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史的诗句
含有史的古诗句汇总如下
白居易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郑愔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涌霄开宝塔,倒影驻仙舆.
雁子乘堂处,龙王起藏初.
秋风圣主曲,佳气史官书.
愿献重阳寿,承欢万岁馀.
张说
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
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
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
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
藉马黄花塞,搜兵白狼水.
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岑参
送任郎中出守明州
罢起郎官草,初封刺史符.
城边楼枕海,郭里树侵湖.
郡政傍连楚,朝恩独借吴.
观涛秋正好,莫不上姑苏.
张继
赠章八元
相见谈经史,江楼坐夜阑.
风声吹户响,灯影照人寒.
俗薄交游尽,时危出处难.
衰年逢二妙,亦得闷怀宽.
苏颋
送贾起居奉使入洛取图书因便拜觐
旧国才因地,当朝史命官.
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
传发关门候,觞称邑里欢.
早持京副入,旋伫洛书刊.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感旧 黄仲则
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
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
望里彩云疑由由,愁边春水故粼粼。
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魏书的作品目录
本纪第一 - 序纪
本纪第二 - 太祖道武帝
本纪第三 - 太宗明元帝(补)
本纪第四上 - 世祖太武帝
本纪第四下 - 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
本纪第五 - 高宗文成帝
本纪第六 - 显祖献文帝
本纪第七上 - 高祖孝文帝
本纪第七下 - 高祖孝文帝
本纪第八 - 世宗宣武帝
本纪第九 - 肃宗孝明帝
本纪第十 - 敬宗孝庄帝
本纪第十一 - 前废帝・后废帝・出帝
本纪第十二 - 东魏孝静帝(补) 列传第一 皇后 - 神元皇后窦氏・文帝皇后封氏・桓帝皇后祁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孝文幽皇后冯氏・孝文昭皇后高氏・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宣武灵皇后胡氏・孝明皇后胡氏・孝静皇后高氏(补)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上谷公纥罗・建德公婴文・真定侯陆・武陵侯因・长乐王寿乐・望都公颓・曲阳侯素延・顺阳公郁・宜都王目辰・穆帝长子六修・吉阳男比干・江夏公吕・高凉王孤・西河公敦・司徒石・武卫将军谓・淮陵侯大头・河间公齐・扶风公处真・文安公泥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 寔君・秦明王翰・常山王遵・陈留王虔・毗陵王顺・辽西公意烈・窟咄(补)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 清河王绍・阳平王熙・河南王曜・河间王修・长乐王处文・广平王连・京兆王黎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 乐平王丕・安定王弥・乐安王范・永昌王健・建宁王崇・新兴王俊(补)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 晋王伏罗・东平王翰・临淮王谭・广阳王建・南安王余(补)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上 - 阳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汝阴王天赐・乐浪王万寿・广平王洛侯(补)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中 - 任城王云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下 - 南安王桢・城阳王长寿・章武王太洛・乐陵王胡儿・安定王休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 安乐王长乐・广川王略・齐郡王简・河间王若・安豊王猛(补)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上 - 咸阳王禧・赵郡王干・广陵王羽・高阳王雍・北海王详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下 - 彭城王勰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 废太子恂・京兆王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汝南王悦(补)
列传第十一 - 卫操・莫含・刘库仁
列传第十二 - 燕凤・许谦・张衮・崔玄伯・邓渊
列传第十三 - 长孙嵩・长孙道生(补)
列传第十四 - 长孙肥・尉古真
列传第十五 - 穆崇
列传第十六 - 和跋・奚牧・莫题・庾业延・贺狄干・李栗・刘洁・古弼・张黎
列传第十七 - 奚斤・叔孙建
列传第十八 - 王建・安同・楼伏连・丘堆・娥清・刘尼・奚眷・车伊洛・宿石・来大千・周几・豆代田・周观・闾大肥・尉拨・陆真・吕洛拔
列传第十九 - 于栗磾
列传第二十 - 高湖・崔逞・封懿
列传第二十一 - 宋隐・王宪・屈遵・张蒲・谷浑・公孙表・张济・李先・贾彝・薛提(补)
列传第二十二 - 王洛儿・车路头・卢鲁元・陈建・万安国(补)
列传第二十三 - 崔浩
列传第二十四 - 李顺
列传第二十五 -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
列传第二十六 - 刁雍・王慧龙・韩延之・袁式
列传第二十七 - 李宝
列传第二十八 - 陆俟
列传第二十九 - 源贺
列传第三十 - 薛辩・寇讃・郦范・韩秀・尧暄
列传第三十一 - 严棱・毛修之・唐和・刘休宾・房法寿
列传第三十二 - 罗结・伊馛・乙瑰・和其奴・苟颓・薛野?・宇文福・费于・孟威
列传第三十三 - 韦阆・杜铨・裴骏・辛绍先・柳崇
列传第三十四 - 窦瑾・许彦・李䜣
列传第三十五 - 卢玄
列传第三十六 - 高允
列传第三十七 - 李灵・崔鉴
列传第三十八 - 尉元・慕容白曜
列传第三十九 - 韩茂・皮豹子・封敕文・吕罗汉・孔伯恭
列传第四十 - 赵逸・胡方回・胡叟・宋繇・张湛・宋钦・段承根・阚骃・刘昞・赵柔・索敞・阴仲达
列传第四十一 - 李孝伯・李冲
列传第四十二 - 游雅・高闾
列传第四十三 - 游明根・刘芳
列传第四十四 - 郑羲・崔辩
列传第四十五 - 高祐・崔挺
列传第四十六 - 杨播
列传第四十七 - 刘昶・萧宝寅・萧正表
列传第四十八 - 韩麒麟・程骏
列传第四十九 - 薛安都・毕众敬・沈文秀・张谠・田益宗・孟表
列传第五十 - 李彪・高道悦
列传第五十一 - 王肃・宋弁
列传第五十二 - 郭祚・张彝
列传第五十三 - 邢峦・李平
列传第五十四 - 李崇・崔亮
列传第五十五 - 崔光
列传第五十六 - 甄琛・高聪
列传第五十七 - 崔休・裴延俊・袁翻
列传第五十八 - 刘藻・傅永・傅竖眼・李神
列传第五十九 - 裴叔业・夏侯道迁・李元护・席法友・王世弼・江悦之・淳于诞・李苗
列传第六十 - 阳尼・贾思伯・李叔虎・路恃庆・房亮・曹世表・潘永基・朱元旭
列传第六十一 - 奚康生・杨大眼・崔延伯
列传第六十二 - 尔朱荣
列传第六十三 - 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度律・尔朱天光
列传第六十四 - 卢同・张烈
列传第六十五 - 宋翻・辛雄・羊深・杨机・高崇
列传第六十六 - 孙绍・张普惠
列传第六十七 - 成淹・范绍・刘桃符・刘道斌・董绍・冯元兴・鹿悆・张熠
列传第六十八 - 朱瑞・叱列延庆・斛斯椿・贾显度・樊子鹄・贺拔胜・侯莫陈悦・侯渊
列传第六十九 - 綦俊・山伟・刘仁之・宇文忠之(补)
列传第七十 - 李琰之・祖莹・常景(补)
列传第七十一上 外戚上 - 贺讷・刘罗辰・姚黄眉・杜超・贺迷・闾毗・冯熙・李峻・李惠(补)
列传第七十一下 外戚下 - 高肇・于劲・胡国珍・李延寔(补)
列传第七十二 儒林 - 梁越・卢丑・张伟・梁祚・平恒・陈奇・常爽・刘献之・张吾贵・刘兰・孙惠蔚・徐遵明・董征・刁冲・卢景裕・李同轨・李业兴(不全)
列传第七十三 文苑 - 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邢昕・温子升(补)
列传第七十四 孝感(补)
列传第七十五 节义(补)
列传第七十六 良吏
列传第七十七 酷吏(补)
列传第七十八 逸士
列传第七十九 术艺(不全)
列传第八十 列女(不全)
列传第八十一 恩幸
列传第八十二 阉官
列传第八十三 - 匈奴刘聪・羯胡石勒・鉄弗刘虎・徒何慕容廆・临渭氐苻健・羌姚苌・略阳氐吕光
列传第八十四 - 僭晋司马睿・賨李雄
列传第八十五 - 岛夷桓玄・海夷冯跋・岛夷刘裕
