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
- 三国正史最强谋士排名榜
- 三国谋士前100名排行榜
-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如何你认为最厉害的是谁
- 三国中十大谋士排行榜应该是怎样的
- 三国谋士排名
- 三国有五大谋士,排行分别是什么
- 三国二十四谋士排名
- 三国中谋士的排名是怎样的有何依据呢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
分析如下
1,司马懿
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2,郭嘉
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
3,陈宫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4,贾诩
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5,田丰
袁绍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
6,诸葛亮
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 ”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
7,陆逊
陆逊,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着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二二二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虎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孙权废太子,屡次进京相劝,孙权不听,忧愤而死。
8,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三国志,中期曹操几乎言听计从。
荀彧,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9,庞统
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1.《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2.《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沫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3.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4.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
关羽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民问名声尤大,小说中的关羽,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因其髯长二尺,故人称之为“美髯公”。小说第l回中写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来又加上“跨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从而构成了《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整体形象。
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5.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曹操、司马懿、苟或、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其实就像胡适所说的包公一样,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的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外交,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这也明显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乡土观念。
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渚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正史最强谋士排名榜
第1:司马懿
司马懿是曹操的谋士,但是一开始司马懿并不想为曹操所用,是曹操硬抓来的。后来在曹操抵抗北伐中出了不少的谋策,是曹操的大功臣。曹操深知司马懿足智多谋,是个有野心的人,临死前还交代曹丕要小心司马懿,但是奈何曹丕不听。司马懿在七十多岁还能起兵造反,为创造西晋王朝垫下了基础。
第2:荀彧
荀彧年轻时就很有才名,预料到自己的老家将会是战争之地,劝父老乡亲离开这是非之地,可是大家对家乡留恋不愿离去,荀彧只好带领自己家人离开。到冀州投奔袁绍,后来他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就又去投奔曹操,在曹操那里得到重用。为曹操举荐了很多的人才,曹操统一北方的战略和军事路线就是荀彧为他制定的。
第3:贾诩
贾祤辅佐过的人很多,有曹操,董卓,张绣等人。贾诩在曹操的身边待得最久,帮助曹操打过很多的胜仗,因此深得曹操的信任。在渭南之战时,曹操与韩遂、马超僵持不下,就是贾诩想出离间计,离间韩遂和马超二人,让他们内乱,才一举平定关中。
第4:郭嘉
郭嘉十分明智,他能审时度势地选择他的主人,最后选择跟随曹操。当初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奔曹操,在杀不杀刘备的问题上曹操采取了郭嘉的建议,但郭嘉建议曹操软禁刘备,曹操不听。后来刘备趁郭嘉不在的时候,向曹操提出去截袁术,结果乘机跑了,曹操十分后悔不听郭嘉的建议。
第5: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琳琅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策划指挥的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战役出神入化,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协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建立蜀国,安定南中。
在刘备死后辅佐刘禅,事必躬亲,实行屯田政策,并五次北伐。在三国这六大谋士中诸葛亮可排榜首,当之无愧。
三国谋士前100名排行榜
三国时期的谋士其实非常多,在我心中前五名的名单如下;第一、郭嘉;第二、诸葛亮;第三、荀彧;第四、庞统;第五、法正。
首先来说说排名第一的郭嘉和排名第二的诸葛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来看,诸葛亮才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是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其实是不如郭嘉的,这一点从蜀汉和曹魏的发展就能看出来,郭嘉是曹魏阵营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师,而且曹操的霸业也都是靠着郭嘉才发展起来的,而蜀汉虽然也是以诸葛亮为核心,但是诸葛亮并没能帮助刘备将蜀汉发展壮大,所以说郭嘉才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最强军师。
其次来说说第三名的荀彧和第四名的庞统,这两位其实分别是郭嘉和诸葛亮的低配版,荀彧本身就被誉为“王佐之才”,也的确是帮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但是荀彧的计谋其实没有郭嘉和诸葛亮那么神,这也是荀彧不如郭嘉和诸葛亮的地方。而庞统在外的名声可以说是与诸葛亮持平的,毕竟一直有传言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庞统的战绩比较少,而且庞统还没有发挥真正实力就死了,所以本应该与诸葛亮并列的庞统也就只能屈居第四位了。
最后再来说说最得刘备喜欢的谋士法正,法正的谋略能力也是非常好的,否则法正也不可能帮助刘备夺取那么多座城池了,但是法正比起前面四位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计谋太过冒险,若是计谋出了什么问题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说法正的“长板”或许是比诸葛亮等人更长的,但是法正的“短板”也比诸葛亮等人更短,所以法正只能居于他们四位之后了。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如何你认为最厉害的是谁
《三国演义》中谋士众多,如果把他们排列一个大榜单,是一件很不容易也很繁琐的事情。因而,本回答仅列出十大谋士,并按照演义中的实力进行排名。这十大谋士分别是: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荀彧、郭嘉、沮授、贾诩、程煜、庞统,最厉害的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呢?
