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辙的一生简介 历史上

苏辙的一生简介(历史上苏辙的简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22 16:46:32 浏览7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苏辙的简介

  苏辙是北宋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历史 上苏辙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苏辙的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 条例 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成就
  苏辙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广,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现在 政治 、文学、儒学、 书法 等不同的方面。

  先说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主要是以维护地主利益为目的,然而农民的困境却没有得到改变,他们的负担还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听到苏辙的 意见 后觉得挺有道理的。司马光的变法也遭到了苏辙的反对,苏辙认为这个变法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因此极力反对。苏辙的政治主张跟他的哥哥苏轼基本相同,论事精辟独到,言简意赅。

  接着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苏辙擅长政治方面和历史方面的论述,在纵观 天下 之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中肯。在苏辙的代表作《历代论》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点,如《六国论》就是借古讽今,表面上是评论六国的过错,实际上是暗喻北宋的腐败的现实。苏辙写的最自由随意的文章应该是书信杂文了,比较 自然 平淡,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除了在古文、诗文的创作方面有才华外,苏辙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笔法跟苏轼非常相近,书法潇洒自如,但又工整有序。
  苏辙的历史评价
  苏辙父子在朱德的评价里和历代文人的评价里都是受到肯定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在三父子里,苏辙是官位较高的一个,但是他的政治之路也是不顺畅的,因为最早是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后又反对司马光的差役法,苏辙的政见总是和当时得势的人相反。

  苏辙所处的宋代是古代知识分子偏爱的王朝,因为宋朝文明是汉族文明的鼎盛时期。赵匡胤为始的宋朝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所以苏辙等文人才能在这样的 文化 环境里留名后世。人们一般都认为苏辙的为人是比较内敛的,不像哥哥苏轼那样锋芒毕露,所以苏辙才能做到右丞相的位置,但是这都是对苏辙的片面看法,苏辙也是一个言辞激烈的人,22岁的苏辙因抨击宋仁宗不思进取曾遭到朝中大臣的排挤,苏辙的话语放在任何朝代都有丧命的危险,但是宽厚的宋仁宗并没有怪他。而且苏辙对那些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也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他认为每个人物存在都是有时代特色的。

  苏辙的性格和哥哥苏轼是一样的,不过稍微比哥哥苏轼收敛一点。我们对古人的了解大多来自史料,所以那些有高辨识度的人才能被我们记住,哥哥苏轼对苏辙的评价,就像《答张文潜书》中说的一样苏辙其实不比自己逊色,不是他不够好,而是一般人都不知道而已。所以在旁人的眼里哥哥苏轼就比弟弟苏辙有才华多了。

苏辙苏轼的人生轨迹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把皇帝骂到怀疑人生,后来被皇帝处死了吗

苏辙,一个可以骂君主的臣子,不仅没事,还有官做。这个要是放在其他时代,这个人早死很多遍了,之后就要株连到自己的家人了,但是,他生活在宋代,还生活在宋仁宗时期,这个就是他的幸运了,所以,他在骂完宋仁宗以后,他不仅没有被治罪,他还给了一个官做呢。可见,当时的仁宗是多么的心慈手软,说不定大家都看到了仁宗的这个喜好,所以,上书的时候没有一个好好说话的了。

之后的苏辙就有一个好的人设,就是仗义执言,也是一个直臣。神宗即位以后,推行变法,当时主政的是王安石,因为跟王安石的理念不一样,被王安石放逐了,当时的文人就敢说话,因为不用担心被杀头。所以,只要跟你意见不合,我就会告诉你,还当面告诉你。被放逐是肯定的事情。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他回来过一段时间,司马光的变法,苏辙也不喜欢,又被司马光放逐了。可见,这个直臣人设也不是很好当的。

苏辙有段时间就是点背,被人家接连放逐和降级,这个人竟然可以忍受的了,可见还是跟苏东坡一样的乐天派,之后就在颍川居住了,自称是“颍滨遗老”,颇有时势感伤之意。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了什么进取之心了。就是游山玩水的时间了,很快就去世了,享年是74岁,还是很好的。古人说人到七十古来稀!

苏辙的一生也是很好的历程,虽然是经历比较波折,但是,一生也算是衣食无忧,其子在南宋的时候还是比较显赫的,说明他的教育很成功,你觉得苏辙还有什么可以让你印象深刻的?

他是苏轼亲弟,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后来怎样

道教乃是我国本土教派,自产生以来就有无数信徒,诗仙李白也对其信之不疑,还曾多次拉着杜甫一起去找仙人,挖仙草。除了李白之外,还有一位大文人也很崇信道教,他便是苏辙。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为其兄长,苏辙之所以信道教,便跟苏轼有着很大的关联,但苏辙信道教却比苏轼要虔诚不少,他的一生跟道教有着不解之缘。

苏辙早年信教还单单是因为其兄长苏轼的耳濡目染,但很快,他遇见了一件奇事。苏辙曾经得了一场重病,请来了许多名医,却难以根治,最终有一位道士前来,为苏辙开了个偏方,便药到病除了。古代道士基本上都会学习一些炼丹术,炼丹术有很多原理跟中医是相同的,所以厉害的道士多数治病也很厉害,苏辙也就是这个时候才真正从内而外的开始崇信道教。

