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古今异义、重要虚词、特殊句式等
-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归纳
- 项羽本纪的词类活用 RT
- 项羽本纪里的词语都有什么
- 项羽本纪的重点字词
- 求《项羽本纪》的归纳
- 垓下之围文言文重点字词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古今异义、重要虚词、特殊句式等
1、第一、二段中的字词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杀死全族)
梁以此奇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2)通假字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通“徭”)
3)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4)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5)重点句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③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6)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2、第三段中的字词
1)活用词 :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状语后置)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
5)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破釜沉舟
3、第四段字词
1)活用词
①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②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2)重点实虚词
①时不利兮骓不逝 ②歌数阕 ③莫能仰视
3)重点句
①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饮于帐中 ③项王军壁(于)垓下
4)本段成语 四面楚歌
4、第五段字词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辟”通“避”)②骑皆伏曰 (“伏”通“服”)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5、梳理第六段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6、第七、八、九自然段的字词梳理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何兴之暴也 ⑤岂不谬哉
6)成语 自矜功伐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归纳
1. 项羽之死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二、总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
(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
(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
(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业 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
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
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
2. 项羽之死的纯知识点~文学司马迁写的
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这是宾语前置句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三、虚词:之 乎 等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常骑之 之为代词 指骓马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之为代词 指项羽然今卒困于此 于 在这里此天之亡我 之 为主谓之间不译非战之罪也 之为结构助词 的四、重点字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为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3. 速度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黑板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 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我只能帮你到这里啦!
4. 【英语翻译项羽之死,下面一段的知识点,不要翻译
一、词类活用 \x0b (一)名词作动词 \x0b\x0b 1、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x0b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行,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x0b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名词作动 词,西行、西征 \x0b 4、期山东为三处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x0b 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二)名词作状语 1.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东,名词作 状语,向东 二、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饮帐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饮帐中,饮(于)帐中,“(于)帐中”是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在军帐中饮酒 2、左,乃陷大泽中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3、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 “于心”是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补充完整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 “(以)头千金,邑万户”为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 (二)定语后置句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 译: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3、汉骑追者数千人 (定语后置句) 译:追赶上来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三)被动句 1、所当者破 (被动句) 译: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 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译: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四)判断句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译: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五)固定结构 1、无以渡 “无以”,固定结构.由动词“无”加介词“以”构成,没有用来。
的办法 译:没法渡过去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表示反问.意思是:“为什么还要……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独不……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不……吗?” 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三、虚词 1.之 ⑴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 ⑵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这里指项羽 ⑶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 ⑷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2.乃:(1)副词,表事情相承接,译为“才”.平明,汉军乃觉之.(2)时间紧相衔接,可译为“就”左,乃陷大泽中.(3)仅仅,只.乃有二十八骑.(4)连词,表顺接.于是,便乃自刎而死.(5)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四、重点字词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慷慨 为情绪激昂. 2、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3、项王泣数行下:泣,眼泪 4、平明(平旦)天亮 5、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副词,竟、却 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购, 8、我为若德 德,恩惠、好处 五、通假字 1、骑皆伏曰 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 檥,通“舣”,使船靠岸。
5. 项羽之死第四段有哪些文言知识点最好罗列清楚一点只要地四段
我也是在别地方复制的 你自己整理一下吧 希望能帮到你
