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张柬之80多岁为什么还要发动政变张柬之最后为什么会被流放呢
- 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
- 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他下场如何
- 美人制造张柬之最后结局是怎么死的被谁杀死的 历史原型
- 李显称帝后,并没有猜忌张柬之等人,可张柬之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 张柬之是复唐的功臣,但是为什么结局如此凄惨
- 张柬之是复唐功臣,为什么结局凄惨呢
- 80岁的张柬之在推翻武则天后,他的下场如何
- 曾经逼武则天下位,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后来的下场怎样
张柬之80多岁为什么还要发动政变张柬之最后为什么会被流放呢
张柬之与一些老唐的忠臣,如景惠、崔宣威、桓彦范和袁淑琴联合起来。与李显一起,张柬之决定先发制人。这就是神龙政变。张柬之带着大家冲进英仙宫。他在应仙宫的走廊上斩杀了张昌宗和他的两个兄弟,然后用武力包围了长生殿。
武则天死后,宣布退位,将皇位交给李显。这样一来,权力回到了李唐皇室手中。据推测,张柬之在这场政变中作为发起人,功劳自然是最突出的。此后,他就一直很成功。但谁也想不到,这并不是他的终点。李显继位后,张柬之果然被提拔为官,不仅被封为天官尚书,还被封为汉阳郡王,并封了500个五品,可以说是最美的风景。然而,在李显继位的第二年,吴国思虑再三,唯恐张柬之处于自己的劣势,于是联合魏国皇后在李显面前进谗言,张柬之等五人的命运也不妙。李显虽然当了皇帝,但他愚蠢无能,朝政掌握在他的妻子韦皇后和武则天手中。
这些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愿意看到张柬之等人如此威风扫地,所以一直在找事,希望能推翻几位。吴三桂等人开始列举无中生有的罪名,诽谤陷害,结果李显够狠,同时撤了他们的宰相。张柬之失势后,愿意回襄州休养,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可被放出来还不算完,在外地他还遭遇流放,这让年老的他十分郁闷,最终去世,享年82岁。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
后来的下场是给罢官了,外加流放,最后郁闷而亡了。
推翻武则天的起因
武则天早年是非常厉害,无论是国家军事政治还是经济,她都抓得很好,可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她就极度宠幸男宠和整天沉迷于享乐,基本上不理朝政,这样下去就很容易会出事,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祸乱宫闱就算了,他们还插手朝政,这下李唐和武家都知道他们的野心了。就想找机会除掉这两个男宠了。
神龙政变
张柬之看到好好的国家就这样给两个男宠毁了,就非常不甘心了,他想了一下,国家江山和个人的私利相比,肯定是国家比较重要了,他非常疼恨武则天晚年的荒诞举措和男宠把持朝政,所以他就发动起神龙政变。
就在武则天病重一个晚上,张柬之带着御林军以铲除奸佞小人为名,直接在武则天房间里杀了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了,武则天没有办法,就直接退位,从而李显上位了。张柬之也成为大唐命运重要的转变者了。
李显不相信张柬之
武则天退位后,在李显面前上了眼药,告诉他就算他没有发动政变,皇帝的位置也是传给他的,希望他不要听信了小人的话了,从而李显怀疑张柬之的用意了。加上武三思诬陷张柬之,说张柬之弹劾韦后乱政,张柬之有口说不清,就这样给罢官了,回到家乡之后,又因为得罪朝中权贵被流放至岭南,最后郁闷到挂了。
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他下场如何
#古史传奇#因为“神探狄仁杰”的热映,我们记住了梁冠华扮演的狄仁杰,就像王刚扮演的和珅一样,狄仁杰的形象深刻的定格了,似乎狄阁老无所不能,在狄仁杰神乎其技的表现下,掩盖了那个时代其他人的光辉。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改变了 历史 进程的人,一个人在古稀之年,发动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还权于李唐的首功之人:张柬之。
