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遇吉

明朝的哪个总兵曾经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明史156译文周遇吉,锦州卫人少有勇力,好射生后入行伍,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 击京营将多勋戚中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21 04:19:10 浏览8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明朝的哪个总兵曾经死守宁武关,鏖战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誓师,领兵出征,号称大军一百万。这次他的目标,不再是一城一地,而是要取道山西,直捣京师,取代大明。

大顺军一路东进,所到之处,几乎望风归顺,许多地方只需要传檄而定。大明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路顺风顺水的李自成不会料到,在山西,一个小小的宁武关,会让他遇到东征路上最大挫折。

大顺军在正月初八出发,李自成亲率主力,进入山西,先后攻下平阳、汾州、太原、到二月十六日,已经占领了忻州,下一步,挡在他前进道路上的,是个小小的县城——代州。

代州是座小城,驻守在这里的,是山西总兵周遇吉。

在小小代州,大顺军遭遇了一场恶战。周遇吉凭城固守,誓死不降,给大顺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代州终究是小城,在大顺军优势兵力进攻下,周遇吉虽然骁勇,粮草弹药却无法保证,力战之下无法坚持,明军主动撤退。

李自成终于攻下了代州,大顺军却没有想到,这只是另一场鏖战的开始——周遇吉退到了宁武关。

宁武关,扼守战略要冲,明朝在山西境内有“外三关”,分别是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宁武关位于三关中间位置,素来称为重镇。

《边防考》:“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宁武关本来就是三关总兵周遇吉的驻地,他对这里知根知底,在这里,他将给李自成以重大杀伤。

周遇吉有多少兵力?

周遇吉兵力肯定少于李自成,那么他退守宁武关时,还有多少兵力呢,弄清楚这点,对接下来的战役比较关键。

根据《皇明九边考》里记载,宁武关驻扎的理论最大兵力是6231名,实际兵力是5496名,其中有骑兵1928名,其余都是步兵。

到了明末,由于兵力被抽调以及逃兵现象的发生,当时记载“宁武兵止四千”。不过周遇吉对兵力不足已有所准备,大顺军在山西收城掠地的时候,他就抓紧训练城里的壮丁,“昼夜练兵,更选城中壮勇,得数千人”。

就算加上这些兵力,周遇吉手里掌握的军队也不超过万人。

那么大顺军有多少兵力呢?

李自成东征,号称百万大军,这里面当然有虚头,应当是包括了随军的后勤人员和家属再予以夸大,这也是当时惯例。

就算人数再少,数十万兵力肯定是有的。

李自成过黄河后,在禹门分兵,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一路是主力,号称是“马步五十万”,这个号五十万,应当也是包括了所有的人数,按照比例来推算,二十到三十万的战兵,也是有的。

周遇吉以不满万的兵力对抗大顺军数十万的兵力,人数是好几十倍的差距。

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周遇吉。

周遇吉,辽东锦州人。他前半生的事,在史书上记载简略,只是说“少有勇力,好射生”,当兵以后,“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击”,虽然寥寥几笔,已经可以看出周遇吉勇将的潜质。

周遇吉真正开始露脸,是在崇祯九年清军进攻北京的时候,他的对手是强悍的满洲兵,此战后周遇吉连升二级,被提拔为副将。

此后周遇吉主要与农民军作战,到了崇祯十三年,已经晋升为左都督,加太子少保。

所以,周遇吉对农民军有相当的作战经验,这是他的底气。

再有底气,明军和大顺军兵力也相差悬殊,除了城池,周遇吉还能依仗的,就是大炮。

大炮在明军中已不算稀罕物,在天启皇帝时期,明军就开始装备重型红夷大炮,成为袁崇焕手中守城利器。

到了崇祯末期,三关重镇配置大炮,已经不算稀奇。

作为三关扼守中路的宁武关,这时候有多少火炮,在《宁武守御所志书》和《宁武府志》里也有记载:

从两种史料的记载来看,似乎有所差异,这应当是标配和现存两种方式的差异,不管怎么计算,宁武关拥有数百门大小火炮是可以确定的,里面所提到的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威远炮等名称,是根据大炮重量、口径、威力不同所起的不同称呼。

