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李白《送友人》
- “相看如秋鸿”是出自哪首诗呢
- 解释一下 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 送友人东归的古诗鉴赏
-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意思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意思是什么
-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什么意思
- 有关朋友的古诗
- 送人东游/送人东归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温庭筠
- 如熹“晨光熹微“一样的,有同一个字的四字词语或诗句诗词萍呢有没有有关萍字的美好有内涵的词语或
- “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出自宋代
李白《送友人》
送友人
标题: 送友人
作者: 李白
体裁:诗
格律:五言律诗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年代: 盛唐 内容介绍
原文: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③。
译文: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注释:
①郭:外城。
②一:助词,加强语气。孤蓬:蓬草遇风吹散,飞转无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征:征途。
③兹:此,现在。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
写作背景:作者于岸边送别友人。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并且,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哪种,真是左右为难。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使人灰心、颓废。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 ”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相看如秋鸿”是出自哪首诗呢
答:“相看如秋鸿”是出自宋代周行己《送友人东归》
诗的内容:
是身如聚沫,如烛亦如风。
奔走天地内,苦为万虑攻。
陈子得先觉,水镜当胸中。
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
扁舟忽归去,宛然此道东。
我亦议远适,西入华与嵩。
饮水有余乐,避烦甘百穷。
相逢不可欺,偶然如飘蓬。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周行己,字恭叔,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早年从伊川二程游,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徽宗崇宁中官太学博士、齐州教授(《宋元学案》卷三二)。据集中诗篇,曾知原武、乐清等县,其罢知乐清为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宣和初,除秘书省正字(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后入知东平府王靓幕,卒于郓(同上书)。着有《浮沚集》十九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其中诗二卷。 周行己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明永乐《乐清县志》及清曾唯《东瓯诗存》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解释一下 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其实我也不会,就复制了点,或许对你有用
诗文解释
荒凉的边塞落满黄叶,你坚决地要离开故乡。秋风中从汉阳渡出发,第一天就可以到达郢门山。茫茫江上有几个人?只有孤舟从天涯回还。何时才能再相见,举起酒杯安慰离别的愁颜。
诗文赏析
诗题为《送人东游》,所送何人不详。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是温庭筠宣宗大中十三年(八五九年)贬隋县尉之后,懿宗咸通三年(八六二年)离江陵之前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本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试想: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将何以堪!然而出人意料,接下去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浩然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送友人东归的古诗鉴赏
作品介绍
《送友人东归》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1卷第80首。
原文
送友人东归
作者:唐·刘长卿
对酒灞亭暮,相看愁自深。
河边草已绿,此别难为心。
关路迢迢匹马归,垂杨寂寂数莺飞。
怜君献策十馀载,今日犹为一布衣。
注释
