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楼撤梯

历史上博望坡那把火是谁放的?[资治通鉴365]11.20郭崇韬忠心直谏 朱夫人临死不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8 04:21:59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博望坡那把火是谁放的

博望烧屯谁之功
  诸葛亮初出茅庐,《三国演义》写了他两件事。一件事,是公子刘琦向他三求计,刘表长子不为继母所容,为求自安,听从刘备的主意,趁孔明回拜的机会,先邀入后堂,求计未成,又引入密室共饮,再次求计又未成,最后登上小楼,撤去楼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第三次求计,孔明才告诉他,在内而危,在外而安,当乞屯兵守江夏。刘琦依计而行,果然免祸。
  再一件事是博望坡用兵。说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得到刘备给的剑印,调兵遣将,迎击曹兵,先让赵云等人诱敌,然后使用火攻。这一仗是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让关、张等人心悦诚服。
  这两件事,第一件基本依史而写,甚至连登楼撤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等细节也一一见于史载。不同的只是,小说写刘琦向诸葛亮求计之前,先让他向刘备求救,又让刘备给他出主意向诸葛亮求计。小说作者可能认为这样写要合理一些,诸葛亮初来乍到,刘琦对他并不了解,而刘备则不同,居荆州已六七年,与刘琦关系更为密切,应该由刘备把诸葛亮介绍出来。同时,先写刘备无计可施,既进一步衬托出诸葛亮的出众才智,又使情节多几层波折。《演义》作者是从不会放过每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的机会的,即使这样一件小事,也不愿让它有一点平平淡淡。
  第二件事:博望之战,史有其事,但小说改动甚大。这一战,《三国志·先主传》这样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也有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可见,一、这次不是曹兵先杀奔新野,而是刘表派刘备主动出击,直到离新野有三百里远的叶县;二、这一战刘备确是设了伏兵,确是把曹兵引到道路狭窄、草木深杂的南道,也确实用了火,但是,用火并不是烧曹兵,而是刘备自烧营屯,目的是假装败逃,引诱曹兵上伏击圈;三、这一战夏侯惇虽然不利,但因为有李典救援,不至于像《演义》写的那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更主要的,这一战并不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而在他出山之前,设伏兵之计大败曹兵的当然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演义》曾引诗,说博望烧屯惊破曹公胆,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现在看来,这一战并非诸葛亮之功,而应该功归于刘备。�
  那么,刘备的功劳是怎样挂到诸葛亮账上的呢?
  这得追溯到《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而《平话》、元杂剧又显然依据民间传说。在三国故事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博望烧屯就已帅易其主。可能在人们看来,费那么多周折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出山,又一直说他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应该让他指挥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既一显他的智略,满足读者久存心间的意愿,也教关、张这些人服气,在刘备军中树立诸葛亮的威信。但在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之后,并没有马上指挥打什么胜仗。他出山不久,只是遇上曹操大举进兵攻打荆州,旋即刘表卒,刘琮代立,遣使请降,刘备顿时失去立足之地,只好在曹兵的追赶下仓皇南逃。这一事件当然也可做某些虚构(如火烧新野之类),但这一仗总的溃败趋势不便改动。事实上,仓促之间,大兵卒至,刘备又兵微将寡,诸葛亮也无能为力。怎么办呢?人们只有把眼光往前看。这便很容易地发现了刘备不久前指挥的博望一战。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一战让诸葛亮打真是太合适了:诸葛亮好设伏兵,这一仗恰恰用了埋伏之计;诸葛亮喜欢把敌人引到道狭树密之处用火攻,而这一仗敌兵恰好走进一条狭窄林杂之路,也有“火”。时间相隔不久,地点就在新野一带。这已分不清是有意的改动,偶尔的巧合,还是说故事人一时误记而张冠李戴,总之人们是很自然地把诸葛亮和这一仗看作一体了。
  于是,《平话》里,当夏侯惇率兵取新野时,随着张飞一声大叫:“俺武艺粗钝,看军师应当”,诸葛亮便出场调遣兵将了。在诸葛亮的算计下,夏侯惇四处挨打:到山坡下,坡上炮石垒木雨点般打下,那边又被劫了寨;正待休息造饭,四面伏兵又起;到半夜方依水扎营住下,没等缓过气来,诸葛亮又派人放水来淹,夏侯惇狼狈而逃,又被张飞截住杀了一阵。
  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则写诸葛亮派赵云诈败诱敌,刘封筛锣擂鼓迷惑敌兵,麋竺兄弟放火,关羽白河放水,而张飞则在许昌路拦截败逃的夏侯惇。
  于是也就有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写法。
  后来的读者大约也会欢迎这么写,人们总是希望心目中理想的诸葛亮,有这样的“初出茅庐第一功”。

