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共产党满族将领
- 中央干部有少数民族吗
- 清朝官员结构,譬如,六部有哪些官员,官居何品简而言之就是,清朝官员上下级的分类
- 清朝 官员 满汉差异
- 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选官制度
- 清朝宫中大臣都是满族人吗
- 为啥央视都是满族人
- 明朝和清朝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和监察制度分别是什么
共产党满族将领
陈翰章(1913—1940),满族,吉林敦化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抗联将领。
陈翰章自幼性情刚毅,聪明好学,曾被誉为敦化的“小才子”。1927年夏,他进入敖东中学,开始接受反帝爱国思想。很快就成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并主编校刊《敖中》,撰写和发表宣传爱国思想的文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陈翰章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2年9月,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东北救国军,任前方司令部秘书。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救国军中秘密党组织的基层负责人之一。1934年,陈翰章被党组织派往关内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活动。
1935年,陈翰章回到东北,脱离抗日救国军,加入到抗日联军的队伍之中。以后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师党委书记,第二军第五师师长、党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转战于镜泊湖等吉黑两省交界地区,同敌人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0年秋,敌人调重兵围剿陈翰章部。在雪野寒冬,给养匮乏的严重形势下,他毅然决定亲自率领60余人的小分队留守镜泊湖地区牵制敌人,掩护三方面军主力突围转移。同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小分队被敌人包围。在生死关头,陈翰章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积极掩护其他同志奋力突围,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镜泊湖水清亮亮,
一棵青松立湖旁。
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
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这首至今仍流传在东北地区的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抗日英雄陈翰章的深切怀念。
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兰,化名李烈生、孙正宗,满族。东北抗日联军著名领导人之一。
1910年11月2日,李兆麟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上小学,14岁高小毕业后又在私塾学习2年,成绩优秀。16岁时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务农。这时,他接触了张一吼(张国威)、翟乐全等进步青年和新思想书刊,学到了不少革命知识,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兆麟来到北平,开始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生涯。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他参加了抗日救国会。返回东北后,组织领导抗日义勇军。11月,到达辽西,在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耿继周部工作,李兆麟任该司令部文书处处长,参加了攻打新民城和黑山县唐家堡子、历家窝堡等地的战斗。
1932年初,李兆麟、冯基平、杨寿天等到达辽阳小堡,李兆麟接受组织上派他出面同群众武装和山林部队联络的重要任务,往来奔走于各抗日团体和部队之间,反复宣传团结起来共同战斗、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先后说服“长江”、“燕子”及苏景阳所属部队,相继争取、团结的各种武装队伍的首领不下几十人。同年3月,辽阳义勇军成立。苏景阳为司令,李兆麟被选为副司令,下设5个支队,共有3500多人。不久被救国会统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同日军和汉*展开激烈的搏斗,搅得敌人寝食不安。
1932年5月,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8月,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的“燕子”、“平日”、“于志超”等支队,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总攻。义勇军官兵不畏艰险,与各路军密切配合,四面出击,袭击飞机场,烧毁敌机多架,破坏敌兵工厂的机器和仓库;捣毁沈阳的无线电台,烧掉日军的汽油库,缴获大批枪支和义勇军急需的军用物资等。这次战斗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日伪军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坚定决心。但同时也暴露了义勇军的实力和目标,由于敌人的破坏,李兆麟率部转向本溪一带活动。不久,部队瓦解。
1932年9月,李兆麟回沈阳做地下工作。1935年,到哈尔滨工作,担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他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1945年8月15日,经过人民的浴血奋战,全东北光复了。李兆麟被选为松江省副省长,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务委员的职务,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暗害,年仅36岁。3月24日,哈尔滨十万市民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松花江畔的道里公园,并将其命名为兆麟公园。
1996年4月27日,在哈尔滨解放五十周年之际,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塑像奠基仪式在兆麟公园隆重举行。
关向应(1902~1946)
原名关致祥,曾用名李仕真、郑勤等。辽宁金县人。满族。1922年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1923年秋,创办《铁岭日报》,宣传革命思想。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到上海大学读书。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回国后,在上海沪东区共青团部委工作。9月,任共青团济南地委书记。11月调任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1926年6月调任上海沪西地委书记。同年10月调任共青团山东区委书记。1927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负责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书记。1930年参加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央军委领导工作。1932年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中革军委湘鄂西分会主席、红三军政委。后任红二军团副政委、湘鄂川黔军区副政委等职。1935年参加领导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过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0师政委兼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1941年秋因病回延安休养。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
万 毅 (1907——1997)
