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之驴朗读 怎么读 文言文

黔之驴文言文怎么读?黔之驴的翻译和其中的道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1 06:11:45 浏览9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黔之驴文言文怎么读

1. 求文言文《黔之驴》的部分字词翻译

原文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

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

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

益(15)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

虎因喜,计之(24)曰:“技止此耳(25)!”因跳踉(26)大㘎(27),断其喉,尽其肉,乃(28)去(29)。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词句注释 1,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有删节。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

柳宗 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xiè,今陕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

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以,认为。

为,作为。神,神奇的东西。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它。

稍:渐渐。 9,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莫相知: 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

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样子。 11,大骇:非常害怕。

12,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走。

13,以为且噬己也。 且:将要。

噬:咬。 14,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 往来:来来往往。

视;观察。 15,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16,习:同“悉”熟悉。 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16,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搏:击,扑 17,近:(1)稍出近之。

近: 接近。 (2)稍近,益狎。

近:走进,靠近。 18,益:逐渐。

19,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0,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

荡,碰撞。倚,靠近。

冲,冲击,冲撞。冒,顶撞。

21,驴不胜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

22,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3,计之:盘算着这件事情。

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24,技止此耳:技:本领 止:只,仅。

此:如此 耳:罢了 25,跳踉(liáng):跳跃。 26,㘎(hǎn):同“吼”,怒吼。

27,乃:才。 28,去:离开。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一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到黔这个地区。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觉得驴)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做神,躲在树林里偷看它。老虎小心谨慎地渐渐靠近驴,但是仍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

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始终不敢和驴搏击。(虎)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对驴)进行碰撞、倚靠、冲撞、冒犯。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盘算驴生气只能踢这件事,心想:“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

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

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生动描写虎认识驴的经过,推动情节发展。)

寓意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

2. 黔之驴文言文怎样理解

马上发过来哦,字数限制。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

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大叫起来,老虎吓了一大跳,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

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渐渐听惯了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它的本事不过如此。

然后就把驴子吃掉了。

3. 黔之驴(文言文版)续写

一、文章内容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二、文学常识 1、《黔之驴》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很多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三、语音 慭慭(yìn )然 虎大骇(hài ) 噬(shì) 荡倚(yǐ)冲冒 跳踉(liáng )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有的现在虽然还用,但意思跟原先不同;有的现在仍大体保存了原来的意思。看看下列词各属于哪种情况? 稍 鸣 怒 因 喜 跳踉 乃 去 第一种情况:跳踉 第二种情况:乃 稍 因 去 第三种情况: 鸣 怒 喜 六、词类活用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2、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稍近益狎 近:靠近,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4、尽其肉 尽:吃尽,吃完,副词作动词 七、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2、然 A.慭慭然 ,莫相知。

(。……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而,但) 3、之 A.黔之驴 (的,结构助词) B. 虎见之 (它,代词,代驴)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而 2、至则无可用 则:却 3、稍出近之 稍:渐渐 4、以为且噬已也 且:将 噬:咬 5、觉无异能者 者:似的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十一、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蔽林间窥之 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2、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不少于两点,多写一点加一分) 提示: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2、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词)。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3、本文的寓意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4、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蔽 窥 稍 5、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及行为动作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可分为六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十四、开放性试题 1、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2、写出含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大喜功 (2)虎大骇 骇人听闻 (3)益习其声 习以为常 (4)荡倚冲冒 倚马可待 3、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4. 求黔之驴得所有字读音

黔(qián)无(wú)驴(lǘ),有(yǒu)好事(hǎoshì)者(zhě)船(chuán)载(zǎi)以(yǐ)入(rù)。

至(zhì)则(zé)无(wú)可用(kěyòng)。放(fàng)之(zhī)山下(shānxià)。

虎(hǔ)见(jiàn)之(zhī),庞然大物(pángrándàwù)也(yě),以为(yǐwéi)神(shén),蔽(bì)林(lín)间(jiān)窥(kuī)之(zhī)。 稍(shāo)出(chū)近(jìn)之(zhī),然(rán),莫(mò)相(xiāng)知(zhī)。

