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 功绩 英杰 沙场 将军

老渤海•英杰篇|百战沙场建功绩——杨国夫将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4 21:38:03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杨国夫同志(原名杨国富),1905年夏出生在安徽省霍邱县老桥村。其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老桥村的广大农户多以租地为生,加之“老天爷”一连三十多天不下雨,田野禾苗半枯焦。有钱人坐高堂,盘高利,鱼肉满肠;穷苦人心如焚,断炊烟,离井逃荒

杨国夫家为佃农,从他祖父那辈起就房地皆无,全靠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当时,杨国夫家有祖父母、父母亲、叔叔、姑姑、弟弟和妹妹,老少九口,租田六亩,租房七间、养小牛一头,全家人终日拼死拼活地干,勉强度日。旧社会没有穷人的活路。国夫五岁那年,祖父和父亲先后不幸去世;八岁时,母亲也因病无钱治疗而离开了人间。打那,杨国夫只得靠着奶奶和叔叔杨小山度日。不久,他家的那头小牛也病死了,家中负债累累,租种的六亩田只得全部退了,房子也由七间减为三间,全家人的生活只靠着叔叔杨小山帮人家做零工,或挑担做小生意,赚钱来维持糊口。由于生活所迫,1913年2月,八岁的杨国夫便雇给了邻村的一家地主放牛。杨国夫给地主家放牛,受尽了人间苦难。他吃的是残汤剩饭,住的是牛棚,夏天蚊子叮咬,冬天衣不御寒,害得身上生了疮,头上长了癣,狠心的地主也不给治疗。

1918年2月,年轻的杨国夫为了寻找生活出路,经人介绍,到蚌埠的一家纺纱厂当了学徒工。在那万恶的旧社会,苦莫过学徒,狠莫过资本家。他在学徒期间,要侍奉老板全家老小,经常遭到老板的毒打。他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干就是十几小时,连大小便都有次数和时间限制;可吃的却是发了霉的糙米饭。住的是低矮潮湿的集体工棚。由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有一天国夫在纺纱机前干着干着打起了磕睡,谁知被老板看见了,除遭了顿拳打脚踢外,还被罚二十天不给菜吃。从此,国夫的心灵深处又暗暗埋下了对资本家的仇恨。

杨国夫的家乡是早年同盟会活动过的地方,受革命思潮的影响较深。革命军到处挂牌招兵,杨国夫为了寻求生活出路,于1925年1月到一个军阀部队里当了兵。在这里,杨国夫有生第一次摸到枪杆子,爱不释手。不久,这支部队便开进六安城驻防操练。这支部队在六安城驻防一年零三个月,其间,杨国夫学会了队列、射击、刺杀、投弹、土工作业、利用地形地物等单兵的技术和战术,养成了一定的军人素质。军阀部队,官兵之间,弱肉强食,关系复杂。这对抱着找生活出路的杨国夫来说,很快便觉得这里不是自己久呆的地方,于是决定逃走, 1926年4月的一天,这支部队奉命由六安城开往安庆整编,行军途中杨国夫机智地逃走,回到了家中。回家以后,家中生活仍十分困难,国夫只得继续寻找生活出路,于1927年2月再次离家出走,到离家一百多里的麻埠一个大佃户家当了雇工。这一去,带来了杨国夫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展开全文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我们党从惨痛的教训中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开始了创建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杨国夫当雇工的麻埠地区,早在1925 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正在深入开展。这时杨国夫认识了一个姓王的农民地下党员,在其帮助教育下,他开始懂得了穷人要想过好日子,必须团结一心,跟共产党闹革命。1928年1月,杨国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使杨国夫心中燃起一盏导航的明灯,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执行党的指示更加认真坚决。他仍以雇工身份作掩护,担任了中共麻埠区委的秘密交通员,负责转送由麻埠向北独山、六安一带的秘密联络信件。每次执行任务,不论多么艰巨危险,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完成,成为党的一名优秀的地下尖兵。

1929年初,杨国夫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带领一支18人的小分队,活动于鄂东北、豫东南一带。1930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一营连长;1932年3月起,先后任第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副营长、营长;1934年3月,任红30军90师270团副团长;1934年11月中旬,杨国夫在历时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中被提升为红30军90师270团团长。1935年3月28至4月21日,杨国夫指挥270团全团参加了嘉陵江战役,开始了长征。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杨国夫的第270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红四师的第10、第11、第12团,杨国夫改任第10团副团长。1935年8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过草地,杨国夫奉命带领一个营负责全师的收容任务,经过六天的艰苦行军,全师终于走出了大草地,杨国夫所率领的营仅减员两人,受到师部的表扬,事迹被登载在军部的快报上。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哈达铺整编为陕甘支队时,各团改为大队,直辖4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取消营建制,杨国夫改任第10团第2连连长。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1月恢复师、团建制名称,杨国夫任红一军团第四师第10团2连连长。

1935年11月的直罗镇战役中,杨国夫同志奉命带领一个连负责毛主席指挥所的警卫工作。为毛主席警卫,杨国夫感到责任无比重大和光荣,一定要保证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绝对安全。直罗镇三面环山,敌人进到这里就如同钻进了口袋。毛主席的指挥所设在直罗镇北面不远的山坡上。战斗打响前,杨国夫怀着兴奋的心情,反复检查了这里周围的一切。他看到毛主席不顾寒冷和敌机在上空盘旋,稳坐在山坡上,身披一件蓝大衣,手拿铅笔,面对一张三十万分之一的旧地图,不时找有关指挥员谈话。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情景,使杨国夫同志对毛主席更加崇敬。

