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跪求10种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及其100字左右说明
- 为什么很多传统节日消失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 那个马上要消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
- 有哪些传统节日在逐渐消失
- 我国传统的寒食节为什么会逐渐被遗忘近乎消失
- 渐渐消失的传统节日驱傩日
- 被淡化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 你知道有哪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民俗
- 你知道哪些正在慢慢淘汰的传统
跪求10种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及其100字左右说明
1、中国古代的成人礼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古代中国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2、斗巧
斗巧是七夕节期间的一种竞赛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女孩子们比赛穿针引线、 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 , 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七夕前,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
活动开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即为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斗巧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昏礼
昏礼于黄昏举礼,不举乐,不庆贺,古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不举乐。
没有后代的乱七八糟的挑盖头闹洞房这样杂耍般的玩意,结发携手而入洞房,衣服也不是大红大绿,而是汉民族真正传统的昏礼服,新郎着爵弁服,下裳为纁色,镶有黑色的边。新娘头戴发饰,身穿镶有黑边的纯玄色衣裳。
4、春节祭神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快过年了,老人总是要到集市上购买神仙年画,贴在家里祭祀。
这些神仙有很多种类,大致可分为:玉皇大帝、灶王爷、门神、代表先祖的年画等。我还记得玉皇大帝年画贴在正堂,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上面画着玉皇大帝、西王母,还有各路神仙,玉皇大帝年画两侧,还要各贴上童男童女。
灶王爷贴在灶台之上,记得灶王爷是最晚消逝的,因为它对老百姓的影响最大,是玉帝的人间使者,人们希望它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5、拜年磕头
磕头是中国的老礼了。出来上学后,再回老家过年,最尴尬的一件事,就是拜年磕头。虽然是过去的旧礼节,但拜年时都是一大家子人一起出去,向各家各户的长辈拜年,大家都在院子里磕头。
6、挂桃符
以前春节,人们为了辟邪,在大门两侧挂上桃木板。后来又在上面写字,再后来演变成了用红字写春联。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7、吃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小年,灶王爷要上天报账,为了让它多说甜言蜜语,民间就专门做糖瓜来祭祀。等祭祀完了,小孩们就可以吃糖瓜了。记得小时候过年没有太多甜的食物,糖瓜算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
8、送穷娘
古时,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会用纸扎一个女人,俗称“穷娘”。正月初五这天,将“穷娘”里面装上屋里的尘土,送到大门外,然后放鞭炮炸掉。寓意“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放鞭炮也能放出花来呀。
9、祭月
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是中国炎黄子孙的重要团圆节日之一。在广东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习俗。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10、端午浴
端午浴是端午节习俗之一,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煲草药水冲凉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很多传统节日消失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按照我国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一年中有八个传统的节日:
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3、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5、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6、中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8、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寒衣节,人日节,天穿节,上巳节,观莲节,花朝节,天贶节,天灸日,尾牙节,这些日渐消失的中国节日你都有听过吗?
那个马上要消失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竟然没有一点感觉,没有节日氛围的营造,没有烟花爆竹声响,照样工作一天没有休息。要不是早晨吃了三个汤圆,还真把元宵节忘了。相对于前几天炮火连天的情人节,我们传统的情人节——元宵节却显得那么的冷清。大多数人在还没有到正月十五就已经不在家了,要么在工作的路上,要么已经工作了,哪还有人过元宵节!
元宵节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我们也没有准备过多的东西,以前还可以放烟花爆竹,还挂灯笼猜灯谜,现在却都没有了,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日,晚上组织大家观看元宵节晚会,而我还要参加会议学习。
感觉元宵节在农村和县城还是比较受欢迎的,看着大家在朋友圈发的视频,美丽的烟花燃放,又是秧歌又是高跷舞蹈,好不热闹。小时候在家也是这样,模糊的记忆在脑海里忽闪而过,好像是非常遥远。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就这样慢慢的消失在每个人的记忆当中。一些国外的洋节却让人们欢庆雀跃,不知道是我们迷失了方向,还是我们在发展中迷失了自己。
当你老了的时候也许会和子孙们讲,我们曾经还有一个节日叫元宵节,大家吃元宵,燃放烟花爆竹,挂彩灯猜灯谜,只是随着时光的转换,我们不过这个节日了,大家都说这节日没有氛围,所以就忘记了。不要怪任何一个人忘记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个人去传承,只是我们的冷漠和不作为才让它消失了,而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这个节日当中没有发挥作用呢?
