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杨家将有后代么
- 此人在两宋之际也算一号人物,结果被农民军给搞成了路人甲
- 秦桧的帮凶,与岳飞同为宋朝名将,却亲手将岳飞送入大牢吗
-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3)
- 为什么杨家将在北宋灭亡时不见踪影呢
- 杨家将到底有没有断后
- 岳家军的毁灭,是杨家将的后人勾结秦桧导致的吗
- 和岳飞私交很好的名将,为何却私下巴结秦桧
- 岳飞是忠君爱国的忠义之士,斩杀他的居然是杨家将的后代
- 岳飞父子遇害时,朝廷派来的监斩官,也是位名将,还是杨家将后人,是谁呢
杨家将有后代么
没有。
当年北宋灭亡,杨家被抄,杨延郎的大儿子杨宗到安徽隐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担心杨家血脉被金兵报复,此后杨家人都改姓为越。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着折太君(后多被误读为佘太君)和杨延郎的画像。
扩展资料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将历史记载人物
1、杨继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重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2、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3、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
4、潘仁美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但是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认),最后导致杨业战死沙场。杨家浴血奋战,潘美应该负一定责任。
此人在两宋之际也算一号人物,结果被农民军给搞成了路人甲
在电视剧《精忠岳飞》中,有个一直跟岳飞对着干的大反派,宗泽在位时,他跟岳飞斗;杜充在位时,他还跟岳飞斗;杜充都叛变了,他还跟岳飞斗!一直到最后,他意图叛国投金,被岳飞部下杀掉。此人就是王燮,鉴于他的表演深深地吸引到了我,所以我专门查了一下王燮的资料,万万没想到历史上的这位王燮将军的事迹着实很有趣 王燮,生卒年月不详,秦州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出身大宋西军,这个出身几乎是建炎南渡后的众多高级将领的共同出身,岳飞除外!包括韩世忠,吴玠吴璘兄弟,张俊,刘光世,刘琦都是大宋西军走出来的高级将领。 王燮出场的段位本来是很高的,南宋建国的第二年建炎二年,他就已经是师长级别的御营前军统制了,之后他一会儿跟金军打,一会儿跟叛军打,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一点儿不影响升官发财!绍兴三年的时候,他已经是荆南、潭州、鼎州、岳州、鄂州制置使了,所部之兵的番号是神武前军,兵力高达五万人! 那会儿统领神武左军的是大将军韩世忠,神武右军是张俊,神武中军是杨沂中,王燮跟这些后来南宋的顶级武将的地位是持平的,还有就是他这五万大军,中兴四大将鼎盛时期也不过如此吧,除了岳飞人马多些,韩世忠连这个数都没有!这么一位有着大人物雏形的王将军,怎么在宋史中混到了生卒年月不详的地步呢?这都怪洞庭湖和杨幺 南宋立国初期,军阀林立,财政吃紧,最终还是老百姓吃苦头,于是洞庭湖爆发了「 ”钟相杨幺起义”!南宋朝廷派了好几拨军队去镇压,都被打的落花流水,于是宋高宗赵构决定派遣五大精锐之一的王燮所部去镇压,王燮打起金国人是比较吃力的,但是打自己人可是信心满满! 他率领五万大军中最精锐的一万五千人,亲自出战!我记得他们当时乘坐的是小船,而起义军的船只就高大上多了,起义军的船叫「 ”车船”!这是名副其实的战船,当时算是高科技产品了,非常厉害,以至于后来岳飞打败杨幺后,把缴获的「 ”车船”送给其他大将时都相当有排面! 科学技术那是第一战斗力,谁不服也不行,当天的战况十分惨烈,王燮打出了南宋的一个记录,神武前军的精锐全军覆没,史称「 ”一日之间,万人就死!” 王燮本人满脸是血的逃了出来,从此一蹶不振,再未出现在史料之中,他肯定是没死,但是活着恐怕比死都难受,丢官罢职是免不了的了,混成路人甲也是咎由自取
