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孔子的一生
- 孔子世家梗概
- 史记·孔子世家.分别用200字左右.概括两则故事
- 孔子世家的主要内容:100~200字
- 关于史记孔子世家主要内容
- 《孔子世家》是什么时候所写
- 1.孔子简介(500字)2.对孔子格言的认识(800字)
- 《史记.孔子世家》介绍了孔子哪些方面的内容
- 《史记》(二)——孔子世家(1)•周游列国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扩展资料:
深秋的阳光依然灿烂温暖。通往鲁国的大道上,在众弟子的簇拥下,一辆马车缓缓而行,朝着鲁国的国都而归。马车上,年迈的孔子静默端坐,他的眼前开始出现沂水的清波,舞雩台的清风、飘香的稻黍。家乡的味道飘然而来,故国之思在那一瞬间得到完全释放。
这是公元前484年的一个秋日,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年,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14年前的春天,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对于鲁国,孔子充满了依恋和热爱,那里是他成长和追求事业的摇篮。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官,在孔子三岁时去世。
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搬到曲阜居住,在清贫的日子里把他抚养成人。孔子自幼就学习礼节,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就经常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
从15岁开始,孔子发奋读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等六艺,并精通六经。到30岁左右,孔子已成为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
从政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孔子有一腔报国热血,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他始终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在鲁国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但干成了不少事:管理仓库,他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管理牛羊,他把牛羊饲养得膘肥体壮;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实施礼制,不到一年,中都地区秩序井然。
后来,孔子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兼摄相事,参与国政。孔子在鲁国任职四年,鲁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以“小康”闻名于各诸侯国,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期间,孔子还参与了外交、军事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
孔子世家梗概
《孔子世家》为司马迁《史记》中之一篇,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孔子,曾受业于老子 ,学习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知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分别用200字左右.概括两则故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世家的主要内容:100~200字
【文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鲁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孔丘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襄公)二十二,孔子生。”《谷梁传·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 孔子生。”《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睾夷,睾夷生放叔,避华氏之乱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 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 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世本·秦本·传·宋孔氏》:“叔梁纥生仲尼。仲尼圬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长九尺六寸,时为长人。后数世皆一子。”
孔子离开匡邑随即经过蒲邑。一个多月后,返回卫都,寄居在蘧伯玉家。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灵公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不以为辱想与寡人结为兄弟的,必定会见我的夫人。我的夫人希望见到你。”孔子推辞谢绝,最后不得已而拜见南子。夫人在细葛帷帐之中。孔子进门,面朝北行稽首之礼,夫人从帷帐中行拜礼两次,身上的佩玉叮铛作响。孔子说:“我原来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以礼相答。”子路不高兴。孔子起誓说:“我如果不是所说的那样,就让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在卫都居住一个多月,(有一天,)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宦官雍渠为车右担任护卫,出宫游览,让孔子乘第二辆车,招摇过市。孔子说:“我没看见他爱好德行如同爱好女色啊。”于是厌恶卫灵公,离开卫国,经过曹国。这一年,鲁定公去世。
关于史记孔子世家主要内容
史记孔子世家为司马迁所作!至于这部著作都讲了什么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史记孔子世家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史记孔子世家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两段)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文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 第二部分(3—5段)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三段,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第三部分(6—11段)叙述了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第四部分(12—19段)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文章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第五部分(20—21段)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第六部分(末段)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史记孔子世家知识点 1.人性论 孔子之人性论,隐于三个说法。一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二是“政在节财”;三是“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虽然不以色性为讨论的主题,但附带透露了孔子对人性之“好色”的理解。“政在节财”虽然旨在解释政治策略,但也附带说明人的贪财本性。“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虽然在感叹鲁国臣子的犯上作乱,但同时也暗示一般人的追求高人一等的权力欲。不过,中国哲人并不像西方哲人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休谟、康德那样先有完整的人性论或知识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自然哲学或政治哲学、教育学。中国哲人一般大量地谈论政治或教育,而以将自己的政治论或教育论建立在一个或几个不言而喻的人性论假设之上。 1.1好色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2贪财 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曰 :“政在节财 。” 1.3恋权 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2.政治论 2.1政治哲学: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 ,孔子曰 :“政在节财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 ,对曰 :“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 。”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2.2政治作为: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 :“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 :“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髃婢故也夫!”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觽,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2.3政治失意 政治失意之一: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 ,孔子曰 :“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政治失意之二: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 。”