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冷节,这是为什么
2021年 4月3日,农历二月廿二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桃花风景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踏青
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风景小桥流水
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清明节为什么又称寒食节
清明节就是寒食节,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清明节为什么又叫寒食节
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从清明节前一天到清明节后一天,清明节包括在寒食节当中。唐代《唐会要》:“至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赦:‘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曰:”冬至后百六日为寒食,即以清明为寒食。”寒食、清明实为同一节。
清明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为何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因为在近几十年以来人们为了方便民俗活动,就把日期比较临近的清明节和寒食节融合在一起过了,所以现在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概念已经混同了,也就是说清明节就相当于是寒食节。在民国以前寒食节和清明节则是分开的,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后一两天之内。
寒食节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与清明节的日子非常接近,多数时候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左右,同时也被民间称为冷节、禁烟节等。寒食节最初的风俗就是禁止烟火、不能煮饭煮菜,吃东西的时候只能选择冷食,所以才被称之为“寒食”,后来就渐渐发展为民间风俗中最重要的祭奠先人日子,在内容上也增加了踏青、祭扫、斗鸡和荡秋千等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和晋文公有关。晋文公没有登基之前,落难的时候几乎要饿死了,那时候他手下的一个臣子介子推,就从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给他吃,从而使他续命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后来晋文公到处找介子推想封赏他,谁知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到了山上,不肯见他。这时就有个损人建议晋文公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
介子推进谏于是晋文公命令放火,这次大火烧了几天介子推也没有出来,晋文公上山后发现他和老母亲抱着一棵老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痛悔,他在柳树洞里发现了一封介子推写的血书,上面都是劝晋文公勤政爱民要好好对待百姓的话,希望用自己的死能够提醒晋文公做一个好君王。晋文公因此大受感动,哭拜一阵之后就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埋在了大柳树下,并且下令全国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到了这一天就只能吃不沾烟火的冷食,不能生火做饭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