①献策:谓应举。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繁体对照
卷151_80送友人东归刘长卿
对酒灞亭暮,相看愁自深。
河边草已绿,此别难为心。
关路迢迢匹马归,垂杨寂寂数莺飞。
怜君献策十馀载,今日犹为壹布衣。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意思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意思是什么
1、【诗句】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意思:荒废的军垒黄叶落满,伴送友人飘然离开这荒凉的塞关。
2、【出处】唐·温庭筠《送人东归》。
3、【全诗】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4、【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题一作“送人东归”,说明是送友人东归故里。诗中没说和这位友人的交情如何,只是关心时难年荒,家乡故人无多,友人孤舟返归以后生活寂寞;盼望今后二人重逢,他将以“尊酒”劝慰别离的愁颜。通过这无限的关切和期望,倾诉了对友人的深挚情谊。诗的前半以“荒戍”、“黄叶”的苍凉景色和秋风江渡、旭日荆门的壮观景象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景物描写尤有可观之处。诗的格调雄俊,感情深切,没有温李常见的浓丽气息。
首联起调高昂。荒凉凄冷的古堡,落叶萧萧的寒秋,送友远行,离愁别绪,可谓肝肠寸断。然而出人意料,“浩然离故关” ——友人此行,心浩然而有远志。以凄冷之秋景反衬浩然之远志,诗中主人公之洒脱形象显得更为突出。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什么意思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意思是:在各自的不同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最终还是可以走到一起。出自周行己《送友人东归》。
原文:
是身如聚沫,如烛亦如风。奔走天地内,苦为万虑攻。
陈子得先觉,水镜当胸中。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
扁舟忽归去,宛然此道东。我亦议远适,西入华与嵩。
饮水有馀乐,避烦甘百穷。相逢不可欺,偶然如飘蓬。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作者简介:
周行己,温州永嘉人,字恭叔,号浮沚。哲宗元祐六年进士。师事程颐。徽宗崇宁中,官至太学博士。后为齐州教授,发明中庸之旨,邑人始知有伊洛之学。大观三年,罢归,筑浮沚书院以讲学。宣和中,除秘书省正字。有《浮沚集》。
有关朋友的古诗
哀友人
年代:【宋】 作者:【刘翰】
案成歌舞小春娇,何事君随草木雕。
从此巴江江上月,有人和泪独吹箫。
送友人入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律】 类别:【送别】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
(1)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2)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3)蜀城:成都。(4)升沉:指功名得失。(5)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听说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仕途的升降是命中注定的,不必去问成都算命占卜之人。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象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卷一)。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清人赵翼曾指出李白所写的五律,“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卷一)。这一评语很精确,正好道出了这首五律在对偶上的艺术特点。
寄阳朔友人
年代:【唐】 作者:【曹邺】 体裁:【七绝】 类别:【代简】
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
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途中寄友人
年代:【唐】 作者:【孟云卿】 体裁:【五律】
昔时闻远路,谓是等闲行。及到求人地,始知为客情。
事将公道背,尘绕马蹄生。倘使长如此,便堪休去程。
送友人入湘
年代:【唐】 作者:【李嘉佑】
闻说湘川路,年年苦雨多。猿啼巫峡雨,月照洞庭波。
穷海人还去,孤城雁共过。青山不可极,来往自蹉跎。
送友人东归(一作方干诗,题云送卢评事东归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送友人游江南
年代:【唐】 作者:【耿湋】 体裁:【七律】
远别悠悠白发新,江潭何处是通津,潮声偏惧初来客,
海味唯甘久住人。漠漠烟光前浦晚,青青草色定山春。
汀洲更有南回雁,乱起联翩北向秦。
与友人过山寺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体裁:【五律】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题友人山居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体裁:【七绝】
四郭青山处处同,客怀无计答秋风。
