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哪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24 11:20:54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哪里

出自《大学》开篇,

儒学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出自于 《礼记‧大学》。

致知:儒家用语。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出自于 《礼记‧大学》。

诚意: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出自于 《礼记‧大学》。

正心:使心灵对从外物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与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集中精力而不心不在焉。出自于 《礼记‧大学》。

修身: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出自于 《礼记‧大学》。

齐家:治家。(整顿管理家事)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出自于 《礼记‧大学》。

治国:治理国家政务。出自于 《礼记‧大学》。

平天下: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出自于 《礼记‧大学》。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拓展资料

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家庭,使家和睦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天下太平
  全部的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简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对治家,能够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
  总之,这是儒家给每个人立的规矩。
  修己安人,可以顾名思义。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为,言论符合“礼”,符合自己的身份,举止得体;安人,使别人能够安心和睦相处,讲求和谐。
  ————————————————————————————
  复杂的说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
  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系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释:
  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
  “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
  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从“物格而后知至”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这种将上一节话的反复说明,迭相诠释,极堪玩味。《周易·咸彖》上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咸象》又说:“咸,君子以虚受人。”《孟子》则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
  身修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扰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即全从自身做起,从而推己及人,以道德的力量、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感化他人,从而达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作者坚信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普天之下,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赖于明明德于一己之身,一己之身尚且昏暗而不能自主,又如何要求他人明其明德呢?其他人不能明其明德,不要说治国、平天下,连齐家都起不了。所以下文要接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这体现的其实是儒家的经典思想,想要让大家以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为学习的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这句话大家都有听到过吧!这是出自于《礼记.大学》里的一句话。所谓的修身讲究的也就是修身养性这一个词汇,大家在阅读儒家相关经典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儒家思想认为成人先诚心,一个人的思想便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前途,所以其在经典文字之中一直在告诉大家无论何时何地,自己生出怎样的环境之中都要注重对于自己的修炼,培养良好的品德,养成沉稳的个性。

只有将自己修炼成上上品行,在日后才真的能够成为一名君子。修身养性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面,这也是在告诉大家一个人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够去管理家庭,治理天下,报效国家。所谓齐家是指管理宗族事务,这并不单单指个人的家庭。古代的时候,宗族体系庞大,想要管理好宗族事务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品行和坚毅的心性。

而一个人能够管理好宗族事物的话,其必定是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里也是因小见大,所谓国家便是由无数个宗族所组成的。能够管理好一个宗族,那么将其管理宗族的方法扩大来,也可以用于国家的治理。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必定能够开创盛世,也就有了后来的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仍被当下很多的人奉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标。从这句话之中可以看出古人的报复以及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为必须要从小事做起,要从自身做起。要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做出出色的成就。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出自《大学》开篇,儒学三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理解这句话

释义: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体现出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上体现着“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比如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诚意: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正心: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治国: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

《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如何理解“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简单的解释一下吧,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真相;致知,就是得到知识;诚意,就是意念诚;正心,就是心思正;修身,就是修行自身素质;齐家,就是治理好家里,齐,就是整齐规范的意思;治国,就是治理国家;平天下,就是治理好天下,使天下太平.
总的意思就是:穷尽了事物的真相,才能得到知识,懂了知识心意就诚心了,心思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那么自身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家就能治理好,进而能治理一个国家,直至使天下太平.
反过来,也可以说:想要使天下太平,必须先能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先能治理一个家庭;能治理好家庭,自身的素质要修养好;要修养自身的素质,就要心思正;要心思正,必须心意要诚心;要心意能够诚心,必须要懂道理懂知识;懂道理懂知识,首先要学会钻研和穷尽事物的真相.
楼主,明白了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阐述了人生进修的八个阶段,被称为“八条目”,主要释义如下:

1、格物。

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2、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3、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5、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6、齐家。

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7、治国。

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1、事物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2、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安定。国家安定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这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