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两伊战争?表面上,是伊朗和伊拉克在1980年9月至1988年8月之间爆发的两国战争,又被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实际上,间接的参战国远不止两个,比如美国、苏联甚至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都被牵扯进了其中。
那么问题来了,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究竟是伊朗胜了?还是伊拉克胜了?
据统计,由于得到了美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支持,伊拉克直接阵亡士兵20多万,伊朗直接阵亡士兵40多万,似乎是伊拉克取胜了。不过,双方都打到了精疲力尽的地步,两个曾经富得流油的中东强国瞬间倒退几十年,再次应证了“战争没有赢家”的真理。
原本,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接壤的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宗教和边界等矛盾,但远没有到了仇深似海的程度。事实上,他们之间的战争更在于西方国家历史遗留问题的持续发酵和直接挑唆。
先说伊朗,在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得益于石油价格的迅猛增长,它的国力不断增强,很快积累了数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于是,伊朗在不断进行教育、交通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美国的默许甚至是支持下,伊朗从1978年开始陆续爆发了多次声势浩大的示威和抗议游行,逐渐将矛头对准了王室。
展开全文
不过,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者,这些形式各异的反对者们并非铁板一块。有的主张继续保留君主制,但要效仿英国进行君主立宪;有的主张彻底推翻君主制,效仿美国进行民主共和制;有的主张效仿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还有的更夸张,主张恢复之前的宗教形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就在这个乱局之中,各方势力相互博弈,教派势力逐渐占据了话语权和主导权。很快,流亡在外的什叶派宗教人物霍梅尼成为了示威领袖,越来越掌控了局势。
在霍梅尼的整合下,伊朗国内的各派势力逐渐形成了合力,倾向于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1979年,伊朗的末代皇帝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迫逃亡国外后,霍梅尼终于走到了前台,建立起了一个以什叶派为核心的伊斯兰宗教政权。从此,伊朗的政策越来越强硬和保守。
再说伊拉克,贝克尔在1968年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后,建立起了自己的绝对核心统治。因为身体原因,他逐渐将权力移交给了最信任的身边人萨达姆,甚至被对方架空了自己。
1979年,贝克尔突然宣布辞职,并以“自愿”的方式将总统宝座传给了萨达姆。上台后,萨达姆立即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清算,彻底肃清了贝克尔的残余势力,真正掌控了伊拉克的所有权力。
得益于国际油价的不断飞升,所有的产油国家都大发横财,伊拉克自然也不例外,赚得昏天暗地,赚得钵满盆满。它的国家实力迅速超出了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就是比起周边产油国的沙特、科威特等国都强出了太多。
萨达姆掌权之初,伊拉克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同时期,如此庞大的中国,外汇储备也仅仅只有2亿美元左右。
和伊朗一样,富起来的伊拉克自然重视自己的军力,通过“买买买”,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军队。据统计,萨达姆政权除了拥有100万以上的正规军,还拥有50万以上的预备役部队,装备了包括最先进的飞机、坦克、装甲车和各式火炮以及飞毛腿导弹。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接壤,难免会出现领土的争端。不过,两国还算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同意将两国边界划定为阿拉伯河的中间线地带。
不过,这样的局面还是被打破了,或者准确说是被美国人打破了。
巴列维统治时期,伊朗曾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不过,随着宗教领袖霍梅尼的上台,开始推行积极的反美政策,引起了美国的不满。不仅如此,伊朗还开始与苏联走近,终于遭至了美国的彻底翻脸,决心采取措施推翻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当时,美国刚从越战的泥潭中抽身不久,尚在心有余悸中,国内的厌战和反战情绪非常高涨。因此,面临连任的卡特总统根本不敢冒险直接对伊朗开战,以免又一次重蹈覆辙。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第一选择就是寻求代理人推翻伊朗现政权。就这样,美国人选中了那个号称“中东狂人”的萨达姆,希望借他之手去颠覆伊朗的现有政权,强化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和影响。
为了促使萨达姆最终下定决心,美国人可谓是有求必应,在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伊朗的同时,却对伊拉克大开绿灯,能给的,不能给的都通通满足。基本上,美国除了核武器以外,把能提供的武器都给了萨达姆。
心满意足后,萨达姆终于兑现了对于美国的承诺,以宗教、边界和民族问题为由,打响了两伊战争。他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依仗美国的支持完成自己称霸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夙愿。
1980年9月22日,萨达姆下令对伊朗境内的德黑兰、阿瓦士和提斯孚尔等地展开密集的空袭,打响了两伊战争的第一枪。同时,伊拉克出动地面部队突入伊朗境内,仅仅两周时间就占领了伊朗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事实上,面对伊拉克的蓄谋已久,伊朗并非完全不知。它采取了防守反击的方式,在战略和要冲处设防,希望能迟滞伊拉克军队的入侵。第一轮攻势过后,伊朗军队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到了1982年,伊朗军队绝地反击,发起了代号为“胜利行动”的攻势,一举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伊拉克军队。以此为标志,两伊交战的双方实现了攻守的易势,伊拉克军队逐渐从伊朗境内全部撤出。
为了不给萨达姆以喘息的机会,也为了防止美国继续对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伊朗军队在1982年7月后成功突入到了伊拉克的境内。甚至,还对其首都巴格达造成了大军压境之势。
已经退无可退的萨达姆自然不能服软,集结了所有力量进行反击,基本守住了主要的防线。之后,双方陷入到了僵持阶段。
1987年7月20日,在美国的力主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598号决议,明确要求战争双方立即停火。但是,双方都没有真正接受这样的停火令,继续在边境两侧保持攻势。
直到1988年,已经元气大伤的双方只能答应谈判,接受了和平停火协议。同时,无论是伊朗还是伊拉克,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面对伤痕累累的国家,伊朗和伊拉克都追悔莫及。伊朗也就罢了,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伊拉克的萨达姆认为自己是代表阿拉伯世界开战,理应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扶持和援助。
不过,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却不这样认为,比如沙特、科威特等国,面对伊拉克欠下的巨额战争借款,不但不进行减免,反而不断催促偿还。于是,向来都豪横的萨达姆愤怒了,他认为自己被阿拉伯世界抛弃和出卖了。
尤其是,对于科威特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弹丸小国,萨达姆最为痛恨。他认为,对科威特开战是转移矛盾的最好办法。
为此,萨达姆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选定为科威特。于是,在两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伊拉克又挑起了海湾战争,再次打破了世界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