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逵旁听文言文

贾逵旁听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助读初中上册37)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5 09:53:46 浏览9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初中文言文助读初中上册37

1.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第38篇,原文,注释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10 10 10 《《《《论语论语论语论语》》》》十则十则十则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202020山市山市山市山市 蒲松龄蒲松龄蒲松龄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塞翁失马塞翁失马塞翁失马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25252525《《《《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两则两则两则两则 刘义庆刘义庆刘义庆刘义庆 咏雪咏雪咏雪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0 30 30 30 寓言四则寓言四则寓言四则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智子疑邻智子疑邻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

2.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

37、老妇智斗辽敌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抄,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译文:

端拱年间,有个老妇人独自留在(唐河)店里。不一会,有一个辽兵来了,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桶去井边, 刚把井绳放下去却停住了,用辽语称呼辽兵为“大王”,就对辽兵说:“井绳短,不够打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大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住弓 的一头,俯下身子打水。老妇人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一路上老百姓观看并称赞她勇敢。

38、苏武牧羊北海上

苏武为汉使匈奴,为单于留,使卫律治之。百般胁诱,武终不屈。卫律白单于,单于益欲降之,乃幽武大窖中,无饮食。天雨雪,武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徒武北海上无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武既止北海上,掘野鼠之藏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十九年乃归。

译文:

苏武替汉朝出使匈奴,被单于留下,让卫律处置他。卫律百般威胁诱惑,苏武始终不屈服。卫律告诉单于,单于更加想要让苏武投降,就把苏武幽禁在大窑之中,没有饮水和食物。天上下雪,苏武咬着雪,和毛毡一起咽下,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人。于是把苏武迁徙到北海没有人的地方,让他牧养公羊。说:“公羊生下小羊羔才能回来。”苏武到了北海,挖掘野鼠收藏起来吃,拄着天子授予的符节牧羊,睡卧起身都带着。十九年才得以回到汉朝。