[资治通鉴365]11.20郭崇韬忠心直谏 朱夫人临死不争

11月20日
郭崇韬忠心直谏

朱夫人临死不争

郭崇韬是唐庄宗的大臣,打下洛阳之后,各地官员经常来送礼,他从不拒绝。

亲友们劝他小心为好,他说:“我是枢密使加侍中,位兼将相,在朝廷坐头一把交椅,棒禄赏赐千百万,还用靠地方送贿礼来发财吗?不是的!只因梁朝末年,贿赂成风,河南州县刚投降,都是梁室旧臣,天子的仇敌。我若拒不接受贿礼,地方官吏就会疑虑重重,这对国家的形势没有好处。我收他们的财物,也不过是为朝廷收藏钱财罢了。”后来,庄宗祭祀南郊,郭崇韬率先献出的铜钱十万缗,就是他收受各地送来的贿礼。

郭崇韬权势最大,府宅里整日车马盈门。但他性情急躁,为人刚直,宦官近臣的请托,往往不答应,因而遭到人们的谗害和攻击,可他却并不以为意。【〔924.2〕崇韬位兼将相,复领节旄,以天下为己任,权侔人主,旦夕车马填门。性刚急,遇事辄发,嬖幸侥求,多所摧仰,宦官疾之,朝夕短之于上。崇韬扼腕,欲制之不能。】

有一次,宰相豆卢革问起郭崇韬:“汾阳王郭子仪本是太原人,后来迁居华阴。你家也从雁门来,离太原很近,是不是汾阳王的支派?”郭崇韬随口回答:“天下遭乱,我们的家谱丢了。曾听先父说过,上隔汾阳王有四代人,别的就不清楚了。”豆卢革很会凑趣:“这样说来,汾阳王还是你的高祖呢。”【〔924.2〕豆卢革、韦说尝问之曰:“汾阳王〔郭子仪〕本太原人徙华阴,公世家雁门,岂其枝派邪?”崇韬因曰:“遭乱,亡失谱谍,尝闻先人言,上距汾阳世四耳。”革曰:“然则固从祖也。”】

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谁料郭崇韬讲究虚荣,从此以汾阳王的世家子弟自居,在用人原则上也来个急转弯:谁个门第高,就援引支持,一些浮华的世家公子,夸夸其谈的贵族少爷,很轻易地得到高官和厚禄,立功受勋的寒门子弟往往扔在一边了。曾经有个人来求官,他说:“我晓得你的功劳大,才能高,可惜出身寒微,我不能任用,怕受名流高士的耻笑!”【〔924.2〕崇韬由是以膏梁自处,多甄别流品,引拔浮华,鄙弃勋旧。有求官者,崇韬曰:“深知公功能,然门地寒素,不敢相用,恐为名流所嗤。”由是嬖幸疾之于内,勋旧怨之于外。】

但郭崇韬对庄宗是忠诚的,常常给他提意见。

李存勖还在当晋王的时候,有一次和梁军大战,身边的伶人周匝被梁军俘去了,晋王一直很怀念。后来打到大梁,周匝赶到马前,告诉新的天子:“我能活到今天,全靠梁朝教坊使陈俊和内园使储德源的帮助。有恩要报恩,请求天子赏给他俩每人一个刺史吧。”庄宗满口答应了。【〔924.4〕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