这些火炮,将为周遇吉在随后的战斗中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持。

宁武关本身地形险要,与内长城相连。作为一座军事重镇,它是自带有体系的,在城池四周,修筑了宁文堡、阳方堡、盘道梁堡这些大大小小的堡垒,各自可以驻兵数百到数千人,在敌人入侵时,可以互为犄角,提供支撑。

不过,由于明军兵力过少,大顺军人数又过多,分兵占据这些堡垒,只能被各个击破,所以它们在开战前都被放弃,明军撤入关内据守。

明史156译文周遇吉,锦州卫人少有勇力,好射生后入行伍,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 击京营将多勋戚中官

周遇吉是锦州卫人,年少时勇武,善于射箭。加入行伍之后,冲锋陷阵总是冲在最前,并凭借着战功提拔到京营游击。京营中的将领大多是有功勋的在朝为官的人的亲友…

《周遇吉》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周遇吉》人物故事小传

《周遇吉》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周遇吉》人物故事小传

周遇吉(公元?—1644年),锦州卫(今属辽宁)人,明朝后期军事将领。自幼勇力过人,及长从军,以功任京营游击。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以镇压有功,官至左都督、山西总兵官。李自成起义军攻代州(今山西代县),周遇吉领军凭城固守,食尽援绝,被迫退保宁武。起义军紧追直逼宁武关,在此大战。城破,周遇吉率众徒步巷战,身披数创,终被义军俘获,不屈被杀。南明福王时追谥“忠武”。

〔正 史〕

周遇吉,锦州卫人。少有勇力,好射生。后入行伍,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击。京营将多勋戚、中官子弟,见遇吉质鲁,意轻之。遇吉曰:“公等皆纨绔子,岂足当大敌。何不于无事时练胆勇为异日用,而徒糜廪禄为!”同辈咸目笑之。崇祯九年①,都城被兵,从尚书张凤翼数血战有功,连进二秩,为前锋营副将。明年冬,从孙应元等讨贼河南,战光山、固始,皆大捷。十一年班师,进秩受赉。明年秋,复出讨贼,破胡可受于淅川,降其全部。杨嗣昌②出师襄阳,遇吉从中官刘元斌往会。会张献忠将至房县,嗣昌策其必窥渡郧滩,遣遇吉扼守槐树关,张一龙屯光化,贼遂不敢犯。十二月,献忠败于兴安,将走竹山、竹溪,遇吉复以嗣昌令,至化石街、草店,扼其要害。贼自是尽入蜀。遇吉乃从元斌驻荆门,专护献陵。明年,与孙应元等大破罗汝才于丰邑坪。又明年,与黄得功追破贼凤阳。已而旋师,败他贼李青山于寿张,追至东平,歼灭几尽,青山遂降。屡加太子少保、左都督。

十五年冬,山西总兵官许定国有罪论死,以遇吉代之。至则汰老弱,缮甲仗,练勇敢,一军特精。明年十二月,李自成陷全陕,将犯山西。遇吉以沿河千余里贼处处可渡,分兵扼其上流,以下流蒲坂属之巡抚蔡懋德,而请济师于朝,朝廷遣副将熊通以二千人来赴。十七年正月,遇吉令通防河。会平阳守将陈尚智已遣使迎贼,讽通还镇说降。遇吉叱之曰:“吾受国厚恩,宁从尔叛逆!且尔统兵二千,不能杀贼,反作说客邪?”立斩之,传首京师。至二月七日,太原陷,懋德死之。贼遂陷忻州,围代州③。遇吉先在代遏其北犯,乃凭城固守,而潜出兵奋击。连数日,杀贼无算。会食尽援绝,退保宁武。贼亦踵至,大呼五日不降者屠其城。遇吉四面发大炮,杀贼万人。火药且尽,外围转急。或请甘言绐之,遇吉怒曰:“若辈何怯邪!今能胜,一军皆忠义;即不支,缚我予贼。”于是设伏城内,出弱卒诱贼入城,亟下闸杀数千人。贼用炮攻城,圯复完者再,伤其四骁将。自成④惧,欲退,其将曰:“我众百倍于彼,但用十攻一,番进,蔑不胜矣。”自成从之。前队死,后复继。官军力尽,城遂陷。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蝟,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城中士民感遇吉忠义,巷战杀贼不可胜计,其舍中儿先从遇吉出斗,死亡略尽。夫人刘氏素勇健,率妇女数十人据山巅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纵火焚之,阖家尽死。

