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大义灭亲什么意思大义灭亲典故介绍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会经常在剧情中看到“大义灭亲”这四个字。在古代,特别是皇室贵族中,的确会经常发生大义灭亲的事情,为了夺嫡兄弟相残的事件数不胜数。例如唐朝初期就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太子之位不惜弑杀大哥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最后李渊禅位李世民成功继位。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的典故,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如北宋时期很有名气的大青天包拯就是这样的人,在面对自己的侄子犯罪之后,一点情面都不留,杀伐果断,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那么,你知道这个成语最初的出处么?这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曲折故事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左丘明所著的《左传·隐公四年》有这样的一句话:“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原来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士大夫石碏所说,因为自己的儿子参与了“弑君”事件,故而说出了上面的话“大义灭亲”。
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很小的国家,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从第一代国君康叔封立国之日算起,这个小国家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907年,直到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攻灭。
在长达907年的历史中,卫国的存在感其实并不强,但是在卫武公时期,卫国一度非常强盛。在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时候,曾经出兵勤王讨伐犬戎。
根据《国语·楚语》的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正是在卫武公的励精图治之下,卫国在春秋初年,国力一时鼎盛,成为诸侯之首。
但是一个好国君,却未必是一个好父亲,卫武公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将自己的治国本事交给自己的儿子卫庄公。卫庄公在位期间,宠信自己的小妾以及她所生的儿子州吁,最终导致了卫国的巨变。
在卫庄公死后,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完继承了王位,是为卫桓公。两年之后,卫桓公因为州吁骄横奢侈,就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便逃离了卫国,结识了郑国的共叔段,便与之结盟,想要发动军事政变来取代自己的国君。
共叔段与州吁经历极为地相似,都是各自国君最宠爱的小儿子,但是国君之位并没有落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两个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刚开始的时候,共叔段想要借助州吁的势力来推翻哥哥郑庄公的统治,失败之后,两人将目标放到了卫国,密谋通过弑杀卫桓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于是,州吁与共叔段便召集了许多卫国的流民,想要利用这些人发动突然袭击,置卫桓公于死地。在众多的流民之中,就有卫国的士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
在公元前719年,州吁成功弑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投桃报李,州吁在继位之后,联合宋国、陈国、蔡国等四国替共叔段攻打郑国,然而无功而返。
州吁在弑君篡位之后,特别喜欢打仗,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很不受卫国人的拥护。同年的九月,受州吁力邀出山辅助自己的石碏,偷偷地联合了陈国国君陈桓公杀死州吁,并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
在州吁伏诛之后,石碏的儿子石厚也被人抓住。石碏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国。
石碏诛杀石厚这件事情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因为有人希望石碏原谅自己的儿子石厚,毕竟首恶已经伏诛,再多杀其他人已经无济于事。但是石碏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还是杀了石厚来避免其他人有类似的想法。
或许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来看,石碏的做法未免有点不近人情,都说“虎毒不食子”,诛杀自己的儿子,导致自己死后没人送终,这是一件很令人忌讳的事情。但是于国于家来说,石厚都是应该受到处罚的。
我们常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这个意思,任何人犯了错,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石碏也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大家说是吗?
大义灭亲的典故出处及释读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义灭亲的典故出处及释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故】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
石碏子石厚,常与州呈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现在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释读】
