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崛起西夏 西夏

仅仅是党项的强大,才让西夏顺利的崛起的吗?刀尖上跳舞的西夏:金国崛起压力下三叛其主,脚踏四条船转危为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0 19:58:28 浏览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仅仅是党项的强大,才让西夏顺利的崛起的吗

西夏,一个神秘的王朝,曾是宋朝小弟,却悄然崛起,先后与宋、辽、金并立,享国一百八十九年,历经十帝,当宋朝遭遇靖康之耻,辽被所灭后,西夏仍然矗立不倒,足见它的顽强。说起这个神秘王朝的崛起,很多人将首功记在李元昊头上,但实际上李继迁的艰苦创业、李德明的韬光养晦才真正奠定了西夏崛起的基础。小小的党项为何能在宋辽两个大国夹缝间悄然崛起?深入分析西夏崛起的过程就可以发现,真正让西夏崛起的不只是党项自身的强大,更是宋朝堪称灾难级的战略失误。

西夏的崛起之路(示意图)

前独立时代:诚意臣服,赵匡胤的刻意笼络

党项是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古羌族历史十分悠久,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河、湟水、洮河上游以及西南的岷江上游一带。古羌族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游牧部落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的“五胡”,就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十六国中的前秦、后秦都是古羌人建立的政权。隋唐时期,党项羌是羌族中最强大的部落,下面又有八个著名部落,被称为党项八部,以拓拔氏最为强盛。

唐朝强大时,党项各部先后依附唐朝,他们的酋长接受唐朝的官职,仍定居在西北。安史之乱后,唐朝担心党项威胁自己,其中拓跋部中的一部分被安置在陕西银州、夏州一带,他们的首领拓跋思恭曾帮助镇压黄巢起义,被唐朝赐姓李,封“夏国公”,官至“定难军节度使”,拥有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但他们对历代中原政权都很恭敬,彼此相安无事。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对地方藩镇采取安抚政策,给时任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加官进爵,还亲自监督打造了一条玉带赐给身宽体胖的李彝兴,李彝兴很识趣,表示效忠宋朝,出兵帮忙攻打北汉。公元967年,李彝兴死后,赵匡胤辍朝三日,赠其为太师,追封夏王,准许他的儿子李克睿嗣位为节度使,所以赵匡胤在位期间,西北边境一直比较稳定,定难军沿袭了晚唐五代的半割据状态。

赵匡胤对李彝兴的策略分析:

党项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世代定居西北,具有强烈的乡土观念,即便唐朝最为强大时,也没有使用对付突厥的手段,试图以武力征服党项,而是“以胡制胡”,采用笼络手段,让他们实行“区域自治”。赵匡胤即位之初,为了确保稳定,对全国各地的老牌节度使以笼络为主,一切维持现状。定难军节度使盘踞西北近百年,根深蒂固,势力不可小觑,如果强行削藩,很可能会激化矛盾,逼迫其反叛,对他们加以笼络,反而有助于局面稳定。因此,即便赵匡胤后来采纳赵普的“三大纲领”,大力削弱国内藩镇,也没有对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动手,仍以笼络为主,“许之世袭”。

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务实有效的,党项维持了对中原政权的一贯忠诚,多次出兵帮助宋朝抵御或攻打北汉,稳定了宋朝西北边境,减轻了宋朝的国防压力,为集中发动统一战争营造了良好环境。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李继迁时代:艰苦创业,赵光义的摇摆不定,宋真宗的致命失误

1、天赐良机:赵光义收河西五州,李继迁成漏网之鱼

由于赵匡胤的安抚笼络政策,党项人一直很乖很听话。赵光义即位之初,党项还没问题,他亲征北汉时,时任定难军节度使李继筠派兵助攻,但李继筠死后,他的弟弟李继捧嗣位,事情开始起变化。李继捧嗣位时只有18岁,年纪太轻压不住阵,解决不了内部矛盾,竟在一气之下率族人入京,自愿献出五州之地,留在宋朝做官,赵光义毫不犹豫地答应,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西北割据问题。

