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便(bian)四声可组便宜之词吗
- 狄仁杰为什么每次办案都一定要向武则天要便宜行事之权
- 古代的王帝说:“我给你个便宜之计”是什么意思
- 古文中便宜的意思
- 便宜行事是什么意思
- <神探狄仁杰>中的便宜之权有多大
- 古代旗牌令权力不小,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 狄仁杰的权力有多大,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 宋慈几品官
- 宋江最后当了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相当于几品官是地县市,哪一级领导
便(bian)四声可组便宜之词吗
你好!这样组词是可以的。“便宜”不同读音意思不一样。
1.
便(biàn)宜:意思为,1.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2.指便宜行事之权;3.顺当、方便。
2.
成语:便宜行事(
biànyí
xíng
shì),意思是,
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也说便宜从事、便宜施行。
3.
便(pián)宜:1.价钱低、实惠;2.不应得的利益;3.使得到便宜。
希望对你有帮助。
狄仁杰为什么每次办案都一定要向武则天要便宜行事之权
这个事情其实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边有交代,是为了保密,不让犯罪分子获得狄仁杰行动计划,同时也是为了处理事情的及时性。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边,狄仁杰面对的对手都是手眼通天,势力庞大,而且跟朝中的文臣武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唐朝的律法,在外公办的钦差大臣,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向皇帝禀报的,获得皇帝的批准之后才能行动。
而狄仁杰每次出去办案,都是大案要案,这些犯罪分子都在朝中有人,而且他们都已经渗透到了整个国家的各个领域,军队,麟台,六部都有他们的人,狄仁杰如果每件事情都要向武则天汇报的话,那么狄仁杰的行动计划以及对案情的了解程度都会被敌人预先知晓,狄仁杰就处处处于被动,从而导致狄仁杰根本无法对犯罪分子实行有效的打击。
而狄仁杰的便宜行事之权,所得好懂一点就是先斩后奏。遇到什么事情,狄仁杰只要自己认为合理就可以先做了,等到案件结束之后再向武则天汇报。甚至有些军队以及衙役,狄仁杰都可以先行调动,然后再向武则天汇报。
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就是给了狄仁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权力,这是建立在狄仁杰对武则天绝对的忠诚,以及武则天对狄仁杰充分的信任的基础上的。同时便宜行事之权,也免除了中间的一切繁文缛节,使得狄仁杰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理。
古代的王帝说:“我给你个便宜之计”是什么意思
便宜。此处应读为biànyí。有以下几种意思 1. 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 2. 指便宜行事之权。 3. 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4. 方便;顺当。具体意思还要根据语境来理解。
古文中便宜的意思
古文中便宜的意思:
一、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
示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释义: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二、指便宜行事之权。
示例:《隋书·杨谅传》:“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
释义:特别允许便宜行事之权,不要拘束于律令条文。
三、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示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晁错受书,还上便宜。”
释义:晁错上书,陈述有利于国家合乎事宜的事情。
四、方便;顺当。
示例:李大钊《桑西门的历史观》:“这种名称,纯是为分类的便宜而加的,并没有褒贬的意味存于其间。”
五、好处。
示例:老舍《月牙集·月牙儿三十三》:“最可恨的是些油子,不但不肯花钱,反倒要占点便宜走,什么半盒烟卷呀,什么一小瓶雪花膏呀,他们随手拿去。”
六、上风,优势。
示例:《东周列国志》第八二回:“齐兵十分奋勇,吴兵渐渐失了便宜。”
释义:齐国的士兵们十分英勇,吴国的军队渐渐失去了优势。
七、划算,合算,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好处。
示例:孙犁《白洋淀纪事·碑》:“看看这些景致,散散心,也比呆在村里担惊受怕强,比受鬼子汉奸的气便宜多了。”
八、 价钱低。
示例:沙汀《航线》:“米么,倒便宜,规定了的,几百钱一斗。”
九、使得到某种利益、好处。
示例:叶君健《火花》一:“我们现在在这里喝西北风,他还在家里睡大觉,太便宜他了。”
十、指某一方面的价值低廉。
示例:母国政《大门口儿》:“一个简陋的小厨房,要两位工程师来施工,中国的工程师实在便宜。”
扩展资料
便宜的现代解释及其近义词
一、解释
1、便宜
方便合适;便利:院子前后都有门,出入很~。
2、便宜
①价钱低。
②不应得的利益:占~。
③使得到便宜:~了你。
二、便宜的近义词有划算、实惠、低廉、方便、利益等。
1、划算
①上算;合算:这块地还是种麦子~。