乌江自刎于是项王乃欲 东渡乌江。乌 江亭长舣(yǐ) 船待,谓项王 曰:“江东虽 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愿 大王急渡。今 独臣有船,汉 军至,无以 渡。”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舣船:使船靠岸。 虽:虽然。 地方:土地方圆(古今异义) 王:wàng,称王。 独:只。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项王笑曰:“天之亡 我,我何渡为!且籍 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 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 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zhǎng) 者。吾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尝一日行 千里,不忍杀之,以 赐公。” 乌江自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 “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 于询问原因或反诘。译为“为什 呢”“怎么呢”等。 王:使动词,使……为王。 独不……乎: 固定句式:难道不……吗? 独:难道,副词。 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之”。 乌江自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 王身亦被十(chuāng),顾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 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 被:遭受。 若:你。 顾:回头。 面: 面对;指 指:给……看。购:悬赏征求 。 邑:封城邑。 德:名词作动词,做好事。 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 而死。 三、写项羽自刎乌江。 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慷慨赠头 乌江自刎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 哪些性格特点? ?拒渡 ?赠马 ?赐头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视死如归 ?项 ?羽 ?其 ?人 ? ? 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面 对死亡,却毫无惧色。 寥寥数句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 临危之际,不是念念不忘自己在反秦战争中的功 绩,而是引咎自责。面临一线生机,不是含羞忍 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 ?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 的战场,扫荡秦军。又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不 起人民的时候,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 ? ? 项羽知耻而重义,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 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 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你怎样分析第四段中项羽说的两句 话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与船夫的对话可以看出项羽宁死不辱,自尊自 强,不喜欢别人可怜他而奉他为王,不逃避责 任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由此可见项羽视死如归,知耻重义的个性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 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 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 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 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 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 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 佳人。乌江岸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实至 情至性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 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 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1.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勇武豪爽、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2.首先肯定项羽是一个英雄,一个有缺点的悲剧英雄 3. 但是从不自察,轻信自负、不知自责自省、临死之前又了一句说「此天之亡我,非 战之罪也]
6. 文言历史知识——项羽之死
乌江自刎项羽在东城的战斗,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于是他想东渡乌江(乌江在今安徽南部和县乌江镇),乌江的亭长停船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方圆也有千里,百姓数十万,也足以称王。
现在仅臣有船,愿大王尽快渡江,若汉军追来,则无法走脱。”项羽听到这话,才知道西楚并没有失陷,巨大的内疚和对过去杀戮的忏悔之心,还有为了捍卫“霸王”的荣誉,他最终选择了战死沙场,而非过江,于是他说:“苍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要渡江呢?想当年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向西,今无一人生还,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而尊我为王,难道我就不觉得愧疚么?”想到此,他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长者,我骑这马五年了,所当无敌,曾一日行千里,我不忍杀它,现在赐给您”。
于是他命令骑兵全部下马以剑迎敌,最后仅项羽一人就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负伤十余处。这时,他看到汉军中有他过去的部下吕马童,就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故人么?”吕马童一看,马上对汉将王翳说:“这是项王!”项羽说:“听闻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首级,今日我便为你们做件好事吧!”于是项羽自刎而死,时年30岁。
项羽死后,王翳取了他的首级,其余汉军为了争夺项羽的遗体,自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五个汉将分了项羽的遗体,都被封侯。至此,汉王刘邦统一天下的脚步再也无人能够阻挡,而一代西楚霸王,也在此结束了他辉煌壮烈的一生! 望采纳。
项羽本纪的词类活用 RT
项羽本纪
、第一、二段中的字词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杀死全族)
梁以此奇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2)通假字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通“徭”)
3)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
4)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5)重点句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③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6)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力能扛鼎(举起)
2、第三段中的字词
1)活用词 :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状语后置)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
5)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破釜沉舟
3、第四段字词
1)活用词
①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②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2)重点实虚词
①时不利兮骓不逝 ②歌数阕 ③莫能仰视
3)重点句
①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饮于帐中 ③项王军壁(于)垓下
4)本段成语 四面楚歌
4、第五段字词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辟”通“避”)②骑皆伏曰 (“伏”通“服”)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5、梳理第六段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6、第七、八、九自然段的字词梳理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何兴之暴也 ⑤岂不谬哉
6)成语 自矜功伐
项羽本纪里的词语都有什么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杯羹之让】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后因以「杯羹之让」谓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不胜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才气过人】
