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四诊法的脉经记载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由晋代医学家王叔和于西晋初年(266)至武帝太康三年(282)间撰成。
王叔和的《脉经》是对3世纪以前脉学的系统总结,共10卷,摘录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论说,对脉理、脉法进行阐述、分析,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象、指下感觉等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指出了一些相似脉象的区别,分8组进行了排列比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部脉主心与小肠、关部脉主肝与胆,右手寸部脉主肺与大肠、关部脉主脾与胃,两手尺部主肾与膀胱等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明代李时珍所撰的《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别为:浮 脉、沉 脉 、迟脉 、数脉、滑脉、涩脉 、虚脉 、 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 缓脉、芤脉 、弦脉 、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 、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
最早的中医书籍是什么皇帝内经作者是谁奇经八脉考是谁的著作我做什么工作奇经指的
现存最早的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 奇经八脉考--李时珍 我不知道你做什么工作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 奇经八脉考
、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中医博大精深,身体的七经八脉是怎么发现的呢
靠的是传承,并且还在不断失传。中医讲究五行和阴阳,这些东西说实话我们??人都不了解,甚至不理解,都是越活越迷糊,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类诞生后,或者进化成真正的人的漫长的时间里,包括历史学里讲的旧、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时代等,难道他们就不会生病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用现在的知识很难解释,这说明它不属于我们现代人。看来只能理解它是来自于上古时代了。
古人生活原始,但他们的第六感官却异常强大,而且智商很高,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以为古人智商低下。我们今天的智商是打折扣的,我们的知见是历史智慧的积累。或者在皮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变化等情况。如《灵枢·背腧》篇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就是说内脏有病按压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后病痛会随即缓解。
有人认为是天生异禀的真人有第三只眼睛(两眉之间的眉心处,松果体,被认为是人类第三只眼睛的所在地)。这第三只眼睛能看到凡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他们就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和经络。如很疼或很酸,反复按摩很舒服。为了增加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同时发明了艾灸和针灸等等。中医就是一们实践的学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络穴位的治病原理,有待现代医学研究去探索。
但自从认识了李宝兰老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因为她能感知到经络的走向!我来上个图,这是她老人家感知到的然后画出来给我的,我来提供一条经络给大伙看看,给喜欢经络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但是只能贡献一张,因为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
奇经八脉考的现代意义
简单说,这是中国佛教、道教和中医学的共同交汇点。宗教修行中有依此修行的法门,学习好中医,经络学是基础。而这个人体的奇经八脉,通过现代的西医解剖学是找不到的。古时候的中医和现代的为数不多的中医名家,可以
“眼见”这些经络的运行;对于达不到此等能力的中医大夫来说,记下前人留下的图谱和经验是最重要的。
奇经八脉考的介绍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