或许老天爷觉得赵光义太顺利了,又给他留了一个尾巴——漏网之鱼李继迁。

李继迁是李继捧的族弟,他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为人豪勇强横,难以驯服,他不愿归附宋朝,便偷偷跑出去,打着夺回故土的旗号,纠结了一帮党项人跟宋朝打游击战,赵光义想让李继迁屈服入朝,对他软硬兼施,又打又拉,但李继迁是个铁杆顽固派,非但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变本加厉,不停地侵扰宋朝河西诸州,搞得西北边境没有宁日。赵光义十分恼火,派出田钦祚、袁继忠率军进讨。

一开始,李继迁势单力薄,每每交战都被宋军打的很惨,甚至老妈和老婆都被宋军俘虏,家当赔了个底朝天,但李继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愈挫愈勇,顽强不屈的精神得到野利氏等党项豪族支持,宋军虽然屡次击败李继迁,却始终无法将之彻底消灭,反而是李继迁用诈降之计,在雍熙二年(985年)诱杀宋将曹光实,趁机袭据银州,取得了对宋朝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2、永无宁日:李继迁频繁侵扰,赵光义摇摆不定

宋将田仁朗深知李继迁的狡猾,他建议赵光义招抚李继迁将其控制或者悬赏当地部落酋长,利用他们捉拿李继迁,但宋朝兵多将广,赵光义不想用招抚之计,而是直接派王侁率军出击,在浊轮川之战中再度击溃李继迁,趁机收复了银州,可仍然没能抓获李继迁本人。李继迁觉得靠自己打不过宋朝,便依附辽国,继续骚扰宋境,简直就是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让赵光义深感头疼,不得已之下,他只得改变策略,重新任命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想利用李继捧笼络和压制李继迁。

但李继捧根本不是李继迁的对手,淳化二年(991年),李继迁再度出兵占领银州、绥州。此后几年间,李继迁充分发挥自己的流氓无赖本色,一边同时接受宋朝和辽国册封,一边不停地出兵骚扰宋朝,把宋朝玩的溜溜转,甚至策反了李继捧,势力越来越壮大,宋朝竟然无计可施。

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设伏袭击宋军辎重部队,截获军粮40万石,又发兵围困灵州,要求宋朝释放他的首席高参张浦,惹得赵光义大为恼怒,派出五路大军讨伐。宋军五路进讨,在乌白池一带重创李继迁。李继迁见势不好,继续耍无赖,第N次上表归宋,赵光义第N次上了李继迁的当,授予他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自此直到赵光义驾崩,李继迁老实了一段时间,没再有大的动作。

李继迁对宋朝边境的侵扰路线

赵光义对李继迁的策略分析:

李继捧入朝是出于党项内部矛盾,并非宋朝刻意引诱煽动。在这种“天赐良机”之下, 赵光义接纳李继捧归附,取得五州之地,解决西北藩镇割据问题,本来无可厚非,唯一缺憾在于李继迁成了漏网之鱼。一开始,宋朝上下没人把李继迁当回事,李继迁来骚扰,宋朝就出兵攻打,也能击败他,但李继迁十分狡猾,每次落败都能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逃出生天,宋军不熟悉西北地势,屡次进讨都无功而返。

这种情况下,宋朝有三种选择。一是招抚李继迁,二是利用当地部落牵制李继迁;三是继续直接出兵打击李继迁。如果赵光义仍然坚持强硬态度,坚决打击李继迁,以李继迁当时的实力,只能打打游击战,既攻克不了宋军城池,也消灭不了宋军有生力量,更无从壮大实力,但赵光义眼见讨伐无功,便听从赵普建议,改用笼络政策,却反被李继迁将计就计,把已经归顺宋朝的李继捧给策反了。

赵光义见笼络无效,又转而采取攻势,派出五路大军伐夏。五路军没能一举消灭李继迁,但仍然打的李继迁大败,李继迁见状不好,再次上表归宋。李继迁表面归附,实则是借机休整,以图后取,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时宋廷应该继续施加军事压力,压缩其生存空间,但赵光义却低估了李继迁的野心,再度试图笼络李继迁,赐他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错过了压制李继迁的大好良机。