秦桧的帮凶,与岳飞同为宋朝名将,却亲手将岳飞送入大牢吗
中国最憋屈的一个朝代,非宋朝莫属了,尽管它文化兴盛,但除开这一点外,可谓是处处被人诟病,没有汉朝强大的的军事力量,没有唐朝的受四夷朝拜的威严,也没有清朝国土面积的广大,有的只是文弱的君王、苟且偷生的“主和派“以及“绥靖“的对外政策。
宋朝虽然对外表现软弱,但也不是没有出过名臣,毕竟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名武将,当年于陈桥兵变而加身黄袍。在北宋初年,也有著名的杨家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他们的英雄事迹被后世广为流传,名垂千古,正是这些英雄人物,才奠定下了宋朝的百年基业。
可惜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一个封建王朝都逃不过“虎头蛇尾“的结局,宋朝更是在中期阶段就由“虎“变“蛇“了,甚至当朝皇帝都被金国人抓去当了俘虏,并标志着北宋的正式灭亡,而北方的大片土地更是陷入胡人之手,赵构只能够在南方地区建立南宋,自此宋朝安于一隅。
其实,如果岳飞不死,可能中华的历史就会被改写了,金国或许就能够被灭掉,南宋也就不用憋屈的委屈于南方一小块地方。
一般我们谈到岳飞,都会将那个千古奸臣秦桧批判一番,就是这个小人在皇帝面前进献谗言,导致了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死亡。但其实,秦桧只能算是首当其冲的那位,还是有其他重要人物的,那人便是同岳飞同为武将,而且被写入《宋史》的宋朝名将杨沂中。
杨沂中是秦桧的忠实“爪牙“,当时的宋朝朝廷,分为两大派,分别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杨沂中虽为武将,无疑是站在秦桧这个“主和派“头头这边的,而岳飞则是毋容置疑的“主战派“,两派人士均以皇帝为中心,水火不相容地进行斗争。
岳飞曾放下豪言“笑谈渴饮匈奴血“,表明了自己主战到底的决心,当宋朝二帝被抓后,他甚至想直接打到金国首都,救出这两位皇帝,不过赵构已经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此时的他并不愿意迎二帝回国,否则他的皇位将不保,同时在奸臣秦桧的趋炎附势之下,最后直接发放了12道金牌,让连战连捷的岳飞回来。
岳飞到达京都后,按照秦桧的安排,要将他抓到大理寺去,但岳飞手握重兵,有还在驻地,他的那十万岳家军英勇善战,如果自己强行抓捕岳飞,而岳飞有企图反抗的话,那么他这个丞相恐怕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这时,秦桧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找来了和岳飞一样同为武将的杨沂中,并给了他一封文书,然后告诉他,务必要将其活捉。
也就是说,秦桧把这个难搞的差事交给了杨沂中去办,自己倒是在家中吃茶喝酒。杨沂中自然是非常头疼,他同岳飞都是武将,武将一般而言是比较豪爽,更不用说像岳飞这等武将了,但这毕竟是上级交下来的任务,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
来到岳飞驻地后,岳飞非常高兴,连忙迎接杨沂中进来,并称其为“十哥“,军中之人,多习惯以兄弟相称,这更加表明了岳飞豪爽的性格。
进来之后,岳飞问他此次前来是有什么事情,杨沂中回答道:“没什么大事,主要是想来看看哥哥“,岳飞是何人?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将领他自然是明白杨沂中贸然前来,必然不会有什么好事,便又问了问杨沂中究竟是什么事,还附带了一句:“恐怕没有什么好事吧“?