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出处】
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是什么典故古代一大臣为了正义,亲手将儿子送上绝地
“大义灭亲”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但并不仅仅发生在春秋时期,早在秦朝就有关于类似的连坐法,威逼“告亲”,而到了西汉,如果亲属之间互相隐瞒就会受到处罚。
关于“大义灭亲”的对错,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大义灭亲的行为源自于一场权力之争。在西瓜视频创作人【混知】的作品【为了国家大义,杀掉自己的儿子】中,就为我们讲述了一则“大义灭亲”的故事。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西瓜视频搜索观看。
卫庄公是卫武公的儿子,卫武公生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救驾周幽王,辅助周平王东迁,因此在这一时期卫国在诸侯中的名声算是相当不错的,同时卫武公还扶持过郑国武公上位。卫武公是一位相当优秀的国君,但是他过分爱护自己孩子卫庄公,自己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还亲自带兵打仗,过分的娇生惯养并不是培养一个国君的正确做法。
在卫庄公继任国君之位后,卫庄公迎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但由于这位妻子并没有生下儿子,他又迎娶了陈国的女子,这一次,她为卫庄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公子完,但可惜的是这位夫人没多久就去世了,因此公子完就交给了齐国夫人培养。除了夫人,卫庄公还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小妾,他十分纵容自己小妾生下的孩子州吁,任凭其在朝中结交大臣,到军中任职。
卫桓公
卫庄公留下的烂摊子,让即位的儿子卫桓公头疼不已,由于州吁掌握着部分军事力量,因此卫桓公准备将州吁驱逐出卫国。州吁早听到风声跑到郑国与共叔段结为好友。郑国收留州吁破坏了两国的邦交,因此两国之间摩擦不断,而夹在中间的州吁也不好受,卫国有卫桓公等着他自投罗网,郑国则拿他当筹码,日子相当难过。
于是州吁找了机会发动流民袭击卫桓公,没想到这次袭击竟然杀死了卫桓公,卫国的朝堂上下动荡。这时石碏的儿子石厚不顾家里反对的声音决定将州吁迎回卫国,只是州吁回国后也没得到属下的尊重,反而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无奈之下,州吁请求石厚向他的父亲请求办法。石碏便推荐让陈国的君主带他们去见周天子,以此证明自己的国位正统。两人一听正是如此,但没成想石蜡等两人走了转头就告诉陈国君,这两人违背礼制当斩!于是在两人的宴会上,陈国君将人抓了起来。
“大义灭亲”的典故出自哪里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大义灭亲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它的典故出自卫国的一个名叫石碏宰相,大概是说他为了大义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儿子石厚。
卫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它的第一任君主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丰。从第一个国王康叔丰建立起,这个小国家存在了907年,直到公元前254年,它被魏征服。
卫庄公死后,他的长子万太子继位。两年后,魏桓公以傲慢和奢侈的罪名把州吁贬了职。州吁出逃,与郑和的叔叔段结盟。段想发动军事政变取代州吁。
公树官和州吁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都是最年幼的儿子,受到各自君主的宠爱,但王位却不属于他们。因此,他们觉得彼此很快就认识了。一开始,公树官想在州吁的帮助下推翻他的哥哥郑庄。但他失败了,这两个人把目标对准魏国,并密谋杀死齐桓公。
于是州吁和公叔段召集了一大批魏国的流浪汉。他们想利用他们发动突然袭击,杀死公爵。在众多的流浪汉中,有一个叫石厚的人,他是魏国一位学者官员石碏的儿子。人们常说:“忠言逆耳。”更重要的是,石碏在心里说的话非常像他的父亲。魏庄公却一点也不在乎。一只耳朵进了,另一只耳朵出了。就连老人的儿子石厚也不听他的话。石厚和州吁一起长大,打猎和玩女人都离不开他们。尽管老人想要禁止石厚和州吁联系,但他的儿子根本不想这么做。
所以当太子登基的时候,石碏因年老而辞职。他相信州吁迟早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灾难,他越早离开州吁就越安全。州吁杀了楚王,夺取了王位。由于他非常喜欢打仗,不能让百姓过平静的生活。因此,他没有得到魏国人民的支持。同年9月,石碏受州吁的邀请帮助父亲,与陈公秘密结盟,杀死州吁,并任命桓公的弟弟晋公为国位。这就是魏宣公。
州吁被处死后,他的儿子石厚也被逮捕。当老人得知这个消息时,他问他杀死獳阳泉遗物杀死石厚的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义灭亲事件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的大义灭亲的行为有很多,大多都是为了因为亲人违反了道德法律,而不得不杀掉。以证清廉。就像是春秋时期卫国庄公死后,卫恒公上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除掉他俩。
当时被众人说道为大义灭亲。但是,还有一个著名的大义灭亲,却是乌龙了。就是唐高宗在位的时候,高士廉的儿子高真行任左卫将军,高真行的儿子高政是太子典膳丞。当时的太子是李贤,后来李贤被废,高政也受牵连。高宗李治就把高真行叫来,让高真行把他的儿子领回家好好教育一下。高真行也是人如其名,真真是特别的行。回家叫来自己的哥哥高审行,还有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高璿。三个人拿着武器埋伏好了,等高政一进门。
高真行首先跳出来大吼一声,一刀砍到高政的脖子上。然后高审行又补一刀,刺进了高政的肚子。最后高璿拿人头,一刀把脑袋砍下来。三个人合力杀了高政之后还把尸体扔到大街上去示众,为的就是让大家都知道,我高家满门忠良,大义灭亲。结果高宗知道这事之后很不高兴,把高真行贬为睦州刺史,高审行贬为渝州刺史。
这就是适得其反了,这个大义灭亲也使得自己的官位不保。牵连他人。所以,没有任何的意义所在。也是后人评价高真行愚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