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礼记·学记》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发 音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释 义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 处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示 例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了~的道理。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
《学记》:《礼记》名篇。主要是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 知不足 ---自反
教--- 知 困 ---自强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相互促进。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知道了不解困惑之处,才能使自己变的更强,更聪明.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陶行知关于“教学相长”的言论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陶行知文集》第14页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学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陶行知文集》第15页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1923年《十年来之安徽中学》
《陶行知文集》第60页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原载1926年2月《新教育评论》第1卷第12期
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的所出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地知文集》第540页
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
1943年3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541页
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日。
《给肖生的信》1930年3月29日
《陶行知文集》第703页
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17页
现在我想到有五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哪五个字呢?
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因为有了一个专一的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自然而然地广博起来了。……
第二个,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写法,是这样“”,好像许多钩钩一样。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便象“集”篆写一样,用许多钩钩到处去钩,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钩,前前后后,四面八方的钩,钩集在一起来,好细细研究。……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精的研究。在研究上发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强创造力量,集体创造,共同创造,在创造上建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命,树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机,稳定我们事业的新基础。
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钻是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够钻得进去,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宝贵的宝贝。做学问虽不能象钻东西那么钻,但是能够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钻进去。……
第四个,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钻进去还不够,必须解剖出来看它的真伪,是有用的还是有毒素的?以便取舍,清化运用。……对于每一个问题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意做一番解剖的工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真的有用的没有毒素的就拿来运用;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舍去抛掉不用。如此,鉴别材料,慎选材料,自然因应适宜了。
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在长期的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已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每天四问》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20页
探讨真理,我们提五条路:(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这与中庸上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比起来看。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辩。我们的治学次序是依据“行是知之始”及自动的原则排列,可以说是把传统的道理颠倒过来。
《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33页
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壬,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
《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1944年6月
1951年5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经743页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消极方面: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1945年5月《战时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785页
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为着进行经常的集体学习,最好是联合起来组织社会大学、星期研究会以实施共同之进修。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陶行知文集》第817页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卖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陶行知文集》第817页
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陶行知文集》第818页
我们要跟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努力发现老百姓的问题,困苦,和他们心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陶行知文集》第818页
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
《我之学校观》
原载1926年11月5日上海徽州同乡会《徽音》月刊27、28合刊
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孩子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不小歌》1931年4月18日
选自郭沫若审编的《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文集》第489页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原载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24页
我们要培养新父母和新教师,以培养更有福的后一代。旧父母和旧教师,凭主观以责儿童之服从;新父母和新教师,客观地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自觉的活动。新父母与新教师,要跟儿童学,教儿童启示自己如何把儿童都得更合理。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1944年12月16日《时事新报》
《陶行知文集》758页
摘自:中国陶行知
教学相长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练习1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5.本文观点(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 )。
答案: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原文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煮鱼肉,(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因此,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然后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然后能过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练习2
一.解释加点字:1,“虽有嘉肴,弗食“的“虽“和“弗食“( )( )2,“弗学,不知其善也“的“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的“是故“( ) 4,“然后自强也“的“自强“( )
二. 翻译句子。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 )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译文:( )
三.解释“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
答案: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原文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煮鱼肉,(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因此,学习然后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然后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通的地方然后能过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答案:虽-即使
弗食-不吃
善-好处、有益的
是故-这样固然
自强-自己勉励自己、发挥特长