才能与气魄超过一般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破釜沈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冲冠眦裂】
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锦衣行昼】
谓富贵须归故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弃书捐剑】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取而代之】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语本《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以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亡秦三户】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为典故。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彘肩斗酒】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后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作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观,不表示意见或态度
项羽本纪的重点字词
项羽本纪的重点字词有如下:
一、注音
(1)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2)鲰(鲰,zōu,卑微,浅陋)
(3)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4)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5)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6)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二、通假字
(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10)不者(“不”通“否”)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性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a、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b、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c、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d、道芷阳间行(取道)
e、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a、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b、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c、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d、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e、头发上指(向上)
(3)动词使动用法
a、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b、从百余骑(使……跟从)
(4)形容词用作动词
a、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扩展资料: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则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本纪
求《项羽本纪》的归纳
一、古今异义:
1、以故事得已
古:先例,旧例
今:真实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古:大江以西
今:省会名,江西省
3、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古:在此,在此时
今:承接连词
4、因置以为上将军
古:让……成为,把;为;当做,此意指任命为;
今:认为
5、非社稷之臣
古: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今:代表国家
6、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古:妻子和儿子;
今:指丈夫的配偶;爱人。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古:1、缘故(名词);2、表原因的虚词;3、用来,靠它来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非常:古:意外事故(名词)
今:很,大(副词)
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河之北,河之南;
今:省会名,即河北省,河南省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
今:鱼的肉
10、古之帝者地方千里
古:①当地的事;②土地方圆;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此外取②意)
今: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11、约为兄弟
古:有时单指兄或弟
今: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呼士兵为兄弟
1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古:歌伎,宫妃
今:美貌女子
13、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
于是:古:在此,这时候
于是:今:承接连词
慷概:古:意气激昂
慷概:今:大方,不吝啬
14、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古:侍卫人员
今: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15、鲁父兄乃降
古:有时单指兄
今: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
1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古:悬赏
今:购买
17、然羽非有尺寸
古:权柄,权势
今:一种单位(量词)
18、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古:治理或管理(国家)
今:①筹划并管理(企业等);②泛指计划和组织
二、活用: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杀死全族)
梁以此奇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
三、虚词: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时,可译为“只、仅仅”。)
四、句式: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判断句)
2、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3、封于项(被动句 于项封)
4、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前置宾语)
5、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6、彼可取而代也(被动句+省略句 可《被吾》取)
7、陈涉等起大泽中(状语后置+省略句 起《于》大泽中)
8、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判断句)
9、有名于楚(状语后置)
10、军彭城东(状语后置+省略句 《于》彭城)
11、未闻所在(省略句 闻《陈王》所在)
12、军胡陵(状语后置+省略句 军《于》胡陵)
13、陈胜败固当(状语后置)
14、今君起江东(状语后置+省略句 起《于》江东)
15、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状语后置+省略句 心《于》民间)
16、大破秦军于东阿(状语后置)
17、西破秦军濮阳东(状语后置)
18、大破之定陶(状语后置+省略句 之《于》定陶)
19、秦兵已破于定陶(状语后置+被动句 于定陶被破)
20、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状语后置+省略句 王《于》钜鹿)
21、破秦军必矣(状语后置)
22、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省略句 内《……》而)
23、及之齐(状语后置+省略句 之《于》齐)
24、使桓楚报命于怀王(状语后置)
25、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状语后置)?
26、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
27、诸侯皆属焉(省略句 属《于项羽》焉)
28、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省略句 军《于》原棘 军《于》漳南)
29、至关中不听(省略句 《秦吏卒》至)
30、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状语后置+省略句 人《于》新安城南)
31、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击《之》破)
3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固定句式 无所……无所……)
3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3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35、具告以事(状语后置)
36、孰与君少长(固定句式 孰与)
3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38、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状语后置)?
3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断句)?
