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鹧鸪天刘秉忠阅读答案_鹧鸪天刘秉忠翻译
- 刘仲尹鹧鸪天阅读答案
- 鹧鸪天 宋 黄庭坚 阅读回答下面问题----急求答案
- 鹧鸪天 辛弃疾阅读答案 1这首诗的上片,写了那些事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 向子諲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阅读及答案
- 鹧鸪天刘著阅读答案
鹧鸪天刘秉忠阅读答案_鹧鸪天刘秉忠翻译
鹧鸪天刘秉忠阅读答案_鹧鸪天刘秉忠翻译,本文刘秉忠的鹧鸪天赏析由大学高考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
刘秉忠
残月低檐挂玉钩,东风帘幕思如秋。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①。
红叱拨,翠骅骝②。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楼。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稠”亦作“绸”。
②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
鹧鸪天翻译: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
试题:
1.“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5分)
2.词的下阕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分)“搅”“压”两字用得最妙。(1分)“搅”,搅乱、搅断,这里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态动作,加之“不被”,意思是少妇的思梦没有被纷纷飘堕的杨花搅断,似乎比“又还被莺呼起”的少妇幸运些。(2分)一片片翠绿的浮萍飘在丝绸一般的池面上,作者不说“飘”或“浮”,而特意用一“压”字,显示出一种沉重之感,更能突出思愁之深之重。(2分)
2.(6分)借代;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妙用叠词;化用或引用前人诗词;双重否定的句式。“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这里运用借代的修辞,以骏马代人,暗示亲人已乘马离去,倍增伤感;“青山隐隐水悠悠”,“隐隐”“悠悠”两个叠词更为生动地描摹出山水的朦胧和遥远,表明离人已远走他方;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山的朦胧水的悠长遥远来衬少妇不尽的思愁;“行人更在青山外”,直接引用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将词义更推进一层,行程愈远也就意味着思妇的思念愈深;“不许朝朝不上楼”,“上楼”会因“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而一无所望,而失望不已,“朝朝”上楼,只能是“朝朝”痛苦,却“不许”“不上”,此处运用双重否定,情感强烈,更富有意蕴,足见思妇对行人的那种化解不开、挥之不去的浓烈的思愁。(任选三点、每点2分)
鹧鸪天创作背景:无
鹧鸪天赏析:
这首《鹧鸪天》不属于刘秉忠“雄廓而不失之怆楚”一类作品,而呈现为另一种风格——“蕴藉而不流于侧媚”(王鹏运《藏春乐府跋》)。作品所写的思妇念远之情,是唐宋词中的传统题材,但它在作者的笔下却仍然显得新鲜别致。全词写了一位少妇从夜晚到天亮苦苦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其中的人物、情事看上去虽似曾相识,但其描写却又不落俗套,颇有情致。
作品从残月如钩的夜晚写起,首先推出一个静谧幽深的春夜之景,镜头随着和煦的“东风”,从斜挂屋檐的“残月”逐渐拉向帘幕低垂的闺阁,进而聚焦在愁苦中的少妇身上。作者没有去写少妇的容貌服饰,而是径直写她的思绪。宋秦观《浣溪沙》词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可以看出,刘词的首二句由少游词翻新而来,但也确实写出了自己的意境。作品将少妇之“思”比之以“秋”,与词中“春”景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以突出其情思的悲凉。三、四句写少妇由“思”入“梦”,词意化用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意境,苏词喻杨花为思妇,写其“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还写到杨花一夜后化成了“一池萍碎”。由东坡词不难想见刘词中少妇做的是一场“寻郎”的春梦,只是她似乎要幸运一些,没有“被莺呼起”,梦也没有被纷纷飘堕的杨花搅断。“池面”一句将时间移向了第二天。杨花经宿化萍,一片片翠绿的叶盖飘浮在丝绸一般的池面上,作者不说“飘”或“浮”,而是特意用了一个“压”字,显示出一种沉重之感,这是值得玩味的。对此还需要联系东坡的《杨花词》来理解,苏词在杨花化萍后接着写:“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因为这翠萍是“离人泪”,自然它也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杨花化萍暗示天色已亮,这就在结构上很自然过渡到了下片,写少妇登楼望远,期盼人归。“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骅骝、叱拨在古诗文中一般作骏马的代称。此处是以马代人,暗示亲人已乘马离去。“青山隐隐水悠悠”为思妇登楼所见,以“隐隐”和“悠悠”二叠词加强语气,言山水的朦胧和遥远,表明离人已远走他方。宋欧阳修《踏莎行》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里,刘秉忠直接以欧阳修成句入词,将词意更推进一层,行程愈远也就意味着思妇思念愈深,由此而转出了“不许朝朝不上楼”一层意思。“上楼”却无所望见,得到的只是失望,“朝朝”上楼,只能是“朝朝”痛苦。作品本来写的是思妇一天的情况,但“朝朝”一语便使这个别的一天被赋予了一种普遍的意义,从而使小词的表现范围大为扩展。
这首小词艺术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善于化用前人词句。在诸如相思别恨这一类传统题材的创作上,唐宋词可谓已登峰造极,无论意境还是语言,后至的元代词人是难出其右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以自己的独特生活感受,选择新的视角,巧借前辈成果,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境界。刘秉忠这首《鹧鸪天》可谓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个人资料: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曾祖于金朝时在邢州任职,因此移居邢州。
