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发展的概念
-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
- 发展是什么意思 发展解释
- 唐朝简介以及历史
- 诗歌发展历程
- 中国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出现了那些诗歌体裁
- 简单说一下大唐历史
- 中国新诗的发展
- 简述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分期
- 中国新诗发展脉络是什么
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社会全面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进步、人的素质提高与德智体能全面提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相对于增长而言。增长狭义指的是按GDP来计算的国民收入提高、经济总量增加、经济规模扩大。增长是直线的,发展是系统的、对称的、全面的。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发展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对称、和谐、协调、融合与可持续进步。
发展 指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继承和发展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
由于中国的历史,通常我们谈论的都是古诗古词,因为关于这方面的资源实在是浩如星海,给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感。但是在我们瞻仰前人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本身也在发展进步,现代诗也不遑多让,偶有佳作传世。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比如下面这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是在国王学院的后园创作这首诗的,而且诗中“河畔的金柳”被认为抒写的正是国王学院康桥边上的柳树。石碑就立在不远处。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知晓此诗,并被它深深感动。这块诗碑将成为中国和剑桥大学,尤其是和国王学院之间联系的纽带。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发展是什么意思 发展解释
1、发展,是汉语词语,拼音是fā zhǎn,意思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
2、出处:《孽海花》第二八回:“他们兄弟俩,各依着天赋的特性,各自向极端方面去发展。”
3、造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逐渐由“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
唐朝简介以及历史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它与汉朝同成为中华民族中兴的两个时代,并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隋朝末年,当隋炀帝四处攘乱之际,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率大军进军关中,并于公元618年称帝建国,年号武德,建都长安,开启了李唐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高祖李渊登基后立即着手消灭其它各部反隋势力,先后击败上邽(天水)的薛举,薛仁杲;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等反对势力,实现了统一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数朝臣武将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贞观二年,太宗命兵部尚书大将李靖讨伐突厥,大获全胜。从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与此同时,太宗皇帝启用贤能人士,由魏征、高士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为宰相,辅助处理国家政事。在其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驾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号永徽,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后依然执行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故唐永徽年间仍有贞观遗风。高宗于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此之后武则天开始临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后为武则天废,另立四子李旦,庙号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宣告“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正式称帝,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但持政末期,她宠信佞臣,深为大臣不满;神龙元年,由宰相狄仁杰等发动的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改元神龙。从而结束了唯一女皇统治中国的历史。
中宗李显庸懦无能,致使皇后韦氏与安乐公主弄权,李旦之子李隆基击败了韦后集团而即皇帝位,改元开元,是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继李世民之后又一位开明国君。开元年间,玄宗对政权做了重大调整:分全国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兴修水利,使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至此,中国在世界同时代的国家中已成为鼎盛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开元年间),出现了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几代开明君主。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承前启后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量。同时,更加完备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另外,为了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太宗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将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使土蕃与大唐关系进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国历史上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也成为当时中原对外发展的重要通道,对改善对外关系与相互间的经济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没有内忧外患,唐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贞观至开元年间,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也为之后大力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艺术品看来,便可窥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艺术更是发展迅速。诗、书、画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现。其中包括“初唐四杰”、“田园山水派”的代表王维(699-759年);“边塞派”诗人岑参(715-770年)以及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还有今人熟知的“画圣”吴道子,李思训,大音乐家李龟年,都是盛唐气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渊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开元年间,唐朝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随着玄宗日益殆于政事,盛唐开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宝,并先后任命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重用蕃将安禄山等人,兵权旁落,终于导致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十五年攻占唐都长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灵武。