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檀弓上

《礼记·檀弓上》9?《礼记·檀弓上》19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9 12:02:10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礼记·檀弓上》9

邾娄复之以矢,盖自战于升陉始也。鲁妇人之髽(zhuā)而吊也,自败于台鲐始也。

邾娄人用箭来招魂,应该是从升陉之战开始的。鲁国的妇人去掉包头的帛露出髻来吊丧的习惯,是从狐鲐之战开始的。

(自云:这里我想到很多战争片中,战友牺牲时的脱帽,以及埋葬战友后向天空放枪等,应都含有丧祭和招魂的的礼节啊,只是表达的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罢了。这也是传承。)

南宫縚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髽,曰:“尔毋从从尔,尔毋扈扈尔。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

南宫縚妻子(孔子的侄女)的婆婆死了,孔子教她做丧髻的方法,说:“你不要再髻做的太高,也不要太大。用一尺长的榛木做簪子,束发的布条垂下来八寸就够了。”

孟献子禫,县而不乐,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孟献子(鲁大夫仲孙蔑)行过禫祭之礼后,家里的乐器仍然悬而不奏,也不让妇人进入室内侍寝。孔子说:“献子能如此,真是过人一等啊!”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有子盖既祥而丝屦组缨。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孔子已经行过大祥祭礼,到了第五天,他弹出的琴音仍然不成调,直到过了一个月禫祭后的第十天,他吹出的笙歌才和谐了。

有子(孔子的弟子)大概在祥祭过后,就穿上了饰丝的鞋子和丝缨的帽子。

人死后不去吊丧的有三种情况:自杀者、被压死者、被淹死者。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闻之,遂除之。

子路为他的姐姐服丧,到了可以脱去祭服的时候,他仍然没有除去。孔子就问他说:“你为何不除去祭服呢?”子路回答说:“我家兄弟少,因此不忍心除去祭服。”孔子说:“先王制定了礼法,也是为了所有遵行道义的人都不忍心而设定的。”子路听说,就除去了祭服。

(自云:适当控制伤情,该除去祭服时也应除去。)

《礼记·檀弓上》19

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

子夏在除去丧服后去见孔子,孔子递给他一张琴,子夏是调也调不准音,弹也弹不成调。于是,他站起来说:“我还没有忘记哀痛。先王制定的礼法,我也不敢勉强超过。”子张在除去丧服后去见孔子,孔子也递给他一张琴,子张却能把音调的准,也能弹成调。于是,子张站起来说:“先王制定的礼法,不敢不达到要求啊。”(子夏不及,而子张有过之。)

司寇惠子之丧,子游为之麻衰、牡麻绖。文子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敢辞。”子游曰:“礼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趋而就诸臣之位,文子又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丧,敢辞。”子游曰:“固以请。”文子退,扶适子南面而立,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丧,虎也敢不复位?”子游趋而就客位。

司寇惠子死了,子游穿着麻衰和牡麻绖去吊丧。文子辞谢说:“承蒙您降尊与我的弟弟在生前交往,现在又承蒙您为他来服丧,实在是不敢当。”子游说:“这合乎礼。”文子退回后继续哭泣。子游看到文子未知觉又快步走到家臣的位置上,文子又过来辞谢说:“承蒙您降尊与我的弟弟在生前交往,现在又蒙您穿着丧服,来为他吊丧,真是不敢当。”子游说:“千万别客气。”文子退了出去,接着扶出惠子的嫡子虎过来面朝南站立,对子游说:“承蒙您降尊与我的弟弟在生前交往,如今又承蒙您穿着丧服来为他吊丧,虎怎么敢不到正位上来拜谢呢?”于是,子游快步走到客位就位。

(自云:此段应为子游以丧服及位置来警示弥牟行丧事要合乎礼,不能以己代丧主,也就是说不能喧宾夺主,牵涉到继承人的都是大事,大事更必须要遵行礼制。子游不言而言,相当于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洟。子游观之,曰:“将军文氏之子,其庶几乎!亡于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

将军文子死了,丧期已过,他的儿子已除去了丧服,这时有越国人来吊丧。主人穿着深衣,头戴练冠,在祖庙里接待来者,暗自垂泪,并流着鼻涕。子游观察后说:“将军文子的儿子,他不一般啊!礼制中没有规定的礼节,他的做法也适中得体。

《礼记·檀弓上》13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

曾子说:“守丧期间生了病,可以吃肉喝酒,还必须加上草木的滋味。”所谓“草木”是指生姜和肉桂。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

子夏因为他的儿子死了,而把眼睛哭瞎了。曾子来吊丧说:“我听说朋友因为丧事而失明,应该来为他哭一场。”随后,曾子就哭了起来。这时,子夏也跟着哭,同时说:“天啊!我没有罪啊。”

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

曾子听了大怒,并对子夏说:“商!你怎么没有罪呢?我和你都曾经在洙、泗之间跟着老师学习,而你觉得年龄大了就回到了西河地区。但这些年你没有赞扬过老师,反而让西河的百姓以为你是我们的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你的父母死时,周围的人都没有听到动静,这是你的第二条罪。死了儿子,你就哭瞎了眼睛,这正说明你把儿子看的比父母重,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现在你还说……男的你还没有罪吗?”