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
冬夜赠别友人
年代:【唐】 作者:【卢纶】 体裁:【七律】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侵阶暗草秋霜重,
遍郭寒山夜月明。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未成名。
别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杨凝】 体裁:【五绝】
倦客惊危路,伤禽绕树枝。非逢暴公子,不敢涕流离。
赠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权德舆】 体裁:【七绝】
知向巫山逢日暮,轻袿玉佩暂淹留。
晓随云雨归何处,还是襄王梦觉愁。
冬晚送友人使西蕃
年代:【唐】 作者:【陈羽】 体裁:【五律】
驿使向天西,巡羌复入氐。玉关晴有雪,砂碛雨无泥。
落泪军中笛,惊眠塞上鸡。逢春乡思苦,万里草萋萋。
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五古】
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思归寄山中友人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五律】
萧条对秋色,相忆在云泉。木落病身死,潮平归思悬。
凉钟山顶寺,暝火渡头船。此地非吾士,闲留又一年。
酬友人见寄新文
年代:【唐】 作者:【孟郊】 体裁:【五古】
为客栖未定,况当玄月中。繁云翳碧霄,落雪和清风。
郊陌绝行人,原隰多飞蓬。耕牛返村巷,野鸟依房栊。
我无饥冻忧,身托莲花宫。安闲赖禅伯,复得疏尘蒙。
览君郢曲文,词彩何冲融。讴吟不能已,顿觉形神空。
送人东游/送人东归全诗、意思及赏析_唐代温庭筠
送人东游/送人东归全诗原文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送人东游/送人东归全诗意思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心怀壮志你告别了古塞险关。
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送人东游/送人东归全诗注释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指长江。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樽:古代盛酒的器具。离颜:离别的愁颜。
送人东游/送人东归创作背景
《送人东游》是一首送别诗,所送何人不详(或为鱼玄机,鱼有《送别》相和)。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这是温庭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贬隋县尉之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离江陵东下之前(应为咸通二年秋)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送人东游/送人东归全诗赏析
这首《送人东游》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一。下面是古典诗词鉴赏家赵庆培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如熹“晨光熹微“一样的,有同一个字的四字词语或诗句诗词萍呢有没有有关萍字的美好有内涵的词语或
【相关成语】
萍飘蓬转 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萍踪浪迹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飘萍断梗 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断茎。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
飘萍浪迹 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梗泛萍飘 比喻流离漂泊。
浪迹萍踪 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梗泛萍漂 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梗迹萍踪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鸥波萍迹 比喻闲适自由的隐者生活。
断梗浮萍 比喻漂泊不定。
断梗飘萍 比喻漂泊不定。同“断梗浮萍”。
【相关诗词】
1、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身世飘摇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3、水漾萍根风卷絮(宋·陆游·《蝶恋花》)
4、约开萍叶上兰舟(宋·晏几道·《鹧鸪天》)
5、约开萍叶上兰舟(宋·晏几道·《鹧鸪天》)
6、 一池萍碎(宋·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7、泛梗飘萍(宋·秦观·《满庭芳》)
8、十载叹萍蓬(宋·曹勋·《菩萨蛮》)
9、豆粥萍齑(宋·无名氏·《沁园春》)
10、一身萍寄(宋·陆游·《水龙吟》)
11、真个是云萍(宋·吴潜·《水调歌头》)
12、萍迹落南州(宋·向子諲·《水调歌头》)
13、依旧是、萍满芳池(宋·辛弃疾·《满庭芳》)
14、戏窥鬓影拨流萍(近代·王国维·《浣溪沙》)
15、萍梗迹(宋·晁补之·《满庭芳》)
16、此生不恨萍浮(宋·叶梦得·《临江仙》)
