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楼赋节选

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篇目?弗怎么读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6 23:57:08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篇目

屈原5篇
《九歌·湘君》

《九歌·山鬼》

《九歌·国殇》

《九章·涉江》

《九章·橘颂》

佚名1篇

《渔父》

宋玉4篇

《九辩》(节选)

《风赋》

《神女赋》 并序

《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策

《庄辛说襄王》

贾谊

《吊屈原赋 》并序

枚乘

《七发》(节选)

刘彻

《秋风辞》

淮南小山

《招隐士》

司马相如2篇

《长门赋 》并序

《哀二世赋》

东方朔

《答客难》

扬雄2篇

《解嘲》

《逐贫赋》

张衡

《归田赋》

赵壹

《刺世疾邪赋》

祢衡

《鹦鹉赋》并序

王粲

《登楼赋》

曹植

《洛神赋》并序

向秀

《思旧赋》并序

刘伶

《酒德颂》

潘岳

《秋兴赋》并序

鲁褒

《钱神论》

陆机

《叹逝赋》并序

《演连珠》(选10首)

陶潜

《归去来兮辞》并序

《闲情赋》并序

鲍照

《芜城赋》

谢庄

《月赋》

孔稚珪

《北山移文》

萧子晖

《冬草赋》

江淹

《恨赋》

《别赋》

萧绎

《采莲赋》

庾信

《春赋》

《小园赋》

李白

《剑阁赋》

韩愈

《进学解》

舒元舆

《牡丹赋》并序

杜牧

《阿房宫赋》

王棨

《江南春赋》

黄滔

《馆娃宫赋》

欧阳修

《秋声赋》

苏轼

《赤壁赋》

《后赤壁赋》

这50篇作品,我都读诵过,只是没有熟读。程千帆老先生这个选本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精选了各种类型的赋体名篇,对于一些不适合这些读者的篇章,大都割爱了。对于我们学赋写赋的人来说,读这些是最基本的,但远远不够。

弗怎么读什么意思

弗的读音和释义如下:

读音:fú。

基本释义:

1、表示否定,不,没有。功成弗居,弗及,莫弗,自愧弗如,弗齿。

2、古代指代笔。“笔,楚谓之聿, 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续方言》。

3、古代与“怫”同义,心情忧郁的样子。

4、古代与“沸”同义,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的样子。

相关句子

1、 《洛神赋》——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2、 《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 《自相矛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4、 《高唐赋》——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

5、 《登楼赋》——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6、 《思旧赋》——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7、 《赠秀才入军》——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8、 《鹪鹩赋》——毛弗施于器用,肉弗登于俎味。

9、 《报孙会宗书》——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

10、 《叹逝赋》——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

11、 《运命论》——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

12、 《虽有嘉肴节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3、 《陈涉世家节选》——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14、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15、 《思玄赋》——其辞曰: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其弗违。

人情同于怀土兮 岂穷达而异心的意思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的意思是: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出处节选】《登楼赋》——汉·王粲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白话译文】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扩展资料

1、《登楼赋》创作背景

这篇赋见于《文选》卷十一,是王粲南依刘表时所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战乱关中,王粲南下投靠刘表。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

2、《登楼赋》鉴赏

这篇赋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笔。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此赋具有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清丽、主题深刻的特点。这篇赋体貌高度精练,情思深厚丰腴,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觉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因此成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杰作。

