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隋文帝开凿大运河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开凿的,但是提出这个构想的人却不是隋炀帝,而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隋文帝的在位期间,他就下令打通了一部分的运河。
隋朝的京城是汉长安附近的西都大兴和东都洛阳,那是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陇地区,这一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几乎都是山路,而且水路不发达,属于内陆地区,远离大海,平常运送物资都是走的陆路。陆路所花费的时间又长,所运转的东西的数量极其有限。
公元581年,周静帝退位,禅让于外戚杨坚,隋文帝于是登上全国最高的政治舞台,开创了隋朝,并定都于长安。隋朝建立之初,事务众多,长安城内的事务更为繁重。尤其是长安城又小又旧,水污染还十分严重,于是这个迁都之事就被提上了议程。后来杨坚选了临近长安东南龙首原南面的一块秀美之地建都,史称大兴都。
以前的朝代,京城中所需要的粮食基本都是从关中运来的。关中这个地方是个盛产粮食的地方,但是即使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也抵不住战火百年的摧残,彼时的关中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现已变得破落了。那么京城中的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就需要从关东运粮了。古代的交通本就不发达,要运送大量的粮食已经十分不易,更何况运粮途中不知还有多少凶险。这时候水路就是杨坚要考虑的唯一出路了。
可是自潼关至长安的渭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极为难走的水路,甚至有话流传渭水多少,流有深浅。可见这渭水的确是古代人民难以跨越的一道大障碍。
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文帝没有办法,只能先派宇文恺在渭水之南挖道开渠,引渭水自大兴都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这条渠道就是有名的广通渠。广通渠建成后,从潼关西上的槽船运粮食入京就不用再涉险走渭水了,但是潼关之东的三门峡仍是槽船们的噩梦,文帝一直都想把这三门峡的问题给解决掉,但是始终都没有办法。
后来在开皇七年,隋文帝为了消灭陈国,采取了特殊的作战战略,派人在原古邗沟的基础上挖大运河的江淮段,用于运输士兵和军粮,打败陈国,完成统一。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颁布了一条迁都的命令,新的都城建在了洛阳。在隋文帝晚期,隋朝的人口就已经猛增到了900万户之多,人口的激增带来的就是各种问题,其中一项就是曾经困扰过隋文帝的粮食问题,前都城交通不便,潼关三门峡漕运不通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此时迁都洛阳,就可以不用为粮食的问题发愁了,在洛阳不用愁没有吃的,而且运往洛阳的路也没有三门峡那样艰险。经过种种的考虑,最后才决定迁都洛阳。
另外隋炀帝还下令开凿通济渠,就是那条南下的运河。通济渠是在鸿沟的基础上,由板渚引水至盱眙,沟通了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成为贯通南北之地的交通干道。当初下达修建通济渠的命令的时候,隋炀帝遭到了很多官员的反对,但是隋炀帝心意已决,执意修建,还要求工期仅五个月。都说这条通济渠是隋炀帝为了南下泡妞才建的,可是有一部分实际情况却是京中还是缺粮,隋炀帝在洛阳附近大肆修建粮仓,是为了储存从那些运来的粮食。他刚刚继位,北周时期开始,政治中心就一直集中在北方一带,南方则相对来说较为松弛,因此刚继位的杨广为了集中皇权,巩固地位,不得不选择南下,亲自控制这些不安定的势力。
杨广早期为了开拓边疆,还修建了永济渠,虽然当时的目的是方便对辽东用兵,但是修建的过程杨广一点也不马虎,他和他的父亲一样,都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他们要求挖渠道时尽量要宽,就是为了将来后世子孙也能享福。永济渠的成功建成,标志着这条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就完工了。这条运河后来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公元六O四年,隋杨帝杨广登基。次年,便下令开凿大运河。隋场帝此举,并不像些旧史学家所说,主要是为了到江南游玩,而是另有原因。首先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隋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地处关中。关中虽然是有名的繁富之区,但其出产却远远满足不了皇室贵族、朝廷百官和中央军队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必须从其他地区转运粟米布帛。当时朝廷的主要财赋取办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关东地区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其江南地区,虽然尚未取代关东地区而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但已号称“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缩布帛之饶,复衣天下”。
