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适的一生

功勋封侯的边塞诗人高适,其一生有多么传奇?诗人高适的介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5 04:32:17 浏览7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功勋封侯的边塞诗人高适,其一生有多么传奇

唐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体裁,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就是高适。高适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年轻的时候总是想要走上仕途,但是多次失败,最终放弃了功名,开始游览山河。在游览的过程中,也作了很多的诗,直到46岁的时候才进入官场,做官没多久又辞官了,后来又再次进入官场。

一、功勋封侯的边塞诗人高适

其实高适在唐朝这么多的诗人中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但是高适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放弃梦想,即使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仍然写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佳句。高适是在长安城出生的,小的时候家境就贫寒,只能够躬耕,到唐朝的开元年间,才有机会去游历。高适年轻的时候想要投靠在幽州节度史的麾下,但是失败了,随后又去了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又失败了多次。高适这个时候也没有郁闷,直接放弃了仕途,开始游历山河。

二、高适的一生有多么传奇

高适46岁的时候,终于靠着别人的举荐进入了官场,但是做官没多久就发现官场太黑暗了,不想同流合污就辞官了。当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天下局势大变,所以高适也迎来了人生的机遇,高适的军事才能被唐玄宗以及唐肃宗所发现,然后被破格重用。这个时候高适已经50岁了,却投身于战场,凭借着自己的报国之志带兵平乱,在唐朝的乱世中功勋显著,后来也是一路高升,被封为淮南和剑南节度使,最后直接到了封候的地步。

高适后来被封为渤海县侯和散骑常侍,所以史书上也把高是叫做“高常侍”。高适在战场中十分爱惜将士们的生命,同时也讽刺那些累死了三军,把士兵的生命当作赌注的无用将领和那些奢靡的将领。高适在一生中都非常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底层的百姓也满怀着怜悯之心,对于生命也有非常崇高的敬意。

诗人高适的介绍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 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是怎样的他是什么时候投笔从戎的

边塞诗人高适的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大展抱负,死后,唐代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他是天宝十二年投笔从戎,此时他已经年过半百,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唐朝大臣。

天宝年间,凡是干谒入朝为官的人都很注重文词。高适已经超过50岁,时间褪去岁月的浮躁,静下心来留心于诗歌;诗歌整体风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以质取胜,几乎每创作一篇,便成为千古绝唱。宋州刺史张九皋深以为高适是一位奇才,举荐他以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让高适做汴州封丘县尉,高适必以为然,辞去职位,游离河西地区,当时河西度使哥舒翰见到他,知他天赋异禀,便让他当左骁卫兵曹,在哥舒翰幕府中掌书记,曾跟随哥舒翰面圣,哥舒翰在玄宗面前把高适夸得无所不能。

安史之乱,朝廷召哥舒翰讨伐叛贼,高适被升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哥舒翰战争失利,高适从骆谷向西逃走,奔赴玄宗所在的地方,向唐玄宗慷慨陈词地分析潼关一战失败的原因,唐玄宗十分赞赏他,升为侍御史。同年八月,玄宗下诏命高适出任谏议大夫,义薄云天的高适,敢于直言,权贵佞臣,都敬而远之。

肃宗至德二年(757),永王李瑞叛乱,李隆基以诸王各路镇压。高适极力进谏此举不可行,肃宗召他来谋平叛事。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战乱平息之后,高适转战镇压蜀州叛乱,出任蜀州刺史和彭州刺史。梓州叛乱,高适率兵跟从西川节使崔光远攻打段子璋,段子璋兵败,崔光远仗着自己杀敌有功,在东蜀大肆掠夺。皇帝大怒,让高适代替崔光远,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宗即帝位后,吐蕃多次进攻,逼近长安,高适虽在蜀中练兵,牵制吐蕃兵力,但效果甚微,唐代宗命高适返回朝廷,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死,追赠礼部尚书之职,谥号曰“忠”。

诗人高适的生平思想

 高适(700—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晚年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高适,人生是如何开挂的

我国有很多诗人,他们的作品中都充满着悲观和诗意。那些诗人的仕途之路也是十分坎坷,充满了心酸波折。我们只有在少量的诗中才可以看到诗人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事实上也是如此,唐朝时期的很多诗人只有几位在政治上有自己的成就,大部分还是在官场中无法走下去。高适就是一步一步走。虽然坎坷,但是仍然走到了一个顶点。他的人生由于很多的机缘巧遇,让他人生得意开挂,晚年积累军功而至封侯。

