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等奖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等奖(在独我闲静中追寻——陶渊明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5 02:51:42 浏览4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独我闲静中追寻——陶渊明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在独我闲静中追寻

——陶渊明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群诗分析:

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位于人教版八下第六单元,单篇诗歌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群诗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陶渊明,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去体味一千多年前陶潜先生给中国文人营造的精神故乡。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产生直觉的质感,可将《归园田居  其三》与《杂诗  其一》放在一起,通过陶渊明不同诗集的诗选,体会诗歌的情怀和意蕴。

《饮酒  其五》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归园田居  其三》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杂诗  其一》是陶渊明写的五言律诗。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目标定位:

1.课下让学生结合相关注释和工具书,读对字音,读准字词,理解关键词语含义,做到通畅熟读。

2.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了解陶诗的特点,重点体会陶诗朴素平易的特点。

3.倾听陶渊明心声,深层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心路历程,感受动荡岁月里的现世静好。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乱世里盛开的一朵菊,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被称作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被称作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他是谁呢?他就是采菊东篱的陶渊明,他就是带月荷锄的陶渊明,他就是独我闲静的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进他的诗歌世界、精神殿堂。

【设计意图】

以几个概括陶渊明生平特点的排比句直接导入,建立课堂初印象,定下课堂的文化基调,让学生产生诵读诗歌,走进陶渊明的兴趣与渴望。

二、一读陶渊明,建轮廓之思

屏显: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活动一:

1.自由读、齐读,思考交流:疏通文意、理解诗意的困惑与疑问,提出来,互相解答。

屏显:

(一)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非常身,即不再是盛年之身。

落地:刚生下来。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比邻,近邻。

及时:趁盛年之时。  再:第二次。

(二)稀:稀少。  兴:起床。

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三)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见:看见。(读jiàn)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2.读完这三首诗,你认为哪一首距离你心中的陶渊明最近?或者说哪一首完美诠释里你印象里的陶渊明?

屏显:

我认为《杂诗  其一》距离我心中的陶渊明最近,《五柳先生传》写到陶渊明爱酒,“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这一句话与“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很相似,他平易友善,与人相处融洽友爱。这是我心目中陶渊明的样子。

我认为《归园田居  其三》距离我心中的陶渊明最近,在我心目中,他远离世俗,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这首诗足以看出他在田园生活中的欣然愉悦。

我认为《饮酒  其五》距离我心中的陶渊明最近,在我心中,陶渊明热爱菊花,喜欢菊的高洁清雅,这首诗就反映出他的这个爱好。悠然种菊,志趣高雅,这就是我心中陶渊明的印象。

【设计意图】

对于三首诗的群诗而言,要让学生迅速把握诗歌信息,熟悉诗歌内容,就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宏观构架。以“哪一首诗距离你心中的陶渊明最近”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并唤起之前对陶渊明的记忆,前后勾连。

三、二读陶渊明,品诗句之意

学生活动:

1.苏轼崇拜陶渊明,“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苏轼在取号东坡,躬耕黄州之时,尤爱读陶诗。你认为苏轼是否言过其实?这三首诗里,哪些诗句极有情味,读之唇齿留香?

屏显:

示例1  我认为苏轼并未言过其实,陶渊明的诗读来易于记诵,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样的诗句表意晓畅,但又蕴含哲理,长辈们勉励我们好好学习,就时常引用这句诗。

示例2  陶渊明的诗没有典故,理解通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将田园除草之事写入诗句里,雅俗共赏,在陶渊明笔下,辛苦劳作的艰难都变成了诗情画意,他很善于捕捉生活。

示例3  陶渊明的诗也很有画面感,王维是不是也很喜欢他?像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幅淡雅悠远的水墨画,散发着菊的清香,教人爱不释手。

2.细读这三首诗,你觉得这三首在写法上有无共通之处?你发现了什么?

