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谈兵比喻的意思 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比喻的意思(纸上谈兵指的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22 13:15:02 浏览2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纸上谈兵指的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指的是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示例】纸上谈兵打胜仗,实地作战丢盔甲。

【用法】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造句

1、若军纪不严,号令不准,赏罚不明,则行军作战皆为纸上谈兵。

2、他以为他可以将计就计靠近敌方,然后出其不意地攻下阵地,可事实证明他设想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3、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4、他们定了个开办豪华夜总会的计划,但一个钱也没有,这岂不是纸上谈兵。

5、死记硬背得不到真知识,投机取巧学不到真本领;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闭门造车结不出好硕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意思和道理

纸上谈兵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的道理:做事必须要自己亲自实践,才可以做得更好,不然都是空话,容易出错。

纸上谈兵的意思

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造句: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纸上谈兵的道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2)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3)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4)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者源之生活。

纸上谈兵的意思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解释

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意思是说赵括只为在纸上谈兵,只会对着作战图谈论兵法,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就不行了。

纸上谈兵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

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纸上谈兵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解释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拓展:“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历史事件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由于廉颇老将与秦军作战不利,最终退守长平关,坚守不出。急于求成的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改用了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颇有名气,与其父赵奢谈论兵法,赵奢都不是赵括的对手。在赵王启用赵括以后,赵括的母亲曾面见赵王,说:括不可使将。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可此时赵王心意已决,并没有采纳赵括母亲的建议。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赵括也因此以“纸上谈兵”之人流传下来。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一个词语可能有好几种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然而战国时并没有纸,最原始的纸诞生于西汉 ,晚于春秋。故纸上谈兵四字出典既非《史记》,亦非司马迁。

  解释

  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相关人物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

  传,不知合变也。“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文言原文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参考译文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词语解释

  (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以,认为。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多次率赵军破秦军。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死地,生死存亡之地。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约束,规矩。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

  (13)卒:步兵,士兵。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15)佯:假装。

  (16)奇兵:战争中用于引用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也称“饵兵“。

  翻译句子

  1.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2.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三、纸上谈兵现用来比喻: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故 ①括母问奢其故:原因,缘故

  ②故渔者歌曰:因此

  以 ①以天下莫能当:认为

  ②以此夸能:用

  ③记日以还:来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⑤俯身倾耳以请:表修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而“

  ⑥以此自终:凭借

  遂 ①数十万之众遂降秦:于是

  ②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易 ①而括易言之:轻易

  ②易置军吏:撤换

  善 ①然不谓善:好,对的事

  ②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然 ①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然而

  ②屋舍俨然:·····的样子

  自 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从

  ②并自为其名:自己

  尝 ①尝与其父奢言兵事:曾经

  ②险阻艰难,备尝之矣:经历

  绝 ①而绝其粮道:隔断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2、古今异义

  ①秦将白起闻之:闻 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

  ②兵,死地也:兵 古:战争

  今:士兵

  ③破赵军者必括也:破 古:灭亡

  今:使······破碎

  词语辨析

  【成语性质】贬义词。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夸夸其谈、秀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歇后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示例

  人们都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成语质疑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纸上谈兵用何纸

  慕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就出现了,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英语解释

  existing only on paper

  fight on paper

  mere paper talk

  indulge in empty talk

  指鹿为马是什么意思

  指鹿为马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词语辨析

  辨析

  “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原文(1)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欲:想要。

  乱:叛乱,此处指篡夺秦朝的政权。

  恐:害怕,恐怕。

  设验:设法试探。

  持:带着。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误:错误;误会。

  左右:身边的人。

  或:有的人。

  阿顺:阿谀奉承。

  因:于是,就。

  阴,暗中。

  中(zhòng),中伤。

  法,刑法。

  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刑法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诸:那些

  皆:都。

  译文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原文(2)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汉·陆贾《新语·辨惑》)

  注释

  误:错误;误会。

  半:一半。

  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译文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能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顺从赵高的说法。

  史记著作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师从道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相关人物

  赵高

  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对胡亥说:“陛下要注意,诸公

  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二世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忙问赵高如何应付。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者。渐渐地,他就想踢开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秦二世

  (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长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骊山陵墓里。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纷纷请奏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各种苛捐杂税。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李斯,迫使冯去疾和冯劫自杀。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惶恐。前207年赵高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逼胡亥自杀于望夷宫。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遂自杀,时年24岁。以平民之礼葬。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称胡亥墓。

纸上谈兵的寓意是什么

兵上谈纸,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褒贬色彩
贬义
语法结构
主谓
释义
基本
纸上:文字上,书中的表面文字;谈兵:谈论用兵,议论军事。在纸面上谈论用兵的策略。
今义
后用纸上谈兵比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

例句
小明喜欢足球,不过他是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踢。
事情在筹备阶段难免纸上谈兵,但接下来得要实干了。
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出处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证
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三十一回
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
清·曾朴·《孽海花》六回
书生都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近义词
夸夸其谈
徒托空言
坐而论道
光说不练
空言无补
反义词
言必有中
一语破的
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