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文字家园】诗词格律浅谈(入门级干货)
【文字家园】
我记得最开始写诗时,经常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读起来很别扭,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直到后来接触到了诗词格律之后,才明白原因,原来是犯了格律的忌讳。
汉字的普通话读音有四种,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四声降。这四种读音又分别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阴平阳平统称“平”,上声去声统称“仄”,这就是格律中的“平仄”。
古代的读音与现在有所不同,古代的“平”没有阴阳之分,称为“平上去入”,其中的“入声”,普通话读音里已经没有了,普遍存在于南方许多地方方言里,所以,南方人作诗常用“古韵”,北方人则用“新韵”,就是因为用自己习用的语言读起来抑扬顿挫,感觉很好听,所以新韵古韵哪个好,这一点,个人觉得不该产生分歧,求同存异即可。
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本文所讲内容以“新韵”为主。
格律的要求细如烟雨、多如牛毛,一言难尽,我本人对诗词也只是爱好而已,研究的并不精深,不敢说怎样写是对的,姑且说说重点问题吧。
首先作为诗,押韵是第一要求,因为最早从《诗经》开始,就是押韵的,这是“诗”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征,每逢句号必押韵,这是基础要求。当然,现代诗歌可以不押韵,在此不做赘述。
格律上的基础要求:单独一句的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上下句各自的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这是第一标准。第二、第四字是诗句语气的重点,这两个字相对相反,才能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这里的“离”是平声,“上”是仄声,上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下句“岁”是仄声,“枯”是平声,下句第二第四字也是平仄相对,顺序却与上句相反,整首诗读下来,就会感觉抑扬顿挫。
再看七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李白。
这里的“辞”是平声,“帝”是仄声,上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对;下句“里”是仄声,“陵”是平声,下句第二第四字也是平仄相对,顺序与上句相反,这就是抑扬顿挫产生的原因。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当然有:
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白。
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李白。
李白为人率性、崇尚自由、藐视权贵,他的作品也完全带有这种特点,不受框架束缚。
我们看到,这两句名诗,第二第四字平仄都是一样的,但我们读起来,只要不读太快,用“吟诵”的方式读出来,完全不影响它的美感,这应该就是古诗真正的标准,以内涵为重,兼顾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为度。
再一个就是平仄的禁忌,主要的有两个,是“连平连仄过三”和“孤平”。
当我们一句诗里,连着用超过三个“平”或“仄”字时,读起来会很别扭,比如:
“山中清风吹我衣。”(这句及下面几句,都是我临时编的),大家看这一句,在语义表达上,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因为连续五个“平”声,导致发音单调呆板,读起来很别扭。
“鸟雀上下舞林间”,这一句也是,连续五个“仄”声,读起来很怪、很杂乱,事实上,连续的“平”或“仄”超过三个,就会出现别扭的感觉,这就是“连平连仄过三”的忌讳。
至于“孤平”,是指两个“仄”声中间夹一个“平”声,这种情况读起来也是很别扭的。
比如:“七上八下心里乱”,这里的“八”和“心”都是“孤平”,所以读起来像心电图一样参差不齐,很不舒服。
犯这种禁忌的名诗有没有呢?也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李绅。
这里上句第二第四字为“仄”,下句第二第四字为“平”,“一”和“颗”还是“孤平”,我们在吟诵这首诗的时候,就很难做到气势雄浑的“抑扬顿挫”,但这首诗的内涵也并不适合抑扬顿挫,而是要用一种低沉悲悯的心情和语调去读,这一点,它的格律与内涵又是协调的,也是合格的。
由此可知,我们既要理解格律知识,又要了解诗的内涵,只要我们要表达的内涵与格律契合,也就是读起来感觉不到情感和语调的别扭,这格律应该就是成功的了。
接下来就是对仗了,律诗的格式在平仄的基础上,还要求对仗,至少颌联和颈联是要求的,这一点几乎众所周知。
对仗,在形式上分“严对”和“宽对”,内容上又分“正对”、“反对”和“流水对”。
形式上:因为我个人才力有限、基础不牢,所以觉得宽对即可,如果能做到严对,自然是更好了。
内容上:
正对就是对比对仗的两句意义相近,相辅相成,比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反对就是不同的两方面做对比,比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流水对,就是前后句是因果关系,单一句是不能独立拿出来的,比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难度上,一般是严对>宽对,流水对>反对>正对。
但是对仗不合格的名篇也有,比如崔颢的《黄鹤楼》:
据说李白路过黄鹤楼,见美景而诗兴大发,正要作诗,忽然看见墙上的这篇《黄鹤楼》,沉思良久后,才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李白还模仿《黄鹤楼》,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可见李白折服于崔颢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这篇《黄鹤楼》,只有第三联对仗,格律上基本不合格,“孤平”也有好几个,但却是完全以内涵取胜,成为千古名篇。
可见,只要内容撼动人心,能够引人共鸣,格律要求完全可以放宽,也就是说,尽量在格律规则内展现作品内涵,但当内涵与格律冲突时,应该以内涵为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破格”,即突破格律。
当然,前提是你的内涵够深,境界够高远,并且在格律规则内无法完美表达的情况下,才可以“破格”,如果既没内涵,又不重格律,这就和“诗”的本质脱轨,不能算是诗了。
声律上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两个三声(也就是“阴阳上去”的“上”)字在一起时,前一个三声字会发音成二声,也就是阳平。
如:转眼。我们读“转”的时候,发的是二声阳平。类似的如“几角钱”,里面的“几”读成“急”;“有眼无珠”,里面的“有”读成“油”。
那当这种情况导致孤平或连平连仄出现时,又该如何抉择呢?我个人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的。
比如:雨寒转眼透珠帘。虽然寒字为平,两旁为仄,属于“孤平”,但读起来“转”字是发音二声阳平的,完全无碍,所以应该是可以的。
这就是古诗词的格律内容,押韵、平仄、对仗、还有格式(也就是字数)。
至于词,其实最开始的宋词,是以音乐性为第一要求的,宋代周邦彦通晓音律,他的作品音律和谐而工巧典雅。王国维评价说:“文字之外,须兼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
只是因为宋词的曲谱失传(仅有南宋姜夔一人有带曲谱的词集作品流传下来),音乐性已无从考证,用格律来补充无可厚非,但过于穷究格律,甚至因此忽视内涵,感觉还是有点儿喧宾夺主了。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的:“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一首诗送给读者朋友们:
作诗学李杜,李杜复学谁?
广学独开创,大道殊同归。
(本文旨在帮助刚入门的诗词爱好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文中所讲的格律要求只是最基础标准,防止诗词新手对诗词望而生畏、以及因过于被格律束缚而影响作品内涵,等到对格律和诗词有更深的了解和运用以后,再在内涵与格律上相对加强和完善,毕竟,所有的诗词征稿都是对格律和内涵有更严格的要求的)
【文字家园】专题投稿链接
怎样学写诗写诗词入门
刚开始要积累,多看古诗词,文言文。多去感受一些诗词的意境,要去体会每一首诗词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可以去模仿、体会,最好背下来。大约要半年吧,才有成果,刚开始不好过,所以要坚持。还有,必须要坚持写,即使写得不太好。可以看一些声律和诗词评析方面的书,如《诗词格律》,《声律启蒙》,《人生若只如初见》等等。把声律的东西慢慢的加强,不要一开始就守着那些规矩不放,先要找到感觉。慢慢来。写出来的东西可以拿到城市达人的文学社或者老师那里,让人家给你点评。