《明史》卷二六八

〔注 释〕

①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②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明末大臣,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将领。③代州:今山西代县。④自成:明末农民大起义主要领导人物李自成。

〔相关史料〕

流贼兵至宁武关,总兵周遇吉迎战,三日杀贼数千。贼惧欲遁,一贼献策曰:“我众彼寡,但使主客分别,以十击一,蔑不胜矣。请去帽为识,见戴帽者即击之,递出战,不二日即歼矣。”贼果进兵,脱帽逼战,我兵大败。吉见不胜,即自焚家,持短刀力斗,被流矢中伤,被执戮于市。遂屠宁武,童子不遗。自成叹曰:“守将如周将军,吾安得至此!”

清·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一

《明史周遇吉传》载:其守宁武,“城陷巷战,为贼执,大骂不屈。悬之高竿,丛射杀之。自成集众计曰:‘宁武虽破,吾将死伤多。自此达京师,历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尽如宁武,吾部下宁有孑遗哉?不如还秦休息,图后举。’刻期将遁,而大同总兵姜襄降表至,宣府总兵王承荫表亦至,遂决策长驱。抵居庸,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复开门延之,京师遂不守。贼每语人曰:‘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是遇吉之守宁武,必不轻於一死,故为贼所惮如此。乃榆次人王珻所作《节补录闻》谓:“李自成急攻城,语守陴以周遇吉献,否且屠。遇吉闻之,使人缒己城下,见自成大骂,竟为贼磔杀。”胡天游《石笥山房文》转信以为实,且斥正史陋妄,而诋遇吉之死为不合于义。果尔,则遇吉特弃城以畀贼,贼亦何必刻期谋遁哉!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八

李自成灭明朝时,他最害怕谁,为何险些让李自成打退堂鼓

李自成攻破京师,一直没有受到最大的阻挡,只有遇到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让他头疼,而且让他恨之屠城。这个人就是明末爱国将领“周遇吉”。

周遇吉这个人是从一个基层慢慢立战功爬上来的,先后跟随张凤翼、孙应元、杨嗣昌等人。而且早年的时候还在杨柳青痛击了清军。崇祯15年的时候,周玉吉被调任山西总兵,他当时上任以后发现山西尽是一些老弱残兵,毫无战斗力。他把这些老弱残兵淘汰进行修缮兵器,也加强操练士兵积极备战。但是奈何当时农民军实在过于庞大,在几次关键的战役当中也屡次遭到失败。这些失败带来的后果就是没有了主动权,不能主动出击对农民军作战。后来李自成攻占了陕西,计划从山西进攻京师。周遇吉和山西巡抚蔡懋德共同布防抵抗,一边向京师求救。

可惜当时京师已经无兵可调,只能象征性的派个副将熊通率领两千多入前去援助。周遇吉就让熊通防守黄河,自己奔往代州为京师布置防线。后来,平阳守将陈尚智不战而降,而且这货还说降了熊通,并且让熊通做为中间人去说服周遇吉投降李自成。周遇吉看到熊通愤怒的大骂:“我是爱国的人,深受国家恩赐,怎么会和你这种叛徒同流合污,做叛逆之事!朝廷派你统兵两千,你不去砍杀贼人,为何要跑到这儿做说客?”说罢吩咐左右手砍了熊通,并把他的首级送往京师,表明为国而战的决心!

后来太原沦陷,山西巡抚蔡懋德以身殉国。李自成在太原大吃大喝休息了八天,转头进攻代州。代州自然守不住,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周遇吉退守宁武关!宁武关是战略重地,周遇吉在兵少将缺的情况下一直顽强的抵抗李自成。宁武关战役也进行的相当惨烈!李自成一直攻不下来,扬言不投降就屠城。

弹尽粮绝的时候部下也劝阻周遇吉变通一下,周遇吉作为忠义之士,自然不会做出投降的事情!李自成后来都打算放弃攻取宁武关,后因部下坚持所以又对宁武关进行猛烈攻击。最终关破,周遇吉被俘,后被杀害!周遇吉夫人刘氏也进行抵抗,被农民军烧死。李自成自然也没放过关内百姓!

