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燕为什么打不过王翦

项燕为什么打不过王翦(大秦赋里项燕为何叫柱国)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20 06:33:24 浏览7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大秦赋里项燕为何叫柱国

因为项燕是楚国最后的支柱。
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国人闻讯王翦增兵而来,便出动国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军。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
之前项燕曾大破李信的20万秦军,此次抵御王翦是项燕无法拒绝的事情。但是项燕没能打退王翦,兵败自杀,楚国因此一溃千里。

楚国第一名将项燕,征战无数,为何最后竟死的非常惨烈

因为当时项燕的战术被王翦给学会了,后来王翦有用这些战术来对付项燕,在项燕和王翦的军队对战时,项燕觉得王翦不是自己的对手,所以对他没有什么戒备,在交战几日后发现王翦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弱,就想率兵撤退,但是没想到王翦已经派兵来包抄他,最后项燕就死在了混乱之中,可以说是非常惨烈了。

项燕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他却是一名非常有能力的将军,他比较聪明的战役应该是与秦军对抗的那次,当时他率兵对抗秦朝并没有任何优势,他就命令军队按兵不动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不过当时秦军并没有把项燕放在眼中,觉得他是空有其表,不过也正因为秦军的忽略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当时项燕悄悄转战到秦军后面,并且突然率兵进攻秦军,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当时杀掉了七个秦军的首领,也次的战役算是楚国在灭国前最成功的的一次战役,项燕也因此在楚国非常有声望,后来楚王就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了项燕掌管。没过多久秦军为了报当初的偷袭的仇,就让王翦率领大军前来攻打楚国。

王翦效仿当初项燕的战术,在楚国外驻守按兵不动,而且面对项燕的各种挑衅都不为所动,后来项燕觉得王翦并不是自己的对手,就开始轻敌,没过几天王翦觉得时机到了,就派兵从后面进行包抄,虽然项燕誓死抵抗,但是最后还是死在了混乱之中。

长平之战,项燕的军事才能应该不在王翦之下吧为什么会败给王翦

王翦动员了60万秦军,而楚国当时已经衰弱,全国动员也只动员到30万楚军。王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两人都没犯什么错,但实力差距太明显,所以项燕败了。
后人总结下,主要败在双方国力上,以两人指挥能力,互换下国家,那么就是项燕指挥秦军赢。
但是如果换同时代其他将领,不管指挥哪边都打不过他们任何一个。

秦国大将王翦的孙子 为什么打不过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

战国末期,秦始皇扫灭六国,这其中大将王翦以及他的王家可谓是劳苦功高,除了他还有他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都是秦国大将。然而,秦朝刚建立十五年就被灭掉,推翻秦朝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王翦灭楚国时,死掉的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项羽,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又打败了王翦的孙子王离,那么,为什么王翦没能像爷爷那样,大败楚军呢?

对于灭楚国,秦始皇嬴政认为,这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当时问两个人,一个是李信,需要二十万,一个是王翦,需要六十万。或许是觉得王翦弱了,或许是觉得李信需要压一压气势,秦始皇派了李信出兵,结果自然是惨败,而且还是整个战国末期,楚国唯一一次把秦国打得这么惨,而且当时楚国的条件也很困难,李信虽然傲了些,可是能力也不差,项燕能打成这个样子,可见实力也是相当强悍。

这一次的失败,秦国并不会罢手,秦始皇亲自去找王翦,答应给他六十万人,王翦率兵与楚军对阵,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消极状态,不愿意跟项燕打。时间一长,项燕耗不住了,准备撤兵,王翦等了一年多,等的就是这一刻,于是,秦军向楚军发起进攻,楚军大败,项燕自尽而亡。

此一战之后,秦国基本上已经没有对手了,一个燕国和一个齐国,就算加起来都不够打的,更何况燕王还想求和,杀了太子丹,齐国最终更是不战而降。

然而,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秦国就走上了灭亡的道路。项燕的孙子项羽,与王翦的孙子王离也进行过交战,就是巨鹿之战。

了解项羽的人都知道,项羽为人虽然自大又有些妇人之仁,但是军事能力却是一等一的。

当时,项羽杀掉宋义,自己成为上将军之后,李恪渡过黄河杀向巨鹿,解赵国之围。秦国方面,章邯等来了王离的援助,粮食也是十分充足,与对方比起来,占尽优势。初战与二战,赵王一方都失败了,赵王愈发着急,即便是有燕国齐国援助,但面对章邯和王离,都还是不敢出兵。终于,项羽带兵而来,这一站,也是项羽以少胜多,破釜沉舟的来历。他命令士兵只带上足够三天的粮食,砸掉做饭的锅,不打败秦军誓不归还。

这种情况下,楚军勇猛无比,只要是秦军,见一个杀一个,王离安排好其他人,自己前去追击楚军,结果刚出去没多远,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秦军就被杀得倒下一片。三战三败,王离不得已,只有退回去。

休整过后,这个时候,项羽告诉楚军只剩下一天的粮食了,如果不打败秦军,结果如何不用多说。楚军气势汹汹,杀得秦军无力还手,王离也被项羽俘获。只是,被俘之后怎么样,却没人知道了,想来也不会好到哪去吧。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样看来,似乎将也不过三代,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翦为将杀戮太多,终于到了王离就遭到了报应,还是“一代不如一代”,王离再也达不到王翦的高度呢?