郭崇韬得到消息,立即谏阻:“跟陛下一起夺取天下的人,都是英雄豪杰,立过大功,封赏他们时,又有几个能得到州郡职位?如果先让伶人当刺史,我怕将士都会寒心的。”【〔924.4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

以后,周匝多次提出,庄宗便告诉郭崇韬:“我对周匝不能失信,每次看到他,心里不免内疚。你的话自然有理,还请委屈点儿,执行我的诏令吧。”不久,陈俊和储德源都当了刺史。郭崇韬叹息不已:“身经百战的将领,伤痕累累,没法得到刺史和县令,能不埋怨吗?”〔924.4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庄宗的老家在太原,自己住在洛阳,每年春夏,觉得潮湿闷热。他想选择一块高爽的空地度暑纳凉,都不中意。太监们怂恿说:“唐朝全盛时期,长安的大明宫和兴庆宫,亭台楼阁千百连绵,何等气派!如今陛下连个避暑的地方也没有,说得过去吗?”庄宗马上叫宫苑使建造消暑楼。太监们又摇头叹气:“郭崇韬的眉头经常锁得紧紧的,跟孔谦两人天天计算,说入不敷出。陛下要建楼阁,怕不会有钱吧!”【〔925.6〕帝苦溽暑,于禁中择高凉之所,皆不称旨。宦者因言:“臣见长安全盛时,大明、兴庆宫楼观以百数。今日宅家曾无避暑之所,宫殿之盛曾不及当时公卿第舍耳。”帝乃命宫苑使王允平别建一楼以清暑。宦者曰:“郭崇韬常不伸眉,为孔谦论用度不足,恐陛下虽欲营缮,终不可得。”】

庄宗说:“我用内府的钱,不沾外府的边,有什么关系!”内府的钱物由各地藩镇供给,专供皇帝个人使用。但又怕郭崇韬谏阻,即派中使告诉他:“今年夏天热得厉害。前年我们在黄河边上跟梁军作战,营帐里潮湿闷热,我身披甲胃,整天在马上冲锋打仗,好像也没这么难受呢。如今住在深宫里,暑天硬是过不惯,到底怎么回事?”【〔925.6〕帝曰:“吾自用内府钱,无关经费。”然犹虑崇韬谏,遣中使语之曰:“今岁盛暑异常,朕昔在河上,与梁人相拒,行营卑湿,被甲乘马,亲当矢石,犹无此暑。今居深宫之中而暑不可度,奈何?”】

郭崇韬要中使转告皇帝:“陛下当年屯兵河上,大敌在前,国仇未报,时时担心,天气极热也不觉得;那时候,前途和命运比天气重要得多呢,哪有闲心想冷热!如今敌国消灭,全国统一,日子舒服,闲情逸致多了,想的是游乐歌舞,虽然有高台和敞楼,也觉得闷热难受。陛下要是经常想到艰苦岁月,暑气自然就消失了。”庄宗听罢,默然无言。【〔925.6〕对曰:“陛下昔在河上,勍敌未灭,深念仇耻,虽有盛暑,不介圣怀。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陛下倘不忘艰难之时,则暑气自消矣。”帝默然。】

中使明白皇帝的心事,唠叨说:“郭崇韬的府宅,也不比皇宫差,当然体会不到天子的苦处了。”庄宗闷了半天,吩咐宫苑使:“我出钱,你负责把楼建起来,越快越好!”【〔925.6〕宦者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宜其不知至尊之热也。”】

洛阳城里烈日炎炎,一万多民工昼夜不停,大楼快要建成了,郭崇韬还不知趣,找皇帝说话:“今年的年成不好,河南河北水旱不均,军需不足,百姓缺粮,是不是等到明年丰收以后再建呢?”庄宗听了,连眼皮也没抬,心里极不痛快。【〔925.6〕帝卒命允平营楼,日役万人,所费巨万。崇韬谏曰:“今两河水旱,军食不充,愿且息役,以俟丰年。”帝不听。】

礼部员外郎罗贯刚正耿介,郭崇韬把他调为河南县令。这里是洛阳郊区,那些得宠的伶人宦官常常找他要钱要物,罗贯一概不理,所有来信不拆开,压在书案上,高高的有几大擦。实在对付不了,就报告郭崇韬,反映到皇帝那儿。这些人受到指责,恨死了罗县令。【925.8八月,癸未,杖杀河南令罗贯。初,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