赵光义是擅长权谋之人,体现在对付李继迁时采取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手段,但他低估了李继迁,李继迁不是老实听话的好孩子,而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根本不吃这一套。赵光义对李继迁缺乏深度认识,政策摇摆不定,方针不能一以贯之,反被李继迁玩弄股掌之中,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但从结果来看,李继迁也没讨得多少便宜,河西五州仍在宋朝控制之中。

3、重要转折:宋真宗致命失误,李继迁获河西五州

赵光义死后,李继迁又开始骚扰宋境,攻打河西诸州,刚即位的宋真宗赵恒面对日益紧张的宋辽形势,无暇对李继迁用兵,便采取“以胡制胡”的策略,利用河西的回鹘、吐蕃诸部对付李继迁。这一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为李继迁不但骚扰宋朝,也攻击掠夺回鹘和吐蕃诸部,吐蕃六谷部实力较强,其酋长潘罗支接受宋朝册封,成为牵制李继迁的重要力量。潘罗支骁勇善战,和李继迁多次交锋,互有胜负,但李继迁仍然于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了重镇灵州。

此时宋真宗暴露出自己性格软弱的缺陷,他为了安抚李继迁,竟在咸平六年(1003年)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等职,相当于把五州之地拱手让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李继迁的半独立地位,让西北重回宋初的割据状态。李继迁重夺五州数千里土地,达到人生巅峰,只是他乐极生悲,在次年便被潘罗支干掉,时年42岁。

骁勇善战的党项武士(油画)

宋真宗对李继迁的策略分析:

自从雍熙北伐收复幽燕的努力失败后,宋太宗赵光义便彻底从开拓转向守成,他晚年时崇尚黄老,故而对李继迁的侵扰以安抚为主,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试图让李继迁息事宁人,但他却不知道李继迁是一头喂不饱的饿狼,仍然继续侵扰宋朝。宋真宗即位后,利用吐蕃诸部对付李继迁是一招妙计,但将河西五州让给李继迁,却是极其重大的战略失误,暴露出宋朝君臣的目光极其短浅。

李继迁跟宋朝反反复复打了二十年,仅仅夺得夏州一地,以他的实力,只要宋朝不放弃,再给李继迁二十年,他也打不下河西五州,然而宋朝君臣不胜李继迁的频繁骚扰,认为频繁用兵劳民伤财,还不如满足李继迁的要求,只要他息事宁人,向宋朝称臣就行,但李继迁的臣服只是表面的,他取得河西五州后,暂时消停了,却以河西五州为基地,转而向西开疆拓土,奠定了西夏独立的基础。

刀尖上跳舞的西夏:金国崛起压力下三叛其主,脚踏四条船转危为安

北宋徽宗时期金国突然崛起,仅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就将曾经的庞然大物辽国击败,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北宋、辽、西夏三国中,辽的实力显然最强,金国灭辽尚且轻松简单,对付另外两国当然不在话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北宋贪小利而忘命,联金灭辽最终引火烧身。

但当时西夏面临局面更加凶险,夹在宋、金两个巨人间稍有不慎便有覆亡之危。

一、亡于金还是亡于宋

在长期的战争中西夏与北宋互有胜负,但两国的实力却天差地别。

根据《中国人口史》估算西夏鼎盛时期人口大约也只有300万左右,军队号称30万,但很可能只有10万。

所以西夏与宋作战每次都倾全国之力,且一旦遭遇重大失败就会伤筋动骨。

随着边境上的接连失利,北宋自神宗年间起不断将资源向西北倾斜,同期王安石变法也确实增强了宋军战斗力。

自此以后西夏就很少能够在战场上讨到什么便宜,到了宣和元年更是连关乎生死的横山山脉都丢失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详细分析过西夏的地缘,横山几乎可以算的上存亡之地。

此地的失守意味着西夏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如果不出意外很可能二三十年后北宋就能彻底收复河西走廊。

当然西夏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辽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在危亡之际出面调和。

因此当金国突然崛起的消息传来时西夏是相当紧张的。

如果辽国灭亡,那么北宋吞并西夏的最后阻碍就会消失,何况此时金和宋还是盟友。

柿子挑软的捏,野心勃勃的金国并不会因为成功灭辽而止步,接下来呢?谁能保证金国不会打西夏的主意?

