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叶剑英
前言
“九一三事件”后,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负责主持军委工作,军队建设才开始慢慢走上正轨。尽管如此,但是眼下的局面依旧很是复杂,叶剑英元帅很是担忧二炮部队,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二炮现在可是成了重灾区!”
正当叶帅为此事发愁时,邓小平知晓后便向他极力推荐了一人,那就是向守志将军!对于向守志将军,叶剑英元帅也不陌生,并且也非常了解他的经历和品格,为此并说道:“如果是他去担任二炮司令员的话,那我就放心了!”
随后,叶剑英、邓小平先后向党中央推荐了向守志将军,最终经过中央商讨后,决定任命向守志为第二炮兵司令员!
那么向守志将军有怎样的经历?为何让叶帅看后接连点头?向守志在担任二炮司令员后,他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向守志与导弹结缘
1957年8月,向守志将军奉命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一班学习,学期3年。
这所军事学院,在中央军委和总部的关心下,以及刘伯承元帅等人的领导下,在最短的时间里,完全靠自力更生的办法,办起了这所全军最高的军事学府。
随着部队现代化的推进,则对部队高级将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一些土生土长的共和国将领们便被调来学习,而大家都知道自身的情况,便很是重视这次的学习机会。
向守志在这里也遇到了自己的老战友,比如说杨得志、陈锡联等人。大家如今又相聚在刘帅的麾下,虽说这次不是打仗,但是对于向守志等人而言,学习比打仗并不轻松多少。
图丨向守志将军
展开全文
要知道大多数的将军,都出身贫寒,小时候基本没有读过多少书,而现在要系统地学习战略战役理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想想都很是发愁。
不过面对眼前的困难,众多将军没有一个人退缩,想要放弃,全都咬牙坚持着。而这段经历,也全都成为了众将难以忘记的岁月,向守志将军曾回忆道:
我的文化不算高,学习困难也不少。但我坚守这样一个信念:别人能办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办到。在战争年代,那么大的困难我们都克服了,眼前的困难算得上什么呢?
正是通过在军事学院的学习,向守志将军初步了解和学习了导弹、火箭和核武器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一名从战场上杀出来的战将,他清楚地明白这些武器的威力,内心更是渴望解放军部队早日掌握这一克敌制胜的“法宝”。
图丨向守志将军
当时美国和苏联等几个主要大国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时代”,相继建立了战略导弹部队,并将导弹核武器作为军事力量的主要支柱用来争夺世界霸权。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和核威胁之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加强我国的国防力量,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地作出了建立我国核工业和火箭工业的决策,以建立中国独立的核反击力量,来打破敌人对我们的核垄断、核威胁和核敲诈。
随着我国导弹研究事业的开展,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为能够培养专业人才,我军第一所培训战略导弹干部的学校: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的前身西安炮兵学校正式成立!
要想要这所学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那么领导班子绝对是重中之重,为此党中央便进行了多次的商讨。
另一方面,向守志将军等人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带着祖国的重托和军委首长的希望,满载着学习的收获,愉快地走上了各自新的工作岗位。
图丨向守志将军旧照
关于向守志将军的工作岗位,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向守志将军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的老战友们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想要招他来军区工作。正在这时,党中央关于西安炮兵学校领导班子的商讨也结束了:
周总理亲自点将,在叶剑英元帅推荐年轻的军长里,圈定向守志出任西安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为我们掌握尖端武器的导弹部队培养人才!