秦国王翦和楚国项燕交战的时候,项燕的军事才能只还不在王翦之下吧为什么会败于王翦

项燕没有赢过王翦,赢得是李信。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

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

扩展资料:

项燕是在秦统一的大势之下,上演了一出平凡人抗拒命运的悲剧。不过,历史的推移,毕竟不是戏剧,不可能有最终的落幕。

楚国数百年间遭受秦国的侵凌,在同样彪悍的楚民族心中,写下了血淋淋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项燕本人,也得以成为楚国反抗暴秦的一面旗帜。

甚至,到了十多年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还要假借项燕的名义,兴复楚国。在项燕旗号下掀起的这场反秦战争,比当年秦统一的风暴来得更为猛烈。

项燕的儿子项梁,扶持楚国王室后裔,在江南竖起了复国大旗。而项燕的孙子项羽,勇猛无敌的西楚霸王,更是成为葬送秦王朝的最大功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燕

楚国第一名将项燕,征战无数,为何最后竟死的如此惨烈

秦始皇率兵攻打楚国,不过楚国当时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名字叫项燕,这个人就像是楚国的保护伞一样,最后把秦国击退,秦始皇没办法只能请王翦出山,王翦的作战能力无人能及的,他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项燕战败了,因为王翦的将士是在太勇猛了,而且王翦的作战方法也非常奇怪,使得项燕被包围无奈自杀。

当时秦始皇在被项燕打败后非常的生气,但是没有什么应对办法,这时候,他的一个谋士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请王翦出山,因为现在他的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与项燕睥睨,所以只能请王翦出山才能挽救现在的局面,王翦算是当时在军事指挥上的一员奇将,如果有他指挥作战,肯定会胜利的。

秦始皇没有犹豫,赶紧派人去请,当时王翦已经六十多岁,已经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了,但是他指挥战斗的能力是别人比不上的,果然在他的率领下,秦军轻松的就把楚军给打败了。当时项燕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所以只能选择撤退,但是没想到王翦却让一队兵马从后面包抄,项燕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自杀。

项燕死后楚国的保护伞没有了,这个国家也就此消失了,其实楚国和秦国的战争一共打了七年,楚国一直能够战胜秦国其实就是因为有项燕的存在,现在他死了,楚国城破只是时间的问题,之后秦王统一六国,建立了大秦王朝。

项燕VS王翦:项燕打持久战为上策,却被楚王硬生生“作死”,为什么

秦国和楚国相争,由来已久。项燕为楚王信任,带领将士与秦军对决,只是楚王求胜心切,坏了项燕的阵脚。

秦将李信被楚军大败过一回,秦王除了换将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退路,只得一咬牙一跺脚,同意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楚国上下对项燕抱有很大的期望,但项燕并不敢藐视王翦。

秦、楚之缓兵计

王翦严重吸取李信教训,没有着急让秦军作战,而是一路行军到平舆后,命令部下在此驻扎等候,借以养精蓄锐、伺机出动。

项燕对攻打秦军的战略心知肚明,之所以能够击退李信,不是因为楚军实力胜过秦军,而是利用小胜诱导秦军,一步步落入楚军的包抄圈。

楚军主力游走于平原一带,可以发挥地缘性的战略优势,不需要被动地退与守,因为没有险峻的山势依靠,退守无异于坐以待毙、缴械投降。

如果楚军不知天高地厚,一开始就贸然出兵,在平原地带以外和秦军对抗,胜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时又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士兵在行军、厮杀和追击的过程,体能一旦跟不上秦军,必定很快被秦军冲破防线。

项燕的出局策略,仍然选择保守在先。只是两军对垒之时,王翦的作战思路,和项燕如出一辙。

无论楚军、秦军,谁也不想当出头鸟,打响战争的第一炮。不管人数多寡、实力强弱,保存好后续作战的兵力,才尤为关键。

毕竟,战场上的任何损失,如兵卒、粮草、车马和兵器,不是轻易地说补给就补给,说替换就替换的。

两军就在心照不宣的氛围下,对峙了整整几个月。大规模出兵作战的情景,只停留在官兵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里。

即便偶尔的擦枪走火,也不过是日常零星,掀不起战场上的大风巨浪来,绝不会引发军队内讧与激变。楚军、秦军各守默契,暗中比较谁更有耐力和毅力。

楚军势态生变

六十万大军的兵力,皆托付于项燕之手,秦王信得信,不信也得信,是成是败,都在此一举,于是,乖乖任凭将军决断,什么时候以守为攻、以退为进?