孙传庭战死之后,崇祯会有机会翻盘呢

孙传庭败亡是在1643年10月,明朝灭亡是在1644年3月。在孙传庭战死的五个月时间里,明朝曾有过一次翻盘的机会,但是这个翻盘却要打上一个引号,即可以使明朝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当时李自成的行军路线是自山西北上,打算经居庸关攻破北京城。但让李自成想不到的是,当李自成一路顺风地走到宁武关时,却被一个小小的总兵周遇吉挡住了。

1644年,李自成大军渡过黄河,取道山西北伐进京。史载义军所到之处,“ 郡县所至开门迎贼,结寨以拒官军。”很快,起义军便攻陷太原。此时,原驻代州的周遇吉杀掉劝降的叛将熊通后,又坚守代州10 多天。在杀伤数千义军后,终因“ 兵少食尽,退保宁武。”李自成率大军紧追不舍,并将宁武关团团包围。苦战七天后,义军死伤近万。

此间,本有南迁之意的崇祯帝听闻有周遇吉殊死力战,崇祯帝便认为现在还可以凭借层层险关阻止义军攻势,等待各路勤王之师救驾。但是很快,宁武城明军弹药用尽,义军开始动用重炮将城墙轰塌,明军修复,义军再轰塌,明军再修复,反复多次。第七日后,宁武城破,周遇吉率众巷战,史载“ 马蹶,徒步跳荡,手恪杀数十人。”最终,周遇吉精疲力竭,被义军擒获,不降被杀。时为1644 年3 月1 日,周遇吉时年44 岁。

战后,损兵折将的李自成检点前后死伤的将士,发现一共伤亡了七万余人。李自成十分担忧对部将说:“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李自成正打算拔营撤军的当天深夜,大同总兵姜瓖降表送到,史载“李自成甚喜,厚款之,刚坐定,宣城总兵王承允降表亦到,且以百骑来迎”。于是,李自成随即挥军北上,一路顺风地到达了京师。后来,在京师闲逛的义军士卒有断手断脚者有言:“要是明朝还有一个周总兵,我们怎么可能进得了北京城!”

周遇吉的介绍

周遇吉(1600年—1644年),明末锦州卫人。又按周氏家谱称其原籍为今江苏睢宁县风虎山1,原名时纯。为人勇武善射,加入行伍之后,在与后金的作战中极为勇敢,逐渐从普通士卒提拔为明朝军队的京营游击。为扭转卫所兵士战斗力下降而由兵部侍郎于谦改革兵制招募的一支军队,因为全部驻扎于北京,亦称京营。到了明朝末年,京营将领很多都是靠家庭背景和裙带关系取得职位的官宦子弟,他们对于出身下层忠厚鲁直的周遇吉颇为轻视,周遇吉曾对他们说:“各位都是家世良好的纨裤子弟,只怕将来难以征战疆场,平时为什么不勤于操练以抱效国家,而愧对朝廷的俸禄呢?”

宁武关在哪里,为何李自成在宁武关打得那么艰难

宁武关在现在的山西省宁武县境内,古称凤凰城,是明朝景泰年间建造,为了防止北方鞑靼骑兵南下的重要关隘。李自成当年攻克此关隘的时候,守将周遇吉奋勇抵抗,以数千人马抵挡李自成十万大军多日。

宁武关之战,差点把李自成的信心给打没了。他一度认为前方如果再多几个这样的关隘,那大顺军永远都打不到北京城。

一、周遇吉的英勇,是李自成所意料不到的。

孙传庭带着崇祯最后的精锐部队,出潼关找李自成决战,最终被李自成全歼。孙传庭战死以后,李自成索性带兵渡过黄河,直奔北京而来。

李自成选择是的是从山西前往北京,前面几战都很顺利,几乎是不战而降。可是到了代州境内的时候,李自成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带着几千人马镇守在宁武关。这里是通往山西重镇大同的重要通道,这里被攻破,那么对山西全境来说,是非常危急的事情。

  1. 周遇吉打算与宁武关共存亡,他带着人马与李自成大军交战了十多天,最后将火药都用光了,只好打开城门和李自成大军肉搏。
  2. 周遇吉浑身上下被射满了箭,就跟刺猬一样凄凉。周遇吉的夫人带着二十多个妇女也在屋顶上射箭,结果全都被大顺军给烧死了。
  3. 这一战实在是太凄惨了,别看周遇吉就几千人马在手,却给李自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差点让李自成放弃了前进的打算。