字顷波,辽宁大连人(大连金州区原名金县),满族。1926年入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学习,1930年4月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九期,获毕业考试第一名,由张学良亲自授勋。后在东北军中任连长、营长等职。1936年1月,任直罗镇战斗后重建的东北军一〇九师六二七团中校团长。1937年“二二”事件后遭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的怀疑、猜忌,被暂扣。东北军东调整编后任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六旅六二七团中校团副,旋升上校团长,率部参加了江阴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保卫战中说不损失惨重,只身脱险。后调任一一二师三三四旅六六七团团长。1938 年夏参加了连云港保卫战,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调任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三旅旅长。他思想进步,积极抗日,于1940年9月22日协助师长常恩多领导了著名的“九二二”锄*运动,驱逐了与日本人勾结的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1941 年2月17日,遭师内动分子的忌害,被关押,并上报国民党军事当局欲以“通共”罪名军法从事。因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暗中保护,拖延了“处决”时间。1942 年8月2日夜,万一成功越狱。几天后,他回到老部队一一一师,人刚刚起义的新一一一师代理师长,率部加入八路军的行列。1944年该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万毅任滨海军区(隶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在山东敌后坚持抗日。在战斗中多次亲临前线,面部负伤,导致终身两腮塌陷。1945 年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中央干部有少数民族吗
回良玉(回族),
乌云其木格(1942—)女,蒙古族,辽宁北票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1944—)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李兆焯(1944—)壮族,广西平果人。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1940—)藏族,四川理塘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三、四、五、六、七、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戴秉国(1941—)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国务委员
布 赫(1926—)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赵南起(1927—)朝鲜族,吉林永吉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热 地(1938—)藏族,西藏比如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铁木尔•达瓦买提(1927—)维吾尔族,新疆托克逊人。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清朝官员结构,譬如,六部有哪些官员,官居何品简而言之就是,清朝官员上下级的分类
你上面写的不是很清楚吗?为什么还要问啊,只不过在清朝六部的尚书皆是从一品的官职,而侍郎则是正二品,同明朝有点区别。基本中央的官僚机构和官员的品级设置都同明朝差不多,因为清朝是承袭明朝的制度。而地方上则有点不同,每一省设一巡抚(从二品,一般会加个兵部侍郎衔什么的),作为每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并设布政使(从二品)和按察使(正三品)作为巡抚的副手。一省或多省设一总督(从一品,一般回),比如闽浙总督,直隶总督。这个督抚制在明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另外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例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
清代官员的品级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清朝 官员 满汉差异
升职方面:如果满汉职位、能力等各方面差不多,满人优先。
获罪方面:这个差不太多,但满人除了国法的约束外,还受到他所在旗旗主的管束,这个略有不同,当然如果是汉八旗的也会这样。由于满洲入关前是奴隶制社会,八旗旗主是最大的奴隶主,所以,所有在旗人员对旗主都自称奴才,同理所有满蒙汉旗人对皇帝都自称奴才,非旗人官员则自称臣。
由于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出于维护统治地位的需要,在前期(顺治、康雍乾、嘉庆)对于满汉的区分、界定是相当严格的,如不能通婚、同学(专门有满学院)等等;在中央内阁、军机处、六部等分设满汉大学士、军机大臣、尚书,各种朝会、庆典、祭祀活动都是满大臣站前,汉大臣站后。而且前期很少能有汉人担当重要军职出征的,这些多由满蒙亲贵担当,直至中后期由于八旗和绿营的糜烂,不得已才出现了汉人做统帅的湘军、淮军、楚军、北洋军等,其实这也宣告了清朝即将覆灭,因为这个政权所依靠的基础-旗人和旗军彻底的被同化和没落了!
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选官制度
宋元明清都是科举制度选官,当然属于文官,每个朝代都有勋贵和蒙荫制度,但是以武官居多。元朝和清朝比较特殊,元朝大权由蒙古人掌握,清朝更过分,中央官员都是满汉各一员,其中掌印的是满族,做事的是汉族。
清朝宫中大臣都是满族人吗
清朝统治初期,上到朝延下到地方,大部分官员都是满族的,很少有汉族仕途能一风顺。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朝中汉人官员已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宣统帝的退位,就是袁世凯(汉)谈成的,这段时期政治格局的变换,有很多原因:如,满汉文化得到交流,汉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将满族同化。满族八旗兵及其子弟的庸腐导致其战斗力下降,如朝延在抵抗太平军时,就借助地方军来平乱。
为啥央视都是满族人
中央电视台有上万名员工,这些员工中中国各个民族都有,怎么能说央视都是满族人呢,这是完全错误的。
明朝和清朝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和监察制度分别是什么
1、中央官制:明朝是内阁制,皇帝利用太监制衡内阁,清朝是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
2、地方官制:地方明朝是三司,按察使布政使、都司,清朝主要是总督巡抚。
3、选官:明清都是八股取士,但清朝还有满族内部的选人制度,
4、监察:明朝靠御史,督察院,清朝有密折制度,除此以外,清朝督抚也有监察权。
体制上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体制,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良,改掉了明朝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皇帝怠政,藩王奉养,宦官专权,厂卫横行等问题,以及取消了廷杖以及御史的无限制权利,对党争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控制。
扩展资料: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机务,中央出现了一个新的权力中心。而对内阁的监管而涉及到了内廷的宦官,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宦官衙门代表皇帝对内阁干涉。
在地方上,皇帝开始外派长官,向各地派遣巡抚都御史,使之成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监察御史成为中央施加于地方的新的控制力量。这是明朝政治体制的总观。
清朝时,设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在地方上,清朝继承发展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上设置18行省、5个将军辖区;清朝雍正帝时期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