中国古代散文专题的目录

绪论
第一编 先秦散文
第一章 《尚书》、《春秋》、《国语》
第一节 《尚书》
第二节 《春秋》
第三节 《国语》
第二章 《左传》
第一节 《左传》的作者、成书时代与体例
第二节 《左传》的民本思想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 《战国策》
第一节 《战国策》的性质与成书过程
第二节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第三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第四章 儒家散文
第一节 《论语》
第二节 《孟子》的思想特征
第三节 《孟子》的散文艺术
第四节 《苟子》
第五章 道家散文
第一节 《老子》
第二节 《庄子》的思想特征
第三节 《庄子》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其他诸子散文
第一节 《墨子》
第二节 《韩非子》
第三节 《吕氏春秋》
第四节 《晏子春秋》及其他
第二编 汉代散文
第一章 汉代辞赋
第一节 骚体赋
第二节 散体大赋
第二章 汉代论说文
第一节 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散文
第二节 刘安、王充等人的哲理散文
第三章 《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时代与生平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汉书》与其他叙事文
第一节 班固的时代与生平
第二节 《汉书》的思想特征
第三节 《汉书》的文学成就
第四节 《吴越春秋》及东汉其他叙事文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章 魏晋散文
第一节 建安时期和正始时期的散文
第二节 西晋和东晋时期的散文
第二章 南北朝骈文、辞赋与散文
第一节 南北朝骈文
第二节 南北朝辞赋
第三节 南北朝散文
第四编 唐代散文
第一章 韩、柳之前唐代散文之衍变
第一节 隋代和初唐时期的散文
第二节 开元盛世时期的散文
第三节 安史之乱前后的散文
第二章 韩愈和中唐古文运动
第一节 中唐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愈的生平和思想
第三节 韩愈的古文创作
第四节 韩愈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第三章 柳宗元和中唐其他古文家
第一节 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柳宗元的古文创作
第三节 韩柳周围的古文家
第四节 白居易及中唐其他古文家
第四章 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衰落
第二节 晚唐前期的古文
第三节 晚唐后期的小品文
第四节 五代时期的古文
第五编 宋代散文
第一章 北宋前期的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发轫期的散文
第二节 欧阳修的纡徐委备之文
第二章 北宋后期的散文(上)
第一节 曾巩的儒雅学者之文
第二节 王安石的老吏断狱之文
第三章 北宋后期的散文(下)
第一节 苏洵的纵横驰骤之文
第二节 苏轼的行云流水之文
第三节 苏辙的汪洋淡泊之文
第四章 南宋的抗战救亡散文
第一节 南渡之初的散文
第二节 南宋中后期的散文
第三节 宋元易代之际的散文
第六编 元明清散文
第一章 元代和明代散文
第一节 元代散文
第二节 明代前期散文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散文
第二章 清代散文
第一节 清代前期散文
第二节 清代中期散文
第三节 清代后期散文
作品选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曹刿论战(《左传》)
齐伐楚盟于召陵(《左传》)
子产不毁乡校(《左传》)
苏秦说齐王合从(《战国策》)
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
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
论天时、地利、人和(《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鱼我所欲也(《孟子》)
逍遥游(节选)(《庄子》)
养生主(《庄子》)
过秦论(贾谊)
论贵粟疏(节选)(晁错)
七发(节选)(枚乘)
上疏谏猎(司马相如)
毛遂自荐(司马迁)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赵奢破秦军于阏与(司马迁)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谏营延陵过侈疏(节选)(刘向)
杨王孙传(班固)
《司马迁传》赞(班固)
归田赋(张衡)
与黄琼书(李固)
求贤令(曹操)
论盛孝章书(孔融)
登楼赋(王粲)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桃花源记(陶渊明)
王子猷居山阴(刘义庆)
芜城赋(鲍照)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与陈伯之书(丘迟)
与宋元思书(吴均)
晚春赋(萧纲)
巫峡(节选)(郦道元)
《帝京篇》十首序(李世民)
遗表稿(魏徵)
请停广州立遗爱碑奏(宋景)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右溪记(元结)
杂说(其四)(韩愈)
师说(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韩愈)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荔枝图》序(白居易)
陋室铭(刘禹锡)
罴说(柳宗元)
敌戒(柳宗元)
送薛存义序(柳宗元)
钴铒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杨烈妇传(李翱)
阿房宫赋(杜牧)
原谤(皮日休)
辨害(罗隐)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僻)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
醉翁亭记(欧阳修)
六国论(苏洵)
爱莲说(周敦颐)
墨池记(曾巩)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伤仲永(王安石)
留侯论(苏轼)
文与可画篑笤谷偃竹记(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南京上高宗书略(岳飞)
跋李庄简公家书(陆游)
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辛弃疾)
登西台恸哭记(谢翱)
大龙湫记(李孝光)
卖柑者言(刘基)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报刘一丈书(宗臣)
项脊轩志(归有光)
寒花葬志(归有光)
满井游记(袁宏道)
西湖七月半(张岱)
马伶传(侯方域)
大铁椎传(魏禧)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黄生借书说(袁枚)
登泰山记(姚鼐)
病梅馆记(龚自珍)