3.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120以后的原文发一下

一、学 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愤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著书 15纪昌学射 16刘羽冲死读书 二、人 品 17.裴度拾金不昧 18.李勉埋金 19.何岳两次还金 20.孙泰克己为人 21.狄仁杰急人之危 22.甄彬还金 23.韩琦大度 24.彭雪琴崇尚俭朴 25.鲁宗道正直 26.钱大昕观弈 27.程氏爱鸟 28.钟弱翁好为人师 29.萧颖士傲物自侮 30 势利鬼吴生 三、抗 敌 31.陈化成抗英 32.钱金玉以身殉国 33.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 34.王长年智斗倭寇 35.关天培力战英舰 36.赵广誓死不屈 37 老妇智斗辽敌 38.苏武牧羊北海上 39.岳飞抗金 40 寇准解国难 四、教 育 41.孟母三迁 42.曾子杀猪 43.陈谏议教子 44.陶母责子 45.车夫妻子的规劝 46.于令仪诲人 47.子路受教 48.仲永的不幸 49.芒山盗临刑 50.艾子杖责孙儿 51愚蠢的父子 五、情 义 52.陆绩怀桔 53.缇萦救父 54.李绩煮粥侍姊 55.宋弘不弃糟糠妻 56.荀巨伯探病友 57.黄仙裳助人 58.季札赠剑 59 刘君良兄弟情深 60.苏琼晓喻普明兄弟 61.缪彤自责感亲人 62.江上处女 63.义猴 64.义犬 65 背诺之人 六、智 慧 66.牧童智取狼子 67.曹冲称象 68.黄怀信巧修龙船 69.刘颇当机立断 70.杨修颖悟 71.白圭经商有道 72.田忌赛马 73.诸葛恪捷辩 74.纪昀妙对乾隆 75.阿柴折箭喻理 76.晏子谏齐景公 77.孙亮识破诡计 78.王粲记忆力惊人 79 优旃反语谏秦皇 七、战 争 80.曹玮诱敌 81贾诩论战 82.孙静疑兵袭王朗 83.廉范以少击众 84.田单大摆火牛阵 85.裴行俭粮车伏兵 86.诸葛亮七擒孟获 87 岳飞大败“拐子马” 八、治 国 88.子奇治县 89.廉范便民 90.季文子以德为荣 91.固桑论人才 92.郑龙谏勿伤百姓 93.裴光德大公无私 94.戴胄执法 95.唐太宗斥邪佞 96.苛政猛于虎 97.宋王出逃 九、断 案 98.县官智断撞车案 99.钱若赓断鹅 100.盲人窃钱案 101.陈述古辨盗 102.张举焚猪识真情 103.赛跑定案 104.张齐贤易产息讼 105.崔仁师平反得人心 106 京师指挥察微决疑 十、文 艺 107.蒲松龄博采 108.曹植七步成诗 109.咏絮才女谢道韫 110.王安石改诗 111.逼真的鼠画 112.金农出口成章 113.岳柱八岁指瑕 114.老农识画 115李贺作诗 下 编 十一、寓 言 116.鹦鹉扑火 117.瞎子摸象 118.饿死狙公 119.枭与鸠对话 120.割肉自食 121.猎人与猎狗 122.巫马其买酖 123 鸩与蛇之争 124.八哥起哄 125.恶鼠的下场 126.不识菱角的人 127.千金买马骨 128 拔苗助长的人 十二、成 语 129.狐假虎威 130.画蛇添足 131.两败俱伤 132.朝三暮四 133.塞翁失马 134自相矛盾 135.一箭双雕 136.三令五申 137.鹬蚌相争 138.刻舟求剑 139.叶公好龙 140.纸上谈兵 141.杞人忧天 142.专心致志 143.空中楼阁 144.曲突徙薪 十三、志 怪 145.董永遇仙记 146.田螺姑娘 147.佽非斩蛟 148.宋定伯捉鬼 149.姜三莽吓退鬼魅 150.安阳亭书生斩妖 151.田不满怒斥骷髅 152.鬼怕恶人 153.鲍君庙兴衰 154.干将莫邪 十四、文言文自测题 155.掩耳盗钟 156.铁杵磨成针 157.齐人攫金 158.迂公修屋 159.狂泉 160.越人溺鼠 161.愚人食盐 162.鲁人锯竿入城 163.外科医生 164.黠狼 165.杀驼破瓮 166.守株待兔 167.画龙点睛 168.商鞅立木重赏 169.黠猱 170.欧阳询观古碑 171.郑人买履 172.叶廷珪抄书 173.红毛毡 174.喻皓造塔 175.文章要多做 176.钩刺狼腭 177.鸽 178.越人养狗 179.拷打羊皮定案 180.小人 181.眉眼口鼻争能 182.猴子井中捞月 183.狼施威 184.假人 185.道士救虎。

4. 初中文言文助读1

《太平广记》第117卷报应征应卷中关于裴度的原文记载是:

唐中书令晋国公裴度,质状眇小,相不入贵,屡屈名场,颇亦自惑。会有相工在洛中,大为缙绅所神。公特造之,问命,相工曰:“郎君形神,稍异于人,不入相。若不至贵,即当饿死。今则殊未见贵处,可别日垂访,为君细看。”公然之。他日出游香山寺,徘徊于廊庑间,忽见一素衣妇人,致缇褶于僧伽栏楯之上,祈祝良久,瞻拜而去。少顷,度方见缇褶在旧处,知其遗忘也,又料追付不及,遂收取,以待妇人再至,日暮竟不至,度挈归逆旅。诘旦,复携往,寺门始辟,睹昨日妇人,疾趋而至,怃声惋叹,若有非横。度从而问之,妇人曰:“阿父无罪被系,昨贵人假得玉带二犀带一,直千余缗,以赂津要,不幸失去于此。今老父不测之祸,无所逃矣。”度怃然,复细诘其物色,因而授之。妇人拜泣,请留其一,度笑而遣之。寻诣昔相者,相者审度,声色顿异,惊叹曰:“此必有阴德及物,前途万里,非某所知也。”度因以前事告之。度果位极人臣。

译文:

