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什么意思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这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原文_翻译及赏析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唐代·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赏析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佳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创作背景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鸿雁那从北地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鸿雁那从北地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鸿雁那从北地来
、醉花荫(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作(唐)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唐)杨衡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九日(明)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沉醉东风重九(元)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即使喝贪泉中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身在即将干涸的车辄中也是欢乐无比。
引申含义:即使身咎逆境中仍然自强不息, 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做人态度。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引用了两个典故,详见下文:
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他到任后,非常廉洁。“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
后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
扩展资料:
《滕王阁序》介绍: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
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