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酾的拼音是什么和字的意思
- 酾字怎么读
-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酾读什么
- 酾怎么读音是什么
- 酾酒怎么读 酾酒是什么意思
- 酾酒怎么读
- 酾怎么读 汉字酾怎么读
-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酾读什么
- 苏轼《前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酾”可以读作shāi吗
酾的拼音是什么和字的意思
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hi(一声)和li(四声)
意思如下:一)酾 shī ㄕ
动词
滤酒。说文解字:“酾,下酒也。”诗经˙小雅˙伐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章怀太子˙注:“酾,犹滤也。”
斟。宋˙苏轼˙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疏通、分流。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乃酾二渠以引其河。”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酾,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也。”
(二)酾 lí ㄌㄧˊ
动词
用水清理酒渣。集韵˙平声˙支韵:“酾,以水糟。”
以上资料参考汉语词典,希望对你有帮助⊙▽⊙
酾字怎么读
◎ 酾
(1) 釃 shāi
(2) “酾”( shī)
◎ 酾
shī
〈动〉
(1) 滤
酾,下酒也。一曰醇也。从酉,丽声。——《说文》
酾酒有衍。——《诗·小雅·伐木》。传:“以筐曰酾,以薮曰湑。”
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后汉书·马援传》
(2) 又如:酾酒(滤酒)
(3) 斟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宋· 苏轼《前赤壁赋》
(4) 又如:酾尊(斟酒)
(5) 疏导
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6) 又如:酾沈澹灾(疏导分散水流以缓和消除灾情);酾流(分流,支流);酾浚(疏导)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酾读什么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酾读shī (音同师)
酾又读作shāi——“酾“( shī )的又音。
酾怎么读音是什么
望采纳,O(∩_∩)O谢谢
酾
拼
音
shāi
shī
部
首
酉
笔
画
14
五
行
金
繁
体
釃
五
笔
SGGY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hāi
]
(又)①滤酒。②斟酒。③疏导河渠。
[
shī
]
(又)①滤酒。②斟酒。③疏导河渠。
相关组词
酾尊
酾酒
酾浚
酾流
浓酾
栉风酾雨
酾沈澹灾
槌牛酾酒
酾沈淡灾
更多
百科释义
酾(shī),有“滤酒、
斟酒、疏导,分流”之意。“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出自出自苏轼《赤壁赋》
。
查看百科
英文翻译
I
酾酒怎么读 酾酒是什么意思
1、读音:
(1)
过滤酒水。斟酒。
(2)
斟酒。滤酒。
2、引证:
(1)滤酒。
《诗·小雅·伐木》:“伐木许许,釃酒有藇。”毛传:“以筐曰釃。”
《后汉书·马援传》:“援乃击牛釃酒,劳飨军士。”李贤注:“釃,犹滤也。”
清王灼《祭海峰先生文》:“凡厥岁时,招呼僚友,广座高陈,炰羔釃酒,后生魁俊,接引维勤。”
(2)斟酒。
《晋书·周处传》:“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釃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馀,得无戚乎?’”
酾酒怎么读
酾酒读音是shāi jiǔ。
基本解释
1、使液体、气体经过纱、布、纸等,除去其中所含的泥沙、杂质、渣滓、毒素而变纯净:过滤。滤清。滤器。滤纸。滤液。
2、往杯盏里倒饮料:斟茶。斟酒。
3、古代指精羹汁:厨人进斟。
4、用高粱、米、麦或葡萄等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白酒。啤酒。料酒。鸡尾酒。茅台酒。酒浆。
造句
1、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3、那清远的庭院中,苏轼酾酒握斛思兄弟。
4、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5、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6、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7、且听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8、那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为贤士对月沉吟的人也是曹操。
9、蔺相如墓范成大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10、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1、他们酾酒临江,把酒问青天,我们也能横槊赋诗,纵一苇之所如。
12、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酾怎么读 汉字酾怎么读
1、酾拼音:shāi,shī。有“滤酒、 斟酒、疏导,分流”之意。“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出自出自苏轼《赤壁赋》 。
2、酾酒,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他面对着大江饮酒,横执着长矛吟咏诗歌,确实是盖世无双的英雄啊。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酾读什么
酾,读作shāi(声母sh,韵母ai,一声) shī(声母sh,韵母i,一声)
基本字义:
酾(shī),有“滤酒、 斟酒、疏导,分流”之意。
【山西祁县话】酾si,酾饭(盛饭的意思)。《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祁县人,在“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中写到“曹操教酾热酒一杯……”这里的酾与祁县方言极为吻合。
苏轼《前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酾”可以读作shāi吗
苏轼《赤壁赋》中“酾酒临江”的“酾”可以读作shāi,读作shāi的时候与读shī的时候词性、意义均相同。
酾酒是汉语词汇,拼音:shᾱi jiǔ,shī jiǔ。解释为滤酒,斟酒,疏导,分流。
《赤壁赋》
宋代 苏轼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
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
扩展资料:
《赤壁赋》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赋》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