唐朝中书令晋国公裴度,长得又瘦又小,他的相貌不够贵重,多次在功名场上受挫。他自己也很疑惑。正好有个相面的人在洛中,很被士大夫官员们所称推崇。裴度特意拜访了他。问命,相面的人说:“郎君你的相貌神采。同一般人稍有不同,如果不作达官贵人,就会饿死。现在还看不出来贵处,可再过些天来访,我给你仔细看看。”裴度答应了。有一天他出去游览香山寺。徘徊在走廊和侧房之间。忽然看见一个穿素色衣服的妇女,把一件丹黄色贴身单衣放在寺庙的栏杆上,祈祷祝愿很长时间。瞻仰拜谢之后走了。过了一会儿,裴度才看见那件单衣还放在原处,知道是那个妇女遗忘了,又考虑追上送给她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收起来,等待那妇女再返回来还给她。太阳已经落山了还不见来,裴度就带着回到旅馆。第二天早晨,又带着那件衣服去了,寺门刚开。看到昨天那个妇女忙忙跑来,茫然失措,又惋惜长叹的样子,好象有什么意外的灾祸。裴度就跟上去问她出了什么事。那妇女说:“我的父亲没有罪被拘押起来,昨天有个贵人给我二条玉带,一条犀牛带,价值一千多串钱,打算用它来贿赂主管的人,不幸丢失了,这样我老父亲就要大祸临头了。”裴度很爱怜她,又仔细地追问那东西的颜色,都说对了,然后就还给她,那妇女哭着拜谢,请裴度留下一条,裴度笑着打发了她。不久他又到以前相面的人那里,相面的人仔细审看之后,声音和脸色都变了,惊叹说:“这种相一定是有阴德到了你的身,前途不可 *** ,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裴度就把前几天的事告诉了他。裴度后来果然作了高官。

5.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第三课 译文 原文和文中注释

原文: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主人怪⑩,问衡,衡曰:“愿(14)得主人书遍(11)读之。”主人感叹,资(15)给以书,遂(12)成大学(13)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姓名

(7) 与:给。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大学问。

(14)愿:希望

(15)资:资助,供给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解说《诗经》,当时的人为此编了顺口溜说“谁也别说《诗经》了,匡鼎他来啦,老匡他说的《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因为他对《诗经》的解说很精当,)当时的人都对他既敬畏又钦佩,听到的人没有不发出会心解悟的欢笑的。匡衡的老乡里也有一个解说《诗经》的人,匡衡去找他辩难,考证有疑问争议之处。结果把这个人说得(大败而归)没顾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匡衡追上去,说“请先生留下来听我说,我们再从头说起。” 这个人说“我实在没的可说了!”于是这个人走了,再也没回来说《诗经》。