列传第八十六 - 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
列传第八十七 - 私署凉州牧张寔・鲜卑乞伏国仁・鲜卑秃发乌孤・私署凉王李皓・卢水胡沮渠蒙逊
列传第八十八 - 高句丽・百济・勿吉・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
列传第八十九 - 氐・吐谷浑・宕昌羌・高昌・邓至・蛮・獠
列传第九十 西域 - 鄯善・于阗・车师・焉耆・龟兹・乌孙・疏勒・悦般・波斯・大月氏・安息・大秦国(补)
列传第九十一 - 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补)
列传第九十二 - 自序(补) 臣收等启:昔子长命世伟才,孟坚冠时特秀,宪章前哲,裁勒坟史,纪传之间,申以书志,绪言余迹,可得而闻。叔峻删缉后刘,绍统削撰季汉,十志实范迁、固,表盖阙焉。曹氏一代之籍,了无具体;典午络世之笔,罕云周洽。假复事播,四夷盗听,间有小道俗言,要奇好异,考之雅旧,咸乖实录。自永嘉丧圮,中原淆然,偏伪小书,殆无可取。魏有天下,跨踪前载,顺末克让,善始令终。陛下极圣穷神,奉天屈己,顾眄百王,指掌万世,深存有魏抚运之业,永念神州人伦之绪。臣等肃奉明诏,刊著魏籍,编纪次传,备闻天旨。窃谓志之为用,网罗遗逸,载纪不可,附传非宜。理切必在甄明,事重尤应标著,搜猎上下,总括代终,置之众篇之后,一统天人之迹,偏心末识,辄在于此。是以晚始撰录,弥历炎凉,采旧增新,今乃断笔。时移世易,理不刻船,登阁含毫,论叙殊致。河沟往时之切,释志当今之重,艺文前志可寻,官氏魏代之急,去彼取此,敢率愚心。谨成十志二十卷,请续于传末前前例目,合一百三十一卷。臣等妨官秉笔,迄无可采,尘黩旒冕,堕深冰谷。谨启。 十一月,持节、都督梁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梁州刺史、前著作郎、富平县开国子臣魏收启。
平南将军、司空司马修史臣辛元植
冠军将军、国子博士修史臣刁柔
陵江将军、尚书左主客郎中修史臣高孝干
前西河太守修史臣綦母怀文 志第一 - 天象志一
志第二 - 天象志二
志第三 - 天象志三(补)
志第四 - 天象志四(补)
志第五 - 地形志上
志第六 - 地形志中
志第七 - 地形志下
志第八 - 律历志上
志第九 - 律历志下
志第十 - 礼志一
志第十一 - 礼志二
志第十二 - 礼志三
志第十三 - 礼志四
志第十四 - 乐志
志第十五 - 食货志
志第十六 - 刑罚志
志第十七 - 灵征志上
志第十八 - 灵征志下
志第十九 - 官氏志
志第二十 - 释老志 旧本魏书目录叙
《魏书》,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旧分为一百三十一卷,北齐尚书右仆射魏收撰。 初,魏史官邓渊、崔浩、高允皆作编年书,遗落时事,三不存一。太和中,李彪、崔光始分纪、传、表、志之目。宣武时,邢峦撰《高祖起居注》,崔鸿、王遵业补续,下逮明帝。其后,温子升作《庄帝纪》三卷,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魏末山伟以代人诌附元天穆、尔朱世隆,与綦隽更主国书,二十余年,事迹荡然,万不记一。 北齐文宣天保二年,诏魏收修魏史。博访百家谱状,搜采遗轶,包举一代始终,颇为详悉。收所取史官,本欲才不逮己,故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校注:原作(睦仲),据《北齐书》改。说见《北齐书》卷三十七、卷四十五校记。)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皆不工纂述,其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咸出于收。五年,表上之。悉焚崔、李旧书。收党齐毁魏,褒贬肆情,时论以为不平。文宣命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诉讼者百余人评论。收始亦辩答,后不能抗。范阳卢斐、顿丘李庶、太原王松年,并坐谤史,受鞭配甲坊,有致死者。众口沸腾,号为《秽史》。时仆射杨愔、高德正用事,收皆为其家作传,二人深党助之,抑塞诉辞,不复重论,亦未颁行。孝昭皇建中,命收更加审核。收请写二本,一送并省,一付邺下,欲传录者,听之。群臣竞攻其失。武成复敕收更易刊正。收既以魏史招众怨咎,齐亡之岁,盗发其冢,弃骨于外。 隋文帝以收书不实,平绘《中兴书》叙事不伦,命魏澹、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九十二卷,以西魏为正,东魏为伪,义例简要,大矫收、绘之失,文帝善之。炀帝以澹书犹未尽善,更敕杨素及潘徽、褚亮、欧阳询别修《魏书》。未成而素卒。唐高祖武德五年,诏侍中陈叔达等十七人分撰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代史,历年不成。