这时杨沂中便不再隐瞒了,他将秦桧的那封文书交给了岳飞看,岳飞紧锁眉头全部阅读了一遍,然后立刻叫来了侍女,叫她给杨沂中沏茶,不一会儿,侍女就端着茶水送到了杨沂中面前,杨沂中想都没想便喝掉了这杯茶,岳飞才面露笑容。
原来,岳飞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他判断杨沂中是否有异心,但杨沂中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十分的相信岳飞为人的,这样一来,岳飞自然也就信任了杨沂中。
随后,他跟着杨沂中去往了大理寺。后面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岳飞被囚禁了起来,后来在秦侩的谋划之下,将其杀害了。
整个事件当中,我们往往会因为秦桧而忽略了杨沂中此人,如果没有他,恐怕很难再有人不废一兵一卒将这位宋朝的大将军送入大牢了,尽管杨沂中也是宋朝名将,但他对岳飞做得这些事情,实在是不光彩!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3)
先是,绍兴五年,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山砦韦铨、孙谋等敛兵固堡,以待王师,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金人动息,山川险要,一时皆得其实。尽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乃叹曰:“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忔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榜,自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飞班师,民遮马恸哭,诉曰:“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飞亦悲泣,取诏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声震野,飞留五日以待其徙,从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汉上六郡闲田处之。
方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悟,遂留。飞既归,所得州县,旋复失之。飞力请解兵柄,不许,自庐入觐,帝问之,飞拜谢而已。
十一年,谍报金分道渡淮,飞请合诸帅之兵破敌。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时飞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于退敌,乃奏:“臣如捣虚,势必得利,若以为敌方在近,未暇远图,欲乞亲至蕲、黄,以议攻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
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乃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已至,飞独后,桧又用参政王次翁计,俟之六七日。既至,授枢密副使,位参知政事上,飞固请还兵柄。五月,诏同俊往楚州措置边防,总韩世忠军还驻镇江。
初,飞在诸将中年最少,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世忠、俊不能平,飞屈己下之,幕中轻锐教飞勿苦降意。金人攻淮西,俊分地也,俊始不敢行,师卒无功。飞闻命即行,遂解庐州围,帝授飞两镇节,俊益耻。杨么平,飞献俊、世忠楼船各一,兵械毕备,世忠大悦,俊反忌之。淮西之役,俊以前途粮乏訹飞,飞不为止,帝赐札褒谕,有曰:“转饷艰阻,卿不复顾。“俊疑飞漏言,还朝,反倡言飞逗遛不进,以乏饷为辞。至视世忠军,俊知世忠忤桧,欲与飞分其背嵬军,飞议不肯,俊大不悦。及同行楚州城,俊欲修城为备,飞曰:“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俊变色。
会世忠军吏景著与总领胡纺言:“二枢密若分世忠军,恐至生事。“纺上之朝,桧捕著下大理寺,将以扇摇诬世忠。飞驰书告以桧意,世忠见帝自明。俊于是大憾飞,遂倡言飞议弃山阳,且密以飞报世忠事告桧,桧大怒。
初,桧逐赵鼎,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读桧奏,至“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之语,恶其欺罔,恚曰:“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禼与飞有怨,风禼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大率谓:“今春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与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飞累章请罢枢柄,寻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