6.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31篇:陈化成抗英原文及翻译

原文:陈忠愍公化成,籍隶闽垣,由行伍起家,缉捕洋盗,屡建奇勋,洊擢提督。

道光二十年,调任江南,不逾月,沪上有西兵之乱,亲帅部兵,防堵吴淞。与士卒同甘苦,攘臂一呼,应者如云集。

以其得将士心深也。先是,吴淞南北两岸,南系公自将,北系牛制军。

檄令太湖水师镇守,公以其师多怯弱(后续,能力有限,实在找不全)翻译:陈化成,籍贯福建,带兵打仗出身,负责缉拿海盗,建立了很多大功。被破格提拔为提督。

道光在位第二十年,他被调任到江南,到任后不到一个月,英国战舰入侵上海。他亲自率领兵马防守吴淞口。

同士兵同甘共苦,振臂一呼,响应他的人非常多,很得部下的拥护。在英国入侵之前,吴淞口有南北两岸,南面由他亲自防守,北面由两江总督牛鉴防守。

发公文让太湖水师正面防守,但他认为太湖水师力量很弱。竭力反对,但是两江总督牛鉴一意孤行。

当年5月8日,谍报人员报告说,英国舰队逼近吴淞口。陈化成立即登上炮台用望远镜瞭望,果然发现英国战舰渐渐逼近。

他命令武官将弹药装入炮膛,等待出击。不多时,远处黑烟弥漫,英国战舰由远而近。

“开炮”陈化成一声令下,吴淞口南岸的炮弹雨点便落下敌舰。陈化成担心炮弹不够用,便直奔演武厅牛鉴那里提取弹药,但是牛鉴非但没有给弹药,反而下令撤退。

陈化成担心军心动摇,没有将弹药不够和下令撤退的命令张扬出去,下令将士继续炮击敌舰。敌人在强大的火力反击下准备退出吴淞口。

这时有人建议将长刀一类的武器装入炮膛,射向演武厅,以表示对牛鉴的不满。牛鉴正关注战情,突然看到头顶一条条火龙似地飞来,吓得惊慌失措。

马上乘坐轿子逃跑了。牛鉴逃跑,导致了吴淞口北岸的太湖水军也作鸟兽散,英国舰队向北岸驶去,不久就登陆了北岸并占领了炮台。

陈化成觉得大势已去,变穿戴整齐,朝着北方,面向朝廷,泣不成声地说:“皇上,我的力量已经用尽了。”说完就服毒自杀了。

其余32~40篇,内容太多,你可以参考:/zgfjudy/blog/static/86153656200968102959300/。

邴原弃学文言文拼音版

1. 邴原泣学 文言文字词解释

少孤:年少丧父。

过:经过。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

中心:内心。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

徒:白白地,即免费。

资:学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得:能够。

欲书可耳:想读书的愿望可以这么强烈!

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 丙原弃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3. 文言文中“华歆”的读音

读音:huà xīn。华歆,字子鱼,汉族。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 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

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相国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谥敬侯。

扩展资料:

华歆深谙为官之道,隐匿君恶,不伐己善;他一诺千金,言出必践;他不贪恋钱物,所得禄赐皆用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余钱;他深有谋略,计无不中。

在《三国演义》中,华歆是一个奸贼,势利贪婪,支持曹丕威逼汉献帝退位可谓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坏事做尽。在京剧脸谱中,华歆的形象也是勾白尖脸,眼角下垂的奸臣嘴脸,而历史记载中对华歆的评价却与我们看到的颇多相左之处。

历史上的华歆的确忠义可嘉,而且颇有见识。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以刘备刘氏为汉室正统,将曹氏、司马氏视为篡权之奸佞之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华歆

4. 关于文言文启蒙读本的翻译

还有的文章你题目没有给,所以只能这么点咯~~o(∩_∩)o“翻译越多,加分越多”估计你也没多少分能给我啦~~你只是试用期哎~ o()^))o《欧阳询观古碑》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公冶长与鹞鹰》 世俗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语」。有一次公冶长听到老鹰嘎嘎地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死獐,你来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只獐,可是他并不想把肠子拿给老鹰吃。老鹰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那只老鹰又像上次一样来通报,公冶长又像上次那样跑往南山去。他远远见到几个人围着一个东西,在那里议论纷纷。

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怕被别人抢走,就老远喊着:「那是我打死的。」等他跑过来一看,竟然是一具尸体,不是獐。

这些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到官府去。县令问案情,公冶长说明来龙去脉,但县令不相信他懂鸟语。

刚好这时候屋檐下的鸟雀叫声很急,县令就问公冶长:「你如果懂得鸟语,那么,你听懂这只刚飞来的鸟吱吱喳喳的,为了什么事呢?」公冶长仔细听了好一会儿之后说:「那只鸟说,东乡有一车粟米翻车,粟米撒了一地,来叫大伙儿去吃啊。」县令派人到东乡去考察,果真如此,就释放了公冶长,不监禁他了。

《邴原弃学》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小儿饲鹊》 院子里有棵树,树上有一个鸟巢,鸟鹊在朝中喂养两个孩子,每天自己在那里呱呱地叫。后来遇到狂风,树折了,巢毁了,两个小鸟掉在地上。