一、 高适得遇贵人帮助

在他人生的前半段,也是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在一个机缘巧合的环境下,张九龄的弟弟推荐他参加了一次考试,他在那次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就开始了他为官的过程。但是他的为官生涯也不顺利,最开始只是得到了一个小小的职务,他在那里干了几年不满意,就和陶渊明一样辞官回乡。到后来又遇到一位在西北有军功的将军,将军和他两人是相互认可,他就投靠到那个将军的麾下在边疆效力。

二、 因为诗句让他出名

高适的有一句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让他在天下出名。诗词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吸引到了那些贵人的眼光,贵人帮助他成就自己。但是后来他确实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走。开始提拔高适那个将军在安史之乱之后投降,但是高适费劲千辛万苦逃到了唐朝君主旁边,之后带领军队奋勇杀敌,建立了很多军功,他的军功积累到封侯。

要想别人能够提拔自己,自己需要有过人的能力,要不然只有机会从身边白白溜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适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恰到好处,他的每一次功劳的积累都是在他人生的转折点之上。我们要敢于放弃面对不合适自己的就要直接放手,不要白白耽误自己大好的时间。高适他本身具有无限的才能,他的人生开挂是得益于他几十年来的积累,是他努力的必然结果。

高适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什么说他混的非常好

高适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太监,后来才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站到了皇帝面前,实现了自己的统治,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维护了自己的权威,收拾了当时看不起自己的人,;是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他的性格非常好,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也帮助过很多人,性格非常圆滑。

高适:人生只管努力,大器何惧晚成

孔子曾说过: 五十而知天命。


人到五十岁,经历了一些事情,知道理想实现艰难,不再刻意追求,似乎五十岁就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过了这个节点,人生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真的是这样吗?


高适,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五十岁之前一事无成,把青春年华过成了一地鸡毛,但五十岁之后,人生却仿佛开了挂一般,平步青云,拜将封侯。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 遇事不要轻言放弃,人生只管努力,命运自不相负。


高适,出身名门望族——渤海高氏,其祖父是唐代名将高侃,高侃一生,北击突厥,东平高丽,战功卓著,官拜 左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平原郡公,那个时候的高家,出则衣轻乘肥,入则鸣钟食鼎。


不幸的是,到了高适这一代,家道中落,只能以种田为生。


高适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的,而一过,就是二十年。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的高适第一次来到了长安,彼时年少气盛,自以为才华横溢,区区功名,还不是信手可得?


他在《别韦参军》中写道: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在他眼里,通过科举,求取功名,不过小事一桩,何足挂齿。

可他还是太年轻了……

有唐一代,要想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仅仅靠才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达官贵人的提携。


如王维,年纪轻轻,便负盛名,凭借一首“声调哀切”的琵琶曲,便让公主府满堂宾客为之动容,公主一句话,王维便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又如温庭筠,平日恃才不羁,又好讥讽权贵,还得罪了当朝宰相,纵使才华横溢,也终是与科举无缘。


高适初到京城,名声不显,也无贵人提携,此次进京赴考,结果可想而知。


长安城虽繁华,却只属于得意之人,而落魄士子的心情,没人会在意。


落榜后,高适告别京都的繁华,黯然离去,于梁宋定居,一边种田,一边苦读,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间,昔日的好友大都步入仕途,功成名就。


唯有高适,人到中年,仍是一介布衣,一事无成。


彼时,契丹崛起,南下劫掠,北方边关战乱不断。


听闻这个消息,在梁宋种了十年地的高适心想:

与其在这里种地,一辈子籍籍无名,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北上边塞,碰碰运气。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高适第一次来到了燕赵边塞,北风迭起,黄沙漫卷,边塞壮丽的景色再一次燃起了他的斗志。


初到边塞,高适便向驻守边关的两大巨头——信安郡王李祎和朔方节度使张守珪投了简历,或许是忙于战事,无暇顾及,高适投出的这两份简历,都如同石沉大海,了无音信。


在边塞游历了两年,高适混得也并不比在老家种田好多少,在多次寻求入幕未果后,高适终于失望地离开了燕赵南下,游历名山大川,期间又参加了一次科考,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在边塞求职未果,科举两次不中,都说三十而立,可高适今年已是三十有二,身无余财,官无半职,其中失落,可想而知。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没有工作就只能继续种田了。

唐玄宗天宝六年,著名琴师董庭兰离京,路过淇上。


那一年,大雪纷飞,为两个失意之人的相遇平添了几分苍凉。


离别之际,高适慨然高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既是高适对于故友衷心地劝慰,也是对自己当下处境的勉励。


可是,在这份豪气的背后,又有多少苦楚未曾明言: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男儿四十不惑,而此时的高适,年逾四十,尚穷困潦倒,好友难得相聚,却连酒钱都拿不出,其中辛酸,又有何人知?