“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 :“无有 。”“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 ?”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政治失意之三: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3.教育论 3.1礼乐之教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若必师之。”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3.2纯粹意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 !”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贡色作。孔子曰 :“赐 ,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可以解释为:一个主要观点贯穿所有知识点。但最好解释为:一个信念涵盖所有知识。孔子的信念是:以诚(意志)修身,以礼(等级制)治国)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3.3礼乐课程与启发教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觽。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实践课程之一:饮食起居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 实践课程之二:交往礼仪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傧,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他日,子路行,遇荷莜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 :“隐者也 。” 实践课程之三:不语怪,力,乱,神。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看了关于史记孔子世家主要内容的人还看: 1. 史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 3.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4. 出自史记的故事有哪些 5. 出自史记的成语有哪些 6. 史记中有哪些故事
《孔子世家》是什么时候所写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孔丘得据土壤
土壤:土地
b.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
懈怠
c.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
d.大路学者宗之
宗:
尊奉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夫子之道至大
②夫道之不修也
b.①吾何为于此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c.①使知者而必行
②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d.①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当时则荣,没则已焉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贤者
/
人之不我信也
b.今楚,大国也
/
来者犹可追也
c.昭王乃止/
是吾丑也
d.孔子布衣
/
非楚之福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
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1.孔子简介(500字)2.对孔子格言的认识(800字)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在宋国,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又一成果。
四书
附: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主张学习的知识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习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得来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历史知识,《论语》中记载孔子从过去的历史文献、典章制度中学得知识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乡党》一篇中,除极少数几节外,大都是讲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学习这些东西。从孔子教学的内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献、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生活行为的准则,对上要讲忠义,对朋友要讲信实。”(《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历代文献”就是《诗》《书》《礼》《乐》等等。二是从现实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识,这可以说是现实的知识。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观察而不大注重实践,特别是他非常轻视生产实践。在《论语》中许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主张在生活中要注意学习的话,例如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不耻下问”等等。但是孔子轻视生产实践则是非常错误的,有一次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和种菜,他不仅说他不如老农民和老菜民,而且骂樊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呀!做一个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做一个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论语·子路》)孔子说这样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剥削阶级的思想家,而剥削阶级从来都是自己不劳动而且轻视劳动。
其次,孔子对某些学习的规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作为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他提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他说:“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等,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虽然没有明确谈到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他已经知道可以由学习过去的知识中吸取经验,这对认识当前的事物是有帮助的。孔子常常向别人请教,从别人那里学得知识,然后用来教别人,他说:“我有很多知识吗?没有呢。有一个普通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从他的问题正反两面去盘问之后,却得到很多启发,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论语·子罕》)
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他所说的“学”和“思”的关系虽然不等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但也是别人的经验如何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系。“学”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思”是把别人的经验和从现实生活中学得的东西通过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前人的知识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确与错误;只是凭空思想而不学习和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那就会一无所成。看来,孔子虽然也重视“思”,但他却更重视“学”,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大凡人类认识史总是首先重视“学”(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逐渐才注意到“思”(对经验加以总结找出规律),孔子通过他亲身的教育实践,开始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并由注意“学”开始,到注意“思”的认识阶段。
孔子像
孔子认为,知识应该尽量丰富,他自己就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但是,孔子认为渊博的学问,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来贯穿,这就是他所说的“一以贯之”。发现了“一”,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本质,才可以把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联贯的知识贯穿起来。当然根据孔子的整个思想看,这个贯穿一切的“一”,其思想本质就是他说的“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又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当仁,不让于师”。照孔子看,一方面是一切要以“仁”去看待,但另一方面的意思又是说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个要求,要把自己看成是个“人”,站在自己应站立的地位来尽力而为,因此他所说的“仁”从阶级和个人的关系方面来说,包含着重视人的作用的观点,这个观点不仅是贯穿他的教育思想,而且也贯穿他的整个学说。
本段教育贡献