什么时候积极迎战、乘胜追击?楚王则不及项燕淡定,误以为项燕畏惧秦军,不敢前与讨伐争斗,白白浪费数月时机,遂以一国君主之威,向项燕军中施压,催促他快马加鞭、速战速决。

作为将军的项燕,不能说服楚王,更不能先斩后奏。违抗上意唯有死路一条,只得背水一战、以死相搏。此时的项燕,无法与秦军周旋。

王翦统帅的秦军,既有冲锋,又有后卫,楚军未能形成左右围猎之势,反而被分散兵力、个个击破。当认真干起仗来,楚军还是败下阵来。

秦军志得意满

若论境遇,王翦和项燕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王翦不用担心秦王横插一手,自己只要加固好军事堡垒,鼓舞好兵士的士气即可。

王翦无疑是高明的,该无为时无为,该有为时有为。秦军每日休息之余,不忘模拟战情、比拼格斗,只等着一声令下,将楚军杀得个片甲不留。

楚国节节败退,项燕回天乏术,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是,楚军在逃亡之路上,却遭遇涡河的阻拦,又被王翦逮了个正着。

原本整齐有致的队列,三下五除二被秦军冲散,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相聚合,项燕调遣不了士兵,士兵无法联络项燕。

短短几个回合下来,楚军主力难以招架,注定成为秦军收割的一波韭菜,连项燕也在耻辱中以身殉国。

假如楚王不私自干涉项燕,也许这一战会改写历史。相当于是楚王把项燕生生逼进了死胡同。对楚军而言,项燕知根知底,不可和秦军硬碰硬。

和秦军相较量,楚军的劣势多于优势,被动多于主动,只有转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于主动,才能赢得千载难逢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战场上临时决策的逃亡路线,有很多的不确定偶发因素,不是仅凭将领的主观预见,就可以提前进行人为设计的。

我们客观地看待这场战役,项燕的的确确比较背运,秦军拥有七分实力,三分运气,而楚军实力不足、运气不佳,最后落得个全盘皆输的可悲下场。

所以讲,历史的诡谲之处,往往被后人忽略。试想一下,如果秦王和楚王一样的德性,王翦在困境中骑虎难下,秦军还会在迎战中拔得头筹吗?

恐怕强盛英武如秦军,也不敢大胆拍胸脯打包票吧。要不然的话,王翦怎么拼着老命,冒着被咔嚓砍头的危险,还要把六十万大军死死攥在手中?

其实说到底,要怪就怪楚王,又不是他自个儿亲为将帅,胳膊伸得太长了,好歹项燕算得上老实本分。

知道军队必遭不测、寡不敌众,都死到临头了,还剩下一腔孤勇,没有向秦军妥协,更没有为偷生向楚王倒戈。

从这一点上看,足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项燕忠诚可靠。第二,秦军缔造出一支强劲的队伍,乃秦王与将军士卒在集体协作之下的智慧结晶。

楚王在战事上操之过急,致使项燕在战场上孤立无援,让不时摩拳擦掌的秦军得了实惠。

王翦和项燕各位为其主,王翦在战争中的所有表现,让秦王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从此对他信赖有加。项燕则随楚军灰飞烟灭,楚王终被秦军活捉。

打持久战和拉锯战,楚王始终心存疑虑,项燕在阵营中施展不开拳脚,只能跟着楚王的命令亦步亦趋。

战争一分胜负的结果,充分表明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楚王的无知和愚蠢,硬生生作死,毁坏了楚国的国运,断送了楚国的前程。项燕正确的军事理念和指导,却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战场上适者生存,一切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环节或阶段,会出现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因素,要么摁下暂停键,滞缓战局的推动,要么按下快进键,加速一方的胜利与另一方的失败。

速战需要有绝对的实力做后盾,楚军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硬条件。目光短浅、急躁激进的楚王,根本无法换位思考,体会项燕的难处,最后身亡国灭,时间早晚而已,情理之中,非意料之外!

