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被锁定了,真的能躲过导弹吗?
#战机被锁定真的能躲过导弹吗?#
又是一个标签话题啊,目前很负责的说——难!
如果一架战斗机在导弹的攻击下逃出生天,说战斗机躲开了导弹有点不严谨,严谨一点的讲是导弹脱靶了。
真的,别被影视作品骗了,在影视作品中战机如果不能有效的躲避导弹,那么剧情就无法推进了。
但真正的战场并不像是影视作品,如果讲出来或许大家会觉得残酷。说一件事情,大家来细品一下:
在很多领土争端和国际军事摩擦中,往往会有让人十分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火控雷达照射。例如前不久日本抗议了韩国利用火控雷达照射其P-3巡逻机的事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端。
展开全文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就觉得火控雷达照射不就是照一下嘛,飞行员又不会怀孕?
很多人比喻火控雷达照射就好像是在黑暗中被探照灯照射并不会造成实质性伤害,其实,火控雷达照射相当于用枪指着头!
对被指着头的一方生死线就只在于对方是否继续扣动扳机。
一旦对方扣下扳机,绝无生还可能。
因此在国际事务上火控雷达照射实际上已经等同于进行攻击。如果战机可以在火控雷达照射轻松的躲避导弹,那么被火控雷达照射就已经不是事 儿了。
简单的说下导弹是如何攻击飞机的。
导弹攻击飞机的过程叫做归航(Homing),归航就是指导弹飞向空中的一个既定参考点。Homing这个词本身是指迁徙动物的归巢行为。一些生物,例如海龟,往往在经历了多年巡游的过程后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繁殖产卵。这是由于这些生物在出生的一小段时间内就将出生地的特征(磁场、偏振光、气味……)储存固定在自己的记忆结构中。
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准确的归巢。
这一点和导弹的归航作用相同,于是生物名词“归巢”也被借用到导弹的行为上叫做“归航”了。
早期的导弹依靠的是乘波方式(LOS,Line Of Sight System,视线系统)。
雷达发出一束很窄的电磁波照射目标。导弹在尾部安装信号接收天线。只要保证导弹在雷达波波束范围内飞行且雷达一直指向目标,在导弹燃料足够的前提下就可以和目标相遇。但这个系统往往在导弹迫近目标的时候目标做出大角度机动,导弹很容易跟不上雷达波波束的移动而丢失目标。只不过这种制导方式在现代导弹中已经不怎么使用了。
然后就是等角导航(Proportional Navigation)。
如果导弹的飞行方向和目标之间的连线是能保持相同的角度的话导弹是一定可以命中目标的。这个时候导弹并不是追击目标,而是计算出一个和目标的交汇点。通常导弹的制导系统会取临近的5-9个周期的雷达测角信号来确定导弹下一步的飞行修正方向。这时候即便是飞机做出大范围复杂的机动,导弹也只需要修正一点点航行方向就可以迅速的接近目标。
例如这架F-18上下翻转腾挪,实际上对等角测定导航的导弹来说并不需要太大的姿态调整就可以依旧在F-18的飞行方向上命中目标。
但这种方法容易受到金属铂条的干扰。
大片的金属云会导致测等角的角度失准。
再有就是追击模式(Pursuit),这是让导弹的速度矢量永远指向目标的一种归航模式。
多见于红外制导导弹,导弹向视野区域内的最亮参考点飞行。始终将自己飞行的方向指向目标。这也是大家所认为的最直观的导弹打飞机的场景了。
一些飞机释放热焰弹也是为了对付奔袭过来的红外制导导弹。
为什么说现在的飞机躲避导弹已经很难了呢?这主要得从三点说起:
第一,导弹的导引头现在已经大幅度进步可以很容易的区分出飞机和假目标之间的差别。
现代新型的导弹导引装置已经不是以前简单的电子元件了,而是具有图形分辨能力的设备。飞机的形象和热焰弹的光点可以被ccd导引头轻易的区分。而且大部分现代导弹的视场要比之前的导弹更开阔,飞机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飞出导弹的视场。
第二,导弹的速度和机动性是飞机的几倍。由于飞机上有飞行员的存在,就很难突破人类的生理极限。一般飞机能做出的最大机动也就是9个G。但是,现代导弹上可没有生物体存在,导弹的机动性可以达到40G,也就是说飞机能做到的转弯、滑坡、爬升导弹都能做到并且比飞机做得更迅速。这就是一个以快打慢的情景了。
第三,导弹打飞机的时候并不是靠碰撞来击毁飞机的。而是飞到飞机附近去爆炸。所以几乎不会出现导弹擦身而过的现象。
以空中目标为打击对象的导弹都会装有无线电近炸引信。在没有接触到目标的时候就会被引爆,依靠爆炸破片从大范围的区域对目标进行杀伤。所以你会在被导弹击落的飞机残骸上看到大量孔洞。
这些孔洞就是凌空爆炸的导弹战斗部破片造成的。也正是这些破片撕裂飞机的蒙皮破坏掉飞机内部的管路导致飞机坠毁。
一般而言相对轻型的空对空导弹战斗部爆炸的时候破片的有效杀伤半径为30米,大型的地对空导弹破片有效杀伤半径甚至可以达到150米。进入这个区域对飞机而言就是必死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