古典诗词的格律主要包括哪些
词格律
说 明:
-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
摘自《唐宋词格律》。
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定 格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
为宜。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韵) - - | | | - -(韵)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
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宋人多用双调。
定 格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韵)
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定 格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浣溪沙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格 一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格 二(摊破浣溪沙)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句)
| - -(韵)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
韵。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格 一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 -(韵)
格 二(添字)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 -(韵)
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句) + | - -(韵)
太常引
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两结句倒数第二字定
要去声。
定 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 -(韵) |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韵)
| + |(豆) - - | -(韵)
鹧鸪天
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
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
(句) + | - - + | -(韵)
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一剪梅
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
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
定 格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句) + | - -(韵)
破阵子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定 格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韵)
满庭芳
又名《锁阳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 |(句) + | | - -(韵)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 |(句) + | | - -(韵)
水调歌头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 格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句)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凤凰台上忆吹箫
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汉宫春
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扬州慢
九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前片第四、五句及后片第三、
第八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 |(句) - - - | - -(韵)
沁园春
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一百十四
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亦有于过片处增一暗韵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 -(韵)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韵) | + | -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 -(韵) - - |(句) | + - + |(句) + | - -(韵)
注:前片第四句与后片第三句皆以一字领下四言四句,前后片结
尾并以一字领下四言二句,宜用去声字。
如梦令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定 格
+ | + - - |(韵) + | + - - |(韵) + | | - -(句) + | |
- - |(韵) - |(韵) - |(叠) + | | - - |(韵)
点绛唇
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
定 格
+ | - -(句) + - + | - - |(韵) | - - |(韵)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韵) | - - |(韵) + |
- - |(韵)
卜算子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慢曲八十九字,前片四
仄韵,后片五仄韵。
格 一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格 二(卜算子慢)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韵)
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以
入声为宜。
定 格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 |(韵)
变 格(平韵)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 -(韵)
醉花阴
小令,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 - |(韵) |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 |(韵)
木兰花
格一(仄韵换韵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句) | | | - - | |(韵)
| | | - - | |(换韵) - | | - - | |(韵) - - | | | - -
(句) - | | - - | |(韵)
格二(仄韵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格三(减字木兰花)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 |(再换仄韵) + | + - - | |(叶仄) + | - -(三换平
韵) + | - - + | -(叶平)
格四(偷声木兰花)
+ - +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换平
韵) + | - - + | -(叶平)
+ - + | - - |(再换仄韵) + | + - - | |(叶仄) + | - -
(三换平韵) + | - - + | -(叶平)
格五(木兰花慢)
| - - | |(句) | - |(句)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韵) |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鹊桥仙