40、得复见将军于此(状语后置)
41、籍何以生此(宾语前置)
42、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43、因击沛公于坐(状语后置)
4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
45、加彘肩上(状语后置+省略句 彘《于》肩上)
46、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47、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48、何辞为(固定句式 何……为)
4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5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5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52、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为+动词)
53、暴露于野三年(状语后置)
54、尝有德于项梁(状语后置)
55、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判断句)
56、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状语后置+省略句 之《于》江中)
57、陈馀迎故赵王歇于代(状语后置)
58、奈何弃之?(固定句式 奈何)
59、楚起于彭城(状语后置)
60、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状语后置+省略句 子《于》荥)
61、反国之王,难与守城(省略句 与《之》守)
62、乃止壁河内(省略句 止《于》壁)
63、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省略句 命《于》怀)
64、两人尝有德于项梁(状语后置)
65、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状语后置)
66、为之奈何(固定句式 奈何)
67、项王君壁垓下(状语后置+省略句 壁《于》垓下)
68、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 饮《于》帐中)
69、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固定句式 奈…何,奈…何)
70、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71、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被动句 所当者被破)
72、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被动句 被困于此)
7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固定句式)
74、乃分其骑以为四队(省略句 《项羽》乃)
75、乃谓其骑曰:“何如?”(宾语前置)
76、汉军至,无以渡(固定句式 无以)
7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何……为)
78、籍独不愧于心乎(固定句式+状语后置)
79、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 以《之》赐《于》公)
80、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判断句)
8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状语后置+省略句 头《以》千金)
82、起陇角之中(状语后置+省略句 起《于》陇)
83、身死东城(省略句 死《于》东)
五、通假: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通“徭”)
2、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伏”通“服”)
3、军彭城东,欲距项梁(“距”通“拒”)
4、已拔,皆阬之(“阬”通“坑”活埋,坑埋)
5、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倍”通“背”背叛)
6、自怀王入秦不反(“反”通“返”返回)
7、楚逢午之将皆争附君者(“逢”通“蜂”)
8、数使使趣齐兵(“趣”通“促”催促)
9、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说”通“悦”,欣赏)
10、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罢”通“疲”,疲惫)
1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被”通“披”,披着,穿着)
12、猛如虎,很如羊(“很”通“狠”,不听从,执拗)
13、将戮力而攻秦(“戮”通“翏力”,合力,并力)
14、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见”通“现”,现成的,原有的
15、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埽”通“扫”,尽)
16、皆沈船,破釜甑。(“沈”通“沉”,沉下)
17、今成能胜,高必疾妒吾功(“疾”通“嫉”,嫉妒)
18、愿将军孰计之(“孰”通“熟”,仔细的)
19、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从”通“纵”,指联合攻秦)
20、此孰与身伏鈇质(“鈇”通“斧”,斩人用的邢具)(“质”通“?”,斩人时所垫的砧板)
21、妻子为僇 (“僇”通“戮”)
22、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度”通“渡”,渡过,渡河)
23、诸将微闻其计(“微”通“ ”,窥探,探察)
24、毋内诸候(“内”通“纳”)
25、吾得兄事之(“事”通“侍”,侍奉)
2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2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30、诸候罢戏下,各就国(“戏”通“麾”,将帅的大旗)
31、以复赵王,请以国为反蔽(“反”通“返”,返回)
32、围汉王三币(“币”通“匝”,即环线一周)
33、详惊愕曰(“详”通“佯”,假装)
34、请为王诳楚为王(“诳”通“诓”)
35、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已”通“以”,以上)
36、直夜溃围南出(“直”通“值”,当,趁)
37、辟易数里(“辟”通“僻”)
38、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信服)
39、乘埶超陇亩之中(“埶”通“势”,权势,权柄)
40、尚不觉寐而不自责(“寐”通“悟”)
41、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给…看)
六、一词多义:
拔(bá)
①抽取,抽除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②攻下,攻克 已拔,皆坑之《史记•项羽本纪》
③拔动•改变 确乎其不可拔角了《周易•乾》
④突出,越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卒(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上》
持(chí)
①一只手从下托扶 左手据膝,右手持颐《庄子•渔父》
②掌握 悖乱不可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③控制,挟制 持吏长短《史记•酷吏列传》
④对之,对峙 楚汉久相持未决《吏记•高祖本记》
操(cāo)
①拿着,握在手中 大王何来操《史记•项羽本纪》