张柬之被武则天信用,确实得到了狄仁杰的帮助。当时武则天想寻找一个宰相之才,便问狄仁杰道:“你看天下还有没有可以重用的能人呢?”狄仁杰回答:“如果只是做一般的工作,执行您的命令写出合乎要求的诏令,现在的两位宰相的能力就已经足够了!但是这些儒生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并不是什么治世之才,您是需要可以和您一起治理天下的大才,是吗?”武则天笑了笑,说道:“还是你这个老东西了解朕的想法,我就是这个意思。”
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尽管年龄很大了,但却是宰相的材料,如果任用他做宰相,他必定能够鞠躬尽瘁,为国家做很多贡献。”武则天随后调任张柬之为洛州司马,但没有直接任命为宰相,毕竟宰相执掌天下权柄,这个人员就算是狄仁杰推荐的,也要慎之又慎,大权旁落在不可信之人手里可是十分危险的。
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给自己推荐人才,狄仁杰说:“臣已经把张柬之推荐给您了,但您并没有重用他呀!”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我已经把他迁到洛阳,并让他做洛州司马了!”狄仁杰说:“我推荐张柬之可不是来做司马的,而是要做宰相,你只让他做洛州司马,这明显是大材小用,并且不相信微臣。”武则天只好继续提拔张柬之,让他做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进一步考察其能力和品行。
不仅狄仁杰,当时的宰相姚崇也对张柬之很看重。武则天让姚崇推荐宰相之才,姚崇也推荐了张柬之,他对武则天说:“张柬之这个人沉稳有谋,能够决断大事,但人年龄很大了,如果用就赶紧使用!”武则天立刻召见了张柬之,加封他的官职。
武则天病中,朝中大事落到了她的两个面首张氏弟兄的手里,这两个人不仅无能而且贪婪,张柬之感觉恢复李唐的机会来了,于是开始联络了五个人,准备适时发动政变。
李多祚是个关键人物,他是右羽林卫大将军,掌管羽林军,他的态度至关重要。张柬之主动找到李多祚做工作,他对李多祚说:“将军今天的富贵,到底是谁给予的呢?”李多祚热泪盈眶,哽咽的说:“是唐高宗李治给的机会!”张柬之说:“如今张氏弟兄霍乱朝纲,准备危及唐高宗的两个儿子的性命,这个危急时刻,您不考虑报效唐高宗对您的恩情吗?”李多祚说:“这是国家大义,我不敢因为自己,和担心家人的安危而忘记大义。”于是张柬之和李多祚一起对天盟誓,发誓报效唐高宗,对张氏弟兄采取行动,挽救李唐天下。
劝服大将军李多祚,诛杀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传位于唐中宗李显,从中串联的主谋就是张柬之。因此李显继位后,把张柬之加封了官职,最后进封为汉阳郡王,可谓达到了为官的极致。
但是张柬之的结局却并不好,至少不能算是得到了善终,因为武三思在李显面前诬陷张柬之等五人说韦后的坏话,李显这个出了名的怕老婆,便免去了张柬之等五人的官职,而这五个人都是神龙政变的主要发起人。张柬之被贬到了襄州,做襄州刺史,还让张柬之的儿子和他一起赴任,说是赴任但是和流放差不多。
不久因为武三思的缘故,张柬之又被贬为新州司马,张柬之已经八十多岁了,从襄州又来到了新州,连番旅途颠簸,加上政治上的失意,让张柬之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了,忧虑和气愤让他在新州去世,一代名臣陨落。张柬之功劳太大,对于李显死拥立之功,但对于武三思来讲,却是最大的敌人,毕竟没有“神龙政变”,武三思也是储君的人选。同样,对于韦后和安乐公主而言,张柬之也是巨大的障碍,因为她们想学武则天做女皇,她们不在乎唐中宗李显,因为在她们眼里,李显只是个无能之辈,但忌惮张柬之等人却是手握实权的李唐忠臣。
没有张柬之发动的“神龙政变”,大唐的天下或许会随着武则天的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这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成为了挽救大唐危局的能臣,联络四方势力,促成太子李显夺权,劝说李多祚反水,逼迫武则天退位,无处不体现了其胆识和智慧!