一场宁武关大战,折损了李自成七万多人的有生力量,活下来的士兵也多有残疾。可见战争惨烈程度,为此攻克宁武关后,李自成宣布屠城。

二、李自成的希望,是明军自己带来的。

如果每一个关隘都像宁武关一样的话,那么李自成根本就没办法进入北京城。他甚至在半道上就会被全歼。为此李自成也有些彷徨了,认为越往前就越凶险。

可是这个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了。镇守大同的总兵姜瓖和镇守宣府的总兵王承胤居然主动送来了投降书。

本打算放弃的李自成,再次燃起了夺取天下的雄心。大同和宣府都是比宁武关大得多的关隘,拿下这两个地方,那么山西全境基本就被平定了。

李自成很高兴,立刻带兵进驻这两个地方,并且一举拿下了居庸关和昌平。这里距离北京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因此给李自成信心的,其实就是明军自己的将领。本来经历周遇吉的事情以后,李自成就打算撤军了,至少没有信心继续前进了,是姜瓖和王承胤给李自成带来了希望。

总结:世上少有宁武关。

明朝的灭亡的确令人叹息,但是这是必然的。为什么呢?因为明朝缺少像周遇吉这样果敢的人。明朝也缺少第二座宁武关。

前面但凡再有一座宁武关,那李自成也不可能打进北京城。可惜宁武关破了以后,明军彻底胆寒,基本全都举手投降了。

明末忠臣周遇吉,打得李自成差点撤军,为何却惨败

因为明朝末年本身就是一个孱弱的时代,就算周遇吉曾经将李自成打得没了自信,但最后还是会因为后备力量的孱弱而失败。周遇吉是一个出身普通的小士兵,他一路成长到一军之将,靠的就是他打仗不怕死,对待自己手下也有严格要求的治军方略。明末之时有许多官员都已经在为自己亡国之后做准备,没有一个人认为明朝可以东山再起。

闯王李自成从西安开始只用了三个月就打到了北京城门之下,这一路上他的军队愈加壮大。并不是因为他主动招兵买马,而是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农民军,将那些守关之将吓得立即投降,这些投降的士兵,再加上自己的农民军,所以李自成的部队浩浩荡荡,一望无际。

明朝的山西总兵一职是一个手握重权的位置,原本是许多人都争着抢着的,但是现在谁也不想坐上这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是和李自成正面对敌的第1线。自从周遇吉被崇祯任命为山西总兵之后,他就立刻将队伍中的老弱病残全部淘汰,招募新兵储备粮食,日夜苦练。

但是明朝积弱已久,所以就算是周遇吉也没有办法拯救。第2年开始,明朝的军队慢慢的损失殆尽,但是周遇吉还是没有丧失信心,他向朝廷求援,但是救援的军队半路上遇到李自成的大军,便立刻投降,投降的将领还劝告周遇吉,让他也投降,周遇吉一怒之下将投降首领斩杀首级。

后来周遇吉宁死不降,引得李自成倾全军之力攻打,最后弹尽粮绝的周遇吉只能退守宁武关。宁宇关虽易守难攻,而且周遇吉还手握火炮,但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宁武关是一座孤城,根本没有办法长久地守住,因为周遇吉的拼死反抗,李自成也萌生了退意,但是由于当时很多农民军都被周遇吉杀死,已经在那些农民军的心中留下深深的仇恨,所以他们逼迫着李自成继续攻打,最后李自成才率军攻下了宁武关。

宁武关之战中,李自成的进军意图是怎样的

潼关之战过后,51岁的孙传庭战死,李自成突破重围,直奔北京城而来。但是从陕西到北京,还有一个山西省挡在中间。

李自成大军要想进入北京,就必须要逐一攻破山西明军的各地布防。

当时李自成在山西的进军路线是汾州、阳城、蒲州、太原,在太原修整8天,直奔忻州、代州。

在代州,李自成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硬骨头,那就是周遇吉。李自成与周遇吉大战十多天,周遇吉弹尽粮绝之下,退守宁武关。

也就是在宁武关这里,李自成差点就丧失了信心,打算返回西安。那么在宁武关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为何这座关卡如此难啃呢?