②品行,品德 有贤操《史记•张汤传》
③担任,从事 操童子业久不售《聊斋志异•促织》
惮(dàn)
①害怕,畏难 虽吴子子弟以已惮籍《史记•项羽本纪》
②通“瘅”,因劳成病 气申明前令,哀此瘅人《明史•李信圭传》
故(ɡù)
①缘固,原因 故姓项氏《项羽本纪》
②事,事情 讲中外之事《谭嗣同》
③旧,与新相对 新故异备《韩非子》
④老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⑤衰老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⑥副词,故意 广故数倍欲之,忿圭尉《陈涉世家》
穷(qiónɡ)
①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君子亦有穷乎《史记•孔子世家》
②困,处境艰难 穷来从我《史记•项羽本纪》
③尽,穷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鹊楼》
④追究到底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将(jiānɡ)
①扶助,扶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②拿,持 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
③带兵,领将 使公及恒楚将《项羽本纪》
④将领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矫(jiǎo)
①举抬 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②假传(命令) 乃渡江矫陈王命《史记•项羽本纪》
③强的样子 至死不变,强哉矫《礼记•中庸》
略(lüè)
①疆界 王与之武公之略《左传•庄公二十一东》
②侵略,掠夺 西略地至雍丘《史记•项羽本纪》
③简略,简单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答司马谏议书》
④丝毫 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乃(nǎi)
①代词:你,你的 无忘及之志《伶官传序》
②原来是 当立者及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就,于是 项梁及教项籍兵法《史记•项羽本纪》
④连词,于是,才 内食者鄙,未能远谋,及入见《曹刿论战》
⑤副词:竟,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佩(pèi)
①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②佩带,挂 佩其绶印《史记•项羽本纪》
趣(qù/qū)
①意向,意旨 览其旨趣《琴赋》
②乐趣,兴趣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③通“趋”,跑,疾走 趣义帝行《史记•项羽本纪》
期(qī)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②期望,要求 良剑期手断《吕氏春秋•察今》
③至,及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④约定 项羽及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史记•项羽本纪》
⑤副词:必定约定 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西门豹治邺》
若(ruò)
①人称代词:你,你的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
②像,如同 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竖(shù)
①直立 安都及令军士多伐松木,竖棚列营《核舟记》
②童仆,年轻仆人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之羊》
③对人的蔑称 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项羽本纪》
稍(shāo)
①指事物末端 烟生七窍,冰浸四稍《魔合罗》
②少许,略微 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③渐渐地,慢慢的 稍夺之权,范增大怒《史记•项羽本纪》
郤(xì)
①空隙 依乎天理,批大 《庄子•养生主》
②隔阂,嫌怨关系上裂痕 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③地名
④姓
幸(xìnɡ)
①宠爱 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史记•项羽本纪》
②幸运,幸福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③欢喜 妒人之能,喜人之失《骂尸虫文》
④希冀,期望 无其人而幸有其功《荀子•君道》
眴(xuàn)
①目动 梁眴籍日《项羽本纪》
②通“眩”眼睛昏花 臣常有颠 病《剧美新》
徇(xùn)
①巡行 广陵人吕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史记•项羽本纪》
②带兵改取地盘 当此之时,诸侯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史记•陈涉世家》
③示众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示众《史记•高君列传》
④形容词:敏捷,迅速 弱而能言,幼而徇养《史记•五帝本纪》
益(yì)
①富裕,富足 如此者,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②副词:更,更加 益轻秦,有骄色《史记•项羽本纪》
③副词:渐渐的 始皇帝益壮《史记•吕不韦列传》
以(yǐ)
①用,使用 大臣怨于不以《汉书•杜周传》
②认为,以为 臣以王之反宋矢也,为与此同类《墨子•公输》
③率领 宫之奇以足行《左传•僖公五年》
④原因 良也以也《与吴质书》
⑤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史记•孙子吴起传》
⑥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⑦介词:用 以是知其能《史记•项羽本纪》
倚(yǐ)
①斜靠着 或倚夷门而笑《解嘲》
②斜依靠,仪仗 我倚名族《史记•项羽本纪》
③偏斜 宫殿坦屋项《后汉书、杨震传》
④椅子 黄筠椅子十二只《暑中早起东•斋独坐》
纵(zònɡ)
①发放 莫敢纵兵《史记•项羽本纪》
②耸,向上引 将身一纵,轻跳入瀑布泉中《西游记》
③连词,即使,纵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垓下之围文言文重点字词
1. 文言文翻译:《垓下之围》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2. 垓下之围的词法,句法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籍独不愧于心乎 “
王:使动用法,拥我为王,
做了一个假设,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之情,这说明他心里装着江东父老,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这是他知耻重义,纯朴率真的表现.这更是他浩然之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独……乎:难道……吗 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羞愧之情.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句式,“还要……干什么 ““为什么……呢“,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不渡江的意志.