七月李亨到灵武之后,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是为肃宗。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乱“方为平息。前后历经七年零两个月,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实力,并直接导致了后世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代后期,长年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故而,晚唐的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加之安史之乱的原因,使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复往日的盛世景象。肃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后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致使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恶化,吐蕃、回鹘等外族不断对唐帝国构成威胁,此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宪宗(806-821年在位)刘纯即位,在朝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由藩镇割据的淮西等地,暂时使唐朝恢复统一。但宪宗自认有功,专断独行,宠信宦官,最终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与皇帝不相上下,成为了唐帝国的真正掌权者。
唐宪宗死于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在以后的十代皇帝中,仅因服食丹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灭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黄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对唐朝,其中有些坚持了十数年之久,沉重的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自此,唐朝被封锁在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小圈子里,唐帝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为黄巢部下后归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称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相对比较稳定的南方,逐渐成为唐朝的经济中心。与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经济中手工业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业,是在前代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造船、铸造、丝织业而言,在技术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与提高,使商业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长江中下游的新兴城市大多以商业为主,如洪州、苏州都是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心。晚唐也出现了一批杰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为著名。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实。
唐朝历二十二代,前后共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大发展阶段,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在此期间出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构成了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气象。从而,使中国的世界地位显赫一时。一直到现在,一些国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称中国为唐山,称华人为唐人。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
诗歌发展历程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出现了那些诗歌体裁
中国诗歌发展所经历的八个阶段。
一、上古神话传诗,中国最早的灵魂诗词。
中西方文化有所差异,但是历史几乎都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在没有具体的记载历史之前,历史永远是个迷,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恐龙时期,人类形成初期,再大一点延伸到地球的形成。
上古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就这样有了人类,也就就有了语言,语言就是最早的诗,每一声称呼,每一句语言,都是最古老的诗,所以诗歌的发展最初是从语言到文字演变而来。
二、历史记载《诗经》和《楚辞》时期。
《诗经》作为中国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虽然作者不详细,但是内容总体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近几百年的历史面貌和生活现状,在我国诗歌历史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诗歌的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也就是说中国《诗经》以后的诗人大多都受《诗经》的影响。
《楚辞》虽然为方言体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恰似神话之飘渺,又具洒脱和豪放,由屈原创作,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具有地方特色文学,但其抒情方式和豪迈情怀,很大程度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又有南北文化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独领风骚。
三、汉代乐府诗及魏晋南北朝民歌时期。
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诗歌可以形象地说是把诗和音乐相结合,是《诗经》和《楚辞》之后的一种新体裁,源于民间而走向官府,汉代是历史大发展时期,也是乐符最辉煌岁月,宫廷有专门的官职和从事创作诗歌的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乐符机构。
乐符语言朴素自然,抒情融入在叙事之中,文字简练,形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乐府是像五言诗过度的一个阶段,对盛唐时期的五言绝路起到了铺垫作用。
四、大唐盛世下的唐诗,诗歌演变中的王朝。
唐诗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明珠,是政治面貌和民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光有文学艺术的光环,还有很大的考古和研究价值,六种风格丰富多彩,传承古代乐符风格,又在基础上发到创新,融入了诗韵,平仄等。
唐诗以初唐四杰为开始,以田园诗人王维、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边塞诗人张九龄、王昌龄为代表,涌现出了无数的田园派诗,边疆军旅、浪漫和现实多派诗人,留下了愦不绝口的唐诗无数,为后世传颂,经久不衰。
五、音乐文学艺术时期――宋词。
可以说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继承古诗词以后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宋词的特点就是又长又短,便于歌唱,神韵和意韵相结合,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玫瑰,热累众人对他的喜欢和褒奖,并且留有余香的把它赠送给所有的诗词爱好者,与唐诗形成了中国诗歌历史上的绝代双雄。