在 历史 没有被剧透的前提下,辽国灭亡后可能会出现四种情况:

西夏无力与北宋继续作战,更加不是金国的对手,四种走向无论哪种都意味着巨大的危险,所以辽国不能灭亡。

目标明确后西夏的行动很果决,《西夏书事》记载:

此等规模的救援并非做做样子,考虑到西夏必须在南方对宋军重兵设防,3万人很可能是其国内能够调动的全部力量。

然而金国实在太强大,再加上幽州地区大量辽军被宋牵制,西夏军得不到任何支援先胜后败,损失惨重。

到了这个地步辽国灭亡已成定局,西夏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出现了。

二、争取主动

从法理上讲当时的西夏属于辽、宋两国的共同藩属国,所谓君辱臣死,君主有难臣子应当全力相救才是。

但眼见辽国即将灭亡,西夏毫不犹豫的背主求荣,跑去向金国称臣,作为交换拿下了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国要地。

不过国与国间的交往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称臣并不会让局面好转,真正的变局开始于金国南下攻宋。

根据《东都事略》记载,为了牵制宋军金国派遣使者意图联夏灭宋,并许诺:

以上都是关陇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西夏自建国以来就念念不忘想要纳入囊中的。

是不是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不过西夏比北宋精明多了,他们清醒的认识到金国并没有合作的诚意。

虽然西夏留下的史料不多,但《宋史》中还是记载了金兵南下接连取胜后,西夏某位官员的言论:

金国也确实把西夏当成可以忽悠的肥肉,又傻又卖力的那种。

根据《金史》记载直到十数年后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皇帝完颜亮还念念不忘:

作为合格的战略家,无论在多么危险的情况下都要争取主动。 西夏能背叛辽国,对北宋当然也不介意第二次背主求荣。

宋金战争初期局势尚未明朗,西夏此时在做什么呢?

按照约定西夏确实配合金国对关陇地区发动了进攻,但力度显然有限,只占领了少部分地区就不再前进。

这么做其实也很好理解,关陇是北宋的腹地必然屯有重兵。

金国打下这里或许不成问题,但以西夏的实力很可能重蹈北宋灭辽损失惨重的覆辙。

于是西夏将目光投向了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要地,当 时尚 在宋军控制下的陇右都护府和横山地区。

恰巧此时宋高宗派使者试图联合西夏结盟攻金,《宋史》记载西夏答应了盟约,但:

至此宋朝西北边疆几十年开拓的成果尽归西夏,再加上从辽国夺取的阴山地区,西夏的地缘进一步改善,进可攻,退可守。

在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后,西夏并没有忘记自己所面临的威胁。

宋金两国正在战场上拼的你死我活,金国没工夫搭理西夏,南宋对西北边境乃至关陇的损失也捏着鼻子认了。

但双方一旦分出胜负,西夏必然遭遇打击!

换句话说西夏必须在南宋、金国势均力敌且互相防备,谁也无法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能生存!

绍兴十二年宋金和议,南北对峙局面基本形成,这对西夏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事实证明金国确实是虎狼之国,局面稳定后西夏根本保不住自己在关陇地区的战果,仅求环、庆二州而不可得。

和平暂时降临,但安生日子仅仅过了十几年金国新君完颜亮就试图举全国之力灭宋。

西夏得到消息后反应很大,能够背叛宋、辽两个主子的党项人,也绝不会介意再给金国背后捅上一刀子。

作为藩属国这是西夏第三次背主,金兵南下期间党项人突然发难,乘虚而入拿下了不少战略要地。

宋金间的这场战争结束的很快,西夏见风使舵,大肆抢掠后将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

金国当然十分气愤,但最终也不了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还和逃到西域建立西辽的契丹残部勾勾搭搭,甚至还传出了辽军借道向金国复仇的传闻。

辽国、西辽、宋、金,十数年内西夏脚踏四条船,可谓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三、战略