因此对隋统治者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这些物产运输十分困难。陆运费用太高,而且人担马驮或用畜力车,所运无几,水运虽然婴好一些,但我国的主要河流全是东西走向,无法利用。所以,为了攫取关东和江南的财富,隋王朝有必要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其次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后,时常受到江南土族叛乱和人民起又的双重威胁。如隋文帝时,婺州(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今属江苏)沈玄烩等发动叛乱,江南豪族纷纷响应,“陈之故境,大抵皆反”(《资治通鉴》卷177) .隋炀帝即位前夕;桂州(今广西桂林)人李光仕和李世贤、照州(今安徽安庆)人李英林、湖州(今属广东)等五州的寮民也先后起兵反附。对于这些反抗斗争,隋王朝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隋书》岩8《炀帝纪》 ),常常无法及时平定。而如果开雷一条大运河,就可以大大缩短军队调动的行程和日期,有利于加强对于边远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另外,隋朝建立后,多次征伐高丽。附文帝时,曾派兵三十万进军东北,终因运输不继,军队乏食,疾疫流行而失败。隋场帝即位后,又用兵高丽。开凿大运河,正有“以通运漕”( 《隋书》卷68 《阎毗传》 ),保证军队供给,以利再战的目的。
隋炀帝的大运河有什么意义,对当时有哪些帮助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意义主要在于:大运河成为隋唐以及之后王朝南北交通大动脉,加强了王朝对南方的控制。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大运河成为隋唐以及之后南北交通大动脉。
我们以前经常说“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在古今都是一样的,有了路,商路通畅互通有无,才能富起来。
在古代,路上跑的都是马车,运力有限,而船舶因为运输量大,成了大宗货物和批量商品运输的最佳选择,也是相对更加经济的选择。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由西向东流,可以利用河流搞运输,但是南北却没有大河,这就造成南北的差别比较大,商路不通。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后,大运河成为之后朝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之后京杭大运河修建的基础和参考。
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唐朝的强盛,离不开大运河这条南北大动脉。
同样,宋朝汴京城的发达和繁荣,和大运河造就的汴京交通枢纽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大运河加强了王朝对南方的控制。
在隋唐以前,由于江河阻隔等原因,东西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南北之间的交流相对不便。
南方在大一统的秦汉王朝时期,属于是新开发地带,经济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发展,文化也不如北方繁荣,南北之间差距较大。
秦汉之后,只有西晋对南方进行了短暂的统治,在这之前是东吴和魏晋的对立,在这之后又是长期的南北朝对立,更是在政治上限制了南北之间的交流。
长期的隔断造成南北差异大,南方长久的未纳入全国统治,也造成了南方的不稳定因素较多,隋朝虽然统一了南方,但南方的旧贵族和传统世家并没有完全臣服。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后,一方面加强了中央对东北方向的控制,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有了大运河,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中央军队可以尽快赶到,后勤粮草补给也会比较便利。
其实,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和秦始皇修建四通八达的驰道都有相似之处,只是秦灭亡后驰道逐渐荒废,大运河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这一事件,大家怎么评价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隋炀帝杨广修大运河
导语:修大运河大大地方便了交通,然而在古代,修筑一条运河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的原因吧!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大运河.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工程分4段进行.
公元605年4月14日(隋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起于洛阳城,西引榖(即涧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极清(今河南荥阳县把水镇东北周黄河水向东到洋州(今河南开封),再顺汴水经商丘,折向东南,接通蕲水,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第一段工程沟通了洛水、黄河和淮河.
同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民十几万开邢沟.