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
随着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传统文化习俗已经不适应城市化的现代文明,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文化却是中国的根柢之所在,似乎也在慢慢消失。
1、中国功夫
提起中国功夫大家第一个想起的可能就是李小龙,其次就是李连杰和成龙等一些武打明星。其实在我看来,李小龙的功夫如果放在古代的话,可能连入门都算不上。
虽然中国功夫不像电影电视中表现的那么夸张,但是也应该超出了现代人们的想象。只是由于功夫文化核心的失传,现代人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修炼。现在的人更热衷于去学习泰拳、瑜伽什么的,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
2、中医
毫无疑问,中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医也如同中国功夫一样,都是日薄西山。所呈现的都是一些十分浅显的、表面上的东西。至于精粹,已很少有人能够掌握。
一个要靠着现代医学仪器才能诊断的所谓中医,绝算不上真正的中医。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基础,做不到这点,就没有登堂入室。
除了上面这两个典型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的文化习俗也在逐渐消失,比如戏剧、中式婚礼、孝道等等。这里面有些风俗习惯确实不适应现代文明,理所当然的会被社会的发展所逐渐淘汰掉。但是有些却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在逐渐消失。但我相信,消失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形式,至于其内在已经融入到了炎黄儿女的血液之中,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彻底觉醒。
有哪些传统节日在逐渐消失
端午节吧,端午原本为了纪念屈原,现在就是为了吃个粽子,什么龙舟赛的根本没什么人看了好吧。
我国传统的寒食节为什么会逐渐被遗忘近乎消失
寒食节会被大家遗忘的原因
如今一提及寒食节,许多人可能先会发出疑问,这是什么节日?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过?而知道寒食节的也仅仅是知道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和寒食节。也就是说尽管寒食节和清明节仅有一天之隔,两个节日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密切,但人们对其了解程度却完全不同,更不会在清明节之前过寒食节,但要知道寒食节在古代的地位可是与清明节不相上下的。
一、传承千年的古老节日
寒食节的起源问题在古代即已经争论不休,一般来说有两种观点最为主流,其一即是著名的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曾在各国之间流亡,介子推为其身边忠心耿耿的大臣,重耳即位后介子推带着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为请他出山相助所以下令放火烧山以逼他出来,没想到介子推却与其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了。自此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故设寒食节。
宝宝起名参照生辰八字,结合三才五格原理,为宝宝起一个弥补五行,平衡八字的好名字
第二种说法则来源于上古时期的“改火”*俗,传说在遥远的部落文明时代,人们在每一年的春天都会将过去的旧火种熄灭,通过钻木取火的方式获取新火种,而在新旧火种交替之时就会出现短暂的无火阶段,人们只能吃未经火烤的生食,寒食节由此而来。
在现有的文字记载中,两汉之际的桓谭是最早提及寒食节的人,他在书中曾提及在今山西太原地区盛行一种*俗,人们在规定的日子只能吃生食,即使是身怀疾病的人也不敢违背,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俗是因为要纪念介子推。东汉时期的蔡邕等文史大家也同意桓谭的说法,认为盛行于太原郡的*俗是因介子推而设置。但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则对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置的说法产生疑问,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寒食节被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在朝廷的诏令中则直接推翻两汉时期的说法,将寒食节的来源定性于上古时期的“改火”*俗,介子推则不再被人提及
渐渐消失的传统节日驱傩日
驱傩日是我国一个渐渐消失的 传统节日 ,驱傩日是一个有点巫术色彩的节日,传说这天有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活动,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被淡化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被我们淡化了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网络的普及,让我们可以了解更新的信息资讯。但让人尴尬的是,若不是网络,中国传统节日也被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也许今天就是忙忙碌碌的一天,为生活埋头苦干,你会记得今天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吗?即使知道腊八节,也会弱弱的问上一去,什么是腊八?
由于社会转型和生活形态的变化,年轻一代已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陌生,传统文化难免淡化了。
在老年人的观念中,过完腊八节就算是过年了。此后,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杀年猪、打豆腐、制风鱼腊肉,“年”的气氛逐渐浓厚。老人们会在腊八节这一天祭祀祖先、敬神供佛。
吃腊八粥:各地吃腊八粥所选的食材有所不同。在湖南,除常用的粳米、糯米、薏米、红枣、花生外,湖南的特产湘莲是腊八粥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佐料,而将煮好的腊八粥与邻里分享也是老长沙人好客、热情的传统表达。
做腊八豆:腊八豆是湖南家庭必不可少的坛子菜。由于这道菜一般在腊八节前后制作,所以称作腊八豆。
如今的我们,在外打拼,不到大年二十八还不算过年。再匆匆赶上两天的火车汽车票,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八,欢庆团圆,初八过后,已是各奔前程。
你知道有哪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民俗
天贶节,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等,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存在。
你知道哪些正在慢慢淘汰的传统
可能每个地方叫法不一样,甜酒,醪糟,米酒,酒麸子。在我们那里,之前家家都会做酒麸子,现在基本没人做了,都是去超市里买罐装的米酒。味道相差很大,真的很大。所以,工厂制作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传统确实是在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