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望夫石的典故
典源出处
《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
释义用法
传说古代有女子送丈夫远行,站在山头望夫归来,竟至身化为石。这种传说在许多地方都有流传,如辽宁兴城有传说是孟姜女化的望夫石,湖北武昌、宁夏德隆、江西分宜等等也有托名的望夫石。后以此典表示女子对丈夫的坚贞和思念。
用典形式
【化石】 唐·李白:“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
【山头石】 唐·白居易:“生作闺中妇,死作山头石。”明·刘绩:“君为塞下土,妾作山头石。”明·高启:“愿身不化山头石,化作孤飞精卫禽。”
【化石心】 唐·鱼玄机:“西看已有登垣意,远望能无化石心。”
【身化石】 唐·元稹:“望夫身化石,为伯首如蓬。”
【望夫石】 唐·李绅:“惆怅忠贞徒自恃,谁祭山头望夫石。”
【山头化石】 唐·白居易:“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妾身为石】 宋·陈造:“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化石山头妇】 宋·贺铸:“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
“望夫石”的由来
在山东省临沭县苍马山风景区的牛口峪东岸、马山半腰有一座庙宇叫“三官殿”。“三官殿”东靠马头峰,西临牛口峪深涧,八面临空,飞檐翘角,古柏参天,松荫匝起,晨钟暮鼓,回荡山林。三官殿内供奉着天、地、水三官之神像。殿后正屋四间,西二间是禅堂,东二间住有住持、方丈等,东西有配房数间,为普通和尚的卧室和厨房、仓库等,住持僧法名惠真,年逾八十。
民间传说,苍马山盛产中药材,有347个品种,名贵中药材约40种,其中苍山人参最为珍贵,只有两棵,一般人很难见到。如能采到其中一棵人参,熬汤服下,便能成仙,长生不老。
一日,三官殿惠真老和尚云游归来,先登上苍山大乳峰赏玩了一会儿,见天色已晚,顺苍山主峰东北侧下山,沿五罐鼻下羊肠小道南行,来到邱玉林洞门前,忽见洞门左侧的一棵草与众不同,心中一亮:千年人参!惠真不敢怠慢,悄手轻脚急速上前,一手牢牢抓住参苗,一手挥铲掘土,不一会儿,一棵大胡萝卜样的人参就拿在手上。惠真没敢犹豫,将人参揣进怀里,急忙奔向三官庙。惠真和尚跌跌撞撞来到庙门,众和尚皆已睡下,他施展轻功,越墙而过,进入院中。掏出人参,用水洗净泥土,进得房来,挑灯细观,竟是一个参娃娃,眼、鼻、口、耳均已长成,左右手五指也依稀可辨,少说也有千年!惠真大喜,忙用袈裟仔细包裹好,放在枕头下面,灭灯而睡。谁知,惠真和尚心中有事,怎么也睡不着,思前想后,总觉不妥。将人参珍藏起来,慢慢受用,好倒是好,但若走漏风声,被强人知晓,免不了一场恶战不说,弄不好,还会招致庙毁人亡!想到这里,惠真披衣而起,决计连夜煮熟吃掉。约有两个时辰,人参汤煮好了,满室飘香。惠真找好了碗筷,正要吃参喝汤时,忽然想起他的老相好—明空师傅。原来,在苍山前怀小横山东侧,有一座桃花庵,住着十几位尼姑,主事的尼姑法号明空。桃花庵与三官庙隔牛口峪相望,距离不足3里路,因要出山化缘、做佛事,和尚与尼姑免不了经常会面。这明空师傅耐不得寂寞,顾不得清规戒律,就暗地与惠真和尚相好起来,几十年来也无人知晓。惠真放下碗筷,关好庙门,走下山来。他要叫明空师傅来吃参喝汤,一起成仙,做成神仙夫妻。天交五更,一位小和尚到院中小解,闻到了一股香味,仔细寻找,见香味和热气从厨房内飘出。来到厨房,揭开锅盖,只见热气腾腾,约有半锅汤。他急忙回到廊房,叫醒众僧,说是厨房里有一锅汤水,直冒热气,异香扑鼻。众僧不信,随他一起来到厨房,见锅内煮着一棵人参娃,浓香四溢,馋涎欲滴。尽管平时老和尚训诫极严,但怎么也挡不住这参香的诱惑,和尚们你盛一碗,他舀一瓢,你撕一小块,我抓一大块,不一会儿,一棵人参和半锅参汤被吃喝净光。
惠真和尚与明空师傅来到三官庙时,天已大亮。小和尚们见师傅来了,装做不知,有的挑水,有的劈柴,有的打扫庭院,有的涮盆淘米准备做饭。惠真带着明空急忙走进厨房,揭开锅盖一看,哪里还有什么人参?连汤也没剩一滴!只气得他七窍生烟,大吼一声,窜出厨房,抡起禅杖,赶打众和尚。小和尚们早有准备,见师傅发怒,来了真的,发一声喊,拔腿就跑,谁知双脚一离地面,就如腾云驾雾一般,升上天空,列入了仙班。惠真和尚明知他们都已成仙,自己辛辛苦苦忙了一夜,连口汤也没喝到,成仙已无希望,只好自认倒霉,忙着涮锅做饭招待明空。他将涮锅水倒进流水沟里,护院的黄狗嗅到香味跑过来,一气喝干。惠真见了,气不打一处来,飞起一脚踢向黄狗。黄狗纵身一跃,竟也腾空而起,飞上空中,成为神犬,飘然而去。惠真见了,恍然大悟,忙转身奔回厨房,将锅底的半碗剩水盛出,一饮而尽,直觉胸内滚烫,一股热流涌至丹田,出得门来,刚想招呼明空,谁知口一张开,还未出声,双脚已离开地面,慢慢升到十余人高,向东南方向飘去,一直飘到云台山东边的大海上空,落在了人称海里仙山的东连岛上。明空师傅一见心上人飘向东南,恐有不测,忙施展轻功,一路追去,一直追到东海岸,见惠真落在东连岛上,就登上海岸一块大石头上,千呼万唤,不见回声。从此,她茶不思,饭不想,整天站在大石头上眺望大海,不久饥渴而死。后来,人们把明空站过的这块大石头叫做“望夫石”。
望夫山的传说
望夫山之所以闻名,不仅由于它的独特的山势和迷人的风光,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齐宣王时(公元前320--302),有一对恩爱夫妻,结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齐国公差抓去充役。临别时,他告诉妻子:“此去凶多吉少,九一死一生,恐难返回”。戌妇听后心痛欲裂,肝肠寸断,哭得死去活来。
转眼几年过去了,丈夫杳无音信。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夜晚,戍妇梦见丈夫和一群苦役,在那起伏绵延的群山之中,冒着严寒搬运石料,修筑亓国长城。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令人目不忍睹。一觉醒来,回想梦境,万分悲痛。再看这世道黑暗无光,家贫如洗,本指望与丈夫相依为命,白头偕老,谁料想如今被逼得相隔千里,备受煎熬。