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本段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本段家世家谱
当年微子在商末到长治市潞城定居,形成微子镇 。(《潞安府志》载:“纣都朝歌,亦在畿内,微子曾是食采焉。(潞城有微子岭、微子村)”微子岭“在县北二十里,上有三仁庙,下有微子村,其食邑也。”) 周朝封微子镇人于宋, 孔子祖上就在这个南迁的队伍中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8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据《史记》记载,孔子并非婚生子。他母亲生他时只有18岁,而父亲已经70岁了。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十七追封为郓国夫人,被儒家后世尊为圣母。如今孔庙中的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专祠。孔子夫人在史书上称为“丌官氏”。
家谱
-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 卌五世祖 蟜极
-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 卌三世祖 契
- 卌二世祖 昭明
- 卌一世祖 相土
- 四十世祖 昌若
- 卅九世祖 曹圉
- 卅八世祖 冥
-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 卅六世祖 上甲微
- 卅五世祖 报乙
- 卅四世祖 报丙
- 卅三世祖 报丁
- 卅二世祖 主壬
- 卅一世祖 主癸
-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 十三世祖 宋公稽
-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 十世祖 弗父何
- 九世祖 宋父周
- 八世祖 世子胜
- 七世祖 正考父
- 六世祖 孔父嘉
- 五世祖 木金父
- 高祖 祁父
- 曾祖 防叔
- 祖父 伯夏
- 父 叔梁纥
- 孔子
- 子 孔鲤 孔子雕塑
- 孙 孔伋
- 曾孙 孔白
- 玄孙 孔求
- 六代孙 孔箕
- 七代孙 孔穿
- 八代孙 孔谦
-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 十代孙 孔忠
- 十一代孙 孔武
- 十二代孙 孔延年
-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 十四代孙 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乾(南宗)
-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烜、孔昭焕(南宗)
-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生)
-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维益
-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垂长
-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
《史记.孔子世家》介绍了孔子哪些方面的内容
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史记》(二)——孔子世家(1)•周游列国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尽管他不断遭受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这一热情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文章用相当篇幅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形象逼真、生动具体。孔子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也有很大贡献,他是第一个私人授徒讲学的人。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当时实在是个创举。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了《诗》《书》《易》《礼》《春秋》等典籍,并把这些古籍教授给学生,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贡献颇大。
1.周游列国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以大司寇之职行使宰相的职责,脸上露出喜说的神色。门下的弟子说:“我听说君子遇到祸患的时候不惧怕,遇到福祉的时候不欢喜。”孔子说:“是有这个话。我不是还说过“乐在身份显贵而礼贤下士’吗?于是诛杀了扰乱鲁国政事的大夫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贩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走路的时候分开走,掉在路上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拾走;四方的旅客来到城里,不必特意向官吏送礼求情,就都会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
齐人听说之后十分担心,说:“孔子参与政事鲁国一定会称霸,鲁国称霸,我们离得很近,必然会被先吞并。何不送给鲁国一些土地呢?”黎组说:“请先尝试一下阻止鲁国称霸;如果不能阻止称霸,再送土地也不迟!”于是在齐国挑选出八十名美女,她们都身着华丽的服饰,跳着《康乐》之舞,又选出三十驾披着彩衣的马车,一起献给鲁定公。先把女乐和身披彩衣的马车安置在鲁城南面的高门之外。季桓子身着便装去观赏了好几回,准备接受,于是告诉鲁定公以外出视察的名义,整天到那里观看,把国家政事都荒废掉了。子路看到这种情形,便对孔子说:“夫子我们可以离开了!”孔子说:“鲁国将要在郊外祭祀,如果定公能够按照礼法把烤肉分给大夫吃,那么我还可以留下来不走。”桓子终于接受了齐国献来的女乐,整整三天都没有过问政事;而且在郊外进行祭祀的时候,又违背礼法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吃。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当天夜里住宿在屯这个地方。鲁国大夫师己前来送行,说:“夫子是没有过错的。”孔子说:“我可以唱首歌吗?“接着唱道:“妇人的一张嘴,可以逼走亲信和大臣;亲近妇人,可以使国家灭亡悠闲啊悠闲,我唯有这样度过余生了!”师己回去了,桓子说:“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据实相告。桓子长叹一声说:“孔子是怪罪我接受了一群女乐啊!”
孔子于是去了卫国,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驺的家中。卫灵公向孔子询问说:“您在鲁国时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官俸是粟子六万小斗。”卫国也给他粟子六万小斗的俸禄。在卫国住了没多久,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了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公孙余假带着兵仗在孔子的住所进进出出,孔子害怕获罪,在那里居住了十个月,然后离开了卫国。
孔子打算到陈国去,路过匡地,弟子颜刻替孔子赶车,他用鞭子指着一处说:“过去我来这个地方,是从那个缺口进去的。”匡地之人听说有人来,以为是鲁国的乱贼阳虎。阳虎曾经虐待过匡人,匡人就堵住了孔子一行孔子长得很像阳虎,被围困在那里五天。颜渊这才赶来与孔子会合,孔子说:“我以为你在混乱之中被杀死了。”颜渊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么敢轻易地死掉呢?“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紧,弟子们都十分害怕。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了,周代的礼乐制度难道就不存在了吗?老天要是打算毁灭这种制度,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来死的人负担起传承这种制度的责任。上天没有毁灭这种制度,匡人又能拿我们怎么办!”孔子于是派了一个随行弟子向宁武子称臣,这才逃出了匡人的围困。
(孔子)离开匡地后就到了蒲地,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又返回卫国,寄住在蘧伯玉的家里。灵公有位名叫南子的夫人,她派人对孔子说:“四方的君子不以为辱,想和我们大王结交友情、称兄道弟的,一定先来求见夫人。现在我国的夫人想见你。”孔子先是推辞告罪,最后不得已而去见南子。会见时,夫人在细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孔子。孔子进了屋门,向北面跪拜行礼。夫人在帷帐中拜了两拜,以作答谢,她身上的玉佩首饰相互碰击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事后孔子说:“我一向是不想去见她的,既然见了面就要以礼答谢。”子路听了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倘若我做得不对,上天一定会厌弃我的!上天一定会厌弃我的!”在卫国居住了一个多月,灵公与夫人同坐一辆车子,宦官雍渠在旁陪伴,出宫之后,灵公让孔子乘坐第二辆车子跟随,大摇大摆地在街道上经过。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慕德行像这样爱好美色的人呢!”孔子对卫国的事情感到厌恶,离开卫国,往曹国去了。这一年,鲁定公去世。
孔子离开曹国去了宋国,他和弟子们在大树底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魅想杀掉孔子,派人砍掉大树(想砸死他)。孔子离开宋国。弟子们说:“可以快点走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承道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魅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到了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独自站立在城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然而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疲惫不堪的样子活像丧家之犬。”子贡将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一个人的形状,那是没什么重要的;要是说我像丧家之犬,那可真是这样啊!那可真是这样啊!”