01周遇吉退守宁武关,是无奈之举。

周遇吉安排好黄河防线后,前往代州想要在这里打造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战事本来远没有到周遇吉需要动手的时候。毕竟代州距离北京已经相当接近了。

可问题是孙传庭不给力,潼关失守以后,李自成打造战船渡过黄河,直奔山西而来。这个时候汾州、阳城、蒲州等地全部被攻破。投降的投降,战死的战死。

最让周遇吉担心的太原城,也在几天后被李自成拿下。

牛勇、王永魁的五千人马全部被杀光,山西巡抚蔡懋德选择自杀殉国,起义军的势力达到了巅峰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代州防线似乎成了山西最后一道防线,周遇吉还能有什么作为?

山西一多半的地盘都成了李自成的了,而且李自成带兵号称百万,实际上也有50多万之多。

周遇吉在代州,只有防守待援的命了。

可问题来了,周遇吉手里的人马根本抵挡不了50多万的李自成大军,而且他手里没有粮草。

他自己可以舍生取义,可是士兵们没有饭吃,迟早是会要哗变的。所以周遇吉无奈之下,只能退守宁武关。他希望在这里阻截李自成的大军,为大明王朝喘口气。

二月辛酉,李自成陷汾州,别贼陷怀庆。丙寅,陷太原,执晋王求桂,巡抚都御史蔡懋德等死之。壬申,下诏罪己。癸酉,潞安陷。乙亥,议京师城守。李自成攻代州,总兵官周遇吉力战,食尽,退守宁武关。丁丑,贼别将陷固关,犯畿南。己卯,遣内臣高起潜、杜勋等十人监视诸边及近畿要害。壬午,真定知府丘茂华杀总督侍郎徐标,檄所属降贼。---《明史》

退守宁武关是最无奈的选择,本来他打算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形成掎角之势,至少可以挡住李自成一段时间,可惜前线汉奸太多,不战而降者助长了李自成的气焰。

这使得固若金汤的太原城,转瞬间就被李自成攻破,并且成为了李自成补给粮草的重地。毕竟太原是山西的财富中心,兵马钱粮也是山西最多的。

02周遇吉舍身忘死,取义成仁。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周遇吉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宁武关与李自成展开了长达十多天的战役,手里的火药全部用光,甚至只能展开肉搏战。

周遇吉丝毫没有害怕过吗?我想不是,他完全可以做逃兵,甚至可以投降李自成。毕竟那么多人已经投降了,他不投降也没有什么意义。

再说周遇吉军心已经动摇,因为李自成下令,如果投降好吃好喝好待遇,要是不投降,打下城池立刻屠城。这一命令使得军心不稳,周遇吉的不少手下曾经劝说周遇吉投降。

李自成陷宁武,周遇吉力战死之。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代王朱传火齐遇害,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明史》

周遇吉选择拒绝,并且继续等待求援。这个时候周遇吉求救的信件,当然也已经送出去了。但是能不能有援军前来,周遇吉就不清楚了。

大同、宣府还是有不少人马的,如果他们愿意相助,周遇吉也不会这么快战死。

据说周遇吉开门与李自成大军力战,身上中了不少箭,依旧没有选择投降。结果被活捉绑住,乱箭射死,身上的箭集中得就像刺猬一样。

周遇吉的老婆也丝毫不甘示弱,他带领二十多个妇女,爬到了屋顶上,朝着李自成大军射箭,结果全部被李自成大军给烧死。

03李自成几乎放弃的时候,大同、宣府总兵主动投降。

李自成的心在滴血啊,他们本来就是农民起义军,根本就没有太多的作战技巧,人多力量大,打仗全靠人多。

可是人再多也经不起这种折腾,一个宁武关,使得李自成大军伤亡17万多人。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一个小小的宁武关就这么难以攻克的话,后面的关卡李自成根本就无力再战。这个时候的李自成,想到了退缩。

当然在退缩之前,李自成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屠城

。之前已经和周遇吉打好招呼,可是对方不听,所以李自成必须要按照规矩办事。

前方的大同、宣府都是边防重镇,难攻程度比宁武关要大得多,李自成完全泄气了

,正打算收拾行装回西安去。

大不了做一个地方诸侯,和张献忠一样独霸一方没什么不好的

。真的再遇到两个周遇吉这样的对手,那李自成可就直接玩完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喜讯传来了。大同总兵姜瓖秘密投降,宣府总兵王成胤的投降信也随后送到,显然两人是商量好的。