刘仲尹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 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 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译文:沉沉的几重绿色映着楼宇,辘轳亭下,落满了梧桐树的叶子,河水闪着粼粼的光,雨中,天空现出了彩虹,树影中有浓浓的秋意,鹊儿在风中鸣叫着。见不到我的爱人,思念真是无穷无尽,古来心怀离愁别绪的人,都是在这夕阳中愁断肝肠!山上的碧云,似也有分离的愁与恨,一片飞向西,一片飞向东。注释:辘轳亭:指井台上建的亭子。
鹧鸪天 宋 黄庭坚 阅读回答下面问题----急求答案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鹧鸪天“,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苦闷和激愤
它们的作用是表现作者心中的孤独、悲愤
鹧鸪天 辛弃疾阅读答案 1这首诗的上片,写了那些事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气概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 “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向子諲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③。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子諲(yīn):字伯恭。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被贬还乡。②上元:元宵节。③驾回龙:龙驾回宫。
1.本词以“愁”字作结,凝重含蓄,发人深思。请品析“愁”字的深沉意蕴。(3分)
2.从整首词来看。本词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时光流逝,往事如梦,白发愁丝,年华老去,内心深沉感伤。(1分)
②被贬之苦:昔日亲历京城上元节热闹繁盛,而今僻居乡里,美景不在,内心满怀失落。(2分)
③亡国之苦: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国家破亡,内心无限怅恨。(2分)
2.①虚实结合。(1分)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繁盛、万众欢乐的场景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2分)②对比。(1分)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的乐景和此刻的萧疏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2分)
鹧鸪天刘著阅读答案
鹧鸪天刘著阅读答案是由金代诗人刘著所作,刘著字鹏南,舒州皖城人,鹧鸪天整首诗寄托了他倾诉满腔的愁怨,满腹的思情。
鹧鸪天原文:
鹧鸪天
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
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
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
寄与吴姬忍泪看。
鹧鸪天字词解释:
①羌管:即羌笛.西北羌族之乐器.
②“倒流”句:夸张地写月下畅饮,酒如天河倒流入杯.
③“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此以李白自况.
④吴姬:泛指江南美女.
鹧鸪天翻译:
雪照山城,玉指生寒.一声羌笛,更引起对江南的怀念.
江南已梅开几度,而人生天涯,鬓发已斑,何堪羁旅之苦,无限怀远之情.“羌管”
与“玉指”相衬,用字工巧.下片写星月之夜,痛饮浇愁,逆想如将万种幽怨诉之于诗,
吴姬亦当和泪而读.与上片掩映,益增凄切.
鹧鸪天阅读答案:
试题:
(1)“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2)请结合诗歌,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1)通过“雪”“山城”“玉指”等意象,加上一个传达作者情感的“寒”字,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为下文抒写离别之情奠定了基础。
(2)本词营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与思念的主人公形象。
鹧鸪天创作背景:
一首短短的小令,包含无限深情,传达如此的情意 ,长短句的语言艺术功能发挥得可称是淋漓尽致。周颐《蕙风词话》论金词云 :“金源人词作爽清疏,自成格调。”以词情看,言情之缠绵徘恻,又喻之豪宕真情,对后世满族词人纳兰性德也产生一定影响。
鹧鸪天赏析:
上片写离别滋味 ,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笛怨楼间。”山城当指南方某地 ,作者与情人分离之处 。“雪照”可见是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示分离的凄清寒意。“羌管”即竹笛。“一声羌管怨楼间”似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化出,羌管悠悠,离愁满目。景是寒景 ,情是离情 ,景情切合 ,相映相辉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羌笛幽怨 ,不禁使人回想江南梅花的花开花落,几度春秋。岁月无情染白主人公的青青双鬓。追忆往昔别离状,恍如就在眼前。
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 ,思绪万千 ,大抒思念情怀。“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天涯霜月又今宵,星牵思绪,月照哀愁,满脸愁绪只有开怀畅饮,倒流银汉方可罢休。“倒流银汉”意指饮尽银河,痛快淋漓,忘乎所以的畅饮也许才能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然而酒愁肠 ,化作相思泪,因而有“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爱。”相思情牵,即使纵酒也难掩 ,因而又放笔疾书 ,倾诉满腔的愁怨,满腹的思情,满怀的视愿。千言万语难尽说,因而只好借助欧阳修《赠王安石》的成句,动用“翰林风月三千首”来表达了。朦胧间,词人好似看到情人吴姬翻阅着情词,泪眼模糊,心弦颤动的景象。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幡然心动呢?
个人资料:
刘著,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词风清疏,别具一格。只可惜岁月无情,大浪淘沙,刘著流传至今的仅此一首词作。以词意着当为作者客居北地怀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