从这之后,苏辙就开始苦心钻研道经《抱朴子》,并从中学习了黄白术,也就是金丹术,并且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真的练出来了一炉丹药,苏辙称之为仙丹。但实际上,世界上根本没有仙丹,苏辙练出来的丹也就跟中药一样,多种材料混合在一起,对治病有帮助,但长生不老却是根本不可能的。

《孙公谈圃·卷下》记载,后来苏辙又开炉炼丹,正准备生火的时候,苏辙发现密闭的房间里面突然出现一只很大的猫,猫还站在炉子上面,不一会便跳进炉子里面消失不见。苏辙立刻停下了生火,他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警示,此术太过厉害,自己不是能将此术传下去的人,于是他从此再也不提此事,但对此也有些沾沾自喜,自认为天妒英才。

炼丹之事结束不久后,苏辙又遇见了一个奇人,并特意给此人立传:《丐者赵公传》。当时苏辙在街头遇见一个叫做赵生的乞丐,疯疯癫癫的就有些类似于济公,但苏辙在与其仔细交谈后却发现赵生并不简单,尤其是对于道学一事所知甚多。由于苏轼也信道,所以苏辙便将赵生介绍给了苏轼,赵生在黄州与苏轼待了半年多,后来苏轼北归,赵生也就跑到了兴国,被当地知军(官职)杨绘留了下来。

结果没多久,赵生就被他养的骡子给踢死了,杨绘就把他在当地下葬了,此事传到苏辙耳中,他也是感慨万千。又过了几年,苏辙苏轼兄弟二人重回京城,遇见了一位叫做法震的旧友,交流中法震告知苏辙,他前不久在云安遇见一个乞丐,让他拖个信,给苏辙问好。

苏辙一开始不知法震所说为何人,但在法震描述完乞丐的长相后,苏辙却大惊失色,原来这个乞丐正是之前被骡子踢死的赵生。当时跟苏辙兄弟一起在场的恰巧还有一位兴国人,他回去后挖开了赵生的墓,结果发现里面只有一根拐杖,却空无一骨。这个故事苏辙晚年还念念不忘,特意将其记录下来,有一年还被某市选为中考题,不过仔细想想,人死不能复生,苏辙所言或许有些夸大其词,赵生之人的确有,但绝对没有如此神通广大,苏辙应该只是在赵生身上用艺术的手法寄托了对于道教的一些敬仰。

苏辙的后半生经常研究道教文化,并加以赋文,比如说苏辙在深入了解《老子》后就写下了《老子解》,并将当时许多新生思想以及传统学说糅合在一起,使《道德经》不再那么枯燥难懂,写完后,苏辙还特意拿去给苏轼过目,苏轼对此赞不绝口。

不过后世朱熹却对苏辙的这篇作品嗤之以鼻,觉得苏辙侮辱了儒学,但这并不代表苏辙文章写得不行,而是他们观点存在着冲突,苏辙是根据道教来融合儒学,朱熹却是反道而行。

除此之外,苏辙也没少写跟道教有关的诗词,单单有记载的便有十几首,比如说《上清辞》《楼观》,不过这一方面,苏辙所写就远不如其兄长苏轼了,苏轼受到道教思想影响而写的《定风波》,时至今日依旧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苏辙简介

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于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人物生平

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公元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公元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公元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公元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公元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嘉祐六年(公元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公元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公元1072),出任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公元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元祐八年(公元1093),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公元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贬谪筠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公元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北宋宰相苏辙生平简介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么死的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北宋宰相苏辙生平简介
  三苏游京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兄苏轼四岁,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东京(今开封),经过成都时,拜访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苏辙中第后,创作《上枢密韩太尉书》给枢密使韩琦。四月,苏辙母亲程氏去世,苏辙父子回到蜀地。
  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苏洵在东京游历。十二月,苏辙全家至江陵,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嘉佑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东京,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根据考绩迁调官职,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苏辙与兄长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科举风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争。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宰相也要求将其黜落,仁宗说:“用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还京。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初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东游京师,于次年到达。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即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建议新法
  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
  被贬出京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为陈州知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辙同好友顿起等在洛阳妙觉寺考核举人。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文彦博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熙宁八年(1075年),苏辙被改授为齐州掌书记。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任徐州知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在徐州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商安县)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其兄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返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创作《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和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吕惠卿开始时谄媚王安石,到和王安石势均力敌时,就排挤陷害王安石,比仇敌还狠,世人尤其恨他。到这时,他自知不免受责,请求提举宫观以逃避贬官流放。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
  起初,神宗因西夏内乱而派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
  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回去,尚未出境,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建议答应西夏所请,朝廷便允许还西夏五寨,西夏顺服。
  元祐四年(1089年),权任吏部尚书。八月,奉命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
  拜相参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 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护军,进封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晚年生涯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官,削去职名任汝州知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袁州知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 八月,到真州时,作《阻风》诗。
  绍圣三年(1096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 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元符元年(1098年),移到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恢复为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便前往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
  崇宁年间,蔡京掌握国政,又降为朝请大夫,取消宫观官,住在许州,又复授太中大夫退休。
  苏辙是怎么死的
  崇宁三年(1104年),苏辙在颍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十一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
  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淳熙(1174年—1189年)年间,追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