王翦60万秦军伐楚,为何项燕只以10万楚军迎战

谁说项燕手底下只有10万人啦?能逼的秦王政发兵60万进行征讨,结合战国中后期楚军低下的战力,项燕手下的楚军,最低不会低于30万人,不然,楚军连完整的抵抗都很难完成。

王翦打楚国真的需要60万大军吗王翦为何需要那么多兵将

王翦是战国末期的名将,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首席重臣之一。消灭韩、赵以及魏国之后,秦始皇就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楚国。虽说楚国的国力大不如从前了,但是老牌强国肯定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当时秦始皇问手下将领歼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王翦直接回答道“60万”。而李信说自己仅需要20万即可。但是结果却是李信败北而归,最终秦始皇无奈之下只能给了王翦60万大军让他攻打楚国。不过以楚国当时的实力来说,王翦真的需要60万兵马么?

秦王想攻灭楚国,问李信需要多少部队?李信说20万足够了。问王翦需要多少部队?王翦却说需要60万。于是秦王认为王翦老了,派李信率20万军队前往攻打秦国,结果李信败逃回来。于是秦王前往给王翦道歉,并给了王翦60万军队。最终,王翦带着60万军队灭了楚国。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王翦打楚国,真的需要60万大军吗?

实际上,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攻打赵国的时候,虽然出兵最多,也只用了30万。楚国在当时其实并不是最强大的,为什么王翦却认为要用60万呢?

说起来,李信的判断应该是不错的。灭赵国用了30万,楚国当时并不比赵国强,因此李信认为20万足够了。而且,李信在进攻楚国的过程中,其实一开始一直在打胜仗,他先是拿下平舆,接着又攻克鄢郢,连打了两次胜仗。同时,蒙恬带领的另一支军队也攻下寝丘。后来,当李信准备去城父与蒙恬会合的时候,被项燕尾随,追了三天三夜,最后,项燕打了李信一个措手不及。李信因此败逃回国内。

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李信之所以失败,明显是轻敌所致。如果他足够重视楚国的军队,足够重视项燕,他就不会输。

而项燕也不是没有弱点。后来王翦率军攻打项燕的时候,王翦不轻易出战,而项燕则多次挑战不成。最后,项燕的军队松懈下来,王翦才发动反击。由此可见,项燕虽说是楚国的名将,但是他在对付王翦的军队上,其实办法不多。而且他本人治军也不严格,士兵松懈就是一个证明。

因此,如果当初李信引起高度重视,讲一点战略战术,他未必就灭不了楚国。

既然李信20万军队就可能灭掉楚国,为何王翦还向秦王要60万大军呢?
一、王翦不想带兵打仗。
秦王听说王翦要60万大军,就说王翦老了。其实,秦王说的话一点儿也没错,王翦确实老了。当王翦打完与楚国的战争后,他就再也没有带过兵了。

王翦因为老了,所以他其实并不想出兵打仗。为什么这么说呢?

并不是王翦不愿意打仗,而是他知道,秦王这个人有猜忌之心。王翦在灭韩、赵、魏的过程中,已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再灭掉楚国,他的功劳会更大。功劳大,对王翦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会让秦王的猜忌之心更重。秦王猜忌心变重,那么王翦就会有生命威胁。白起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后来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的时候,一定要秦王多封一些土地给他,甚至走到半途,还派人回去让秦王把这件事落实到位,就是他想打消秦王猜忌心的表现。

因为秦王有猜忌之心,因此,对于王翦来说,最好就是不带兵出战。不带兵出战,他就会很安全。所以,他要秦王给他60万大军,其实就是知道秦王不会给他那么多。这样,他就不用出战了。
二、王翦爱惜自己的羽毛。
王翦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对于和楚国的战争来说,差不多算是他最后的带兵打仗。如果这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他打败了,可以说一生的名誉将毁于一旦,他可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次带兵,他十分谨慎。想尽量多带一些人去,以此保证绝对打败楚国。

后来,当王翦率军打楚国的时候,他在边境上屯兵一年之久,就此便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的小心谨慎。
三、王翦过于高估楚国。
王翦之所以一定要那么多人马打仗,与他过于高估楚国有一定关系。

秦国在灭楚国之前,虽然也和楚国发生过不少战争,对楚国有很大的削弱。但要知道,楚国毕竟是东方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曾经一直和中原国家对抗,又曾经称霸一时,其基础在那里。

虽然实际上到那时候,楚国完全是一副空架子了,但是,王翦依然不敢小瞧。所以,他认为必须要60万军队,要有超过对付其它所有五国的军队,才有胜算。

请问王翦打项燕为什么有点像蒙哥马利打隆美尔

基本上,依靠出色的谋略,用少数精锐军队,击败占优势的敌人,只有一个原因,以少胜多的将军是天才,兵多反而失败的将军是庸才。
如果双方都是名将,决定胜负的,就不是指挥谋略,而是国家实力了。
王翦项燕,算是旗鼓相当的名将。王翦当然要有压倒的兵力和后勤优势,才能胜利。
蒙哥马利将略还不如隆美尔,当然更加只能够靠优势的兵力和后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