在两宋时期的王朝更迭中,党项人始终是实力最弱的一方。

但在最终统一天下的蒙古崛起前,西夏却如同不倒翁般在各方势力的残酷斗争中投机取巧,混的风生水起。

这并不全依赖于运气,更重要的是精准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意志。

精准的战略眼光包含对局势的判断和取舍。

如果辽国继续存在对自己最有利那就支持辽国,要是宋和金需要势均力敌那就视情况在两国间不断摇摆。

当然还有取舍,关陇地区虽是夏国几代人梦寐以求之地,但既然不可能和金国争就不要花大力气,丢就丢了。

横山、陇右、阴山是必取之地,且远离金国核心区,那就尽全力拿下来。

国贵有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但想要达成目的坚定的意志同样必不可少。

站在西夏人的角度上,战乱中确定目标后居然敢于先后向金、宋、辽这样实力远超自己的强国动手。

所谓“善谋而不能断”,抽刀向更强者一不小心下场就是身死国破,即便谋略再精妙,有意志将其付诸实践的又有多少人?

集眼光与意志于一身者可谓战略家,当时西夏的掌权者显然就是这样的人。

西夏是小国,战略再精妙很多时候只能随波逐流,走一步看一步,但北宋不同,作为大国是有能力引导局势走向的。

北宋战前的处境比西夏要好的多,选择也可以有很多,最终落得这样的下场真可以说是皇帝昏庸,朝中无人。

参考资料:

《宋史》

《金史》

《西夏书事》

《东都事略》

《中国人口史》

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夏是哪一年建立的

公元1038年,李元昊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制西夏文,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称帝后,西夏与宋朝的关系彻底破裂,经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西夏是如何在宋朝眼皮子底下崛起的呢

如果说契丹人的大辽国是前朝留下来的巨患,那么西夏则是宋朝自己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对手。

为何如此说?西夏从何而来?为什么成为宋朝的西北边患?

这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漏掉”的节度使,逃出生天,成为边患。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为了防止手下将领学自己,威胁皇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举把兵权收归己有。

除此之外,面对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宋太祖逐步削减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地方势力做大。

但是世袭的夏州节度使李继迁却逃出了京城,回到了夏州重新发展。夏州地处西北,地形复杂,在与大宋的几次战争中,李继迁取得了胜利。逃出生天的李继迁,终成宋朝的边患。

由于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原的统一上,并没有组织强大的力量攻打李继迁,这也为李继迁在西北站稳脚跟创造了条件。

宋真宗继位后,为了摆脱李家不断袭扰的烦恼,索性把夏、绥、银、宥、静5个州赐给了李继迁,并封李继迁为西平王,打算以此息事宁人。

当时李家势力还很弱小,没有能力和宋朝正面对抗,只能以“游击”袭扰的方式存在,多年的争斗使军民疲惫不堪,也需要休养生息,答应了宋朝的册封。

“温柔”的看着李家父子消灭亲宋势力。

李继迁得到宋朝册封后,暂时停止了对宋朝的大规模袭扰,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发展,开始向周边扩张势力,增强实力。

西夏东北是契丹人的大辽国,东南是宋朝,而西面是回鹘诸部以及唐末以来留下的汉人归义军政权,南面则是吐蕃各部,势力较弱,李继迁开始兼并这些势力,消除威胁,补充实力。

西夏崛起:李德明如何跟巨头们“做生意”

夏太宗李德明,西夏历史上的第二位国主。和他父亲四处树敌不一样,他执政的28年时间里,周旋在辽与北宋之间。彼时的辽与北宋在各自明君的治理下都达到了全盛时期,李德明身处其间,在夹缝中不仅求得生存,还谋得发展。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粟支数年,地拓千里,夏国之业,实基于此。元昊虽雄,非藉德明燕翼,其遂夜郎自大乎?

的确,如果没有李德明打下的基础,就没有李元昊嘚瑟的资本。而李德明能带领西夏闯出一片天地,是因为他深谙与大公司打交道的秘诀。

做生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天时的第一步就被李德明利用上了。

1004年,李继迁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受伤去世,刚刚二十三岁的李德明在父亲的灵柩前继位。这个消息让周围一些部族蠢蠢欲动,“国危子弱,部族离心”。对李德明而言,这原本并不是一个好时候。不过这一年,辽、宋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辽没捡到便宜,宋受了惊吓,最终双方谈和,签下了澶渊之盟。