17、宇宙若萍浮(宋·米芾·《水调歌头 中秋》)
18、细点看萍面(宋·周邦彦·《虞美人》)
19、萍叶黏半扉(宋·陆游·《杂兴》)
20、顾影约流萍(唐·冯延巳·《菩萨蛮》)
21、顾影约流萍(唐·冯延巳·《菩萨蛮》)
22、半生萍梗江汉(宋·李曾伯·《水调歌头》)
23、倦影一萍浮(宋·李曾伯·《水调歌头》)
24、绿细一池萍(宋·毛滂·《满庭芳》)
25、又是孤萍断(宋·史浩·《点绛唇》)
26、萍蓬飘转(宋·曹勋·《念奴娇》)
27、萍蓬行路(宋·晁补之·《减字木兰花》)
28、毦〔性萍?ρ(宋·陆游·《秋兴》)
29、无羁而断梗流萍(宋·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30、踪迹肖流萍(宋·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31、江汉一萍(宋·李曾伯·《沁园春》)
32、约回萍叶波心静(宋·朱敦儒·《渔家傲》)
33、尚云萍(宋·葛长庚·《水调歌头》)
34、人生到处萍飘泊(宋·苏轼·《醉落魄/一斛珠》)
35、萍梗孤踪(宋·晁补之·《水龙吟》)
36、云暖萍漪(宋·赵彦端·《满庭芳》)
37、惆怅萍梗无根(宋·叶梦得·《念奴娇》)
38、游宦如萍寄(宋·晁补之·《虞美人》)
39、青青水中萍(宋·陆游·《晨起》)
40、邂逅萍梗相逢(宋·蔡伸·《念奴娇》)
41、萍踪自在(元·冯尊师·《苏武慢》)
42、嗟此身、何事如萍梗(宋·葛长庚·《贺新郎》)
43、老子萍蓬纵迹(宋·李曾伯·《水龙吟》)
44、浮生萍梗(宋·李曾伯·《水龙吟》)
45、睨醉乡、一笑抚青萍(宋·黄人杰·《满江红》)
46、我对白萍洲畔(宋·张炎·《水调歌头》)
47、水风轻、萍花渐老(宋·柳永·《玉蝴蝶》)
48、破青萍(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盟鸥》)
49、浮生何必寄萍蓬(宋·吴潜·《浪淘沙》)
50、萍梗飘流踪迹(宋·刘一止·《念奴娇》)
51、萍藻弄晴漪(宋·赵师侠·《水调歌头》)
52、偶然蓬转萍浮(宋·毛并·《满庭芳》)
53、季萍糟唤不回(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
54、楚王渡江得萍实(宋·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55、萍叶开心碎骨施(明·唐寅·《无题》)
56、浪萍难驻(宋·柳永·《夜半乐》)
57、叹浪萍风梗知何去(宋·柳永·《夜半乐》)
58、身方逐萍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59、雨稀萍点(宋·陆游·《齐天乐》)
60、萍蓬如似梦(宋·宋太宗·《逍遥咏》)
61、暂聚如萍(宋·葛长庚·《沁园春》)
62、授青萍(宋·曾布·《水调歌头》)
63、叹浪萍、风梗又天涯(宋·石孝友·《满江红》)
64、炻萍涠雅(宋·高观国·《菩萨蛮》)
65、萍小乾坤(宋·无名氏·《酹江月/念奴娇》)
66、萍点荷钱又满池(宋·吕渭老·《南乡子》)
67、知他此去、萍(宋·吴儆·《念奴娇》)
68、三妇供萍藻(元·谢应芳·《点绛唇》)
69、青萍共化(宋·吴文英·《木兰花慢》)
70、念浪萍风絮(宋·葛长庚·《满江红》)
71、漫游萍寄(宋·李曾伯·《点绛唇》)
72、莫问萍虀并豆粥(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73、吹向绿萍池上(唐·温庭筠·《酒泉子》)
74、萍间日彩乱(唐·李世民·《帝京篇十首》)
75、敉??萍霰?(宋·李曾伯·《西江月》)
76、萍散漫(宋·曾觌·《阮郎归》)
77、萍散漫(宋·曾觌·《阮郎归》)
78、壮士喜青萍(元·王冕·《漫兴 其六》)
79、涨新萍绿鱼跃(宋·柳永·《女冠子》)
80、涨新萍绿鱼跃(宋·柳永·《女冠子》)
81、肯念栖萍迹(宋·王以宁·《念奴娇》)
82、结托水上萍(唐·白居易·《寓意诗五首》)
83、莫道萍踪随逝水(当代·梁羽生·《浣溪沙》)
84、萍实骤抵掷(魏晋·左思·《娇女诗》)
85、堪笑萍踪无定(宋·赵善括·《水调歌头》)
86、萍梗叹漂流(宋·赵善括·《水调歌头》)
87、翠减汀萍(宋·秦观·《木兰花慢》)
88、只恨萍蓬(宋·程大昌·《感皇恩》)
89、T萍?亢蚊C(清·梁启超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90、泛泛孤身似萍叶(宋·陆游·《杂题》)
91、为萍江(宋·黄人杰·《贺新郎》)
92、风瑞漂萍(元·侯善渊·《沁园春》)
93、萍飘梗泛前人语(宋·米友仁·《渔家傲》)
94、萍流蓬转(宋·李曾伯·《醉蓬莱》)
95、萍叶青浮水(宋·陆游·《春晚》)
96、银浪翻绿萍(南北朝·萧衍·《十喻诗 如炎诗》)
97、萍梗飘流(宋·赵鼎·《浪淘沙》)
98、翠萍湿空梁(宋·吴文英·《齐天乐 与冯深居登禹陵》)
99、断梗疏萍(宋·张炎·《渡江云》)
100、江汉等萍浮(宋·李曾伯·《朝中措》)
【其它诗词】
《淮南子·墬形训》:“蔈生萍藻,萍藻生浮草。”
三国 魏 曹丕 《于玄武陂作》诗:“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不揆世以投迹,不随众以萍漂者,盖亦鲜矣。”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傲兀不检丸转萍流者谓之弘伟大量,苛碎峭嶮怀螫挟毒者谓之公方正直。”
南 北朝徐陵《山池应令诗》:细萍时带。
南朝 梁武帝 《十喻诗·如炎》:“金波扬素沫,银浪翻绿萍。”
唐 李峤 《萍》:
二月虹初见,三春蚁正浮。青萍含吹转,紫帝带波流。
屡逐明神荐,常随旅客游。既能甜似蜜,还绕楚王舟。
唐 许浑《南亭与首公宴集》:游龟带绿萍。
唐 杨炯 《浮沤赋》:“触流萍而欲散,碍浮芥而还连。
唐 孟郊 《奉同朝贤送新罗使》诗:“淼淼望远国,一萍秋海中。”
唐 孟郊 《送清远上人归楚山旧寺》诗:“应笑泛萍者,不知松隐深。”