一个人的 历史 ,一家之言。
美人制造张柬之最后结局是怎么死的被谁杀死的 历史原型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不久,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
李显称帝后,并没有猜忌张柬之等人,可张柬之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李显在称帝之后并没有猜忌张柬之等人,但是张柬之他们的结局依然是十分惨的,这就是在于张柬之他们五人当年将武则天赶下了台,重新拥立李显上台成为了皇帝后,武家一脉对于张柬之他们是十分的痛恨的,但是张柬之却没有对武家重视起来。
因此武家以武三思为代表的很多人是一直注重于打击张柬之这几个人的。其实张柬之他们5个人当初是有着机会去避免被武三思所打击的。当年在韦后将武三思带入朝廷当中的时候,张柬之他们就应该联合起来阻止武三思进入朝廷。
并且在武三思后来把张柬之等人的权力架空之时,张柬之他们也应该拒绝将自己的权力交出去。而且张柬之他们应该之前就将韦后拉拢过来,因为他们明明知道李显这个人是对于韦后是听之任之、百依百顺的,但是他们却仍然选择了和韦后去对抗,这就使得韦后被他们推到了武三思的那一方去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张柬之他不想做,主要还是因为张柬之他太老了。当年张柬之在神龙事变发生之后,他已经80多岁了,他的年龄已经到了无法自己去做事情的时候了。并且除了他之外的其他4个人又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这就使得武三思有了机会去架空他们。要说为什么张柬之会最终落得这么一个结果,我觉得这也只能说是张柬之生不逢时吧。如果当年神龙政变的时候,张柬之年轻个十几二十岁,那么事情的结局就会截然不同的了。
张柬之是复唐的功臣,但是为什么结局如此凄惨
因为复唐之后的唐朝政权并不是掌握在身为李唐子弟的唐中宗手中,而是被外戚韦氏一族所掌控。当时深受韦后重用的武三思借机陷害张柬之,从而导致张柬之丧失权势,最后心怀忧愤而死。张柬之属于大器晚成型,早年时期却颇具才名却始终为得到重用,后来直到六十多岁才开始逐渐得到重用与提升。
武则天称帝之后曾多次询问朝臣有无可用之才,被先后问过两次的狄仁杰所举荐之人就是张柬之。在狄仁杰的第一次举荐下张柬之被提拔为洛州司马,而狄仁杰的第二次举荐则让张柬之升任为司刑少卿。除了狄仁杰之外,当时姚崇也曾在武则天问询宰相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张柬之。也正是因为姚崇的这次推荐,已经老大不小的张柬之才得以被授予宰相之位。
武则天在位晚期其行事作风日渐奢靡,此外她还十分宠信张易之等宠臣,弊政因此逐渐产生。因为这方面原因,张柬之在武则天重病之后联合其他朝臣发动政变。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李唐政权成功拨乱反正,皇位重新回到李唐子弟手中。但是唐中宗在继位之后却一再放任后宫干政,身为皇后的韦氏仗着君宠大肆任用韦氏一族,外戚势力因此迅速壮大。除此之外,武三思则仗着韦皇后的器重多番排挤张柬之,最后张柬之被诬陷恶意抹黑韦后。
被谎言蒙蔽的唐中宗因此下诏撤销张柬之的宰相之位,之后张柬之便请求告老还乡。唐中宗见状便又将张柬之任命为其家乡的刺史,在任期间张柬之虽然执法严明,但是后来却还是无故遭到了流放。遭遇此番变故的张柬之既为自己的境遇感到愤慨,同时也为李唐江山感到忧愁,最后他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郁郁而终。
张柬之是复唐功臣,为什么结局凄惨呢
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复位,立有不世之功。然而令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对李唐的一片忠心,换来的竟是灭顶之灾。
一、张柬之与神龙政变
(1)张柬之(625~706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进士出身,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689年),被召入京,时年七十余,擢受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杵 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武则天晚年,由狄仁杰推荐,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神龙元年(705年)发动政变,拥唐中宗复位,迫武则天退位。以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旋改郡王。不久,为武三思排挤,贬为新洲司马,愤懑而死。
史上评价张柬之亦是一时良相。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 都是一时人选”。
(2)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得不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到698年,才决定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号,封为相王。
武则天晚年放纵武氏亲族集团。侄儿梁王武三思把持朝政,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勾结,把朝政搞得混浊不堪。(赵文博《中国通史》)
二张乱政,气焰熏天 ,仗着女皇的宠信,毫无顾忌,肆意妄为。更为糟糕的是武则天已是沉疴在身,卧床不起。文武百官、诸王公主甚至太子李显都很难见到。只有两大宠臣二张兄弟在其身边侍奉汤药。如果武则天一旦不豫,遗诏只有二张兄弟看到。届时二张兄弟如心生异志,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时二张居中用事,暗蓄异谋。
于是张柬之等决定采取非常手段,趁着武则天病重,对朝政控制放松之际,发动武装政变,除掉二张兄弟, 拥立太子李显掌握实际权利。在张柬之出面组织联络下,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族成员的加入,不仅使这次政变更具合法性和正当性,亦加强了政变集团的实力。
(赵文博《中国通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中台御史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五人合谋 ,诛灭二张 ,逼武则天交出政权,让中宗复位。
当日五人联合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五百余名羽林军杀人宫中。遂诛杀二张,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没有精力和实力与蓄谋已久的政变集团对抗,她接受了这个事实。
大臣张柬之等人拥李显复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死。谥则天皇后。