608年2月,再次下“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深郡”.
611年元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油京日至余杭,800余里”.这段工程的告竣,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贯通,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为了控制全国,并使江南的物资能较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同时自己又能轻松地到各地游玩,隋炀帝修通了五千余里的大运河。
修运河分几个步骤:
(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四出巡游就达十一年。有了运河,他光江都就巡游了三次,为此建造了龙舟及各种各样的船只数万艘。一路上,隋炀帝和萧皇后分别乘着两艘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装饰得像宫殿一样金碧辉煌;接着是皇妃宫女、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分乘几千艘彩船;最后是卫兵乘的及装载后勤物品的几千艘大船。这庞大的船队在运河里排开,前后竟有二百里长。
八万多个民工,专门为船队拉纤。船队在运河里行驶,岸边有骑兵护送;船队停下来,当地的州县官员就逼着百姓办酒席“献食”。
隋炀帝还从陆路到北方去巡游,为此开凿了数千里驰道(供国君车马行驶的大道)。为了自己的安全,隋炀帝征发一百万民工修筑长城,在五十万将士的护卫下在北方边境巡行了一圈。
隋炀帝即位时,正是隋朝蒸蒸日上之际。隋炀帝妒贤嫉能,滥杀无辜,每年都要役使几百万民工,人民不堪负担,只有起来反抗了。隋炀帝的倒行逆施,很快就将隋王朝葬送掉,自己也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杀死。
隋炀帝开运河
隋炀帝为了方便自已到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决定开凿一条通南北的大运河。公元605年,他下令开凿了从洛阳西苑(今河南洛阳)到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的“通济渠”;接着又从山阳到江都,把春秋时淤塞的“邗沟”疏通。之后,他又两次征发民夫,开通了“永济渠”和“江南河”。最后,四条运河连接,形成了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的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但大运河的开凿使得民怨沸腾,引发了各地农民起义,隋朝随之灭亡。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从哪到哪
隋朝的大运河很大。它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本文将简要分享这些知识: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卓君(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人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和宁波。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的运河,几乎分布在半个中国。关中西部、广东南部、华北平原北部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自然河流相连,可以通过河流到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比如从离北京不远的通县出发,可以从泉州运河坐船到沟河口出海。经过短暂的海上行程,可以进入凌河、平陆运河、漳水河、曹丽运河、白沟河,进入黄河,进入边渠河上游,沿荡荡运河下行,从水影河进入汝水河,从汝水支流舞水。或者从江陵溯长江到巴蜀到达西南。
这条四通八达的水路,为后人开辟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从大业元年到六年(605-610),杨迪动用百万人口疏浚历代遗留的河道,修建了隋唐大运河。此后,隋唐大运河在唐、北宋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挖掘、疏浚和整修,得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中国最富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设工程。2014年6月22日,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等三大河流十大断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21c8701a18b87d62a936661170828381e30fdff?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隋朝时期开通隋朝大运河的是哪位皇帝
隋唐大运河的开创者为隋炀帝,他的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历史上的隋炀帝,并不像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不堪。隋炀帝有着很大的贡献存在,就拿他开凿的这条运河来讲,就让后世子孙受益无穷。
他开凿的大运河,直接连通了南北的交通,也被称为隋唐大运河。这条大运河全长有2700公里,连通了江河湖海,让水上交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演义中隋炀帝开凿这条运河,是为了自己享乐,我想真实的历史未必如此。
一、隋炀帝杨广开创了隋朝大运河
从秦朝开始,很多朝代都有开凿大运河,可结合朝代的财力,以及君王的决心来看,隋朝皇帝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是最雄伟、壮观的一条。
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深知运河疏通、开凿的重要性。可惜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加上开凿大运河,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因此有很多人都不理解杨广的做法,将其看做一个昏君。