一个小孩看见了,不禁欢喜,把小鸟抱了回去,每天早晚喂养它们,非常喜欢它们,等他们渐渐长大才能飞走。一只猫过来袭击,叼走了小鸟,孩子立刻去追猫,未赶上,顿时停下来哭泣。

小孩说:“早知道这样,我放回林间,猫就不会吃了小鸟。这是我的过错。”

《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

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

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

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鹿亦有知》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

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服,见到人就呦呦叫。

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但是(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这个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给。

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

“当夜鹿就逃走了,不再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

《二鸿》 有一个猎人得到了一只天鹅,其中雄的那只跟着猎人飞到了他家,悲伤地鸣叫着,徘徊着,到了黄昏才走。第二天来了,猎人捉住了他,看见他伸出头颈俯仰着,吐出半块黄金。

猎人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是用来赎妻子的。”雄天鹅向猎人点了点头,猎人放了两只天鹅,两只天鹅双飞而去。

猎人称了一下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唉!禽兽知道这样,但深情能够这样!悲痛不过悲在生死别离时,难道动物也是这样的吗? 《朝三暮四》 宋朝有个叫狙公的人,喜欢猴子,成群的养它们(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知道他的意思.(狙公)减少家里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粮食)不够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担心猴子们将不驯服与自己先骗它们说:“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满足吗?“猴子们都高兴地拜倒在地上. 《义士赵良》 赵良这个人,祖籍燕赵(今河北一带)。

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见有哭声,就快步到了一间茅屋,看见一位少女,蓬头垢面,哭得很伤心。

赵良就问她什么事,一问才知道她被某个村子的两个恶少 *** 了,因此痛不欲婶。赵良一听怒不可遏,径直来到这个村子,要两个恶少出来,责备他们说:“你们为什么 *** 无辜少女?”一个恶少虎视耽耽地说:“ *** 什么事?”赵良斥责道:“你不是人,简直就是禽兽啊!”还没等恶少出剑,赵良剑已刺进了恶少的胸膛,恶少立即就倒在了地上。

另外一个恶少跪伏在地上求饶,赵良斩下了他的耳朵示众,。

5. 初中生文言文助读21篇是什么

一、学 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奋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好学