思考:为何不渡
①上天注定.“天之亡我“说明项羽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英雄霸业一去不复返.他不是不能渡江,渡江以后他可以活下来,但,认为没有了英雄霸业,那是苟活,他要堂堂正正地活,光明磊落地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
不能站着生,决不跪着死,,磊落,坦荡,不畏缩,不苟且.
②八千子弟战死疆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重情义,知羞耻.
(2)动作行为:
拒渡,赠马,献头
在这一场景中,项羽在生与死之间毅然选择了死,而且是笑对死亡,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不能堂堂正正地活,他宁愿悲壮地死,后世人对项羽不渡乌江不能理解,但这恰恰就是他英雄豪气的最后表现.
霸王别姬
(1)语言描写
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固定句式,表现项羽看到大事已去的无奈及与虞姬分别的痛苦.
:男儿有泪不轻谈,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坑降卒,灭秦族,杀义帝,不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下被围,四面楚声,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力拔……“的感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仁义多情的项羽,应了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
3. 垓下之围的拼音 解释、
ɡāi xià zhī wéi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4.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里面有哪些成语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 【杯羹之让】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后因以「杯羹之让」谓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搏牛之虻】 原意是说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
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 【不胜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
《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才气过人】 才能与气魄超过一般人。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破釜沈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冲冠眦裂】 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锦衣行昼】 谓富贵须归故里。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弃书捐剑】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取而代之】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以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亡秦三户】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后因以「亡秦三户」指不畏 *** ,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於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为典故。
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发出。
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 【彘肩斗酒】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后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作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观,不表示意见或态度。
5. 项羽垓下之围名词解释
1) 地方: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千里)2) 逝:奔驰 时不利兮骓不逝3) 岁: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4) 怜:同情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5) 被:遭受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6) 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
7) 壁:营垒;此处用作动词,即在。
.扎营。8) 四面皆楚歌:四面八方都响起用楚方言所唱的歌曲。
喻指楚人多已降汉。9) 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边。
10) 骓(zhuī):毛色黑白相间的马。这里是以毛色为马命名。
11) 慷概:悲愤激昂。12) 奈若何:将你怎么办。
若,你。13) 数阕(què):好几遍。
乐曲终止叫阕。14) 莫:没有人。
15) 骑(jì):名词,一人一马为一骑。16) 麾下:部下。
17) 直夜:当夜。直,介词,当……得时候。
18) 溃围:突破重围。19) 平明:天亮时。
20) 骑能属者:能跟从而来的骑兵。 属,随从。
21) 阴陵: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22) 田父:农夫23) 绐(dài):古同“诒”,欺骗、诈骗。