按照西夏过去的打法,他们总是喜欢扮演乱局中的搅局者,而这一次,李德明选择扮演乱局中的可怜者。

他迅速向宋朝称臣,言辞恳切,甚至搬出了父亲的遗命,这可是两代人的愿望哪!北宋名将曹玮建议宋真宗赶紧趁着“国危子弱”灭掉西夏,然而皇帝恰恰不愿趁人之危,再加上刚刚和辽结束一场战争,实在不愿意再挑起战事。宋真宗的“Love and peace”政策为宋朝在西北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李德明讨好北宋的同时,派出专使向辽请求册封,俯首称臣。后来为了让双方的关系再进一步,李德明还为儿子向辽圣宗请婚,说动辽圣宗将辽朝公主嫁给李元昊。

态度

李德明周旋于辽宋之间,他诚恳的态度不仅让辽、宋放松了对他的戒备,还捞了个盆满钵满。

和父亲李继迁的出尔反尔不同,李德明一继位就向辽、宋主动示好,释放出满满的诚意。当时,北宋通过撒钱政策令西夏周边不少部落归顺,李德明第一时间派人出使北宋,表示愿意归附称臣,宋真宗不仅对西夏赏赐有加,还命令河西羌族各部落都守住自己的地盘,不得生事。这道命令算是给李德明解决了后顾之忧。

1006年,李德明请求上交自己归附的誓言并封存起来,宋真宗大加赞赏,除了授予他一大堆官职,还加封他为“西平王”,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并允许在保安军设立榷场。

1007年,李德明为表示对宋朝的诚意,又献上马五百匹、橐驼三百头,宋真宗回谢给他袭衣、金带、器币等物,并允许西夏在东京互市,购置所需要的物品。李德明通过互市的机会大量走私,并暗中仿制宋朝军事器械带回西夏。

同年,李德明母亲去世,宋朝派人前去吊唁,李德明以礼乐迎宋使至其母灵柩前,痛哭着对宋使谢恩。很快,宋朝加赐李德明为守正功臣,增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不久,西夏境内发生大旱。宋朝下诏,加大河西粮食供应,以解决西夏境内的饥荒。

李德明自从向宋朝称臣以来,每到元旦、皇帝万圣节、冬至都要派人前去汴京通贡。而他从宋朝那里拿到的不仅有官爵、物品,还有很多优惠政策。

如果把李德明的谦恭看作是一场表演,那么他能一演就是28年相当不易。在这28年里,因为有辽、宋的支持,西夏得以迅速发展。

如果把三方关系看作一场生意,李德明则用最少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当然生意成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辽、宋当时的君主都以仁爱著称,他们愿意接受李德明的诚意。

试探

当然,羽翼丰满之后总免不了蠢蠢欲动。李德明曾经很谨慎的考察和试探过宋朝的实力。一次,西夏发生大饥荒,李德明狮子大张口,请求赈济粮食一百万石。北宋朝野上下不知该如何应对。宰相王旦建议说:告知李德明,一百万石粮食就在东京,想要就派人来拿。李德明知道北宋朝中确实有能人,赶紧道歉,一切作罢。

1029年,李德明利用迎亲的机会,派李元昊率万人部队驻扎在北宋边境,借机试探宋朝的军备情况,发现无机可乘,只好退兵。

布局

李德明在蛰伏与努力中为西夏争取来了28年的发展时间,宋、辽、西夏看起来一片祥和。不过李德明知道,此时的西夏只是宋、辽之间博弈的筹码,如果想长久的生存下去,自己要成为有话语权的一方。

于是,李德明对外积极维护关系,对内悄悄进行战略布局。

1006年,他首先向西进兵,杀吐蕃大首领潘罗支(李德明的杀父仇人),夺取西凉府(今甘肃武威)。随后,李德明前后出兵五次,历时二十年拿下甘州,历时二十五年拿下凉州。

夺取甘、凉二州后,李德明及其后人便可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大大加强了西夏的军事实力,为李元昊称帝奠定了基础。

李德明在执政时期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迁都。1020年,西夏将都城由西平府迁到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改名兴州。