15.“圣小儿”祖莹

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7.张溥与《七录斋》

18.文徵明习字

19.顾炎武手不释卷

20.桓荣苦读得功名

21.董遇论“三余”勤读

22.纪昌学射

23.刘羽冲死读书

二、品性

24.陆元方卖宅

25.唐临不扬仆过

26.刘宽不计较

27.高念东为人

28.蔡磷坚还亡友财

29.卜式为国分忧

30.沈、刘处世不同

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

32.顾荣施炙

33.王安石余饼自食

34.郑玄成人之美

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

36.范仲淹还金授方

37.卓茂让马

38.范元琰不泄盗名

39.王恭身无长物

40.朱晖心诺

41.洪亮吉大器量

42.子罕勿受玉

43.李虞有清德

44.李勉埋金

45.何岳两次还金

46.孙泰克己为人

47.甄彬还金

48.韩琦大度

49.鲁宗道正直

50.钱大昕观弈

51.程氏爱鸟

52.钟弱翁好为人师

53.萧颖士傲物自侮

54.势利鬼吴生 ……

部编初中文言文多维全解

1.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120以后的原文发一下

一、学 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愤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著书 15纪昌学射 16刘羽冲死读书 二、人 品 17.裴度拾金不昧 18.李勉埋金 19.何岳两次还金 20.孙泰克己为人 21.狄仁杰急人之危 22.甄彬还金 23.韩琦大度 24.彭雪琴崇尚俭朴 25.鲁宗道正直 26.钱大昕观弈 27.程氏爱鸟 28.钟弱翁好为人师 29.萧颖士傲物自侮 30 势利鬼吴生 三、抗 敌 31.陈化成抗英 32.钱金玉以身殉国 33.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 34.王长年智斗倭寇 35.关天培力战英舰 36.赵广誓死不屈 37 老妇智斗辽敌 38.苏武牧羊北海上 39.岳飞抗金 40 寇准解国难 四、教 育 41.孟母三迁 42.曾子杀猪 43.陈谏议教子 44.陶母责子 45.车夫妻子的规劝 46.于令仪诲人 47.子路受教 48.仲永的不幸 49.芒山盗临刑 50.艾子杖责孙儿 51愚蠢的父子 五、情 义 52.陆绩怀桔 53.缇萦救父 54.李绩煮粥侍姊 55.宋弘不弃糟糠妻 56.荀巨伯探病友 57.黄仙裳助人 58.季札赠剑 59 刘君良兄弟情深 60.苏琼晓喻普明兄弟 61.缪彤自责感亲人 62.江上处女 63.义猴 64.义犬 65 背诺之人 六、智 慧 66.牧童智取狼子 67.曹冲称象 68.黄怀信巧修龙船 69.刘颇当机立断 70.杨修颖悟 71.白圭经商有道 72.田忌赛马 73.诸葛恪捷辩 74.纪昀妙对乾隆 75.阿柴折箭喻理 76.晏子谏齐景公 77.孙亮识破诡计 78.王粲记忆力惊人 79 优旃反语谏秦皇 七、战 争 80.曹玮诱敌 81贾诩论战 82.孙静疑兵袭王朗 83.廉范以少击众 84.田单大摆火牛阵 85.裴行俭粮车伏兵 86.诸葛亮七擒孟获 87 岳飞大败“拐子马” 八、治 国 88.子奇治县 89.廉范便民 90.季文子以德为荣 91.固桑论人才 92.郑龙谏勿伤百姓 93.裴光德大公无私 94.戴胄执法 95.唐太宗斥邪佞 96.苛政猛于虎 97.宋王出逃 九、断 案 98.县官智断撞车案 99.钱若赓断鹅 100.盲人窃钱案 101.陈述古辨盗 102.张举焚猪识真情 103.赛跑定案 104.张齐贤易产息讼 105.崔仁师平反得人心 106 京师指挥察微决疑 十、文 艺 107.蒲松龄博采 108.曹植七步成诗 109.咏絮才女谢道韫 110.王安石改诗 111.逼真的鼠画 112.金农出口成章 113.岳柱八岁指瑕 114.老农识画 115李贺作诗 下 编 十一、寓 言 116.鹦鹉扑火 117.瞎子摸象 118.饿死狙公 119.枭与鸠对话 120.割肉自食 121.猎人与猎狗 122.巫马其买酖 123 鸩与蛇之争 124.八哥起哄 125.恶鼠的下场 126.不识菱角的人 127.千金买马骨 128 拔苗助长的人 十二、成 语 129.狐假虎威 130.画蛇添足 131.两败俱伤 132.朝三暮四 133.塞翁失马 134自相矛盾 135.一箭双雕 136.三令五申 137.鹬蚌相争 138.刻舟求剑 139.叶公好龙 140.纸上谈兵 141.杞人忧天 142.专心致志 143.空中楼阁 144.曲突徙薪 十三、志 怪 145.董永遇仙记 146.田螺姑娘 147.佽非斩蛟 148.宋定伯捉鬼 149.姜三莽吓退鬼魅 150.安阳亭书生斩妖 151.田不满怒斥骷髅 152.鬼怕恶人 153.鲍君庙兴衰 154.干将莫邪 十四、文言文自测题 155.掩耳盗钟 156.铁杵磨成针 157.齐人攫金 158.迂公修屋 159.狂泉 160.越人溺鼠 161.愚人食盐 162.鲁人锯竿入城 163.外科医生 164.黠狼 165.杀驼破瓮 166.守株待兔 167.画龙点睛 168.商鞅立木重赏 169.黠猱 170.欧阳询观古碑 171.郑人买履 172.叶廷珪抄书 173.红毛毡 174.喻皓造塔 175.文章要多做 176.钩刺狼腭 177.鸽 178.越人养狗 179.拷打羊皮定案 180.小人 181.眉眼口鼻争能 182.猴子井中捞月 183.狼施威 184.假人 185.道士救虎。

2. 初中文言文解释大全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

3.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