24) 东城: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25) 度(duó):揣测,估计。
26) 脱:脱身。27) 身:亲身参加。
28) 所当者:所遇到的敌方。29) 尝:曾。
30) 败北:战败,败走。31) 卒:最终。
32) 固:必,一定。33) 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34) 刈(yì):割,砍。35) 四向:向着四面。
36) 期:约定。37) 山东:山的东面。
38) 为三处:意谓分三处集合。39) 披靡:如草随风而倒,形容惊溃散乱的样子。
40) 赤泉:地名,在今河南淅川西。41) 赤泉侯: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封赤泉侯。
42) 瞋(chēn)目:瞪大眼睛。43) 叱(chì):大声呵斥。
44) 辟易:倒退。45) 伏:同“服”,心服。
46) 乌江:即今安徽和县东北之乌江浦。47) 亭长:乡官。
秦,汉时制度,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48) 舣(yǐ):移船靠岸。
49) 纵:即使。50) 王我:拥护我为王。
51) 长者:性情谨厚的人。52) 创:创伤。
53) 顾:回头看。54) 故人:旧相识。
吕马童系项羽旧部,后背楚投汉。55) 面之:面对着项王。
56) 指王翳:把项王指给王翳看。57) 吾为若德:我给你个好处。
58) 涅阳侯:同上面的中水侯、杜衍侯、赤泉侯、吴防侯,都是封号。涅阳,在今河南镇平南。
中水,在今河北献县西北。杜衍,在今河南南阳西南。
赤泉,见上。吴防,在今河南遂平。
59) 太史公:即太史令,司马迁自称。《史记》每篇传记文后均设“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以抒发他对传主一生行事、遭遇的总结性意见。
60) 周生:周先生,汉时儒者,名不详。61) 盖:表推测,“或许是”、“可能是”之意。
62) 重瞳子:旧说指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63) 苗裔:后代。
64) 暴:骤然,突然。65) 尺寸:尺寸之地,指极少的封地。
66) 陇亩:田野,指民间。67) 将:率领。
68) 五诸侯:齐、赵、汉、魏、燕五国。此处泛指楚以外的各路义军。
69) 政:政令。70) 不终:没取得较长远的好结果。
71) 背关怀楚:项羽之叔项梁起兵时,立楚王后代熊心为怀王,灭秦后项羽尊其为义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徙义帝往长沙郴县,并密令于途中杀之。
72) 难矣:意思是说,项羽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成大事,那就太困难了。73) 自矜:自夸,自负。
74) 攻伐:指武力征伐之功业。75) 私智:一己之能。
76) 师古:以古代成功立业的帝王之师。77) 经营:治理,整顿。
78) 过矣:实在是大错特错了。79) 引:援引,以。
..为理由。
倒装句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籍独不愧于心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被动句 以故汉追及之。然今卒困于此。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判断句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垓下之围 东渡乌江 介词后置 然今卒困于此 籍独不愧于心乎 宾语前置 我何渡为 定语后置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从”是中心词“壮士”的定语) 骑能属者百余人。(“能属”是中心词“骑”的定语) 汉骑追者数千人。
(“追”是中心词“骑”的定语) 通假字:1. 通假字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佩服2. 马童面之 面通“湎”,面向3.逝:通“驰”(chi) ,奔驰的意思,乃根据司马迁陕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
奔驰,项羽坐骑骓马日行千里,为项羽称霸数年立下汗马功劳,乃是马中极品。4.骓:通“追”意思速度极快,骓:愿意为毛色相间的青马,但本文中所包含的意思有两种,故通“追”,良马的速度快到极点。
这也是陕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的原因。实词虚词: 骑能属者百余人 项王乃引兵而东 未尝败北 期山东为三处 汉军皆披靡 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持短兵接战 固定格式:奈何 奈……何 何如 无以 何……为。
6. 【项羽之死的文言文知识点要详细的1.通假字2.古今异议3.一词多意4.重
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这是宾语前置句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 三、虚词:之 乎 等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常骑之 之为代词 指骓马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之为代词 指项羽然今卒困于此 于 在这里此天之亡我 之 为主谓之间不译非战之罪也 之为结构助词 的 四、重点字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为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7. 垓下之围的原文及翻译和课后题
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汉四年(前203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
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
刘邦听从。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