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认为为政的实质在于 什么

贾谊认为为政的实质在于(贾谊视有四则这里面讲的是容礼中的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5 15:59:18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贾谊视有四则这里面讲的是容礼中的什么

贾谊对礼与法的关系有系统的阐述,主张二者各有所长,应结合为用。但强调为政先以礼,以礼义为主,刑罚为辅。礼的作用偏重于教化,它发生于恶行发生以前,通过教化劝善,可以遏制恶行的发生,以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偏重惩罚,用于恶行发生之后,对为恶之人施以刑罚,法能收到较礼为快的效果。礼不具备法的威慑力,礼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二者优势互补,各有各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一不可,应相须为用,相辅相成。

西汉贾谊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

贾谊的民本思想,主张为政必须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在此思想基础上,他认为建立刑罚的目的是“以禁不肖,以起怠惰之民”,故他反对民有疑罪立即判刑、诛杀,主张“疑罪从去”,这在法制史上是进步思想。贾谊民本思想,比南朝萧梁学者刘勰从宽刑罚、省徭役、轻赋敛、不夺农时等方面关心民生、民瘼的民本思想更全面深入。贾谊认为“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民者万世之本也”,所以施政必须把民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民富国强,长治久安。

贾谊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礼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
另外,在《宗首》、《藩强》、《权重》等文章中,贾谊还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在《大政》、《修政》中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贾谊认为,富商大贾与诸侯王相勾结,有恃无恐,僭越礼制,又要农民供给他们以奢侈的生活资料,因而导致了广大农民贫困。因此,贾谊主张重视农民,提倡俭约,反对奢侈之风。
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上《论积贮疏》,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论证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客观上符合人民利益,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同时,贾谊指出,商人卖奴隶,穷极奢侈,不尊重国家制度,冒犯皇帝尊严,主张俭约,禁奢靡之风。
在货币政策上,贾谊承认货币流通的客观性质,不认为单凭君王权力就可以解决货币问题。因而贾谊建议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垄断造币的原料,统一铸钱,即不让铜流布于民间,也不准老百姓私自采炼铜矿。 武帝时期禁止铸钱的政策正是贾谊思想的延续。
儒法结合、瓦解匈奴
贾谊对待匈奴思想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辨,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是不能容忍的。 、五饵”之术。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三表”、“五饵”的策略,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单于。
贾谊对他这套制服匈奴的措施颇具信心,所以他向文帝毛遂自荐,愿意亲自来实行其计划。 贾谊主张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敌人的策略,因而西汉赢得了30 多年国内建设的和平环境,为武帝最终

贾谊对封建帝国秦国的兴亡,作了深刻的反思,反思有何价值

贾谊认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要使汉朝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同时,贾谊的仁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的色彩。贾谊从秦的强大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历史的同时,贾谊对汉朝的社会现实也进行仔细考察。贾谊认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表面平静的景象之后已隐藏着种种矛盾和行将到来的社会危机:农民暴乱已时或出现;诸侯王僭上越等、割据反叛,已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整个社会以侈靡相竞、以出伦逾等相骄,社会风气每况愈下。因此,在贾谊看来,面对这样一种上无制度,弃礼义,捐廉丑的社会现实,不能遵奉黄老之术,必须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因此,叔孙通等人倡导的制礼仪、明尊卑、以礼治国的主张,也成了贾谊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仁与礼,贾谊为汉朝提出了一个仁以爱民、礼以尊君的忠君爱民的儒家式的政治统治模式。

论述贾谊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贾谊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他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 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对秦兴亡历史的反思最深刻。秦国以一国之力与六国对抗而迅速崛起,统一天下,盛极一时,可短 短十余年,被一个“匹夫”振臂一呼,竟然土崩瓦解。这种历史的巨大震荡对于继之而起的汉统治者来说, 是一个难解之迷。贾谊经过反思,写出了著名政论文章《过秦论》 ,重点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 (1)秦统治者的致命错误在于没有进行政策调整。 (2)暴政导致民心背离,社会冲突不可调节。
2.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贾谊主张实行礼治,他继承和延续了先秦以来礼的思想,注重礼 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贾谊认为,礼作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不仅表现为官制,还表现为道 德准则,具有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贾谊重礼,但并不排斥法。 贾谊在政策上还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对民要实行仁政,崇本抑末,驱民归田,崇俭抑奢,公私积 粟;还要轻徭薄赋。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对民的教化。
3.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他认为民心背向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 得失。