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豆) - - + |(韵)
钗头凤
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声情
凄紧。
定 格
- - |(韵)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换仄)
-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二仄) |(叠)
|(叠)
- - |(叶首仄) - - |(叶首仄) | - | - - |(叶首仄) - -
|(叶二仄) - - |(叶二仄) + - - |(句) | - - |(叶二仄) |(叶
二仄) |(叠) |(叠)
蝶恋花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
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渔家傲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定 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韵) + - + | - - |(韵)
青玉案
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定 格
+ - + | - - |(韵) | + |(豆) - - |(韵) |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韵)
满江红
九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一般用入声韵。声情
激越,宜抒豪壮情感。姜夔改作平韵,情调俱变。
定 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 -(句) - - |(韵)
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句)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豆)
+ | | - -(句) - | -(韵)
声声慢
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豆) | | | - - |(韵)
| | - - - |(韵) -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 - | | |(韵)
念奴娇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
《湘月》。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用以抒发豪壮感情者宜用
入声韵部。
定 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一
| - - |(句) | - |(豆) - | - - - |(韵) | | - -(句) -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 - |(韵)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变格二(平韵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 - -(韵)
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
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
句法。
定 格
| - + | - -(句) +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句) - - |(韵)
+ | + - + |(句或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句) | - - |(韵)
雨霖铃
一百零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
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定 格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 - -(豆) |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豆)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韵)
永遇乐
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定 格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豆) - - | |(句) | - | |(韵)
南乡子
格 一
|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 | |(换仄
韵) - |(叶仄) | | - - - | |(叶仄)
格 二
- | |(句)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 |(叶仄) + | + - - | |(叶仄)
格 三(平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 | - - + | -(韵)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 | - - + | -(韵)
昭君怨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阙四换韵,两仄
两平,上下片同。
定 格
+ | + - + |(仄韵) + | + - + |(叶仄) + | | - -(转平韵)
| - -(叶平)
+ | + - + |(仄韵) + | + - + |(叶仄) + | | - -(转平韵)
| - -(叶平)
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
仄韵,两平韵。情调由尽促转低沉。
定 格
+ | +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 -(换
平韵) + - - | -(叶平)
+ - - | |(再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三换平
韵) + - - | -(叶平)
清平乐
又名《忆萝月》、《醉东风》。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
片三平韵。
定 格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 - + |(叶仄)
+ - + | - -(换平韵) + - + | - -(叶平) + | + - + |(句)
+ - + | - -(叶平)
虞美人
格 一
+ - +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换
平韵) + | + - - |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 - -
(再换平韵) + | + - - | | - -(叶平)
格 二
| - |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换
平韵) | - - | | - -(叶平)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 - -
(再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叶平)
西江月
又明《步虚词》、《江月令》,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
结句各叶一仄韵。
定 格
+ | + - - |(句) + - +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 |(叶仄)
+ | + - - |(句) + - + | - -(平韵) + - + | | - -(叶平)
+ | - - + |(叶仄)
相见欢
又名《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
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
定 格
+ - + | - -(平韵) | - -(叶平) + | + - - | | - -(叶平)
+ + |(仄韵) + - |(叶仄) | - -(归平韵) + | + - - | |
学诗词格律应从哪学开始学啊求解
如何写出上档次的格律诗?那么肯定先得学会格律并遵守,那又何来逾越雷池?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就是中国古诗词中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出律即入古风,不再归于格律诗。
规矩一道道画在这里,你要写格律诗,为什么要逾越雷池?