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改命万俟禼。禼诬:飞与宪书,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言其书已焚。
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或教禼以台章所指淮西事为言,禼喜白桧,簿录飞家,取当时御札藏之以灭迹。又逼孙革等证飞受诏逗遛,命评事元龟年取行军时日杂定之,傅会其狱。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云弃市。籍家赀,徙家岭南。幕属于鹏等从坐者六人。
初,飞在狱,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禼俱劾去。宗正卿士〈亻褭〉请以百口保飞,禼亦劾之,窜死建州。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下棘寺以死。凡傅成其狱者,皆迁转有差。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张所死,飞感旧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襄阳之役,诏光世为援,六郡既复,光世始至,飞奏先赏光世军。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桧死,议复飞官。万俟禼谓金方愿和,一旦录故将,疑天下心,不可。及绍兴末,金益猖獗,太学生程宏图上书讼飞冤,诏飞家自便。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至是仍旧。中丞汪澈宣抚荆、襄,故部曲合辞讼之,哭声雷震。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五子:云、雷、霖、震、霆。
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飞不言。逾年,铨曹辩之,始迁武翼郎、杨么平,功亦第一,又不上。张浚廉得其实,曰:“岳侯避宠荣,廉则廉矣,未得为公也。“奏乞推异数,飞力辞不受。尝以特旨迁三资,飞辞曰:“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升一级,男云遽躐崇资,何以服众?“累表不受。颍昌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以功迁忠州防御使,飞又辞;命带御器械,飞又力辞之。终左武大夫、提举醴泉观。死年二十三。孝宗初,与飞同复元官,以礼祔葬,赠安远军承宣使。
雷,忠训郎、阁门祗候,赠武略郎。霖,朝散大夫、敷文阁待制,赠太中大夫。初,飞下狱,桧令亲党王会搜其家,得御札数箧,束之左藏南库,霖请于孝宗,还之。霖子珂,以淮西十五御札辩验汇次,凡出师应援之先后皆可考。嘉定间,为《吁天辩诬集》五卷、《天定录》二卷上之。震,朝奉大夫、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霆,修武郎、阁门祗候。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为什么杨家将在北宋灭亡时不见踪影呢
因为职务不那么高。
杨宗闵是一个总管,战死。他儿子杨震(也有说叫杨文震),是一个知寨,就是水浒里小李广花荣那个官,金兵来时也战死了。这个级别已经不够记在史书里了,好在杨震有个好儿子,同安郡王杨沂中(也叫杨存中)。但在北宋灭亡的时候,他不过是统制官张俊(后来的三大将之一、清河郡王)的部下而已。
之后杨沂中作为高宗宿卫,掌神武军,且勇冠三军,战功赫赫,死后追封一字王。但是除他之外,杨家基本上没有名将了。
杨家将到底有没有断后
杨家将是小说,不过不管是小说里,还是现实中,杨家将都没有绝后。小说里穆桂英生下了杨文广。
《杨家府演义》中,杨家将的最终结局是杨怀玉杀死了一心诬害杨门忠良的丞相张茂全家,见几代皇帝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杨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时期均差点被朝廷抄斩,因此也心灰意冷了,又怕此次杨怀玉杀人杨家会被朝廷抄斩,于是便连夜举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从此杨家将不再出仕。
《杨家将》主要讲述杨继业子孙五代,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比如:杨宗保、穆桂英,杨延郎、琼娥公主,佘太君等。但,正是这些介于历史、虚构之间的人和故事,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色泽与情趣,加重了英雄人物的层次感和传奇性,使得杨家将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可喜的是,作品敢于冲破千百年来的封建束缚,大胆地描写了广大妇女在社会上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十二寡妇破阵”、“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点将”,等等。同时,作品也影射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罪孽:男人们作战都纷纷死伤,只有依靠妇女去前赴后继,何为家?何为国?和平是压倒一切的真理!