汉文帝时政治家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问题贾谊

很明显这是指汉武帝时候推行的“推恩令”。
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注意这个“允许”的含义,不是说你可以自己决定分不分,而是你不分,皇帝帮你分。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大诸侯国被分为多个小诸侯国,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这样就能巩固中央集权了。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满意的话还请采纳。

“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古人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这一常识实在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周成王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意思是说,上天对于人并没有亲疏,唯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辅v;民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有不断地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对你心怀感念。这是西周早期最高统治者惩前毖后,念念不忘商亡以民的前车之鉴,时刻牢记周革商鼎的成功经验,视民心为万世永赖之基。

降及春秋,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之聚散、民心之向背,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之实。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问其谋臣管仲:王者以何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齐桓公听后,遂仰而视天。管仲连忙解释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桓公纳其言,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恤民为德、恤民不倦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整个封建时代,孟子此语一直是励精图治者的座右铭。

到了汉朝,贵民之说又发展成为民本思想。如《淮南子》载: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刘子》贵农篇载: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生动地阐明了国与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汉代全面论述民本思想的典籍,当属贾谊所作《大政篇》。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提出:为政之道,要以民为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命,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功,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故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力,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故吏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归纳以上四个方面,贾谊断言: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针对当时人们迷信天人感应的情况,贾谊在其断言之后,又写下呜呼!戒之!戒之!予以强调。

概括为政之道,贾谊得出结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根据这个结论,贾谊告诫为政者,为政之要,须切记民不可欺、民不可不畏、不可与民为敌,应时刻以敬士爱民为怀。他说: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愚、智,士民命之也。指明了怎样做是愚蠢的、怎样做是聪明的,而且到底是愚蠢,还是聪明,要由百姓说了算。最后,贾谊又举述尧、舜、禹、汤以爱民治天下的经验,桀、纣以虐民失天下的教训,指出:民本不可轻,轻本不祥,实为身殃,并大声疾呼戒之哉!戒之哉!

贾谊身处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而能居安思危,以民本论来发聋振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贾谊的民本论,其说不可谓不精,其理不可谓不明,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切。然而,其后的为政者,往往不能信而从之,履而行之。自西汉以后,朝代更迭,江山易姓,多少顶皇冠落地,多少人黄袍加身,历史将民乃万世之本的镜鉴研磨的更加明亮。

汉代以降迄于隋唐,其间,虽有三国时骆统所言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谢渊、谢宏等所陈国以民为本;陆凯所论民者国之根也;唐贞观时,太宗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然而,多是蹈袭前人旧语,并未有所发明。

直至北宋仁宗时期,去汉朝文、景之治一千一百多年以后,名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追考历代史实,再次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

石介在其给宋仁宗所上《论根本策》的奏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揭示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然后,又深刻地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他说: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进而他又对民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因为,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他列举历史上的教训: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怒斥以往的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最终招致民众离叛、天下国家倾丧的恶果。同时,他还举示了民心可赖的历史经验。虽然,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王莽之夺,但是汉终不亡,因为民心未去也。尽管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诸侯之叛,而唐终不亡,原因也在于民心未去也。他究其根由说: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由于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即汉、唐之初都有一套得民心的政策,虽王莽篡汉,而民思汉恩未已,所以光武乘之中兴;唐朝武氏、安禄山、诸侯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所以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

综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石介得出了以下结论:民之未叛也,虽四夷之强、诸侯之位、大臣之势,足以移国、足倾天下,而终不能亡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据此,石介诫劝宋朝最高统治者,不敢侮于鳏寡,不可以匹夫待民,希望宋仁宗洞察历史明鉴,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择郡县守令、省差役、罢支移、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以息民之困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天下国家的长治久安。

石介的这篇《论根本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前越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篇章。在石介之后,南宋及元、明、清三代,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凡论及民本的文章,多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无一可取,而没能出其右者。虽然亦有人曾经尖锐地指出:人心有神,非可文欺。真德实义可以系其心,而非虚词矫情所能诱;深仁厚泽可以感其心,而非小术浅惠所能留。但是,远不及石介《论根本策》系统、完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对民本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虽然也有一些明君贤臣十分重视民本与民心,民本思想亦可谓是源远流长,但是,历代最高统治者中,时常会有人将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的议论置若罔闻,皇帝终归是皇帝,庶民终归是庶民,天子总是万岁,百姓只能山呼,其结果总是不以前车为鉴、重蹈覆车之辙,总是一朝一代地让后人哀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