就这样,在李德明的步步为营下,辽、宋对峙悄然变成了辽、宋、西夏的三角抗衡。如果这是一场生意,那么李德明就是最成功的生意人。他不仅敢于和大公司做生意,而且善于和大公司做生意。这其中摆正心态,找准时机固然重要,懂得战略布局,顺势发展才是核心。

庆历新政的起因:西夏崛起使得宋朝压力日益加剧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康定二年(1041年),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 。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 才得以解决。

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宋廷,根据推论三,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欧阳修上书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书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宋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总算开始行动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范仲淹的改革是在北宋初的小康局面已经逆转恶化的时期中产生的。其时, 冗官、冗兵、冗费严重, 贫弱局面已经形成,统治危机日趋恶化。仁宗即位元年,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农民大量逃亡,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一年多如一年, 一伙强如一伙”。 甚至京畿开封府所属各县, 也有盗寇出没。当时, 已有一些官员感到危机的严重, 富弼就曾说: “ 自此以往, 只忧转炽, 若不早为提备, 事未可知!”

有人说西夏的崛起,是阻断了绵延数千年的陆地丝绸之路吗

西夏的崛起,阻断了绵延数千年的陆地丝绸之路。这一说法主要是西夏统治者对于沿线商人以重税的遏制,同时促进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与发展。但是他并非是阻断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因。

一、陆地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传统的丝绸之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陆地丝绸之路,他的起点是为中国西汉都城长安为首,经过甘肃、新疆到达中亚,在依次经过伊拉克、伊朗区直达地中海,最后到达罗马城。全程6440公里。在北宋初年,西夏与宋朝对峙局面形成。而为了延续丝绸之路的发展,宋朝不得已开辟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西夏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宋朝的陆地丝绸之路发展。

二、西夏统治下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并没有使陆地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变少,反而在西夏统治下散发出了勃勃生机。以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东西交通中心的咽喉要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末年,宋朝与吐蕃国联合消灭西夏政权,在河西走廊展开了三方冲突。当时的灵州陷落让宋朝丢失了河西走廊的管辖权。西夏政权在获取河西走廊的统治权后,经营起自己的丝绸之路。

三、丝绸之路的延续

可以说西夏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贡献是巨大。再通过宋朝和西域各国转手贸易中,西夏统治者在赚取了一定利益后,也通过手中的权力对经过丝绸之路的商人课以重税,维护丝绸之路的和平发展。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繁荣带来的西夏的经济、政治发展,而西夏也保护了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畅通发展。同时,由于西夏对于陆地丝绸之路的看重,也推动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可谓是功劳极大。
 

偏安一隅的西夏为何能维持统治达数百年之久呢

唐朝末期,唐僖宗封党项部首领李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后来因为平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为李,封夏国公。自此,李氏家族以夏国成为当地的首要势力,占据了五洲之地。在唐朝的时候,是大唐的下属势力,唐朝灭亡,到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出现什么变化,只要有人当政了,李氏皆俯首称臣,换来中原对其统治地位的认可,同时每次的主动称臣行为也让西夏获得了大量赏赐。

这段时期李氏政权是非常明智的,虽然中原内乱不止,但是当时西夏也没有力量来趟这趟浑水,因为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地方诸侯国的势力很大,但是也承认中央政权的正统地位的,一个少数民族势力很难来搅局。

到北宋的时候,本来宋朝是想恢复唐朝初期对夏州的直接统治地位的。但是被当时夏国公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逃脱,后来整合实力与北宋征战。很多人都知道,北宋自太祖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以后,军事力量开始削弱,所以西夏和北宋的战争胜多负少,后来不得不割让吞并的夏州土地。到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时期,西夏将宋辽的军事力量都打败了,在1038年正式建立西夏王朝。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奠定了西夏崛起的基

西夏之政治经济之所以能发展的起来,与西夏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关,它的国土是以河套地区为经济,政治中心,向四周辐射。作为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交界处的河套地区,是黄河沿岸的冲击平原。这个地方在民间历来就有所谓的“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美名,其土地馥郁和水草丰美更被誉为“塞上江南”。

因为河套地区温度适中而且有充沛降雨量,加之因为在黄河边上土地也很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同时这片区域的民族构成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党项人。所以党项人对这片区域的掌控力很高,有了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以后,西夏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可以说这块土地奠定了西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