1、学习以后这样能够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交了以后知道自己还有困难
2、知道不足的地方,这样然后能够自己醒悟;知道了前途困难,这样然后能够自我勉励
在教合学的同时得到长进
《礼记•学记》漫谈6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xùn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皮弁(biàn):弁,古代的一种帽子。皮弁就是皮帽子,这里代指礼服。
②祭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类。
③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
④肄(yì):学习。肄业就是还在学习,尚未毕业。
⑤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这三首诗都跟官场礼仪有关,所以下文说“官其始也”。官:这用指做官的道理。
⑥鼓箧(qiè):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箧取书。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这里指代书包。
⑦孙(xùn):同“逊”,恭顺。
⑧夏(jiǎ)楚:夏,同“槚”,楸树的别称。楚,也是一种树,又叫荆树。这两种树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枝干坚劲有韧性,所以用来做教鞭,也就是“戒尺”,小朋友们不听话,老师就用这个来打手心。
⑨收其威也:收,约束。威,仪容举止。
⑩卜禘(dì):卜是占卜。 谛是一种盛大的祭祀。
⑪躐(liè):超过。躐等就是逾越等级,不能循序渐进的意思。
⑫伦:本意是人的辈分,引申为原理,原则。
解读: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这是一种仪式,用来培养恭敬心。跟我们现在开学典礼上升国旗唱国歌是一个道理。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演奏和唱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曲子。那个时候《诗经》都是自带曲调的,可以演奏和唱诵,其中《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属于贵族阶层的主流音乐。为什么要演奏和唱诵这三首呢?因为这三首诗都是跟做官相关,而这些学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官的,算是一种职业教育吧。这三首诗歌大约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校歌了。
其中《鹿鸣》描述的像是年会聚餐的情景。《四牡》和《皇皇者华》描述了出差路上的情景,一个心情比较忧伤,一个心情比较愉快。这三首诗度娘那儿都有,我就不附录在这里了。
入学鼓箧(qiè),孙(xùn逊)其业也。击鼓召集学生上课,打开箱子(箧)发书,希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谦恭有礼。跟现在上课打铃一样,可能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老重的不方便携带,而且数量未必有那么多,不能满足人手一份,可能都是放在教室里,上课时才能打开箱子取出书本,下课了还得整理好留在教室里。
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的,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
皮弁祭菜,鼓箧夏楚,都是在讲仪式感,以形成一种支持学习的氛围。
仪式非常重要。仪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易经》上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就是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具象的仪式。仪式是领导者的重要工具,为什么要大办年会?年会有生产力吗?当然有,它是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生产力的。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古时候祭祀是大事情,《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周三代,一年到头有数不清的祭祀,其中每个季节各有一次大祭,在春曰礿、在夏曰禘、在秋曰尝、在冬曰蒸。禘祭发生在夏天,而学生们入学是在春天,夏禘之前,教育部的官员不会来视察,也就是说没有考试,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依着自己的兴趣志向来安排学习。
想想现在的学校,有多少考试,学生能不烦吗。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机再加以引导,这是要让学生“存其心”,存什么心呢?存乐学之心。孔老师在《论语》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去琢磨,去讨论,去苦思冥想,让课堂上讲授的孤立的知识点在他们心里碰撞发酵,产生连接,在火候到了的时候轻轻点拨一下,然后豁然开朗。不这么做,其实是老师自己在炫耀,在剧透,从而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所谓幼者就是低年级的学生。古时候的课堂是混班,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小朋友们一起上课,所以特别强调幼者听而弗问,否则会扰乱教学进程,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
我们会想当然的觉得应当同一年级在一起上课啊,其实这只是一个思维定势。混班有混班的好处,听说国外有混班的实验,效果很好。
提问真是一门大学问。提问是一把尺子,问题一出口,你的深浅人家马上就看到了。我们鼓励提问,但是我们不喜欢懒惰的问题。什么是懒惰的问题呢?比如你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你不会查字典吗!这就是懒惰的提问,幼者听而弗问,主要是指这类问题。
如果你问,“老师,您在课堂上不是鼓励我们提问吗?为什么这里说听而弗问呢?”哎!这就有意思了,这是个真问题。
真正的问题,象一束光,照亮我们未知的领域,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老师也答不出来,而又确有回答的必要,这就是“大哉问”。
孔子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听课就不提问,也很牛B。
我们没有颜回的天赋,但是我们可以在提问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把资讯类的,可以找度娘帮忙的问题自己先解决掉,把提问时间留给探索性的问题,学习效率可就不一样了。
”躐等“的反面是循序渐进。到底是循序渐进,还是超常规发展,我想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所有超常规发展的背后,还是有个“序”,只不过这个“序”和通常的“序”不一样。每个人的“序”都不一样,找到自己的“序”,你就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了。
多说几句关于“循序渐进”这个理念在工作中的应用。很多工具,模型,其应用要点就在于按步骤,不要躐等,比如Design Think五个步骤。可是人们总是太急了,习惯于看到问题,马上搜寻方法,甚至直接付诸行动,这就产生了逻辑上的跳跃,这样子的方法是很肤浅的,是被旧有的经验绑架了,效果肯定不好。古人说,“急事缓做”,这里头就有不躐等的智慧。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听而弗问。这七件事体现了教学的大原则。
官先事,士先志。做官最重要的是业务要熟练,读书人最重要的是确立自己的志向。
士,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最低一个等级,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处于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之间,知道统治的奥秘,又能体察民众的疾苦,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孔子说,“数始於一,终於十,推十合一为士”,这是给了“士”一个神圣的合法性。
志,从士从心,士心也,读书人的心声,意志,志向,理想。北宋大儒张载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是说出了普天下读书人的心声。
我们每个人都兼有“官“和“士”两个身份。官是我们的工作角色,士是我们个人学习与成长意义上的角色。
作为职员,首要的是把工作做好,工作做不好,什么情怀都是扯淡。
而作为一个“士”,就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站立在世界上,必须要拷问自己“志”在哪里?志就是人生使命,人生意义。而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活动都只是载体。
如果能把两方面和谐统一起来,当然很好啦,就像下图表达的那样。
你所爱的就是你的志向,你的”士“的身份的表达;社会认可的就是你的工作,你的”官“的身份的表达;你所擅长的就跟你的学习相关了。学习把”官先事“和”士先志“完美地联系在了一起。
礼记 学记
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但不吃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很高明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才会知道不足之处,受教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自己反省,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够自己提高自己。所以说:教导学习互相增进啊。
礼记的拼音
礼记的拼音lǐ jì。解释: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131篇,西汉戴德删为85篇,《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名《小戴礼记》,收入“十三经”中。其中《中庸》、《大学》、《礼运》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造句
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礼记》中,把结婚看作“万伦之始”,是“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又如《礼记?大学》里的“生财有道”、《韩非子?五蠹》里的“多钱善贾”等等都成了贺语。
唐朝没有四书五经,有九经,《礼记》与《左传》为大经,《诗》、《周礼》、《礼仪》为中经,《易》、《尚书》、《公羊传》、《?梁传》为小经。
《礼记·射义》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至于“御”,可能更优于射。
明堂必须为辟雍者何?《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诸侯尊卑也。
礼记教学相长读音
教学相长_成语解释
【拼音】: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释义】: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哪些成语来自礼记学记
孤陋寡闻
拼音:gū lòu guǎ wén
释义: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玉不琢,不成器
拼音: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释义: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格格不入《礼记,学记》
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