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三秋是指多久
“三秋”是指秋收、秋种、秋管,这是我国一年中第三个农业大忙季节(另外两个分别是春耕春种和“三夏”),一般从9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上中旬结束。
其间要抓紧时间收割水稻、玉米等秋收作物,播种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并对秋播作物进行冬前田间管理。秋种和秋管的重点是播前整地和合理施用基肥。此外,大白菜等秋种、初冬收获的蔬菜、越冬蔬菜和秋季采收的果树,都需要在秋季施肥和综合管理;北方春小麦、马铃薯等早春作物也应该在上一年秋收后结合整地进行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
简介:
三秋,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三种不同的意思,表示三个几乎没有关联的事情,分别是指耕种、月份和时长。三秋的第一个意思,指的是秋收、秋耕、秋种,这是人们对与秋季有关的耕种活动总称。秋季,有收获、有耕作、有播种,人们就简称为秋收、秋耕、秋种。
三秋的第二个意思,指的是秋季的第三个月份,即农历九月。古人把兄弟排序用的“孟、仲、叔、季”,使用在了春夏秋冬的月份称呼上面,孟为最大,季为最小。三秋的第三个意思,指的是时间很长。
三秋指的是几月
三秋:秋季,指秋天的三个月,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
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全诗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
而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空气流动现象,一般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是风。
集结的水蒸气(云)结成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前来补充,就形成风。地球上的风与水源有关系,风由水与水蒸气的胀缩而产生。
风由大海吹向陆地,或陆地吹向大海,在夏天地面上温度高空气、水蒸气膨胀上升,要由海面比重大的空气、水蒸气补充地面空气空间,海面温度低空气收缩。要由地面上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海面空气空间。在冬天海面温度高海面空气上升,地面温度低空气比重大沿地面补充海面空间。
三秋指的是九个月还是三年
指三年。
三秋
释义:
1、秋收、秋耕和秋播的合称。
2、指秋季的三个月。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3、指三个秋天;三年。
其他解释:
1、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译文: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2、三季,即九月。”
唐代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译文:只说去一年就回来,可是,过了三年他还没有回来。
笔顺
扩展资料:
相关俗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释义: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三秋泛指时间很久。
出处:先秦佚名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季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是指 三秋是指多久
1、“三秋”具体指什么,不同流派的专家各有说法。一般有认为是“三个月”或“九个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典出《诗经》。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清俞樾认为三秋是三个月,就是农历的7月8月9月。分别是孟秋,仲秋,季秋。孔子的三十一世孙,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就是说三秋指的是九个月。一秋是三个月,三秋就是九个月。
3、王风采葛也有讲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4、如三月,就是一个季度。如三秋,指三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如三岁,三:寓意没有收获的季节,岁:一年。由此看来,“三秋”是九个月的时间更符合。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指的是多久
01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一般指九个月,一个秋天是三个月,三个秋天也就是九个月了。三秋泛指时间很久,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三秋泛指时间很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三秋一般指九个月。三秋,也就是三个秋天的意思,一个秋天是三个月,三个秋天也就是九个月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此处描写恋爱心理,类似篇幅,《诗经》中还有很多,可见诗经时期的风气自然朴实。而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至于后来的儒家的发展出现的各种繁琐的非人性的要求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排比句:
如三月:指一个季度/季节(三个月时间);
如三秋:指三个季度/季节(九个月时间);
如三岁:这里的三与岁是分开解读的,三:寓意没有收获的季节,岁:这一年不就是虚度了吗?
排比句的解释,必须上下贯通,
这是一首情歌,“采萧”、“采艾”和“采葛”的意思相近。指的是一位勤劳的姑娘,也就是那个小伙子所喜爱的人那个小伙子和他所爱的姑娘分开刚刚一天,他就感到无比的想念,似乎“三月(三秋、三岁)”没见面了,虽是夸张,却真实地反映出了那度日如年的情思,本诗运用了回复的章法,就更加强了这情思的感染力。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晋陆机《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现代成语中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句,源出于本诗。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多少时间
“三秋”指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指时间很久。
【名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拼音】yī rì bù jiàn , rú gé sān qiū
【含义】: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出 处】《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白话翻译: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三个秋天似的。
【造句】:
1、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我昨天刚见的你,今天早上起来竟然好像是隔了一个世纪!真的很想见到你!想起你的美丽的脸,想起你可爱的脾气,想起你做的点心!真恨不得能马上飞到你的身边,跟你在一起!真的想你!
2、许久不见,对你甚是想念。为表达我对你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特发此短信,对你传送秋波,望你收到此信息后,心情秋高气爽,健康千秋万岁,事业如春华秋实,生活如春花秋月。秋天快乐!
3、一对热恋中的男女,他们就是分开一两天也会觉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4、几乎每一天都要去她家找她,正儿八经地品尝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滋味。
5、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就像园中的玫瑰,采摘时不小心也会被扎得心痛。
扩展资料:
【名称】三秋
【拼音】sān qiū
【含义】
1、秋收、秋耕和秋播的合称。
2、指秋季的三个月。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出自北周庾信 《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
白话翻译:深秋时节的天空很通透,告别了数日的新寒。
3.、指三个秋天;三年:一日不见,如隔~。
【造句】
1、才一天没见,小芳、小王就有一日三秋之感。
2、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在外,非常想家,真是一日三秋,恨不得插翅而归。
3、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日三秋啊。
4、和她整日厮守在一起没什么感觉,但分别后一日三秋的感觉就涌上心头。
5、你毕业离校后,同学们都很想念你,真有一日三秋之感。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是指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非常常见的成语典故,用来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常用来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也可用于形容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是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 这句话出自《诗经》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为一日不见就像这个秋天过了三遍。诗句用夸张手法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