十大谋士为何如此排名在十大谋士之后,还可以列举出一大串名单,比如,袁绍手下的田丰、审配、许攸、逢纪,曹操帐中的荀攸、满宠,刘备曾经用过的徐庶、法正,东吴阵营里的张昭、鲁肃、诸葛恪等等,以及吕布手下的陈宫,不知是哪个阵营中的陈登父子,等等。这些人中,都有展示自己智谋的突出表现。但是,《三国演义》中,这些谋士的事迹并不是太突出,或者只是短时间的出现在罗贯中的演义舞台,并没有展示其正史中的实力。
袁绍手底下的谋士除了郭图尽出馊主意而外,其他几人都是非常厉害的谋臣。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袁绍的更多信任,内讧消耗了他们的智谋,随着袁氏集团的迅速灭亡,他们也很快消失在历史舞台,没能在此后的三国时代一展风采。既然如此,同是袁绍谋士的沮授,何以能够入围“十佳”呢?原因很简单,沮授的智谋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战术之上,而更多的是其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和谋划。荀彧在评价袁绍谋士时,对田丰、审配、许攸、逢纪等人很是不屑,独不敢轻视沮授。
官渡之战沮授被俘,曹操非常想得到他,曾经劝降道: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曹操的话很中肯,袁绍之所以能够称霸河北,是采用了沮授的建议,夺取了青州、并州、幽州,实力雄居天下。沮授还曾经献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袁绍胸无大志,没有采纳而错失争霸天下的良机。
沮授战略上高瞻远瞩,战术上也也深谙韬略,官渡之战时,分析形势,认为曹操粮草不继,利在速战。因而劝谏袁绍与曹兵打消耗战,让曹操不战自退,然后趁机进攻。袁绍不仅没有采纳,还治了沮授的罪。
沮授不仅谋一役而且谋全局,不仅谋全局而且谋天下。可惜的是,此人投错了主子,也深为愚忠所害。若是在曹操帐下,必定会建立不朽功业。
以沮授为标杆,本回答列出十大谋士,其排名也以战略、战术、功业三个标准来衡量。
贾诩程煜庞统是战术家这三个人中,以庞统智谋最高,尚未出场便先声夺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给予读者无限的期待。一出场时,果然也显得十分厉害,给曹操献连环计,帮助周瑜火烧战船,赢下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时代。耒阳断案如神,才华震惊了很少服人张翼德。征伐蜀中时,开始也节节胜利,给刘备的上中下三计,足以显示凤雏的才华。
但是,庞士元议取西川不过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总体战略中的一大步骤,并非庞统的创举。遭遇蜀中名将张任之后,庞士元遇到了劲敌。此时,庞统不听诸葛亮劝阻,贪功冒进,失去了对局势的准确判断而在落凤坡殒命。
贾诩与庞统一样,是一个战术大师,最出彩的是张绣与曹操的战斗,料敌制胜,搞得曹孟德很是头疼。加盟曹操阵营之后,便在众多的谋士中不显得十分突出了。最精彩的一条计策,就是曹操故意涂抹书信离间了马超与韩遂,取得对阵西凉部队的胜利。
贾诩排名较低的原因,还是书中没有突出他对全局战略的分析判断,把握全局这样的能力有关。贾诩也有自知之明,进曹营之后便极少出头。其实,贾诩还是善于判断局势的,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归附曹操,是他准确地预见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正是因为其智商过人,低调从事,才得以高寿。仅凭这一点,贾诩就能排在庞统之前。
程煜最主要的战绩是在曹操征讨徐州时,镇守大后方,抵抗了吕布的疯狂进攻,确保不丢失一座城池。程煜为人慷慨豪爽,也十分的低调,最终活了八十岁,帮助曹操成就霸业,辅佐曹丕建立曹魏王朝,进入三国演义谋士十佳,实至名归。
陆逊荀彧郭嘉有大智慧这三人中,陆逊是最具大智慧者。荆州的前敌指挥官原本是吕蒙,实际的操作者则是陆逊。《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对吕蒙有几分忌惮,为了麻痹关羽,东吴雪藏吕蒙,任命年轻的陆逊袭取了荆州。实际上,这条计策也是陆逊所出,把关羽调出荆州,然后白衣渡江,乘虚一鼓而下。
荆州是东吴必须占据的地盘,否则,“东连吴会”,虎视江南,孙权也难安寝,陆逊这条功劳真的是太大了。
最著名的夷陵之战,则千真万确是陆逊指挥的,这场战役堪称《三国演义》中最惨烈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又一次拯救了东吴。这一仗,陆逊独当一面,以主帅的身份决胜强敌,“书生拜大将”则是郭嘉望尘莫及的。
郭嘉要排在陆逊之后,原因有两点。没有做过独立统帅,亲自带兵打仗是其一,而且,寿岁不高也限制了其智谋的发挥,没能赶上与诸葛亮、周瑜、陆逊这样的高手对敌的历史机遇,其谋士能力尚未得到完全的真正的检验。
荀彧在战略预判方面一点都不输给郭嘉,战术能力也堪称一流。从其资历、智谋等方面来看,都无愧为曹营第一谋士。
这三位具有大智慧的谋士,与前面讲到的沮授一样,达到了战略家的层面,比一般的战术家要略高一个层次。但是,若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相比,则又要输一个档次以上了。
前三名有独立称霸的实力周瑜是东吴第一统帅,从孙策时期起,就是与主将并驾齐驱,共成大事的谋略家。周瑜遇到孙伯符时,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意思便是并肩作战,而非仅仅充当一名军师。孙策也认可周瑜的说法,大喜道:“吾得公瑾,大事偕也。”