岳家军的毁灭,是杨家将的后人勾结秦桧导致的吗
公元1142年,是南宋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抗金名将岳飞,一生忠肝义胆为国为民,却因为积极主战,遭到主和派秦桧的嫉恨,最终在宋高宗的纵容下,岳飞含冤被害,忠勇善战的岳家军也就此被毁掉,酿成千古奇冤。
在岳飞遇害和岳家军被毁掉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个自然是宋高宗赵构。岳飞这样级别的高层武将,不经过赵构点头,任何人也无权杀他。正因为岳飞力主武力抗金,收复失地,拒绝与金国妥协,而赵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投降派,才是这场悲剧的根源所在。
第二个罪魁祸首就是奸相秦桧。秦桧本人也是软骨头投降派,与岳飞在朝堂上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双方。向宋高宗提出杀害岳飞建议的是他,从头至尾设下毒计陷害岳飞的也是他,他是岳飞被杀案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第三个凶手,则是南宋大将杨沂中。杨沂中,山西代州人,出身军旅世家,也是南宋初期抗金战争中涌现的一员名将。他的整体军事才能虽然不如岳飞,但在南宋武将集群中也属于第一集群人物,在靖康之变、苗刘之变、明州之战中都有上佳表现。
杨沂中与岳飞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人品卑劣。杨沂中虽是赳赳武夫,却精于为官之道,善于阿谀逢迎拉关系,与当权的秦桧、张俊等人关系密切,以至于被人戏称为“髯阉”,意思是长胡子的宦官。
他博得了宋高宗的信任与欢心,进入了皇帝的亲信圈子,是南宋初期宋高宗最信任的股肱心腹,被任命为神武中军统制、龙神四厢卫指挥使,一手掌管南宋禁军。
杨沂中在杀害岳飞和毁掉岳家军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恶劣的作用。1142年初,秦桧计划向岳飞下毒手,但非常忌惮岳飞手下的岳家军,不敢贸然下手,于是派杨沂中出面,把岳飞从江州诱骗到临安。对杨沂中毫无戒备的岳飞,就这样在他的圈套中被捉拿入狱。
杨沂中与岳飞并肩作战多年,深知岳飞不是谋反之人,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却泯灭良心与秦桧勾结在一起,成了杀害岳飞的主要凶手。宋高宗杀死岳飞和岳云、张宪的当天,就专门下旨,让杨沂中担任监斩官,借用杨沂中的威望来弹压地面,以防有变。杨沂中也忠实执行了赵构的旨意,亲眼看着岳家父子被害。
随后,宋高宗又授意秦桧和杨沂中,对岳家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瓦解分割,这样一支英雄的部队就此不复存在。从事件过程可以看出,杨沂中勾结秦桧一手毁掉岳家军,铁证如山。
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杨沂中的祖上,正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宋史》记载,杨沂中的父亲是北宋武将杨震,祖父是北宋武将杨宗闵。《宋会要辑稿》记载,“存中追封信王,缘五世祖名信,虑合回避,改封和王”,杨沂中的五世祖名叫杨信,而杨信正是北宋名将杨继业的父亲,因此杨沂中本人也是杨家将的嫡传后人。
和岳飞私交很好的名将,为何却私下巴结秦桧
这个与岳飞私交甚好,私下却巴结秦桧的名将叫杨沂中。杨沂中虽然身为武将,但是却是个趋利避害的家伙,已经看到了秦桧是宋高宗身边的红人,而岳飞虽然立了战功,但是毕竟处在远郊,而且宋高宗害怕岳飞拥兵自重,已经开始怀疑岳飞了,所以杨沂中看到了这点,自然是会去巴结秦桧的,最终也是杨沂中这个人间接的害死了岳飞,成为了秦桧和宋高宗的帮凶。