二、灭顶之灾
(1)武韦结盟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本人刚退下舞台,唐中宗、韦皇后又重演唐高宗、武皇后的故事。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懦,韦皇后只有暴行,并无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昏懦加昏暴,演来形式颇相似,结果却完全不同。
80岁的张柬之在推翻武则天后,他的下场如何
别人是少有所成,而张柬之却是老有所成。张柬之六十四岁才以贤良科第一名的身份正式步入仕途,官居监察御史。但在七十余岁时,张柬之才在狄仁杰的举荐下正式发迹,自此是一步登天,直至官居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凤阁侍郎,成为一国宰相,位居人臣之上。之后,狄仁杰去世后,张柬之更是成为保唐党的首领,成为忠于唐室官员的领袖,地位是无比崇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狄仁杰去世的第五年,乘着武则天身体有恙,朝中之事无法自理时,身为保皇党领袖的张柬之,自觉时机已到,大唐复兴就在此时,遂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将军薛思行、崔玄暐、桓彦范等朝中重臣,率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起兵造反,后武则天被逼退位,还政于太子李显。
此后,在张柬之等忠唐重臣的支持下,李显登基称帝,是为唐中宗。如此,拥有再造大唐之功的张柬之,其身份和地位更是步入鼎盛,李显为感激他的拥立之功,论功封他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给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自此张柬之可谓是走向人生巅峰。
张柬之
但是,在张柬之步入人生巅峰时,一场巨变也同时在向他袭来。神龙元年,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时,虽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但对属武则天的势力并未斩草除根,如武三思等武姓族人,张柬之并未将其灭杀。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正因张柬之没有对武姓族人赶尽杀绝,最终让自己的命运走向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当然,张柬之并非不想诛杀武姓一族,当时洛州长史薛季昶就曾对他们说过:“二凶虽诛,吕产、吕禄犹在”,提醒他们趁现在还握有重兵,对诸武斩草除根,若去草不除根,终会伤及自身,注定会成为一个祸害。而当时,敬晖等人也赞同诛杀武氏,“易之已诛,薛季昶请收诸武,晖亦苦谏,(张柬之)不从”,可敬晖等人的赞同,并未让张柬之“回心转意”。
张柬之剧照
那张柬之为何不同意这般做呢?究其原因在于张柬之对唐皇室实在是太忠心了,他永远都是在替唐皇室考虑。他之所以拒绝敬晖等人的建议,是因为他想给初即位的中宗李显一个立威的机会,新帝初即位,总得做一件让人惧怕的事情,只有这样百官才会信服,才会臣服。而在当时,对于李显来说,最好的立威方式,无疑就是诛杀武氏一族。简单的说,张柬之并非是不想杀武氏一族,只是他想留个李显,让李显有个立威的机会。
只是,让张柬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显并非英主,而是一个庸主,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庸人,若不是他是太宗嫡系子孙,而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话,他恐怕就是一个无用之人,只能是混吃等死。因此,张柬之这般好意,李显并未领情。如此,因李显的无能,武氏一族并未被诛杀,而是继续存活着,甚至如武三思等嫡系武氏依然还是在朝中担任重职。
武则天与张柬之
因此,随着武三思等武氏一族及党羽继续在朝为官,张柬之的命运其实也就可以知道了。试问,对于推翻武氏统治的罪魁祸首张柬之,武三思等人岂能放过他呢?对他,武三思肯定是咬牙切齿,必除之而后快的。
事实上,最后的发展也的确如此。706年,张柬之先是被武三思以诬陷韦后为由,被李显废去宰相职务,贬为襄州刺史。而后,他又被武三思陷害,流放到泷州,不久即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只得说张柬之的命运会如此悲惨,究其原因还在于他太忠心,太替唐朝皇室考虑了,如果他当时绝情点,独断专行点,将武氏一族诛杀,他的命运也不会如后来那般悲惨。
曾经逼武则天下位,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后来的下场怎样
张柬之是唐朝著名的元老之一,他在宰相狄仁杰的推荐下,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可就在张柬之晚年期间,他不惜一切代价,联合崔玄暐、桓彦范、敬晖等人一起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让位给李显。张柬之为何要这么对待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武则天呢?他发动的这场政变成功后,他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张柬之发动的这场政变,在历史上,这场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这场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以及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人,计划拥立李显复位,他们以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谋反为借口,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随即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这场政变以唐中宗李显成功复位胜利而结束。
其次,我们来分析,政变结束后,这几位拥立有功的大臣。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伴君如伴虎,这些人能推翻武则天就能推翻李显。所以,李显先下手为强,他首先封他们为郡王,后又剥夺他们的权利。不得不说这一招的狠毒。
再次,张柬之这五个人被夺权也不完全是因为李显忌惮他们,在李显复位后,武则天的侄子们,并没有受到影响,不久后,张柬之等人在武三思的排挤下,武三思以他们诬陷韦后为由,让唐中宗处理他们,于是唐中宗便下诏,同时免去了他们的宰相职务。在被罢黜后,张柬之回襄州养病,不久后,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