,冲入曹军船队。

曹军由于船只都用铁环连锁在一起,无法躲避,顿时大火弥漫,浓烟滚滚。大火很快又延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大乱,人马被烧死和溺水而亡者不计其数。

孙刘联军乘势追杀曹军,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无心恋战,率残部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使得孙权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后又进一步攻取了益州;而后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包含了长坂坡之战、当阳桥狙击战、三江口水战、火烧赤壁、曹操北逃沿路埋伏战等等战斗。这场战役,曹操损兵折将,士兵的伤亡无计其数,不好统计了。战将的伤亡如下:

第一、长坂坡,赵云一战斩杀钟缙、钟绅、夏侯恩等战将五十多人。

第二、当阳桥狙击战,张飞一声喝退曹兵几十万,喝死夏侯杰。

第三、三江口水战,东吴大将韩当和周泰分别斩杀曹将焦触和张南。

第四、火烧赤壁之大战前夕,甘宁斩杀了诈降的曹将蔡中和蔡和。

第五、曹操北逃沿路埋伏战,甘宁斩杀曹将马延和张凯。

第六、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斩杀了水军正副都督蔡瑁和张允。

第七、曹操在大船上醉酒,失手刺死扬州刺史刘鹞。

孙刘联军的士兵有少量伤亡;战将仅有东吴的大将黄盖中箭落水,后被韩当救起。我们通过盘点,可以看到官渡之战是袁绍的大将伤亡不少;赤壁之战是曹操的战将纷纷被杀。

由此可见,大战的结果一般都是战争失败的一方损兵折将。而胜利的一方,往往都是少量的伤亡。所以,高明的指挥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一般是不会干的。

有意思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参战的双方都是实力相差悬殊、判若云泥;而且都是实力弱小的一方打败实力强大的一方。这正如《尉缭子》所云:

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