想要一些小说猪脚名

吟啸【汉字词汇名,出自《世说新语笺疏·谢太傅盘桓东山》“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雅怀【汉字词汇名,出自《李太白全集·春夜宴桃李园序》“不有家咏,何伸雅怀“。】
夜竹【典故名,典出《苏轼文集·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素清【典故名,典出《水经注校证·三峡(节选)》“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兮忧【典故名,典出《文选·登楼赋(节选)》“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亲 我没时间了 到时候私信你 多发点给你 求采纳 - -

文言文都有什么记

1. 文言文都有哪些

可以说无数!

古诗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 *** 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趣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杨氏之子》

2. 有哪些记人的文言文啊

《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3. 有关学习的文言文都有哪些

1、战国荀子的《劝学》

节选: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释义:君子知道他学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认为是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来力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节选: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广贤文》

节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是唐朝韩愈所作,被收录进《增广贤文》)。

释义:如果你想登上知识的高峰,那么勤奋就是唯一的路径;如果你想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劝学诗 》

节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释义:年华易逝,学习难成,不应该浪费每一寸的时光。

5、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节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年轻时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学习,等到了满头白发之时才悔恨就已经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4. 文言文有哪些

曹刿论战--《左传》

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

角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秋水--《庄子》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卜 居 -- 屈原

渔 父 -- 屈原

风 赋 -- 宋玉

神女赋 -- 《宋玉》

过秦论(上)--贾谊

七 发 -- 枚乘

鸿 门 宴 -- 司马迁

霸 王 别 姬 -- 司马迁

完 璧 归 赵 -- 司马迁

归田赋 -- 张衡

苏武牧羊 -- 班固

述行赋并序 -- 蔡邕

登楼赋 -- 王粲

前出师表 -- 诸葛亮

洛神赋 -- 曹植

陈情表 -- 李密

思旧赋并序 -- 向秀

隆中对 -- 陈寿

秋兴赋并序 -- 潘岳

《兰亭集》序 -- 王羲之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 -- 陶渊明 严光传 -- 范晔

床头捉刀人 -- 刘义庆

芜城赋 -- 鲍照

北山移文 -- 孔稚珪

恨赋 -- 江淹

别赋 -- 江淹

与宋元思书 -- 吴均

夜亭度雁赋 -- 萧绎

《哀江南赋》序 -- 庚信

春赋 -- 庚信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 骆宾王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 王勃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 王维

与韩荆州书 -- 李白

吊古战场文 -- 李华

师说 -- 韩愈

进学解 -- 韩愈

送穷文 -- 韩愈

祭十二郎文 --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 韩愈

陋室铭 -- 刘禹锡

庐山草堂记 -- 白居易

《荔枝图》-- 序白居易

种树郭橐驼传 -- 柳宗元

捕蛇者说 -- 柳宗元

钴姆潭记 --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 -- 柳宗元

5. 初中的古文都有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经典古文名句249条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

6. 古文中的记有什么意思例如桃花源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 *** 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扩展资料

“记”体裁的作品

1、《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2、《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3、《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

4、《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5、《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不托飞驰之势,不假良史之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

出自《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世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节选)如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译文如下: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

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扩展资料: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

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

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 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