他(tā)日(rì),驴(lǘ)一(yī)鸣(míng),虎(hǔ)大(dà)骇(hài),远(yuǎn)遁(dùn),以(yǐ)为(wéi)且(qiě)噬(shì)己(jǐ)也(yě),甚(shèn)恐(kǒng)。 然(rán)往(wǎng)来(lái)视(shì)之(zhī),觉(jiào)无(wú)异(yì)能(néng)者(zhě);益(yì)习(xí)其(qí)声(shēng),又(yòu)近(jìn)出(chū)前(qián)后(hòu),终(zhōng)不(bù)敢(gǎn)搏(bó)。

稍(shāo)近(jìn),益(yì)狎(xiá),荡(dàng)倚(yǐ)冲(chōng)冒(mào)。驴(lǘ)不(bú)胜(shèng)怒(nù),蹄(tí)之(zhī)。

虎(hǔ)因(yīn)喜(xǐ),计(jì)之(zhī)曰(yuē):“技(jì)止(zhǐ)此(cǐ)耳(ěr)!”因(yīn)跳(tiào)踉(liàng)大(dà)阚(kàn),断(duàn)其(qí)喉(hóu),尽(jìn)其(qí)肉(ròu);乃(nǎi)去(qù)。

5. 文言文黔之驴中胜的意思

这个字读 sheng(生)。

意思:忍住,禁受住。

高处不胜寒的胜,也是这意思。

这是全文翻译: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一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到黔这个地区。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见了驴,(觉得驴)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做神,躲在树林里偷看它。老虎小心谨慎地渐渐靠近驴,但是仍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逃到远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始终不敢和驴搏击。(虎)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随便,碰撞它、靠近它、冲撞它、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感到欣喜,盘算驴生了气只能踢这件事,心想:“(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6. 黔之驴(文言文版)续写

一、文章内容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二、文学常识 1、《黔之驴》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很多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三、语音 慭慭(yìn )然 虎大骇(hài ) 噬(shì) 荡倚(yǐ)冲冒 跳踉(liáng )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有的现在虽然还用,但意思跟原先不同;有的现在仍大体保存了原来的意思。看看下列词各属于哪种情况? 稍 鸣 怒 因 喜 跳踉 乃 去 第一种情况:跳踉 第二种情况:乃 稍 因 去 第三种情况: 鸣 怒 喜 六、词类活用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2、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稍近益狎 近:靠近,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4、尽其肉 尽:吃尽,吃完,副词作动词 七、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2、然 A.慭慭然 ,莫相知。

(。……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然而,但) 3、之 A.黔之驴 (的,结构助词) B. 虎见之 (它,代词,代驴) 八、重点词语解释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而 2、至则无可用 则:却 3、稍出近之 稍:渐渐 4、以为且噬已也 且:将 噬:咬 5、觉无异能者 者:似的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十一、理解性默写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蔽林间窥之 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2、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不少于两点,多写一点加一分) 提示: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2、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词)。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3、本文的寓意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4、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蔽 窥 稍 5、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及行为动作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可分为六个层次。

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十四、开放性试题 1、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2、写出含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大喜功 (2)虎大骇 骇人听闻 (3)益习其声 习以为常 (4)荡倚冲冒 倚马可待 3、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7. 文言文《黔与驴》的阅读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豪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黔之驴的翻译和其中的道理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神,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子要咬自己,十分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老虎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子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感到)欣喜,盘算此事,心想道:“(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文言文句式整齐按什么划分节奏

  文言文句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
  1、按语法分,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2、按句子的意义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
  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此句在文中之意是:(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朗读时应在“舌一吐”后停顿,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不能停在“而二虫”后,即“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好停顿
  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普/性深沉有岸谷。(《赵普》)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例: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例: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例: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8)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五、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
  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例: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
  2.介宾短语。例: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
  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