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解释
张继的《枫桥夜泊》道出了古代科举制度的状况以及浓烈的思乡情感,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枫桥夜泊原文及解释,欢迎参考阅读!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寒山寺诗句枫桥夜泊(姑苏寒山寺诗句)
1.《枫桥夜泊》——唐代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4.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5. 《怀吴中冯秀才》——唐代 杜牧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6.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7.译文:长洲苑外,草木萧萧。
8.回首旅途,山水辽远,岁月遥遥。
9.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令人难以忘却。
10.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11. 《枫桥夜泊》——元代 孙华孙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12.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13.译文:画船晚上停泊,宿在寒山寺,不相信江枫会有客人因为住宿而发愁,十六岁的孩子都不怕风吹,而享受满天的明月,明天将去凉州。
枫桥夜泊古诗
孩子的教育始终是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未来。以下是我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寒山寺诗句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朝代】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内容品读:
这首七绝,是大历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谁写的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实为千古绝唱的好诗!原文一点问题没有。我来说,好在哪儿!首先,枫桥夜泊,开篇点题!时间:是秋天,枫叶红时,秋天的一个夜晚。事件:是乘舟停泊寒山寺。然后,该诗是一首动态画卷,记录了时光变幻!!!全诗完整地展现了泊舟寒山寺的全过程。动静结合,一明一暗,由远而近,由傍晚到半夜,由枫桥至寒山寺,最终半夜到达寺庙,靠岸停泊的全场景描绘,由景及人,情景交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指明了时间是秋天傍晚,此时月亮已经微微出来,落在天上,乌鸦在傍晚啼叫,准备回巢,秋天的傍晚,白霜满天,蒙蒙白一片,秋风萧瑟而寒起。
“江枫渔火,对愁眠。”
指明了江边枫树枫叶正红,与江边停泊的渔船灯火正红一片,遥相对映。“江枫”与“渔火”,灯火摇曳,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动人遐想。让人不禁引发无法自拔的秋愁,今晚真是一个不眠之夜啊!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现在还泛舟江上,要半夜三更方才能够到达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指明了历经从傍晚至半夜的泛舟江上,终于在半夜三更时分准点到达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我们知道,见山而不到山,古代人步行至远山尚得半天时间,而摇撸泛舟,更是艰辛,从傍晚至半夜,也差不多是半天时间,到达寒山寺泊船,正好三更钟声。
而在空灵旷远的夜半三更的钟声的回响下,此时,客船总算停靠到达了寺院的岸边。此“到”,是与“寒山寺”相对称,是“到客船”,而不是“钟声到”。此“到”,乃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有一种历经长途跋涉,历经各种历难,而最终到达寺之彼岸,一身轻松,放下一切,立地成佛之感叹!也是作者当时的内心写照。
唐朝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本诗作者,张继。诗人是春天到达苏州,但时局动荡未入城,一路在苏州周边奔波辗转,直至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才泊舟夜宿苏州城外的寒山寺。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全诗以“愁”开篇,以“到”结尾,完整而真实地体现了作者躲避战乱时过去一段时间的愁苦、孤独、最后安定、轻松的旅途心境。
此诗自欧阳修开始,就争议不断,充满了质疑。欧阳修认为,没有半夜三更寺庙打钟一说。而有的则质疑“霜满天”是凌晨一点,怎么客船又半夜才到,霜只能铺地上,怎么能霜满天。有的则质疑,“乌啼”是乌啼山,乌啼镇或者是乌啼桥,月落乌啼山,应该是半夜。有的则质疑,乌鸦啼叫怎么是半夜。有的则质疑,月落时分正是凌晨,怎么会有乌鸦啼叫。有的则质疑,究竟船是停在江上,还是枫桥下,还是寒山寺下。有的则质疑,“江枫渔火”,石桥与渔火怎么能对愁眠,认为这里江与枫是并列,即当时可能有"江桥”和“封桥"两座桥,后"封桥”改名为“枫桥”。还有人认为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还有人认为,渔家既然已经掌灯,那么就谈不上"眠"字了。诸如此类。
此诗影响深远,广为流传。寒山寺“夜半钟声”成为永恒的诗歌意象,后世骚人迁客,至枫桥、寒山寺,聆钟声、悟禅心。“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日本把这首诗列为汉文课本的第一首,自日本慕名而来寒山寺参访者不乏其人。
一首诗,千古传诵,成就了诗人。张继成就了《枫桥夜泊》,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一个诗人,他,写的诗,比诗人更加出名!同时,这首诗也让人知道了,作者,张继。
后记
寒山寺为何半夜敲钟?
半夜三更,为什么叫三更?就是古代城中半夜巡逻更夫,会沿街敲更,提醒半夜里小心火烛,如果三更时发现还有人家掌着清油灯,则要敲门上户提醒关灯。后来,这一习俗沿用下来,虽然说有了煤油灯,但更夫则起了半夜报时防贼,巡逻警示的作用。所以呢,在唐朝,寺庙半夜三更敲钟,正是当时古代人的用灯习俗。后来,经考察苏州城外很多寺庙均有夜里敲钟的习惯,称为"分夜钟",就是与三更打更一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