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子夏扔了丧杖向曾子拜倒,哭着说:“我错啦!我错啦!我离群索居时间是太久了。!”

(自云:离群索居的典故应是出自此段吧。而子夏重子轻父母的行为确实不可取,到如今依然有不少这样的人。子夏的日久离群索居是造成重子轻亲的原因之一,而现今有一些人,很大的原因是从小被父母教导成了这种现象。计划生育有利有弊,我们应慎重对待。)

《礼记·檀弓上》25

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

夫子说:“人刚死,穿着羔裘玄冠来吊丧的,要改穿素衣深冠就可以了。”夫子是不会穿着羔裘玄冠去吊丧的。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子游向孔子请教关于送葬器具的数量,夫子说:“要与家庭的财力厚薄相称。”子游问:“如何掌握财力厚薄相称的标准呢?”夫子说:“如果财力雄厚,也不要超过礼数的规定。如果财力不足,能够遮蔽身体,敛祭后就去埋葬,只用手拉着绳子下棺,难道还有人责怪他失礼吗!”

司士贲告于子游曰:“请袭于床。”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

司士贲对子游说:“我想在床上为死者穿衣。”子游说:“可以。”县子听闻这件事后,说:“子游太自大了!这让人以为这种礼仪好像是由他制定的呢。”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瓮。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夫子曰:“可也。”读赗(fèng),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宋襄公葬其夫人时,陪葬品中有一百瓮醋和肉酱。曾子说:“既然说是明器,而今何必再填装实物。”

孟献子的丧事办完后,司徒派下士把未用完的助丧财帛归还。夫子说:“这样做可以。”在柩车启动前,宣读助丧者名单及其所赠财物,曾子说:“这不是古制。而且是重复宣读了”。

成子高寝疾。庆遗入请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成子高卧病在床,庆遗进来请示说:“您的病有些危险了,如果万一,那要怎么办?”子高说:“我听说过:‘人,活着要有益于大众,死了也不能损害大众’。纵然我生前没有做到有益于大众的事,难道我死了还要损害他人吗?等我死了,就选一块不长粮食的地方,把我埋了就行。”

子夏问诸夫子曰:“居君之母与妻之丧,……”“居处言语饮食衎尔。”

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子夏向孔子请教说:“遇到国君的母亲或妻子的丧事怎么办?……”孔子回答说:“日常的起居、言语、饮食等照常进行。”

有远处的宾客来了,没有休息的馆舍。夫子说:“既然是宾朋,活着就由我安排吃住,若是死了,也由我安排殡敛。”

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国子高说:“葬,就是藏。所谓藏,就是想让人看不见。因此,只需衣裳足以遮蔽身体,棺木能包裹住衣服,外椁能包裹住内棺,土能覆盖住椁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堆土成坟,还植树为标记呢?”

《礼记·檀弓上》5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虞舜时代的葬具用的是陶制瓦棺;夏代的人是烧土为砖,并围在瓦棺外当椁用;殷代的人开始用木制的棺和椁;到了周代,又增加了覆盖和包围棺椁的墙,与遮挡棺椁的翣。周代人以殷人的方式用棺椁埋葬十六至十九岁的殇者,以夏代的方式用烧土为椁来埋葬十二至十五岁和八岁到十二岁的殇者,以虞舜时代的方式用瓦棺埋葬八岁以下的殇者。

(自云:现今依然沿用夏商周的墓葬方式,这不可不知。)

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

夏代崇尚黑色,入殓等丧事都选在黄昏,有战事时,驾车用的是黑色的马,祭祀用的牺牲也是黑色的。殷代崇尚白色,入殓等丧事都选在正午,战事时,用白色的马驾车,祭祀用牺牲也是白色的。周代崇尚赤色,入殓等丧事都选在日出,战事时,用赤色的马驾车,祭祀用的牺牲也是赤色的。

(自云:现今丧事披白带黑,依然沿用夏商色,喜事用赤色,这应是汉代以后的变化吧。)

穆公之母卒,使人问于曾子曰:“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达。布幕,卫也。縿幕,鲁也。”

鲁穆公的母亲死了,派人去向曾子的儿子曾申请教:“丧事该如何办呢?”曾申回答说:“我也是听我的父亲说过:通过哭泣来表达丧亲的哀痛,通过穿戴丧服来表达对亲人的思情,通过以粥度日来表达因丧亲带来的食不知味,从天子到庶人,这些都是一样的。用布做殡时的棺罩,这是卫国的风俗;用帛做殡时的棺罩,这是鲁国的风俗。”