②计算;盘算:~来,~去,半夜没有合上眼。
2、实惠
①实际的好处:得到~。
②有实际的好处:经济~的小吃。这种产品外表好看,却不~。
3、低廉
(价钱)便宜(pián·yi):价格~。收费~。
4、方便
①便利:大开~之门。北京市的交通很~。把~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②使便利;给予便利:~群众。
③适宜:这儿说话不~。~的时候,你给我回个电话。
④婉辞,跟“手头儿”连用,表示有富裕的钱:手头儿不~。
5、利益
好处:物质~。个人~服从集体~。
便宜行事是什么意思
释义: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
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书·魏相传》:“传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宋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_“公乞以便宜行事。”宋·文天祥《出真州序》:“二路分见予辞真确,乃云:‘安抚亦疑信之间,令某二人便宜从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已,援辽总兵毛文龙以登抚(袁可立)所遣管运参将黄胤恩、推官孟养志等发到粮饷并布疋、军器、火药等物,复蒙颁给敕印、旗牌,授以援辽总兵便宜行事,具谢恩。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长安君大军营于屯留,以为声援。赵使相国庞为大将,扈辄副之,率军十万拒敌,许庞媛便宜行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既然大权交代于你,你就得便宜行事。
<神探狄仁杰>中的便宜之权有多大
在其职权管辖范围内,“便宜行事”之权,不用请示皇帝就可以自行裁决。皇帝临时授予给狄仁杰的便宜之权,就是让他自己做主,但是如果超过某个度,那皇帝肯定也饶不了他。
宣宗时期派遣巡抚“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已成定制。巡抚之制始于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抚陕西”,这些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员若兼领其他专项事务,则称总督、提督等,权力比巡按御史更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他们巡按地方,维持官场风纪,弹劾不法官吏,如洪熙元年(1425),巡抚山西金都御史李侃考察地方官吏,一次奏罢布政使王永、李正芳等官员160多人。
另外他们还有权处理地方政务,如劝课农桑,勘察灾情,兴修水利等本该由地方官员处理的事务,他们也有权过问。到明中期前后,出于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平定“南楼北虏”的需要,这些总督、巡抚还可以提督军务。凡是军务的整顿、将校的任免、军队的布防以及军饲的供给等,皆由巡抚和总督主持。
建炎三年五月至绍兴三年,南宋在川陕地区设置宣抚处置司,以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的权力,导致地方权力强大,触及中央集权统治。
古代旗牌令权力不小,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古代的“旗牌令”是现在的通讯兵。
“旗牌令”是指隋唐时期的担任传递号令职位的官吏。只在演义、传记中出现,没有历史考据,如:《隋唐演义》《水浒传》。
旗牌即王命旗牌,清代颁给地方大员(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等高级官员)或钦差大臣的标志,用以表示其奉王命有便宜行事之权。
旗以蓝缯制成,方广二尺六寸,两面销金,书满、汉“令”字各一,钤以兵部印。旗杆一长如旗,椭圆形,高一尺二寸,阔七寸五分,厚一寸,朱色,上刻荷叶形,绿色。
牌两面镌满、汉“令”字各一饰以金,悬于枪上,枪以榆木制成,长八尺,围一寸,铁顶,冒髹以黄色,绘龙,垂朱髦。牌边及枪杆皆镌以满、汉“令”字第几号,填以金。执掌旗牌者称旗牌官,简称旗牌。
扩展资料:
古代其他官职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京兆特指现,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宋朝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略低于“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狄仁杰的权力有多大,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狄仁杰官职有多大
最高任职过宰相一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拓展资料
狄仁杰复位宰相: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
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狄仁杰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否真的有那么高的威望与权力
确实是威望很高,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而且眼光超群武。之所以还政于李氏并非其说辞,当时狄老已死。他生前提拔了张柬之,而张在武病危时发动政变,防止了武氏子嗣夺位,控制了武,令其还位。这是他人生最有远见的一件事!若非如此则唐必大乱,诸王割据而武氏宗亲必不能平乱!
狄仁杰只是一个三品的官员,他哪里那么大的权力呢?
