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明朝皇帝谥号列表是什么顺序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正式的皇帝,整个朝代历史的跨度为1368年-1644年 。
第一任皇帝是朱元璋,庙号太祖,原谥“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永乐元年,朱棣加“神圣文武”四字于原谥之上。嘉靖十七年,加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第二任皇帝是朱允炆,庙号惠宗,谥号“让皇帝”。朱棣登基后,削其帝号。弘光初,追尊其为“惠宗让皇帝”,入太庙,复其年号。清乾隆元年,乾隆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明史》所用谥号为“惠帝”或“恭闵帝”。
第三任皇帝是朱棣,庙号太宗,原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十七年九月,进庙号为“成祖”,改谥号中“体”为“启”字,改“广”为“肇”字,《明史》所用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第四任皇帝是朱高炽,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第五任皇帝是朱瞻基,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第六任皇帝是朱祁镇,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第七任皇帝是朱祁钰,庙号代宗,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宫之变后,被废为郕王。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宪宗下制复其帝号,上尊谥。
第八任皇帝是朱见深,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第九任皇帝是朱祐樘,庙号孝宗,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第十任皇帝是朱厚照,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第十一任皇帝是朱厚熜,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第十二任皇帝是朱载垕,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第十三任皇帝是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第十四任皇帝是朱常洛,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第十五任皇帝是朱由校,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第十六任皇帝是朱由检,庙号毅宗,谥号“烈皇帝”。最开始,弘光帝于崇祯十七年五月谥曰“思宗烈皇帝”,以“思”非美谥,寻于弘光元年二月改庙号为毅宗。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明史》所用谥号即“庄烈愍皇帝”。
清朝谥号排名
努尔哈赤
庙号 清太祖
谥号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皇太极
庙号 清太宗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顺治
庙号 清世祖
谥号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康熙
庙号 清圣祖
谥号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雍正
庙号 清世宗
谥号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乾隆
庙号 清高宗
谥号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嘉庆
庙号 清仁宗
谥号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道光
庙号 清宣宗
谥号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咸丰
庙号 清文宗
谥号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同治
庙号 清穆宗
谥号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光绪
庙号 清德宗
谥号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宣统
庙号 恭宗
谥号 愍皇帝
皇帝最好的谥号
在古代,无论是皇帝还是诸侯,去世之后都会上一个谥号。这种谥号更像是盖棺定论,形同对是非功过的“颁奖”或“问责”。自西周以来,除了秦朝没有谥号制度,其他王朝都有。当然后来有的朝代,既有谥号,又有庙号,且按下不表。
大家知道,周礼应当是由周公旦制定的(另说周恭王时期),因此,给帝王上谥号,源于周公旦制定的周礼。而最早“享受”到谥号待遇的,即是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按上述说周恭王,则不成立)。
周公旦
现在很多人取名字,都喜欢带个“文”或“武”字,说明大家对这两个字的认同感比较一致,但应该不会有人取名时带个“纣”字。
后来,史官们纷纷效仿,把当代最杰出的帝王,尊以“文”“武”这样的谥号。比如春秋五霸中,就有晋文公和晋武公、秦文公和秦武公、楚武王和楚文王这样的尊谥。
晋文公
既然谥号是用来评价功过的,自然有褒有贬。像文、武、明、景、庄、宣之类的,都是褒谥;而灵、哀、炀、厉这一类,都不是什么好用意。那么,在这些褒谥中,哪些才是最受后人景仰的呢?
文和武就不用说了,历朝历代对明君尊谥比较多。除了前面说过的周朝天子和诸侯霸主,还有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晋文帝司马昭和晋武帝司马炎,时代越靠近周朝,用文和武的频率就越高,哪怕是追谥,也要给个文武名份,比如曹操和司马昭皆是如此。
汉武帝
那么,排名第三的尊谥是哪个?恐怕说法不一,各执一说。
但从周朝时期来看,“悼”字的谥号不但是尊谥,而且充满了痛惜惋惜的情感。能够享受这个谥号的诸侯,都不是一般人。
比如晋悼公姬周(公元前573年-前558年在位),他不满14岁即位,不满29岁去世,是晋文公以来一位最伟大的中兴之主,打造了一个全面鼎盛强大的晋国,他在位期间镇齐、慑秦、疲楚,老牌霸主都被这个年轻人收拾得俯首贴耳。可惜天不假年,没能活到而立之年。
再比如楚悼王熊疑(公元前401年-前381年在位),接手时,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楚国,因重用吴起而迅速振兴,不但收服百越之地,还在与强秦、三晋的争斗中捷报频传。可惜,在吴起北伐时,楚悼王就病死了,还招来一场宫廷变乱。他如果再坚挺几年,统一六国的说不定轮不到秦始皇了
文臣谥号排名
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
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谥号是一个人死后,后人给的评价,而且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从周朝开始的,天子以外,诸侯、大臣也都有谥号。
周文王、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周平王等中的文、武、厉、幽、平,便是谥号。汉朝的汉文帝、汉武帝中的文和武也是谥号。
扩展资料:
谥号的发展: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
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
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追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等,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清朝大臣的谥号从大到小
清朝大臣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
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阿桂是太保正一品武将。
扩展资料: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