杨沂中和岳飞是很多年的好朋友,但是岳飞举起抗金的大旗后,就很少入宫了。而杨沂中呢,虽然是无武将,但是实际上没有打过多少胜仗,自己的名衔都是靠着趋炎附势得来的,自然也没有多少能力。但是这个人能就能在懂得皇帝的喜好,皇帝喜欢谁,他就喜欢谁,皇帝喜欢秦桧,他就喜欢秦桧,所以私下里其实一直在偷偷巴结秦桧。
岳飞因为抗金出名了之后,宋高宗感觉到有一丝丝的担忧,岳家军的水平已经是有目共睹。而宋高宗远在深宫,如果岳飞一个不如意,举起反抗的大旗,那么第一个遭殃的就是宋高宗。其实说到这里,我们读者就会觉得宋高宗是多虑了。确实,岳飞虽然是一个武将,但是绝对没有谋反的打算,但是宋高宗已经魔怔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于是,受人唾骂的秦桧就出现了。
秦桧主动请缨,替宋高宗除掉岳飞,但是派谁去把岳飞叫回来呢?这时候杨沂中就站出来了。杨沂中和岳飞有私交,岳飞是不会怀疑的。于是,杨沂中就奉命去了岳飞的军营之中。岳飞只以为是老朋友来看望自己,那里会起疑心呢,后来跟着杨沂中踏上了断头路。岳飞回来之后就被处了死刑,秦桧不敢监斩,杨沂中还亲自监斩,杀了岳飞和岳云。
岳飞是忠君爱国的忠义之士,斩杀他的居然是杨家将的后代
极为尴尬的是,同为抗金英雄人物,杨沂中竟然是岳飞遇害时的监刑官,也便是监斩官。不知道那时候杨沂中对这名抗金同僚是否有一丝一毫惺惺相惜之意。杨沂中之后被皇上更名为杨存中,并且非常爱护。杨沂中晚年时期一直以来抵制和谈,坚持不懈抗金。他和岳飞精神世界实际上是相同的,却是官场上的对立面,实在太可惜了。
关于南宋初期的抗金大将,知名度最大的,影响最长远的自然是岳飞和韩世忠,这两位广为人知,名扬千古。岳飞收复襄阳,北伐中原,获得郾城大捷,军功赫赫;韩世忠知名度实际上不在岳飞之下,他指挥的最有名的的战役是黄天荡战役和大仪镇大捷。
另外还有刘刘锜,他最有名的便是顺昌大捷,顺昌大捷的规模不在郾城大捷之下。张俊、刘光世也和岳飞、韩世忠同级,但他们的军功比不上岳、韩。而在西川的吴玠,其军功和才能同样是岳飞、韩世忠、刘锜同列的,他率军游刃有余,保住了四川省,历史书这般点评:“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
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吴玠,四川省早就被金军攻占了。除了以上大将,实际上还有一些在抗金战役中颇有军功的大将,只不过知名度比不上岳飞、韩世忠、刘琦和吴玠。例如杨沂中,他出身不凡,是杨家将第七世孙,同样是和岳飞差不多时候参军,那时候还是北宋,他主要是接受韩世忠的指挥,地位估计和牛皋类似。之后渐渐地变成宋高宗赵构的亲信。
岳飞父子遇害时,朝廷派来的监斩官,也是位名将,还是杨家将后人,是谁呢
这是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写下的词《满江红·写怀》中的几句,这几句我们就可以看出岳飞心中抗击匈奴,守卫家园壮志。岳飞是非常典型的爱国人物,同时也是非常典型的悲剧人物。
一位备受尊崇,在战场上铁马铮铮的英雄,却最终被自己同朝为官的同胞诬陷致死。在岳飞行刑时,监斩之人便是同朝名将杨存中。
岳飞刑场上的监斩官岳飞是令人敬重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后,南宋的几位皇帝大都是软弱并且畏惧金人的势力,朝中也明显的分为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两大阵营。
岳飞一直是力主抗金的先锋,他带领着自己的岳家军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抗金战争数百次,还收复了很多被金人强占的失地。
对于金人来说,岳飞是他们非常畏惧的宋朝将领,但是宋高宗和当时的宰相秦桧一味地希望求和,在求和过程中岳飞成为了牺牲品。
他先是被剥夺了军权,之后又在金人的挑拨和秦桧等人的迫害之下,岳飞被污蔑,他和他的儿子岳云一同被投入了大理寺监牢。