戍妇盼夫心切,登山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化为坚石,至今屹立在山顶,感召后人。
有关望夫石的传说有那些呀
从前有个靠打渔为生的小伙子叫海郎。一天,海郎来到海边打鱼,看见一条石斑鱼搁浅了,便把它放回了大海。
不料,那条石斑鱼竟然是龙王的女儿所变,为了报答海郎,愿意与海郎终生相守。海龙和龙女就这样结为了夫妻,还生了一个孩子,幸福的生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谁知好景不长,有一天,龙王巡海回来,发现女儿私自离家还和海郎结为夫妻,十分气愤,于是化作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海郎家逼龙女回家。可龙女不肯离开海郎,哀求父亲放过他们,可龙王不答应,并且限期三天,否则对他们一家不客气。
等到海郎回来后,龙女便把刚才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海郎。海郎听了很害怕,龙女便安慰他。
到了第四天,一群虾兵蟹将从海里上了岸,把海郎带走了,只剩下了龙女,等着海郎回来。龙女抱着儿子,整天守候着丈夫的归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人人皆知的“望夫石”。
用简结的两三句活写一写“望夫石故事″的来历
望夫石”的故事是古代民间传说,流传极广,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征夫妻子的痛苦遭遇和她对丈夫的痴情眷恋所寄托的深厚同情。故常被历代文人用为怀夫望归的典故。唐.刘禹锡《望夫石》诗:“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明.凌濛初《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绿袍少年,别牵系足之绳;青鬓佳人,立化望夫之石典源】《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归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列异传》亦载。
【今译】武昌北山上有一望夫石,形状像人站立的样子。传说有一位贞节的妇女,她的丈夫从军远行,她带着儿子在这里为丈夫饯行。贞妇站在山头望夫归来,久立身竟化为石,望夫石因此得名。典源】《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归而化为立石,因以为名焉。”《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列异传》亦载。
【今译】武昌北山上有一望夫石,形状像人站立的样子。传说有一位贞节的妇女,她的丈夫从军远行,她带着儿子在这里为丈夫饯行。贞妇站在山头望夫归来,久立身竟化为石,望夫石因此得名。
出自望夫石
望夫石传说的由来是什么呢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
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扩展资料:
1、象征意义
望夫石是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妇人站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望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中国典故
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传古有贞妇,其夫从军远戍,她伫立北山,期待丈夫归来,日久化为此石。后用以指妻子盼夫归的深情。
对于千百年来人们不停颂扬的这类贞妇形象,现代诗人舒婷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以此张扬女性的个体生命价值。
民间故事:望夫石的传说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曹丕《列异传》也记载望夫石的传说。原文: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写望夫石由来的神话故事的名字
大禹率领众人开山治水到江淮,一只九尾狐引他来到一家农舍,他遇到了美丽的女子涂山氏,涂山氏敬仰大禹的英雄气概,两人成了亲。新婚第四天,大禹就告别妻子,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 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
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扩展资料:
望夫石现在望夫石山风景区,位于叶县县城东南30公里处,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顶峰海拔三百多米。刚进景区,道路右侧有千年古刹毛仁寺。
望夫石山体呈现明显的阶梯层次,号称一山有三景,第一阶梯为平缓型,植被多以乔木和灌木为主;第二阶梯为陡坡型,以高大栗木为主;第三阶梯属峭壁型,植被以野生花草为主。
山顶最显眼就数那块始终矗立并翘首远望的巨石-望夫石。传说春秋时期一女子月夜立于山顶巨石翘首企盼丈天归来,天长日久化身为石,至今山顶巨石上还留有两个深深的脚印。
望夫石是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