乙未,总兵官唐通入卫,命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戊戌,太监王承恩提督城守。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监视太监杜勋降,巡抚都御史朱之冯等死之。癸卯,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贼遂入关。甲辰,陷昌平。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明史》

李自成夺取天下的希望死灰复燃,这两个重镇投降,使得前方再也没有任何阻碍可以拦住李自成,天下显然即将是李自成的了。

大顺军势如破竹,一路前行连下居庸关、长平等地,进入宣府后崇祯皇帝再也坐不住了,他宣布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04攻下居庸关、昌平,李自成居然打算与崇祯和谈。

4月21日,李自成大军进入居庸关,总兵唐通不战而降,这似乎已经成了这一路走来的常态。李自成志得意满,完全有了坐拥天下的资本。

此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选择投降

,兵锋直指北京城而来,崇祯的援军还没到,就已经投降的差不多了。

当李自成开始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守城太监曹化淳选择率先投降,

他打开了外城西侧的广宁门,由此可见北京城此刻已经在李自成眼皮子底下了。

这个时候李自成居然不打了,他选择派遣投降的太监杜勋前去与崇祯皇帝秘密谈判。

谈判的条件是,希望崇祯皇帝分封李自成为西北国王,并且给予军费一百万两白银。

这样的话,李自成就带着人马退守河南,甚至可以为朝廷效力,对付满清。

这条件对崇祯来说,实在是太优厚了,兵马都到眼皮子底下了,眼看着大明王朝就要灭亡了,李自成为什么会来这一出呢?

可怕的就在这里,李自成他也没有推翻明朝的雄心。即使已经打下了北京城,他也要考虑,是不是真的要改朝换代。

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小腆纪年附考》

这一目标难道不是李自成所向往的吗?到了这里,我们才发现,李自成是一个志向短小之人。

他没有魄力和勇气推翻明王朝,成为那个改朝换代之人,因为他觉得割据一方似乎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结果谈判破裂,崇祯皇帝拒绝了李自成的这一和谈。结果兵部尚书张缙彦放刘宗敏大军进入正阳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宣告灭亡。

05李自成为何不绕过难啃的骨头,非要一路夺关抢寨前往北京?

明朝灭亡以后,李自成并没有立刻登基做皇帝,他似乎还在犹豫什么。这个时候吴三桂的问题就出现在了李自成面前。

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清军,与清军在山海关大战李自成,结果击败李自成。这个时候李自成才匆忙在北京登基称帝,随后便立刻带着兵马钱粮逃往西安。

有意思的是,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是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在打下北京以后,在出逃的时候,却选择绕过这些关隘,直奔西安而来。

那么当初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绕过宁武关这块硬骨头,直接攻打北京呢?李自成这一路下去,难道就不担心明朝勤王的军队已经赶来了吗?

其实我觉得这一路上,李自成的心思一直都在徘徊。

他当真想要一统天下吗?我看未必。他只是想要裂土封王罢了。

李自成虽然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可是他还是比一般农民要聪明的多,

而且他也是做过公务员的,虽然被撤职了,好歹是见过世面的。

所以李自成是不愿意成为乱臣贼子的,如果运气好的话,从大明朝那里攫取到了合法的地位

,那李自成就可以收兵了。

宋江心态的李自成,压根就只有被招安的心思,根本就不打算进入北京。攻打北京也只是全盘计划中的一个罢了。

通过攻打北京,迫使崇祯皇帝承认李自成的合法权益,这比打下北京,对李自成有利的多。因为李自成压根就不懂得该如何处理明朝留下的烂摊子,从后期他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完全没有任何计划。

在满清入关以后,他也没有留守京城的想法,而是直接带兵回到了西安,这是一个有着一统天下梦想的人,该做的事情吗?

李自成的雄心壮志是如何一点点削减的呢?我认为从周遇吉的死开始,李自成就开始动摇了。

周遇吉的确是战败而亡,可是周遇吉对李自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全身心打击,不仅重创了大顺军的士气,更打击了李自成夺取天下的野心。

从此李自成已经开始选择退缩,可能连李自成自己都不清楚这件事,不过从他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当时他的想法。

如果再遇到一个周遇吉,李自成的心态将会彻底土崩瓦解,可能大明王朝就能够得救了,可惜后来出现的全是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