向守志将军在得知这件事后,内心不仅没有抵触心理,反而很是高兴。我们前文说到,向守志将军希望我军也有导弹、核武器等高尖端武器,为此他愿意投身于这个行业中,从零开始导弹探索之路。
就这样,向守志选择前往西安担任炮兵特种技术学院首任院长,并和其他同志一起组成一个信念坚定地领导班子。
1960年9月,随着工程一期、技师一期正式开学,这也标志着我军第一所战略导弹技术学校从此诞生了。作为这所军校的院长,向守志将军清楚地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为此他每天都非常刻苦地专研,尽快熟悉教学和导弹专业,使得自己由外行变成内行。
图丨向守志
在刚担任院长之后,向守志将军便到教研室的第一线蹲点,实地摸清教学第一线的全面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要说在担任院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大的难题便是“三材”匮乏。
由于当时赫鲁晓夫的背信弃义,撤走军事顾问,带走了资料和教材,这就给导弹学院教学上带来很多困难。为能够解决教材的困难,向守志将军组织人员研究编写教材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共编写教材近100种,计3000多万字,基本保证了教学方面的需要。
在教材问题解决后,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器材匮乏的问题。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向守志积极四处奔走,向上级部门反馈,联系老战友,最终给学院添置了许多教学保障器材。
开学之后,另一个难题是没有实验室,实验课无法进行。既然遇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向守志将军派人多方联系求助,借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给学员们上课。
不过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为向守志等院校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外出取经后,初步制定了一批实验室和专业教室的建设规划和预算,并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西安炮兵学校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还引进了一大批人才,较好地解决了教员队伍的问题。
图丨向守志
随着这些问题解决后,向守志将军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想要办好一个学校,向守志认为必须培养一个好的校风。在培养校风的过程中,学院领导强调干部以身作则,传作风,带作风,从而密切了官兵关系,增强了内部团结。
也正是如此,整个学院上下一心,令行禁止蔚然成风。叶剑英元帅在视察过后,握着向守志的手说道:“检查组的同志向我汇报,讲你们炮兵技术学院朝气勃勃,热气腾腾。我听了很高兴,我是来为召开全军工程技术院校改革现场会做准备工作的,想听听你的意见。”
向守志听后向叶剑英元帅汇报了学院的工作进展,叶帅听后点了点头赞扬道:“你们已成为我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学院。你们学院很重要,是我军唯一的一所导弹学院……”
图丨叶剑英
通过叶帅的这番话,我们无疑能够看出,向守志将军担任西安炮兵特种技术学院的院长,无疑是合格和优秀的!
1964年6月,中国自行研发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0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久后,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相继展开。再这样的背景下,向守志将军被任命为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分管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院校和科研机关的工作。
叶帅对二炮部队的担忧
向守志到了北京军委炮兵报到后,先是熟悉情况,随后便跟随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军委炮兵司令员吴克华中将四处进行调研工作。
后来随着我国有关核武器研究进展的不断突破,这也为建立一个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新兵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965年6月2日,主管战略导弹部队建设的张爱萍副总参谋长,召集军委炮兵吴克华司令员及国防科工委和总参作战部、军务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开会,就建立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经过商讨后,大家一致认为,为了有利于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和系统开展武器装备的战斗使用研究,急需明确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指挥体制。正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很快建立了起来,向守志将军也被任命为了第二炮兵司令员。
图丨叶剑英
不过由于林彪的反对,为此向守志将军未能赴任。直至“九一三事件”后,向守志才被叶剑英元帅叫到办公室谈话,准备让他继续担任第二炮兵司令员,这是为何呢?
当时二炮部队深受影响,为此叶帅很是担忧这支部队的情况,叶帅曾对向守志将军说道:
二炮现在可是成了重灾区,派性严重,折腾过来,折腾过去。一次党委扩大会议居然在京西宾馆里开了七八个月,吵来争去,互不服气,我去拍了桌子才散会,但问题仍未解决。
通过叶帅的这段话,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出来,叶帅对二炮部队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叶帅正为这件事而发愁,邓小平在得知这件事后,便向他推荐了向守志将军。叶剑英和邓小平先后向党中央推荐了向守志,为此便有了上文中叶剑英元帅找向守志谈话的那一幕。
“今天叫你来谈话,主要是有关于你的工作安排。根据军委的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准备派你回二炮部队,担任司令员。你是什么想法,对于重新分配的工作有什么意见。”
图丨向守志
“叶副主席,我目前对新知识、新技术也不怎么了解,恐难担当此重任,怕辜负了军委首长的厚望。”
叶帅在听到向守志的回答后,说道:“我们还是认为你当二炮的军事主管,是最为合适的。你先不要表态去还是不去,先回去考虑下再说吧!”
向守志听后点了点头,回到家后,向守志便翻起了这段时间内,有关二炮部队的文件,想要熟悉一下情况。在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考虑后,向守志将军最终还是前往二炮部队担任司令员。
向守志在上任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对二炮机关和部队进行了整顿,整个队伍顿时从上到下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组织纪律性大为增强,部队逐步趋于稳定,党指挥枪的原则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在之后的岁月中,向守志将军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二炮部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丨向守志(左)
1977年,向守志调往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在谈到二炮部队时,向守志将军动情地说道:
我虽然离开二炮部队了,但和许多老同志一样,对曾经在一起工作、战斗和生活过的二炮部队的同志们怀有深厚的革命感情和友谊。
1980年,叶剑英元帅曾到南京军区视察工作,在见到向守志将军后,叶帅曾向他询问道:“你好想不想回二炮部队去了?”
向守志将军在听到叶帅的这番询问后,回答说:“我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如果允许选择,我留在南京。”
图丨叶剑英元帅
叶帅在听到向守志的回答后,笑着点了点头。
1982年10月,向守志将军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这无疑是党中央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当然,向守志将军也没有辜负党中央对他的器重,在他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期间,南京军区的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为南京军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