《礼记·檀弓上》20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绖也者,实也。掘中霤而浴,毁灶以缀足;及葬,毁宗躐行,出于大门;殷道也。学者行之。

一个人幼小时应称呼其名,到了加冠后就要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就按其排行称呼,死了以后称呼其谥号,这是周代的礼法。所谓绖,是有实际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悲痛。在正寝的中央掘坑来给尸身沐浴,把灶拆了,用灶砖缀束死者的脚;到了送葬时,直接拆毁宗庙的西墙,凌越行神之位后,从大门出去,这是殷代的礼制。跟孔子学习的人一般都效法殷礼。

子柳之母死,子硕请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硕欲以赙布之余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请班诸兄弟之贫者。”

子柳的母亲死了,他的弟弟子硕请求备办丧器。子柳说:“备办丧器的钱从哪里来呢?”子硕说:“请把我们庶弟的母亲卖了换钱。”子柳说:“怎么能卖他人的母亲来葬我们的母亲呢?这样不可以!”他们埋葬母亲后,因为在办丧事时,亲友们赠送的财物还有剩余,子硕想要用这些余下的财物去备办祭器,子柳说:“不能这样做。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君子不是靠办丧事发家的,请把这余下的财物分给兄弟当中的贫困者。”

(自云:这兄弟俩的想法真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而他们的父母从小对两个人的教育,出发点肯定是不一样的。)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君子说:“为人谋划军事行动,如果失败了就得自杀谢过;为人谋划国都的防卫,如果出现了危险,就要被放逐而流亡。”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者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

公叔文子登上瑕丘,蘧伯玉随在后面。文子说:“我喜欢这处山陵啊!等我死后要埋葬在这里呀。”蘧伯玉说:“我俩都喜欢这里,那我想先死,抢先埋在这里。”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弁邑有个人的母亲死了,而他象幼儿般任情的号哭。孔子说:“这样的哀哭足能显示哀痛了,就是一般人难以学会。礼法,是能够传承的,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因此,哭泣与顿足都有一定得标准。”

叔孙武叔之母死,既小敛,举者出户,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子游曰:“知礼”。

叔孙叔武的母亲死了,小敛已经结束,抬尸的人抬尸出门,叔孙叔武在跟着出门后才袒露左臂,然后去掉头上的笄,重新用麻束发。子游说:“这是懂礼啊。”(子游说的是反话)

礼记·檀弓的《礼记》概述

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礼记》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大多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包涵的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国方略,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

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而且每踊三次,三踊而成。若不加节制,情绪失控,不仅无法完成丧葬之礼,甚至可能毁性丧身,这当然是死者所不希望见到的

《礼记·檀弓上》24

县子琐曰:“吾闻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亲。滕伯文为孟虎齐衰,其叔父也;为孟皮齐衰,其叔父也。”

县子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死不因亲疏远近而降低丧服的等级,无论是长辈或晚辈,都以本来的亲缘关系服丧。滕伯文为孟虎服齐衰,而孟虎是他的叔父;为孟皮也服齐衰,而他说孟皮的叔父。”

后木曰:“丧,吾闻诸县子曰:‘夫丧,不可不深长思也。买棺外内易。’我死则亦然。”

后木说:“关于办丧事,我听县子说:‘办丧事,不可不深思熟虑。购买的棺木内外都要平滑。’我死的时候也要这样的棺木。”

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小敛之奠,子游曰:“于东方。”曾子曰:“于西方。敛斯席矣。”小敛之奠在西方,鲁礼之末失也。

曾子说:“因为尸体尚未修饰(包括沐浴、整容、穿衣等),所以要在堂上设置帷幕。到小敛时才撤去。”仲梁子说:“人刚过世,主人夫妇正在忙乱之际,因此在堂上设帷幕。小敛时才撤去。”对于小敛时的祭奠,子游说:“祭品放在死者的东侧右手边。”曾子说:“祭品放在死者的西侧左手边,小敛时要放在席子上。”小敛的祭品放在西方,这是鲁国末世错误的礼节。

县子曰:“绤衰繐裳,非古也。”

子蒲卒,哭者呼“灭”。子皋曰:“若是野哉!”哭者改之。

杜桥之母之丧,宫中无相,以为沽也。

县子说:“现在的人喜欢用粗葛布做衰衣,用细而疏的麻布做裳,虽然比较轻凉,但非古时的礼制”。

子蒲死了,有人哭他时呼喊他的名“灭”字。子皋:“这太粗野了,不懂礼貌!”于是,哭者就改了过来。

杜桥母亲的丧礼,因宫室内没有赞礼的司仪,大家认为有些粗略。

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遇一饿者,黔敖左奉食..翻译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题名: 嗟来之食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拼音: jiē lá zhī shí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解释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相关人物: 曾子 黔敖
相关作品: 礼记·檀弓参考资料:http://share.jxlib.gov.cn:8088/datalib/2004/Idiom/SHL-DL/SHL-DL-1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