唐 孟郊《杂曲歌辞•古离别二首》: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
唐 孟郊《杂曲歌辞•乐府三首》: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
唐 张籍《赠别孟郊》:历历天上星,沉沉水中萍。
唐 张籍《城南》:藻涩讶人重,萍分指鱼游。
唐 李白《去妇词》:浮萍失绿水,教作若为流。
唐 李白《邺中赠王大》:紫燕枥下嘶,青萍匣中鸣。
唐 李白《留别西河刘少府》: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
唐 李白《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吾家青萍剑,操割有馀闲。
唐 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双萍易飘转,独鹤思凌历。
唐 李白《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楂拥随流叶,萍开出水鱼。
唐 杜甫 《东屯月夜》诗:“抱疾飘萍老,防边旧谷屯。”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唐 贯休《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南北虽无适,东西亦似萍。
唐 沈佺期《兴庆池侍宴应制》:向浦回舟萍已绿,分林蔽殿槿初红。
唐 贾岛 《昆明池泛舟》诗:“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
唐 刘沧 《龙门留别道友》诗:“春谷终期吹羽翼,萍身不定逐波澜。”
唐 罗隐 《大梁见乔诩》诗:“六年悲梗断,两地各萍漂。”
唐 牟融 《有感》诗之一:“十年漂泊如萍迹,一度登临一怅神。”
唐 李世民《帝京篇十首》: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唐 李昂《赋戚夫人楚舞歌》:相从顾恩不雇己,何异浮萍寄深水。
唐 李乂《兴庆池侍宴应制》:棹洄沿萍溜合,开轩眺赏麦风和。
唐 裴度《首夏犹清和联句》:水萍争点缀,梁燕共追随。
唐 裴度《度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烟柳青凝黛,波萍绿拨醅。
唐 裴度《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花低妆照影,萍散酒吹醅。
宋 黄公度 《春日怀王庆长》诗:“王孙缘底事,萍迹久他乡。”
宋 周文璞《梅梁歌》:归带湿萍光欲动。
宋 贺铸 《和杜仲观青字诗二首之二》:青萍宝带钩。
宋 朱松 《送仲猷北归》诗:“欲寻当日故山盟,身世今如海一萍。”
宋 秦观 《别贾耘老》诗:“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浮萍暂相亲。”
宋 梅尧臣 《题满公僧录西明轩》诗:“赤萍纔落 邓林 外,青铜半磨傍露明。”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西南正春早,废沼黏枯萍。”
宋 苏轼 《豆粥》诗:“萍虀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 石季伦 。”
宋 范成大 《次韵庆充避暑水西寺》:“新涨忽勇退,篱落粘枯萍。”
宋 刘学箕 《西江月》词:“茫茫天水有云萍。聚散任他形影。”
宋·周行己《再和文叔》:
“契阔十年才道旧,问关千里又言旋。飘萍断梗无根柢,愁唤羸童理破鞯。”
宋 薛季宣 《诚台雪望怀子都》诗之二:“狂游失可人,萍聚我和君。”
元 贡奎 《题陈氏所藏著色山水图》诗:“素波净如镜,绿苹点溪湾。”
明 徐霖 《绣襦记·套促缠头》:“金尽牀头惹厌憎,风波萍迹任浮沉。”
明 许承钦 《兵至》诗:“兵储千里餽,鬼哭四郊清。顦顇佣书老,天涯任转萍。”
明 黄姬水 《与友人共饮》诗:“青郊歇马拂 吴 钩,萍聚天涯共白头。”
明 沉鲸 《双珠记·遗珠入宫》:“江山跋涉,孤锋远征。那堪踪迹等云萍。”
明 李景福 《暮春遗意》诗:“三春看又尽,身世一飘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恨怱怱,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宁调元 《清明忆亡友姚宏业》诗:“百二山河同败絮,两三亲友各飘萍。”
明 张景 《飞丸记·卺合飞丸》:“流落类萍飘,昔年光景,今日里转思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萍剑龙呼风雨,琼林兔点虹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清 厉鹗 《点绛唇·题授衣读书稻田隅图》词:“风约云萍,又向芜城会。”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兰菊草堂》:“濩落情怀庄子瓠,浮沉踪迹楚王萍。”
清 曹寅 《戏送钱穆孙》诗之一:“寒曹未怕倾家酿,已办萍虀到岁除。”
“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出自宋代
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宋代周行己的——送友人东归
送别朋友“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1、秋日的鸿雁。古诗文中常以象征离别。2、古琴曲。出自《愍衰草赋》,此曲以飞翔凌空的秋鸿为喻,抒写怀才不遇、自命清高者的心情。虽然分别各在他乡客居的凄凉,“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勉励末沉湎与离别的忧伤,各自人生道路上继续努力,即便相隔千里也会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