要写上档次的格律诗,要搞清楚的是有哪些规矩必须遵守,而不是还没开始就想着策马奔腾。
格式
格律诗只有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形式均分为两种句式:五言或者七言。每一句字数不能多也不能少。
平仄
格律诗必须每句都是律句,而且上下句要遵守“对”、“黏”的发音规则。这个地方是大家学习近体诗的难点,总认为平仄格律很复杂。
其实我们从每一首诗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发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平仄。总共也只有四种基本格式: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也就是说学会平仄推导规则之后,记住这四种基本格式,就可以推出整首诗每个字的平仄来,除了有些“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之外,其他地方严禁出律,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了。
绝句、律诗、排律均需遵守平仄格式。
押韵
赏析唐诗以平水韵为主,写作新格律诗以个人爱好为主,用新韵也没有问题。这个因为古今语音变化太大,如果一定要用平水韵来创作,虽然显得高古,但对格律诗的传播没有好处。所以这一点如今大家都比较宽松,只是写完之后标注一下是用什么韵就好了,方便读者阅读。
但是格律诗的韵脚必须是平声,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窜韵,不能邻韵通押。绝句、律诗固然如此,你写再长的排律也是必须一韵到底的。这个相当有难度,所以排律创作萧条。
对仗
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是诗人文采好,要对仗也可以,不过并非格律要求。
而律诗八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要求对仗,后来由于难度过高,适度放宽,只要求颈联对仗。但这是硬性要求,如果颈联不对仗,就不是律诗,自然也就不是格律诗。至于排律,除了首联之外,其他联全部要求对仗,这个难度比一韵到底更夸张,所以如今排律创作基本绝迹。
你的作品能达到以上要求,才能成为格律诗。以上每一条,都是一首格律诗不能逾越的雷池。
好了,经过一番努力,你终于能写出合规则的格律诗了,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上档次。
内容
写一篇文章,如何上档次,格律诗也一样。
首先是诗心。你要有充沛的感情,这是写诗的原动力。
然后要有才。你要有华丽的文笔,这是写诗的润滑剂。
这两样东西,文笔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以及训练提升。诗心则谁也帮不了你,得靠自身平时大量积累,然后在某个时间点“灵犀一动”,你的作品就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靠着平时大量的积累,在某一刻顿悟。
写诗和修佛道,是一样的。
不开悟,永远只是写合规则的格律诗。
开悟了,下笔如星河灿烂,在天圆地方的格律诗规则中,你就是最闪耀的星。
古诗入门的书籍都有哪些
《诗词格律》、《汉语诗律学》、《词学概论》、《词话丛编》、《钦定词谱》等
1、《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是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而产生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诗词格律,包括了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近体诗产生以后古体诗的格律三方面的内容。
2、《汉语诗律学》作者:王力。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导言”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本论”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本次重新印制改正了引文的讹误和一些错字。
3、《词学概论》是诗词常识名家谈丛书之一,作者宛敏灏,由中华书局于2009年出版。适合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学习。《词学概论》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 词和词学,一 词的异名及与诗、曲的区别,(一)曲子词、长短句、诗馀及其他,(二)从多方面比较词和诗、曲的异同,二 曲子词的兴起和发展,(一)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二)词在发展中形成的两种途径,三 宋元以来的词学等等。
4、《词话丛编》初刊于1934年,专收评述词人、词作、词派及言本事之书,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雅词》,凡60种。 词话丛书。今人唐圭璋编。唐圭璋,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词话丛编》初刊于1934年,专收评述词人、词作、词派及言本事之书,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雅词》,凡60种。1959年修订增补25种。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精装 5册本。此编不收杂论诗词之作,有些专门论词的,如词律、词谱、词韵及研讨词乐之书亦未收入。所收通行本均经编者校勘增补,亦间收精校本、注释本及前所未刊之作。
5、《钦定词谱》是清代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的,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编撰的词谱,因该书为康熙所钦定,故名。《钦定词谱》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826词牌、2306体,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分刌节度,穷极窃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
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
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
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
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
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
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