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全诗意思
- 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什么古诗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什么意思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含义是什么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原文_翻译及赏析
-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意思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什么意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全诗意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全诗意思如下: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作品多情调感伤。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等。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接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 《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拓展资料:
原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要内容为:
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什么古诗
全诗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白话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扩展资料: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什么意思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含义是什么
直译:一阵急风,大雨点疏疏落落地掉下。一夜好觉,两颊的残余酒意还没有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词中云“残酒”,能“残”就是饮得不少,为何饮这么多酒?要么心情舒畅,要么心情不佳,就此词而言,似后者无疑。为何心情不佳,只能是“雨疏风骤”了,词人心情因屋外风雨交加而不佳。一夜风雨,百花凋零,春日也将随风雨而逝,词人对此已心知肚明,故生伤感意绪,故欲多饮浓睡忘却风雨,忘却因风雨而生的愁绪。其实“浓睡”云云,只是虚语,若非如此,既多饮“浓睡”又何以知“雨疏风骤”?若清晨因风雨声乍醒,又何能谓“昨夜”?故此二句中已曲折道出词人心中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原文_翻译及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宋代·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婉约 , 惜花伤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讯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讲解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著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意思
意思为: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这句话选择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如下: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其一: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其二: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