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这首词下阙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了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
- 辛弃疾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典故出自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在全词中的作用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什么意思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话的含义地位
- 求“可叹流年”一词的典故,谢谢!
这首词下阙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了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
答案]①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②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③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解析】解答本题,需对“树犹如此”这个典故有清晰的了解,再结合辛弃疾的身世及为词的背景,辛弃疾用桓温北伐的感慨来抒发自己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和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百度教育
辛弃疾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典故出自
《世说新语》。
典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辛弃疾,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可叹,流年飞驰,就连树木也无法抵抗秋风苦雨,何况是长年在愁涛忧浪拍打下的自己?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在全词中的作用
辛弃疾的《水龙吟》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什么意思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人更甚之。
岁月流逝,可惜可叹;
风雨飘零,愁思不断;
草木无情,树犹如此;
人皆多情,情何以堪?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话的含义地位
含义: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
地位: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出自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节选: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思想主题: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求“可叹流年”一词的典故,谢谢!
1、西晋大将桓温以柳自比而发出的感叹。
《世说新语》: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辛弃疾《水龙吟》词里有‘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句子是借这一典故。
2、摘自《全后周文》枯树赋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沈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全后周文》是清朝严可均辑写的
3、《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它说的是公元三百六十九年,大司马桓温统帅五万人马第三次北伐,途经数十年前的旧地金城,见自己当年种的柳树均已达十围,忍不住攀执着柳树的枝条,感慨落泪,并感叹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尚且禁不住时间的磨损和风霜,何况是人?
4、南朝诗人庾信羁留北地作《枯树赋》,曾引此典来抒故园之思:“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据说,晚年毛泽东经常诵读的就是《枯树赋》。无论是树,还是人,都逃不过时间的手。像毛泽东,可以打败国民党,可以让数亿人举着红宝书向自己高呼“万岁”,但他也逃不过时间的损伤,身体一样要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