六、具有舞台艺术效果的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散曲和杂剧的戏曲艺术,不仅有唱词动作,还有旁白,但是总体体裁还是沿用宋词,又融入了诗赋之精华,形成了独有的文学特色,元曲对于思想的表达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文人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元曲比宋词写的大胆明了。
元曲语言通俗,描写生动风格清新,对民生的描写更加鲜明,生动,对于曲牌、韵、对仗、平仄、衬字等都有讲究和要求,神情结合极具表演艺术。
七、戏曲和小说压制下的明清诗歌
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在于小说,尤其是清朝,民族交融思想和文化更迭,所出现的小说和戏曲,有时曲折复杂的思想斗争和生活向往,诗歌的发展相当坎坷,就没有前几朝那么有名气的诗人和诗歌。
大兴文字狱让人之文淡,淡之文少,就算有好的文学作品都不敢面世,孤芳自赏以至于很难留存,就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差一点就失传了,何况是几首诗词,那就不值得一提,明清时期社会对诗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和影响了诗词的发展。
八、不拘一格,自由发挥的现代诗。
前面说了现代诗在清朝后期就有了萌芽,与古诗相比,更加的触景生情,因物而感,随时随地即兴发挥,更加自由,对韵律等不加追求,是心灵最直白的邂逅。
要说自由诗的发展,还要从五四运动开以后说起,可以说自由诗是五是运动文化新的产物,反映新生活,表达新事物,传递新感情,给人理想抱负和希望,以叙事抒情为主,更加自然,有诗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
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应该是以建国未划分时间,有20年代的象征派,50年代的现实派,70年代的朦胧派,90年代的网络派,和现在的新文化媒体写作派。
简单说一下大唐历史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中国新诗的发展
知识点概论
1、 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裘廷梁主张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让诗歌“通行于今,适用于俗”的诗界革命,主张突破诗歌的文言形式,推动诗歌的口语化与大众化。
2、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以胡适作为开端,不断进行诗歌语言与形式方面的探索。并且,在初步探索阶段,以周作人的《小河》作为相对成熟的作品出世。随后,越来越多的诗人以及诗歌流派对现代文学中诗歌的创作做出了诸多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结合作品分析
1、 胡适在《谈新诗》等文章中呼吁“诗体大解放”,目的是为了摆脱新诗在格律上的诸多束缚,但是他的《尝试集》中的作品并不是太成功,从《尝试集》中,人们可以看到新诗从旧诗中蜕变出来的轨迹。《关不住了》以前的诗作大都是从旧诗词中脱胎换骨而来,以白话入诗,带有半文半白的色彩。《尝试集》的语言虽然个别诗篇有文言文的色彩,但大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白话语言,明白易晓,接近口语,首开风气。
2、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全面显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在思想上,它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的反叛意识,充溢着一种热情的创造精神和更新意识,还竭力歌颂了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与宇宙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艺术上,《女神》显示出一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概,整个诗集贯穿着一种蔑视一切与创造一切的磅礴气势和力度,特别是在外在形式上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3、 针对自由体新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徐志摩等人提出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他们强调,文学的力量不在于放纵,而在于集中和节制,他们要求诗歌在形式上有适度的表现,提出了“三美”的创作原则。代表作品有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一首》等。
4、 戴望舒一向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举旗人,用现代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行来反映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注意表现诗歌总体上的朦胧美。
5、 艾青的诗歌深深根植于人民和时代的土壤,他的诗很少咀嚼个人的小悲欢,而总是关注着广大人民命运,同时与人民共悲哀,同忧郁,其诗作多有着新颖动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是对生动典型的现实生活画面的截取,有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创造。
6、 穆旦最能体现九叶诗派诗风,他的诗作标志着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一个新的转机,从单纯地表现自我转而把时代的风云、人民的命运融汇到自我的内心波澜中,穆旦诗歌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在对死亡和恐怖的关注中,穆旦诗中对于死亡和恐怖有一种残酷和冷静的自我分析,在充满现代意识的诗行中又伴随着历史感。,肉体的感觉与玄学结合起来。
加深印象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史中,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的影响,在诗歌的形式和主题方面学习和借鉴,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发展,同时也不乏对于传统诗歌创作的回归。
简述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分期
广义上的中国现代诗歌,是指1917年到2018年间发表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1917——1949的旧民主主义阶段;二是1949——1966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三是1966——1976的文革阶段;四是1996——2018的新时期。
中国新诗发展脉络是什么
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裘廷梁主张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让诗歌“通行于今,适用于俗”的诗界革命,主张突破诗歌的文言形式,推动诗歌的口语化与大众化。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以胡适作为开端,不断进行诗歌语言与形式方面的探索。并且,在初步探索阶段,以周作人的《小河》作为相对成熟的作品出世。随后,越来越多的诗人以及诗歌流派对现代文学中诗歌的创作做出了诸多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有些流言在传播中,常常变样,这一方面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各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中文语义中“谣言”更具有贬义性,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刻意编造的传言,制造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作“造谣”,传播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为“传谣”。由于谣言产生的根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其真实性无从谈起,谣言往往会被真实的信息所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