赤壁之战,孙权全权委托周瑜率兵与曹操作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举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周瑜的军事才能属于超一流的存在,战术上也是非一般谋士可比。罗贯中写周瑜的智谋非常有霸气,有王霸之象。这一点,远非陆逊、荀彧、郭嘉所能企及。
诸葛亮后期虽然辅佐刘禅,但蜀汉的实际权力却在孔明手中。倘若诸葛亮有野心,取刘禅而代之,也是能够建立政权,与曹魏、东吴一争天下的。
司马懿自不待言,虽然他本人没能建立王朝,但却步步紧逼,逐渐篡夺了曹魏的最高权力。计赚曹爽,司马懿很顺利地夺取了兵权,为司马昭称王,也为司马炎篡魏奠定了基础。而其子孙的能力远远不及司马懿,只是其准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局势,尚且没到称霸的时机而已。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司马懿是两大境界最高、能力最强、智谋最深的谋士,应当并列第一。此二人在长期的对峙中,是各自王朝的最高军事统帅,这一点,唯独只有周瑜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司马懿、诸葛亮一攻一守,攻得漂亮,守得完美,共同导演了三国时期最精彩的大戏。而且,审时度势,不称王霸,是“十佳谋士”中遥遥领先的大军师家,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要说诸葛亮稍微领先司马懿,也非常有道理。三国鼎立之时,司马懿并非主角,没能亲手左右这样一场历史大变局。
实际上,曹操、刘备、孙权也是大谋略家,可以借用韩信的那句名言来解读,这几位善于将将,诸葛亮等人再厉害,也都是他们的谋臣。
三国中十大谋士排行榜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评比的话,我认为排在前十的分别是:曹魏帐下的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陈宫;蜀汉的诸葛亮、庞统、徐庶;东吴的周瑜。
谋士,是国家的栋梁,特别是在战乱纷飞的时候,他们以惊人的谋略和智慧,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整体战斗力,为战局胜利奠定坚实根基。
三国时期若评选出十大谋士的话,我认为分别是下面几位:
曹魏的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司马懿、陈宫
曹魏可谓人才济济,这要归功于当年曹操采取较为宽松的人才政策,使得众将归心。其中为曹操效力的有郭嘉被称为“鬼才”,可惜英年早逝;荀彧素有“王佐之才”之称,为曹操设计了统一北方宏伟蓝图,另外也是一名伯乐,为曹选贤举能。
荀攸,别号“谋主”,在活捉吕布、歼灭袁术、击败袁绍方面立下赫赫战功;“毒士”贾诩曾为袁绍部将,后追随曹操,赤壁之战曾力主安抚百姓,曹操不听,终致大败;“冢虎”司马懿是后起之秀,抵御诸葛亮六次北伐,最大的特点是隐忍;陈宫先是追随过枭雄曹操,后来又投奔到了吕布帐下,可惜的是吕布有勇,但是缺乏智谋,陈宫的计策无法充分地施展。
蜀汉的诸葛亮、庞统、徐庶
诸葛亮、庞统是蜀汉“卧龙和凤雏”,如果有一个辅佐即可以平复天下,可惜庞统早死,诸葛亮一人力挺刘备,终于形成三分天下局面。而徐庶在二位之前投奔刘备,一手策划火烧新野,后因老母被俘不得不在曹魏委曲求全。
东吴的周瑜
东吴最有名的要数周瑜,在赤壁一战大放异彩,计谋苦肉计、离间计等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有力地助推了东吴称霸一方。
三国谋士排名
第一名、郭嘉
郭嘉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
第二名、陈宫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三名、诸葛亮
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
第四名、司马懿
司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
第五名、田丰
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
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
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第六名、贾诩
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第七名、陆逊
陆逊,生于公元一八三年,死于公元二五四年,吴国着名儒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称江南奇才。
吕蒙奇袭荆州之计,便是出自于陆逊。公元二二二年,刘备伐吴,陆逊受命于危难之时,用火烧大败刘备于猇亭,又用计大败曹休,官至丞相。孙权废太子,屡次进京相劝,孙权不听,忧愤而死。
第八名、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三国志。中期曹操几乎言听计从。
荀彧,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第九名、庞统
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
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第十名、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帮助刘备接连打败了曹操。后曹操的另一谋士程昱用计骗徐庶投靠曹操,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骗自杀,而痛恨曹操,终生没有为曹操设一条计策。徐庶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
