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拼音 怎么读

范仲奄用拼音怎么读?诗人范仲淹的拼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5 15:37:31 浏览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范仲奄用拼音怎么读

你说的是“范仲淹”吧,拼音为:fan zhong yan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是于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等。

诗人范仲淹的拼音

诗人范仲淹的拼音如下:
诗:shī
人:rén
范:fàn
仲:zhòng
淹:yān

范仲淹的拼音及朝代

一、范仲淹的拼音:fàn zhòng yān;朝代是北宋。
二、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怎么读音

“范仲淹”的读音是【fàn zhòng yān】。

释义: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十九卷。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时主张诗文革新,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之一。散文以抒发个人政治怀抱的《岳阳楼记》为代表作。

人物生平: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个人作品: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典故:   

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范仲淹这3个字怎么读

范仲淹 拼音:fàn zhòng yān (989—1052)
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属陕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北宋政治家、将领、文学家

《渔家傲》的拼音版是什么

yú jiā ào 

渔  家 傲

lǐ qīng zhào 

李 清    照

tiān jiē yún tāo lián xiǎo wù ,xīng hé yù zhuǎn qiān fān wǔ ;

天   接   云   涛   连    晓    雾,    星   河  欲     转      千    帆   舞;

páng fó mèng hún guī dì suǒ ,wén tiān yǔ ,yīn qín wèn wǒ guī hé chù 。

彷      佛    梦     魂   归  帝 所,     闻   天  语,      殷   勤    问  我   归  何   处。

wǒ bào lù zhǎng jiē rì mù ,xué shī màn yǒu jīng rén jù ;

我    报  路   长    嗟  日 暮,   学   诗   漫    有   惊   人  句;

jiǔ wàn lǐ fēng péng zhèng jǔ ,fēng xiū zhù ,péng zhōu chuī qǔ sān shān qù 。

九    万 里  风     鹏        正    举,   风    休   住,      蓬      舟    吹    取   三    山   去。

渔家傲,词牌名,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词”者。此调始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是北宋时期的流行曲调,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该词牌名在商业用途中,涵盖行业极为广泛。

词牌释义

渔家傲【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词牌概述

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

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

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则填此调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渔家傲 范仲淹 注音要全文滴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全文:

sài xià qiū lái fēng jǐng yì ,héng yáng yàn qù wú liú yì 。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sì miàn biān shēng lián jiǎo qǐ ,qiān zhàng lǐ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

cháng yān luò rì gū chéng bì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zhuó jiǔ yī bēi jiā wàn lǐ ,yān rán wèi lè guī wú jì 。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

qiāng guǎn yōu yōu shuāng mǎn dì ,rén bù mèi ,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  

jiāng jūn bái fà zhēng fū lèi 。

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扩展资料: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渔家傲 范仲淹 注音

渔家傲范仲淹拼音:
sàixiàqiūláifēngjǐngyì,héngyángyànqùwúliúyì。sìmiànbiānshēngliánjiǎoqǐ,qiānzhànglǐ,chángyānluòrìgūchéngbì。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