二、大运河是一项了不起的水利建筑工程
大运河途径8个省(直辖市),从今天的北京起,一直通到浙江。大运河的修通,打通了内陆大型河流,使得水上运输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项浩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动用了上百万人修筑,这在古代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同样是二世皇帝,隋炀帝知道修建大运河,为后世带来便利。可秦二世却只知道贪图享乐,同时还是暴君一枚。
隋唐大运河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古代人民,辛勤劳动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运河的雄风,可我们再也看不到当年修建的民工,也找不到开创者隋炀帝的身影。
隋炀帝为何要开凿大运河呢
中华民族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先祖认识到我国河流都是东西走向,便产生了修建南北走向运河的想法。自古以来修建运河的帝王很多,隋炀帝的功劳最大。我们可以指责隋炀帝的残暴,却不能抹杀他的功绩。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任何的朝代,统治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政治与军事的需要。而在军事方面,交通运输都是极为重要的。对运河的考虑,同样是放在战略高度的。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以夺霸主之位,调集民夫开挖运河。夫差挖得这条运河从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即今里运河,),全长170千米。因途径邗城而得名“邗沟“,成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公元前482年,由邗沟北上的吴军在艾陵之战击败齐军,夫差如愿做了霸主。
战国时期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把江、淮、河、济四水联系起来。起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原的魏国因此富冠天下。
秦始皇在嘉兴境内也开凿了一条运河,《越绝书》记载,秦始皇“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这条运河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的走向,运河文化也由此衍生出来。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修建运河一直没有停过,断断续续的修了一些运河。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这位优秀的战略家、改革家在迁都洛阳后,也考虑过修建运河。起先,孝文帝运河的理解是出于经济方面。北魏首都原来在平城,平城地处中原的边缘,经济发展水平不及其它地方。孝文帝认为平城的经济落后是因为没有“运漕之路”。
《魏书·成淹传》记载,孝文帝尝云:“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漕运四方。”此言,足见孝文帝深知运河对经济的极大作用。
此外,孝文帝对运河的军事作用也有足够的认知。《魏书·李冲传》记载,孝文帝泛舟洪池,向李冲详细的描述自己的计划:“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河入汴,从河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出河而斗,此乃军国大计。”
如果孝文帝能有足够的时间,说不定就已经修出连接南北的大运河了。
隋炀帝登基后,决定修建一条能贯彻南北的大运河。很明显,隋炀帝事前做了充分的考虑:
1,我国地形东低西高,大型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东西水运便利,南北却没有水运之利。修建南北走向的运河,能方便的沟通东西南北中各地的交通运输。
2,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富饶,但是所产的物资不能满足需要。关中地区驻扎的军队、官员所需的物资要从外地运输。
2,关中地区的关陇集团,崤山以东的山东集团,南陈的南方集团,三者互相之间并不统一,互相斗争不已。
3,军事上。北方的突厥对中原虎视眈眈,东北的高句丽也有南下之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时不时的就要叛乱一下。
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几个大水系,华北平原、关中地区、川蜀、江南,船只都可以通航。物资、人力可以用水运的方式调运到需要的地方,既高效又能降低成本。因此,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得到了加强。
通过各地之间的交往加强,还能有效的消除关陇集团、南朝集团、山东集团之间的矛盾。又能方便的调集军队,应对高句丽、突厥的入侵,南方的叛乱。
运河修建,其实从隋文帝就开始了。584年,隋文帝派宇文恺修建“广通渠”。为了征伐南陈,于公元587年,从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整治取直,不再经过射阳湖。
603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涿郡,长约1000千米的“永济渠”。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安市),约1000千米长的“通济渠”。
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苏镇江至杭州,长约400千米的“江南运河。”
这样,以洛阳为核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500千米的大运河修好了。
取代隋朝的唐朝,一直指责隋炀帝修建运河的残暴行径。然而正是依赖运河上运来的物资,唐军才能远征中亚。隋炀帝如果没有修建运河,十有八九唐朝就会自己动手修建运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