太宗初,从秘书奏,罢修《魏书》,止撰五代史。高宗时,魏澹孙同州刺史克己续十志十五卷,魏之本系附焉。《唐书艺文志》又有张大素《后魏书》一百卷、裴安时《元魏书》三十卷,今皆不传。称魏史者,惟以魏收书为主焉。 孔子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三代文章,莫盛于周。东周、秦、汉虽战争丧乱,前古遗风余烈,流而未绝。贤君忠臣蹈道之徒,功业行谊,彰灼显布。高才秀士,词章论议,谏诤辩说,嘉谋奇策,皆可以惊听动俗,为后世轻范。而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以良史之才,博学善叙事,不虚美隐恶,故传之简牍,千余年而不磨灭。东汉、魏、晋,去圣人稍远,史官才益浅薄。永兴失政,戎狄乱华,先王之泽扫地尽矣。 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迁洛之后,稍用夏礼。宣武柔弱,孝明冲幼,政刑弛缓,风俗媮恶,上下相蒙,纪纲大坏。母后乱于内,群盗挠其外,祸始于六镇,衅成于尔朱,国分为二而亡矣。虽享国百余年,典章制度,内外风俗,大抵与刘、石、慕容、苻、姚略同。道武、太武暴戾甚于聪、虎。孝文之强,不及苻坚。其文章儒学之流,既无足纪述,谋臣辩士将帅功名,又不可希望前世。而修史者言词质俚,取舍失衷,其文不直,其事不核,终篇累卷,皆官爵州郡名号,杂以冗委琐曲之事,览之厌而遗忘,学者陋而不习,故数百年间,其书亡逸不完者,无虑三十卷。今各疏于逐篇之末。然上继魏、晋,下传周、齐、隋、唐,百六十年废兴大略,不可阙也。臣攽、臣恕、臣焘、臣祖禹,谨叙目录,昧死上。
魏书为什么叫做秽史
《魏书》之所以被称为“秽书”主要是时人认为其饰美宗亲、撰史徇私、以及为尔朱荣减恶增善。
《魏书》被责为“秽史”,表面上是谤议者争议《魏书》撰修是否公正,实际是为提高本家族的门第郡望⽽而争论。
诚如瞿林东先生所言:《魏书》之所以在北朝齐时被称为“秽史”,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死人的历史地位直接关系到活人的现实政治利益。
《魏书》的可取之处:
一是全书共分十二帙,其中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二表一启,都是魏收独创的体例。
二是该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的情况,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三是《释老志》是该书首创,详细记载了佛道两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变革历程,可以看作是当时的一部佛教简史。
所以,《魏书》虽然因矫饰之过,为人诟病,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东楼秽史的介绍
东楼秽史佚名撰《小说小话》谓:“笔力恣肆,尤出《金瓶梅》上;所不及《金瓶梅》者,彼洋洋百余回,全叙家人琐屑,不涉门外事,而此则国政、兵务、神仙、鬼怪,参杂其间,不及五十回,已成强弩之末矣。”
请问东晋元帝司马睿真的不是司马家后人吗
《魏书》记载:“僭晋司马睿,字景文,晋将牛金子也。初晋宣帝生大将军、琅邪武王伷,伷生冗从仆射、琅邪恭王觐。觐妃谯国夏侯氏,字铜环,与金奸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马,仍为觐子。”
司马睿,姓司马,名是单字一个睿,字景文。正史记载,他是琅邪王司马觐与妻子夏侯氏的儿子。这是大多历史资料承认的,认为他是司马觐的儿子,毕竟他一直都是以司马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且他所建立的东晋姓的也是司马。
有人说,司马睿是夏侯氏与牛金偷情生下的,也就是说,司马睿是牛金的儿子。其实,在实行一夫多妻制的中国古代,这还是有可能的,因为有可能夏侯氏当时并不受司马觐的宠爱,而人又都是有欲望的,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份欲望,她一不小心就犯了错。不过,也有人说,这种说法有纰漏,因为,当时牛金已经可以算老人了,就算与夏侯氏偷了情,他的生育能力应该也退化了,不会让夏侯氏怀孕。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睿是夏侯氏与一个姓牛,名钦的下人偷情生的孩子。这种说法与当时“牛继马后”的预言有关。当时牛金因为这一说法,被皇帝防备认为他们牛氏会取代司马氏的帝位,所以,就将牛金给处死了,但是,夏侯氏却与姓牛的下人生下了司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