狄仁杰是唐朝非常有威望和地位的大臣,深受武则天的器重和敬重。但是很多人在追究狄仁杰担任的职位时,发现狄仁杰担任的内史只是一个三品官员,也就是狄仁杰并非最高级别的官员。那为什么三品的狄仁杰在当时的权利那么大,原因是当时的朝政局面里,有比三品官更的职位存在,但是并没有实际的人员在担任,所以即使是三品,但在当时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这样的制度,负责三省的职位是尚书,属于二品,但是在李世民时期,这个职位是又李世民亲自兼任,所以导致往后的时间里,这个职位并没有再安排其他官员担任,属于是有职位但是没有实际官员的存在。而狄仁杰担任的是内史,在当时的唐朝,内史是属于中书令,虽然是三品,但是再上面并没有比狄仁杰职位再高的官员。
和中书令级别相同的职位时侍中,而当时担任侍中的是张柬之,张柬之是狄仁杰推荐给武则天的,相当于狄仁杰是张柬之的引路人,所以,虽然职位上是平等的,但是张柬之自然是要尊重和自己的伯乐的。所以,这样一来,狄仁杰虽然名义上官处三品,但实际权力却已经是非常大的了。
狄仁杰为官一生,始终坚持初衷,清廉睿智,心系百姓,更不霸权,为朝廷推荐了很多良臣。是对武则天影响力非常大的人之一,给出了很多治国建议都被武则天所采纳。虽然发对武氏当权,但却又没有因此而不辅助武则天。去世时,武则天更是为狄仁杰废朝三天,以表哀伤,并追封为文昌右相。
《神探狄仁杰》中的便宜之权有多大?
便宜之权,是存在过的,只不过这种权力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是上级临时授予给下级的权力。
皇帝临时授予给狄仁杰的便宜之权,就是让他自己做主,但是如果超过某个度,那皇帝肯定也饶不了他。而权限范围,全凭皇帝的一张嘴,过了就是过了,没过就是没过。神探狄仁杰到底官有多大
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早年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大理寺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升任宰相,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拜内史,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是宰相但为何却官居三品?敢问当时的一品二品大员是谁呢?印象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起码也是正一品大官,怎么会是仅仅是正三品呢?
这需要说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代官阶分为九品,有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通俗的说,职官是实际官职,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权利。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爵官则表示地位比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勋官则用来表彰军功或用来封有功人员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非常复杂,我们知道清代官职主要是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以后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级。论述起来相当复杂,因此不多说了。 简单地说,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与太尉、司空、司徒。从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上的官只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并且不常设。换句话说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授给合适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员一但死亡或缺职后不再补充。所以这一品级的官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能表示被授人员地位的尊荣罢了。与此对应的爵位是亲王与郡王,勋官则无。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则天时代前),只有尚书令,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就当过尚书令,他从尚书令的位置上当了皇帝,所以后来的臣子谁也不敢担当这个官职。因此唐代尚书令这个官职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尚书令这个官有官名而无官职,而尚书令的佐官左右尚书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他们的官职是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唐代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其他两省是门下省与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武后时改为凤台,长官为内史),门下省长官为侍中(武后时改为鸾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侍从皇帝,因此两省长官与尚书左右仆射在唐初就形成了中央的决策机关,自然成了宰相。 后来,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如果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 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所以狄仁杰虽然是三品官,但却是宰相,也是最大的文官了。而王孝杰虽然也是三品,但党指挥枪,呵呵,谁的官大,应该不需要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问题,狄仁杰是钦差大臣、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王孝杰充其量只是大元帅手下的一名大将,当然得向狄仁杰跪拜了。至于河北道行军大元帅是几品官,这俺就不知道了,胡乱猜一下,这个官应该相当于大都护府上将军,应该是从二品,怎么说也比孝杰兄大。古代版名侦探狄仁杰,在那时候官职有多大?