孔子于是到了陈国,寄居在公孙贞子的家中。在那里住了一年多,正好赶上吴王夫差讨伐陈国,夺取了三个城邑才撤兵。赵鞅也来攻打卫国的朝歌。楚国围困蔡国,蔡国迁移到吴地。吴国又在会稽打败了越王句践。
一天,有一只隼落在陈国宫廷的前面死掉了,梏木做的箭贯穿了华的身子,箭头是用石料做的,箭长一尺八寸。陈滑公派人询问孔子怎么回事。孔子说:“隼飞来的地方是很遥远的,这箭是肃慎部族的箭。过去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就与四方的蛮夷相互来往,让他们贡献各自的特产,使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于是肃慎把样木石镞的弓箭贡给周王,长度有一尺八寸。先王想表彰肃慎臣服的美德,就把弓箭分给长女大姬,后来大姬嫁给虞胡公,虞胡公被封到陈国。当初周王室把美玉赐给同姓,用意是为了亲上加亲;把远方的贡品分给异姓诸侯,是为了让他们不忘臣服周王。所以先王才把肃慎族的箭赐给陈国。”陈滑公派人到旧仓库查证了一下,果然找到了这种箭。
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正好赶上晋国和楚国争霸,两国轮番攻打陈国,至于吴国也时常入侵陈国,陈国经常受到侵犯。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这些人中,有些人志气很大,只是做事的时候稍微疏略一点;他们都很有进取心,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接着孔子就离开了陈国。
路过蒲邑的时候,正好遇上公叔氏占据蒲邑而背叛卫国,蒲人留住了孔子。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叫公良孺的,他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着孔子。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贤才,有勇气,他对孔子说:“我当初追随老师在匡地遇上祸乱,现在又在这里遇上大难,这就是命啊!我与老师再次遇上灾难,宁愿跟他们决一死战!”说完就和蒲人激烈地拼斗起来。蒲人害怕,对孔子说:“倘若你不去卫国,我们就让你离开。”孔子发了誓言,蒲人从东门放走孔子。孔子去了卫国。子贡对孔子说:“誓言难道可以违背吗?”孔子回答说:“因为受要挟而发的誓言,鬼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十分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卫灵公问孔子道:“蒲地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能攻打。现在的蒲地,是卫国防御晋国和楚国的屏障,依靠卫国的力量去攻打它,恐怕是不行的吧?”孔子说:“那里的百姓,男子都有誓死效忠的决心,女子都有守卫西河的愿望(他们都不愿跟着叛乱)。我认为所要征伐的,不过是那四五个带头的罢了。”卫灵公说:“很好。”虽然这样说却不去讨伐蒲地。
灵公年老,逐渐怠于政务,也不重用孔子。孔子感叹地说道:“倘若有人肯重用我,一年就可以小有成就,三年就会有很大的成绩。”孔子离开了卫国。
佛肝做了中牟的邑宰。晋国大夫赵简子攻打范氏和中行氏两家。佛肝背叛了赵简子,派人去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去。子路对他说:“我从先生那里听说:一个本身做了许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会去他那里的。”现在佛肝占据中牟背叛赵简子,而您想去他那里,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我不是也说过真正坚硬的东西,它是怎么磨也磨不薄的吗?我不是也说过真正洁白的东西,它是怎么染也染不黑的吗?我难道只是一个葫芦瓜吗?怎么能只供人挂起来而不能让人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