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游长江现代诗词

畅游长江现代诗词(《水调歌头 游泳》的主旨和上、下阙内容)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8 13:47:44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水调歌头 游泳》的主旨和上、下阙内容

《水调歌头 游泳》的主旨: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作品原文如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释义:

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扩展资料:

 写“神女”之“惊”,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表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宏伟气势,是前无古人的。加入这浪漫的一笔,显示“宏图”之“起”所具有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巨大威势,使词的境界更为雄放神奇,增强了感染力。

用“截断巫山云雨”一句,妙处有三:一是与后边的“神女”相联系;二是反衬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也阻截住了;三是反衬出人民气魄和力量之大,敢于挡住“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是早晨为云,晚上为雨。可见诗人对神话传说的点化是巧妙的。

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赞美长江黄河的现代诗词

   【长江河黄河】

  看到长江

  我仿佛看到了炎帝的衣袂飘飘

  看到黄河

  我犹如看到了黄帝的血脉滔滔

  长江呵黄河

  曾经,为了盘古的理想

  您从天而落

  撕开高山,越过泥沼

  裹泥挟沙,披荆斩棘

  浩浩淼淼,日夜奔波

  终于——

  汇水成海,积土成岛

  成了炎黄子孙的骄傲

  长江呵黄河

  如今,为了新的理想

  您日益张开怀抱

  笑纳风雨雾霭溪流霜雪

  载着不同文明的船只

  都能成为您的访客

  于是您的路越来越好走

  您也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宽阔

  长江呵黄河

  我看到了——

  您前进的风帆片片

  您自由的浪花朵朵

  我听到了——

  您欢乐的鸣笛声声

  您和谐的歌声袅袅

  长江呵黄河

  我读懂了您

  就读懂了人生

  就读懂了祖国

   【兰州黄河】

  那是一种五千年融汇血脉的牵引

  急切走近你,我的脸孔泛起潮红

  天空最后的一丝风停住脚步

  北岸的汽笛声和南岸人流的喧闹突然静默

  唯有你缓缓流淌的脉动与我共振

  此刻,恬静舒宁的夜曲响起

  我化作游弋于你怀中的一尾鱼

  是什么融化灵性晶莹的雪冰开始浩荡

  是什么搅动第一粒沉重的沙砾开始狂舞

  神话的烈酒洒向古老的图腾

  从混沌到阴阳,一路走过九曲十八弯上下千万年

  你奔腾舞蹈的身躯披上金黄

  你的母性之光泛滥成一片汪洋

  你的土壤你的子民你的呼吸乃至你舞动的风尘

  融汇成一股又一股生命之黄的浪潮

  那些鸟化的文字滑落

  沉入古老国度的黄土深层

  那些金戈铁马的呼啸一阵昂扬一阵沉寂

  散落于黄色种族的二十四节气之外

  这个兰州的夜晚,我沉浸于你的沧桑之上

  与你一同呼吸,一同漂流这段并不湍急的日子

  血液中的涛声轰鸣,浸泡的灵魂高声歌唱

  我再也无法走出那首关于龙的民谣

   【黄河——永远的母亲河】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一条神奇的东方巨龙

  你从巴颜咯拉山流出,腾跃下青海高原

  用铁头铜臂撞开八大峡谷,用尖牙利齿撕碎黄土高原

  黄河,你舒展着硕大的身躯,

  横行流淌北方大野,纵向雕刻中国的性格

  至壶口,撩起泻天瀑布,抵龙门,动地狂飙

  黄河,即使闲庭信步于东海,仍不失大河傲然于世的`风范

  泼洒下热情奔泻征服后的快感,闪耀着独一无二的中华个性

  凝结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与传统的精髓,流动着东方文明与文化的血脉

  黄河,在你的河床下,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竭的心泉

  黄河,你哺育了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华儿女,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 赞美长江黄河的现代诗句(2)

  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民族的铮铮风骨

  你紧拽时代的流速,际会新世纪的大波,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同存

  黄河——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我们永远的母亲河

   【长江.黄河】

  向低处迈进

  向远处流淌

  两条血脉交叉的江河

  比文字的历史

  更辉煌

  源于心的最深处

  源于乡情古朴的东方

  美丽的画框

  站的很高

  有时要高过蓝天

  和白云

  从半坡的陶罐

  从石器的地带

  附着唐诗宋韵

  一路欢畅而来

  虔诚的哺育生命

  乳养世代

  从草原到平原

  从高原到海洋

  必须小心的护送

  用南国雨的柔情

  用北国风的宽广

  背负着五千年的

  目光和足迹

  就听到家园悠远的情怀

  就看到祖先浑厚的梦想

  【长江水】

  又到长江口

  又饮长江水

  白帆点点过

  不见一只纸船来

  问君江头有多远

  纸船投江多少载

  君折船时应年少

  我拾船时当头白

  谁人赋得相思词

  江头柔情寄江尾

  茫茫千年缘

  不见一日会

  梦里依稀巫山云

  眼前朦朦沧海水

  古来多少盟誓

  都入了滔滔东海

  把酒临江风

  给江敬一杯

  船过长江口

  魂守长江水

写“游长江三峡”诗句有哪些

1.《上三峡》

唐代: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2.《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代: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3.《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唐代: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5.《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唐代: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横渡长江”吟诵什么诗句

《水调歌头·游泳》

  •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现代)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赏析: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 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

  • 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和“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 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乘船畅游长江看到被江水隔断的大山我不仅涌起哪首诗

大山被江水隔断,形成陡峭的两岸,游船经过这里,我望着两岸上茂密的原始植被,不禁想起遥远的唐代,浪漫诗人李白曾触景生情,写下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乘船畅游长江看到被江水隔断的大山我不禁吟诵起什么代诗人谁的古诗

乘船畅游长江,看到被江水隔断的大山我不禁吟诵起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