望着门前稀稀落落的麦田,高适怔怔出神,他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甚至他觉得自己的余生,可能就要与麦田为伴了。


一个人若真有才华,命运又怎忍心将其埋没,高适的才华,无可否认,所差的,只是一个时机。


唐玄宗天宝八年,半辈子时运不济的高适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转机。


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高适应试有道科,这才一举中第,半生潦倒的高适终于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当上了一个县尉。


在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唐,最不缺的就是才华横溢的文人。


杨炯十岁进士及第,王勃十六岁金榜有名,王维二十岁便高中状元,相比他们,四十六岁才中第的高适,这一天,来得太晚了。


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公安局长,按理说,也是个不小的官。


但对于高适而言,县城枯燥乏味的生活实在是太过于平淡了,这对于一个心怀壮志的人来说,太过痛苦。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四十九岁的高适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毅然辞职,挂冠而去。


兜兜转转,高适再一次来到了边塞,投到了名将哥舒翰帐下。


这一次,高适终于遇到了对的人,哥舒翰对于高适非常器重,多次委以重任。


一个人的逆袭,如果仅是贵人相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个人才华与命运垂青。


命运给了高适这个机会,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王朝的转折点,同样,也是高适命运的转折点。


听闻安禄山叛乱,朝廷震惊,慌乱之间,唐玄宗急召哥舒翰驻防潼关,抵御叛军。


哥舒翰于潼关坚守,拒敌半年,叛军难逾潼关半步,一时之间,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所考验的是双方的耐心。


安禄山那边什么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哥舒翰的后方却着了火。


在朝堂上,哥舒翰因坚守不出遭到群臣攻讦,朝臣们指责哥舒翰畏敌不出,有失朝廷颜面,重压之下,唐玄宗下令哥舒翰出城迎敌。


接到朝廷出兵的命令,哥舒翰仰天长叹,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出城与叛军决一死战。


唐军久疏战阵,战斗力大不如前,而叛军出自边关,身经百战。


唐军据守城关尚可,出城硬拼绝非对手。


这场决战,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叛军离长安城仅咫尺之遥。


虽然潼关一战,唐军近乎全军覆没,但高适却趁乱逃了出来,一路狂奔跑到了长安,向唐玄宗解释了潼关失利的原因,痛陈利弊,并劝谏唐玄宗移驾四川,暂避叛军锋芒,以图东山再起。


唐玄宗对于高适的投奔,深感欣慰,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晋升其为谏议大夫。


后来,永王李璘叛乱,高适理性分析了战局,指出永王必败,并以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的身份讨伐叛军。


接下来,高适还参与了讨伐安史叛军、驰援睢阳之围、平定蜀中叛乱,先后出任蜀州刺史、彭州刺史、剑南节度使,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唐代宗广德二年,皇帝感念高适年事已高,召还京城,授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迎银青光禄大夫,进爵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高适到任,不设仪仗,轻车简从,赏赐食邑皆如数封还,君子立身,为国为民,所图岂浮名虚利,多少人飞黄腾达后便忘却了初心,如高适这般淡泊名利,能有几人?



年少家道中落,两次参加科举皆落榜,几度寻求入幕无人问,躬耕田间二十载,四十六岁才当上了一个小官。


而后,扶摇直上,平步青云,一路逆袭,最终拜将封侯。


拜将封侯,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而高适,仅仅用了十年。


《旧唐书》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可能就是高适这样的人吧。


有人说,高适的成功是运气好,但是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好运气,所谓好运,不过是有才华的人在合适的时机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璞玉成器要经历一刀一刀地精雕细琢,宝剑成锋是经年累月地千锤百炼。


人生路上可能遍布荆棘,畏手畏脚,只会遍体鳞伤,披荆斩棘,方得一路坦途。


人,若为重器,何惧晚成,赢得人生的人,所依靠的永远都不是运气,而是那份在经历无数次狂风暴雨后,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坚韧与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