屏显:

示例1  这三首诗都有叙事,“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将事情的叙述融入诗歌里,让诗歌充满生活气息。

示例2  后两首诗都写到了自然之景,陶渊明热爱自然的情怀在诗歌里随处可见,山、草、花、月、鸟这些意象寄托着诗人对山水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这种喜爱是物我交融之喜。

示例3  这三首诗最后一句都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些诗句似乎都是作者的人生经验总结,透露着哲思,透露着体悟,很容易让读者走到他的内心里去。

【设计意图】

引入苏轼对陶渊明热爱的典故,让学生从内里对陶渊明亦产生敬仰之感,进而咂摸陶诗的妙处与情味,读出陶诗的精髓与魂骨。与此相关联,让学生进行比读发现,由浅入深领悟陶诗特点,感受陶诗魅力,领悟作诗与作文的相通之处。

四、三读陶渊明,悟生命之路。

学生活动:

1.这三首诗都写于陶渊明归隐之后,他一生的心路历程究竟如何呢?他是否一开始就选择归隐之路的呢?

屏显:

(一)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二十九岁以前是一个时代,躬耕读书;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一个时代,出门为吏,官场浸濡;四十二岁到六十三岁,彻底归隐,远离尘俗。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早年的渊明读过儒家尊崇的四书五经,他对孔子始终怀着一种敬仰的态度。只不过,他的个性里,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庄放旷成分,消释了他对儒家的那点敬仰。这样一来,他从小便向往山水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期的渊明就少了些随俗从众的气度,骨子里就喜欢那些自然纯粹的山山水水。

(二)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开启了他第二段人生经历。他离开了快乐简单的他的田园,做了小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耕种不能维持生计。为了生计,他不得以出仕。“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这样的诗句显示着他的心路历程。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担任江州祭酒的职务。江州祭酒帮助州刺史掌管的是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等,绝对是举足轻重的要职。可是,渊明没做多久,就辞职了。之后又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后来桓玄兵败被杀,他又投奔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看到刘裕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排除异己,滥杀无辜,又隐居辞职。直到405年,叔父陶逵介绍他担任彭泽县令,他不愿束带迎接浔阳郡督邮,毅然决然永远辞职。

——司艳平《独我闲静陶渊明》

屏显:

示例1:陶渊明一开始信奉儒家,努力读书,希望入仕为官,是因为官场的倾轧黑暗让他产生远离之心。

示例2: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频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政权风雨飘摇,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志向得不到伸展,所以选择了归隐,其实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2.透过陶渊明的经历,再反观以上三首诗歌,你认为哪些诗句透露着他对时局的不满?

屏显:

示例1:“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他希望世间和平,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与《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一脉相承,诗人的心愿与现实的不堪形成强烈落差,所以,他毅然辞职归隐。

示例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之所以如此内心的坚定,就是因为对动乱的时代深深失望,甚至绝望,既然改造不了当权者,那就改变自己的志向吧,无怨无悔,独我闲静。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将诗歌本身与人物勾连对接,让学生的对诗人的了解再上台阶,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让群诗学习丰富、圆融、通透。

五、拓展结课

同学们,这就是独我闲静的陶渊明,追寻他的心路历程,也是在追寻一种与现实对接的人生状态。陶渊明归隐田园,看似远离尘俗,无所事事,实际上他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他创作的大量山水田园诗歌奠定了他的鼻祖地位。这样的人生不消极,不悲观,是在用对生命的另一种表达完成自我成长。读陶诗,悟人生,让我们在独我闲静里继续追寻!

【设计意图】

正确地认识古人,看待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我们爱陶渊明,不仅爱他躬耕田园,还爱他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熠熠光华,这是要给学生言明的。

《饮酒》八年级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 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 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 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 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 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 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 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 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 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 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 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课后记 :

  这节课上完之后,有一些收获,也有遗憾。从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比较流畅,朗读这种方法贯穿课堂。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基本实现了学习目标。比较难理解的教学重难点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得以疏通。听说读写各项均得到训练。然而,任何一节课都有遗憾,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在于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也难在朗读。一节课教学是否有效,从学生的朗读中能听得出来。读的一遍遍的好,一遍遍的有韵味,就能够说明学生至少对诗歌有了感悟。208班的同学们虽然在反复地诵读中有所感受,最后的配乐朗读明显比开始的朗读要有进步,但是诗歌的韵味还显欠缺,或许与他们每日埋在书海之中,无暇抬头领略自然之美有关。

  总之,教学也是一种遗憾的美,在每次的教学中,我会力争让这种遗憾留的少些,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