三国为期不长,但其头绪之纷繁,态势之复杂,人才之杰出,几乎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削平群雄三分天下,当然有赖于他们的自身素质。其中,收揽人才,善用谋士,可以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三国有五大谋士,排行分别是什么
三国谋士众多,个人认为这五人最为出色:郭嘉、贾诩、诸葛亮、司马懿、荀彧。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出色的谋士。
郭嘉作为曹操的谋士极其有谋略,虽然郭嘉病逝的很早,但是他对曹魏政权的建立一样立下汗马功劳。首先郭嘉预感到了袁绍不是成事之人,转而帮助曹操,然后他建议在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时候攻打吕布,生擒吕布,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预言了孙策的死亡,使用计谋让袁谭、袁尚发生内讧,力荐曹操去公鸡乌桓,并取得成功。
贾诩此人非常厉害,他曾经在张绣手下当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之前很有预见性的劝张绣归降曹操,极力推荐曹操攻打袁绍,在曹操平定关中的时候,正是他用离间计将马超、韩遂离间,使得曹操能够征服关中。
司马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他本人也善谋奇策与诸葛亮的对战也是让后世津津乐道。司马懿帮助曹魏杀掉了孟获,多次阻挡诸葛亮的北伐,还平定了辽东,并且能够通过高平陵事件夺取曹魏政权,都足够说明此人善于谋划,功于心计。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刻画最为神奇之人,万事料敌于先机,以至于被人说“近乎妖”。历史上的诸葛亮,联合孙吴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帮助刘备夺取荆州,攻占益州,占领汉中,当丞相的时候也是十分勤勉,赏罚严明。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很有战略思想和长远的眼光,他对曹操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曾经奇袭荆州,还为曹操推荐了众多人才,包括郭嘉、钟繇等人,曹操就称呼荀彧是自己的张良。
三国二十四谋士排名
一龙二虎三周郎,四陆五贾六排庞。徐法郭马双荀氏,二陈刘李邓姜良。河北许攸与田沮,虽智奈何路彷徨。三国二十四智囊,打末陆抗对小羊。
诸葛亮2.司马懿3.周瑜4.陆逊5.贾诩6.庞统7.徐庶8.法正9.郭嘉10.马良11.荀彧12.荀攸13.陈宫14.陈登15.刘晔16.李儒17.邓艾18.姜维19.蒯良20..许攸21.田丰22.沮授23.陆抗24. 羊祜
河北许攸与田沮中的“田沮”是指田丰与沮授两人,而不是田沮。所以应该是24个而不是23个
三国中谋士的排名是怎样的有何依据呢
谋士之才分为战略之谋和战术之谋,战略之谋是对全局的策划,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全方面的谋划,战术之谋是指对某一具体事项的谋划,如一场战争,一个事件。
战略高于战术,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
三国之中,具有战略之谋的顶级谋士按排名先后次序有:
诸葛亮是全才,文能安邦定国,武能指挥作战,尤其历害的是在天下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以自已的才能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战略《隆中对》,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刘备集团就几近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这在冷兵器时代,也是不多见的。
诸葛亮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战略上,其治国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堪比管仲,诸葛亮在益州依法治国,不徇私枉法,不以权谋私,犯了法一视同仁,哪怕是自已的亲信,如马谡;长期北伐而不激民愤,严刑峻法而没有怨言,也就诸葛亮一人而已。
在军事上,以益州割据之一地,打得自诩中国之正统的曹魏年年防守,损兵折将,打得曹魏皇帝曹睿精神高度紧张,而诸葛亮一死,这位皇帝就开始纵情享乐,如释重负。
诸葛亮虽为权臣,却并未犯上,诸葛父子两代人皆战死沙场,其心可忠,千古名臣,唯诸葛孔明是也。
荀彧是“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曹操把荀彧看到是自已的张良,实际上荀彧做的最多的还是“萧何”的工作。
荀彧就是曹操的定海神针,曹操在前方作战,荀彧在后方镇守,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每当遇到军国大事,曹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经常就写信向荀彧问计,荀彧的计谋每次都能让曹操得到答案并因此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