最高任职过宰相一职,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 *** 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拓展资料
狄仁杰复位宰相: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
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诸州百姓,使他们回乡生产。
宋慈几品官
宋慈是二品官。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任宝谟阁直学士,奉命巡回四路,掌管刑狱。听讼清明,决事果断。翌年,升任焕章阁直学士、广州知州与广东经略安抚大使。
扩展资料
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以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
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南宋初期,各路均设安抚使司,唯广东﹑广西两路仍于“安抚”前加“经略”二字。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安抚使,如系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 “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成为一路的第一长官。
宋江最后当了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相当于几品官是地县市,哪一级领导
宋江的官职对应的现在职位:
1、武德大夫,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少将军衔。武德大夫只是个武官加衔没有实际职权。宋朝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武德大夫为第十六阶,属于较高级别。
2、楚州安抚使,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市委书记。宋江是淮南东路的安抚使,衙门在楚州城内,所以又称楚州安抚使。这个官职比知州大。宋朝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安抚使是路一级的最高官员,因为宋代“路”一级是派出机构,没有行政长官。
3、楚州兵马都总管,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军级的政委。也就是(淮南东路)省一级的军区,驻地为楚州的地方军队最高长官。北宋一级行政区划为“路”,全国共划分为二十三路。
4、宋江所管的淮南东路(省级),下辖扬、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共10个州。大致范围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北部分,加上安徽省东部。淮南东路在当时算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的地方。
扩展资料:
宋朝官职机构
三省六部
门下省
门下省:又称“左省”。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
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中书省
中书省:又称“右省”。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副长官为中书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
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尚书省
尚书省:又称“都省”。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
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
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左、右司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
宋太祖时,设立流内铨(简称铨司)、委派“权判流内铨事”2员,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和拟定差遣等事。还设立三班院,委派“知三班院事”或“勾当三班院”,员数不定,负责对东西头供奉官等武臣的考课和拟定差遣等事。
宋太宗时,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总称磨勘院,负责对京朝官和选人进行考核。随后,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太宗时还设置“京朝官差遣院”,负责对少卿监以下京朝官注拟差遣。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也并入审官院。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置审官西院,主管武臣阁门祗候以上到诸司使等的磨勘、注拟差遣等事。又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主管文臣京朝官以下考核功过、叙其爵秩、注拟差遣等事。两院各派知院、同知院各1员、主簿2员。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为全面改革官制措施之一,是铨注之法全归吏部,撤销审官东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左选、主管寄禄官在京朝官和职任非中书除授的文臣。
撤销流内铨而改为吏部侍郎左选,主管从初任到选人的文臣;撤销审官西院而改为吏部尚书右选,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职任非枢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销三班院而改为吏部侍郎右选,主管副尉以上到从义郎的武臣。据《宋史·职官三》载。
从此以后,以上文、武官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殿最的制度,都归吏部掌管。
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设一员,副长官为吏部侍郎,其下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分管尚书左、右选和侍郎左、右选。此外,还有司封、司勋、考功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两员,官告院主管官一员等。
户部
户部:宋初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户部几乎无所职掌,只委派“判户部事”一员,接受各地土贡,至时陈列于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全国财计始归户部。户部主管全国户籍、土地、钱谷的政令以及贡赋、征役等事。
设户部尚书一员,左、右曹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度支、金部、仓部各二员。左曹分管户籍、税赋、土贡、征榷等事,右曹分管常平、免役、保甲、义仓等事。度支掌管全国财政预算,量入而出;金部掌管全国的货币收支,藏于府库;仓部掌管仓库贮积和收支等事。
礼部
礼部:宋初设太常寺礼院。真宗时又设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只委派“判礼部事”一员,掌管科举,奏补太庙斋郎等事。神宗时,撤销太常礼院,其职权划归礼部。礼部设尚书、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一员。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
兵部
兵部: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武臣铨选则归三班院和审官西院负责,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员。神宗时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职方、驾部、库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职权略有扩大,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武士校试武艺,及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
刑部
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之一,主管全国刑政,并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时,创设审刑院,将刑部审复权拨归审刑院,审刑院成为全国另一最高司法机构。神宗时,撤销审刑院以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将其审复等权归还刑部。
从此,刑部的职权大为扩大,主管全国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设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二员;郎中和员外郎,本部各二员,都官、比部、司门等司各一员。本部郎中和员外郎,又分左、右两厅,厅各二员,左厅掌管详复,右厅掌管叙雪。
工部
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才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
南宋时,将军器监和都水监并归工部,工部的职权就更为扩大了。工部还兼管军器所和文思院;高宗时还设立制造御前军器所,委任提点官二员和提辖、监造官各若干员,负责制造武器;文思院负责制造金银、犀玉等器物,设提辖官一员、监官三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