最终,宋朝主和派为了达到和金人议和的目的,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赐死,岳飞的长子岳云也按照军法处置。
杨存中就是监斩岳飞父子之人,岳飞的死可以说与宋高宗、秦桧两个人都是脱不了干系的,当时岳飞被行刑时戒备非常森严,高宗派了杨存中还有很多的兵将一同防护。杨存中在高宗心中也是一个不会背叛他,唯命是从之人。
杨存中本名叫杨沂中,绍兴十二年时,被高宗赐名杨存中。南宋时期高宗、孝宗、宁宗三朝曾经追封了七位抗金将领,将他们称为是“七王”,这七个人都是在抗金事业上做过很大贡献的,岳飞是其中一王。
杨存中也是其中一王,他被追封为和王,可见他在抗金战场是立过大功的。杨存中和岳飞不同的就是,他非常善于逢迎君王和朝中官员,为人做事更是少有过失,因此在高宗、孝宗两朝都是颇受器重的。
是杨家将后人,也是百战名将杨存中的祖父是杨宗闵,杨宗闵的祖父就是北宋时期的杨家名将杨业,所以说杨存中是杨家将的后人,他的祖父还有父亲杨震都是抗金将领,并且都是在抗金时战死沙场。
杨存中出生于将领之家,自然接下了祖祖辈辈的事业,拿起了兵器,为保卫国家、抵御外侮贡献力量。
杨存中的身材非常魁梧,本身性格也是沉勇威严,擅长骑射。他的头脑也相当机敏,从小就学习兵法,立志要用武功来成就一番事业。宋徽宗年间,杨存中就因为平乱有功,官至忠翊郎。
杨存中早在靖康年间,宋高宗赵构还是康王时,就因为保护康王有功,深受赵构的信任。当时金兵攻入了汴京城,杨存中接到命令要保护康王安全,他日夜不歇息时刻守在赵构的身边,寸步不离。赵构也看出了杨存中是一位忠诚谨慎之人,于是非常的信任他。
后来杨存中又率兵径直冲入了敌人的营阵,击杀了数百人,赵构看到杨存中身上满是鲜血,以为他受了重伤,结果发现他的身上其实全都是敌人的鲜血,于是赵构便赐酒为他请功。
杨存中在战场上杀伐果断,能力出众,多次带兵平定叛乱,赵构对他的信任也是有增无减。
绍兴二年,杨存中从宰相手中接下了掌管神武军的敕令,神武军的将领皆是韩世忠、张俊等名望深重之人,杨存中虽百般推辞,但是因为深得高宗的喜爱和信任,他最终接下了这份显赫的职务。
杨存中的名声彻底打响,是在绍兴六年,宋朝与伪齐政权之间展开了斗争,杨存中带兵支援韩世忠。
杨存中在同伪齐政权的将领刘猊对战时,他带兵直接冲进了敌阵中,使敌人的阵仗大乱,杨存中直接下马呵斥敌军,敌军全部都被吓得四散逃跑投降。杨存中靠着这一战在北方名声大振。
杨存中在柘皋之战中,迎击金人的拐子马,他让军中数万人手持长斧,像城墙一样进攻金人的两翼骑兵拐子马,最终金人是大败而归,损伤无数。
杨存中在战场上不仅仅是骁勇善战,而且非常的善于用兵,善于谋划,他参加的战争大大小小也有二百多场,身上留下的伤痕更是不计其数。
监斩岳飞或许是唯一污点杨存中一直都是深受高宗信任的,高宗眼中的杨存中是唯命是从、忠贞不二之人,他对杨存中的信任甚至是胜过了兄弟之间的信任。
杨存中也在金兵南侵时曾反对议和,毕竟作为抗金将领,抗击敌军和保卫宋王朝是他的职责,杨存中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将领、作为一个臣子,杨存中都做得很出色,甚至是达到了令人羡慕的程度。
或许杨存中身上惟一的污点就是,他在朝廷用十二道金牌都调不回岳飞时,受秦桧的委托出面带岳飞回朝,以及在高宗的指示下,成为了岳飞刑场上的监斩官。
但是按照杨存中对高宗忠贞不二的性格,在当时的形势下,杨存中的选择确实符合他的性格和做事原则。
杨存中和岳飞同为抗金将领,还是相熟的兄弟,这件事也让杨存中被后世颇为诟病,以致于提起他不是抗金名将,而是监斩岳飞之人。
杨存中肯定不能算是秦桧、张浚这样的背后诬陷之人,他只是用他的方式周旋于朝堂之上,保全自身。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杨存中作为一名抗金将领对国家的贡献,和他在大大小小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