在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直接指挥下,直罗镇战役于1935年11月21日天亮前打响。随着毛主席的一声令下,我“两路”红军似猛虎下山,从直罗镇南北两面山头上狠砸了下来,红十三团和红十五军团拦头,红四师堵尾,红二师斩腰,敌东北军一〇九师被我英勇的红军夹击在两山之间,顷刻瓦解,缴械投降,其师长牛元峰只带少数残兵狼狈退到直罗镇东面山头上的一个小寨里,妄图负隅顽抗。这时,周恩来副主席离开指挥所,来到第一线指挥作战。毛主席也不时询问十三团在直罗镇东北协同红十五军团阻击敌人的情况。当他得知红十三团还没有攻下敌人的山头,牛元峰死不投降时,略加思索,即把杨国夫同志叫了过去。主席向枪响的方向指了指,风趣而严肃地说:"杨国夫同志,你不是一听枪响就手痒吗?现在交给你一个新任务。”“请问主席,什么新任务?”杨国夫听后激动地问。毛主席站了起来,给杨国夫简要地分析了前面的敌情,命令他带领警卫连去加强十三团作战,一定要尽快攻占那个山头高地。保证全歼敌人。杨国夫一听毛主席要把警卫连拿上去,顿时担心起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首长的安全,因为这儿离火线只有二十来里,且敌机不时在头上盘旋,万一有个什么闪失,那怎么得了!因此,他连忙请示说:“报告主席,我们留下一个排警卫,也保证完成任务!”毛主席完全清楚杨国夫同志的心情,亲切地说:“国夫同志,只要你们上去把敌人消灭了,我这里就是安全的,一个人也不要留。准备出发吧!”“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用打胜仗向您汇报!” 接着,杨国夫尊敬地向毛主席行了个军礼,即带队出发了。但是,他还是悄悄地留下了三个同志担任指挥所的警卫。

很快,杨国夫同志带队来到作战现场,在红十三团首长的统一指挥下,认真观察敌情后,指挥部队乘敌不备,从山头背后突然发起攻击,顿时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阵脚大乱,一举夺下了敌人占据的山头。牛元峰见大势已去,便趁夜突围逃跑。我英勇的红军指战员又一气追了二十五里,终于活捉了牛元峰,全歼了国民党东北军一〇九师,真可谓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啊!

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国夫任陕北红四师12团团长。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学习。1938年6月,他奉命到达山东清河区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期间,杨国夫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地委军事部长,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等职,是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

杨国夫对解决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持有独到的见解。1938年冬,日军“扫荡”频繁,斗争异常艰苦,部队得不到休整。面对这种局面,杨国夫提出不要骑着铁路打转,集中力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很快得到上级批准。清水泊根据地创建后,他指挥部队分三路渡过小清河,经过数次激战,粉碎了敌伪顽的阻击和进攻,控制了垦区、利津北部、沾化东部广大地区,开辟建立了垦区抗日根据地。随后又开辟边区为中心的活动基地,开辟了利津、沾化两县北部黄河入海口广大地区。并争取了蒲台王雪亭部起义。使广饶、博兴、蒲台、利津、沾化广大地区连成一片,与冀鲁边地区的交通联系也进一步打通。这个战略转变,对清河平原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作用。1942年至1943年,敌人举行万人大“扫荡”时,八路军在此地区自由机动,反转迂回打击敌人。

杨国夫指挥部队和民兵胜利地粉碎了日军对清河地区的无数次“扫荡”和“蚕食”,充分显示了他的胆略和智谋,为创建和巩固渤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丰富经验。1943年是清河平原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一年,这一年,他先后指挥拔掉了广北三里庄、北隋、博兴沙窝店子、垦区陈家庄、广北斜里巴、清西王家庄、韩家堂、清东八面河等近二百个敌伪据点。冬季反“扫荡”中,面对日伪军出动2.5万人、1个骑兵旅团并有飞机配合的严峻形势,杨国夫指挥部队采取灵活战术,使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各分区部队利用敌人集中兵力进攻我中心根据地的时机,运用“翻边战术”,纷纷出击,打得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持续21天的反“扫荡”以抗日军民的胜利而告终,三支队被山东军区通令嘉奖。在根据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杨国夫率领部队与群众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饥。并发动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打鱼晒盐、开荒种地,进行生产自救,从而胜利地度过了灾荒。1944年夏季,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8月18日利津城解放。1945年4月,发起滨蒲战役,滨县、蒲台县城相继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迅速从各解放区抽调干部和部队奔赴东北战场。1945年10月初,杨国夫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率渤海军区七师挺进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师长,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在战斗中,以1个多师的兵力,抗击了国民党4个军的进攻,坚持半月有余,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完成任务后,抓住时机撤出战斗,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共中央的通令表彰。后又参加四平攻坚战和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6月,杨国夫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副兵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1981 年秋杨国夫不幸身患肺癌,先在上海、后到北京住院治疗。1982年2月4日下午4时零3分,杨国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七十七岁。杨国夫同志的一生,走过了一条从放牛娃到人民将军戎马生涯的艰难道路。尽管征途坎坷曲折,但全心全意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始终如一,坚贞不渝,为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力量。其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高尚思想与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深受人民钦敬。

杨国夫同志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余秋里同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负责同志于2月7日向杨国夫遗体告别。2月13日下午,在济南部队“八一”礼堂隆重举行了杨国夫同志追悼会,对杨国夫同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正是:

将军一生为国忧,

何曾惧断头。

终生坚信马列,

那怕风雨骤。

百战沙场建功绩,

海上渔业忙运筹。

扎根群众人人敬,

为民造福千古秀。

(滨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