谁知此时河南府尹张全义,这个忠诚的老臣,也对罗贯的态度不满,常常叫婢女到刘皇后那儿告小状。这样一来,皇后、太监、伶不久,太后死了,陵园离洛阳城西七十里。庄宗亲往视察陵园人,都在庄宗面前诋毁罗贯。【925.8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

不久,太后死了,陵园离洛阳城西七十里。庄宗亲往视察陵园工程进度,沿途道路泥泞,桥也坏了。问及谁是地方长官,太监说是河南县令罗贯。庄宗大怒,传诏把罗贯抓进监狱,日夜拷打,两天之后,批示斩首示众。【925.8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

郭崇韬听到消息,赶忙上朝谏阻:“罗贯没有修好道路,自然犯了法,但也罪不致死,杀头太过分了。”庄宗冷冷地斥问道:“太后的灵枢要发丧,我早晚都要来往,他偏偏不修道路,想干什么?你说无罪,是不是想支持他?”【925.8崇韬谏曰:“贯坐桥道不修,法不至死。”帝怒曰:“太后灵驾将发,天子朝夕往来,桥道不修,卿言无罪,是党也!”】

郭崇韬也不示弱:“我只知道,陛下是天下之主,对一个小小的县令发雷霆之威,直接批示杀头,士民百姓说陛下用法不公,也是我这宰相的错误,别的事我就不明白了!”【925.8崇韬曰:“陛下以万乘之尊,怒一悬令,使天下谓陛下用法不平,臣之罪也。”】

庄宗起身,衣袖一甩,也不正眼相看:“你爱罗贯,就交你去办吧!”马上出殿。郭崇韬非常为难,跟在皇帝后头,不断解释。庄宗竟反手关住殿门,把他抛在外面。罗贯被刑杖打死后,尸体陈列在县衙门口,让人参观。百姓们路过,无不伤心落泪。【925.8帝曰:“既公所爱,任公裁之。”拂衣起入宫,崇韬随之,论奏不已;帝自阖殿门,崇韬不得入。贯竟死,暴尸府门,远近冤之。〔本来唐朝的宦官在朱温当政时被诛杀干净,宦官干政已经成为历史,而且整个五代中的梁、晋、汉、周都没有宦官惹乱,唯独在后唐李存勖在位的这几年,宦官势力开始有所恢复。这些人和刘皇后勾结在一起,渐渐形成一个反动的政治集团,对朝政施加影响,虽然影响没有唐朝的那样恶劣,但至少对李存勖来说,这是他走向灭顶之灾的开始。河南令罗贯正直敢言,郭崇韬很欣赏他,支持他清除豪门积弊的工作,效果很不错。但罗贯却得罪了后宫集团、大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这些人非常痛恨罗贯,在李存勖面前抵毁诽谤。李存勖的母亲曹太后死后安葬坤陵,但通往坤陵的路桥因为各种原因坍塌,太监们便说乘机陷害罗贯,果然李存勖大怒,把罗贯抓来,打的死去活来。郭崇韬非常心疼,上来劝阻,说“陛下和一个县令斗气,传出来对皇上名声不利。”李存勖哪里肯听,干脆把郭崇韬关在宫外,让宦官把罗贯活活打死,暴尸街头,以示炯戒。罗贯一死,天下呼冤,并开始对李存勖是否有能力中兴唐朝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郭崇韬一向厌恶宦官,和魏王李继岌私下谈起:“常言道,阉掉的公马不能骑,何况那些阉人呢。大王将来即位后,要把太监通通赶走,任用读书人。”这些话被太监听到了,无不切齿痛恨。【〔925.11〕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騬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吕知柔窃听,闻之,由是宦官皆切齿。】

后来,朝廷派魏王和郭崇韬攻打西蜀,把成都平服了。蜀中人士要求郭崇韬留下来清剿山林盗贼。庄宗很疑心,又听说他想谋害魏王,加上刘皇后不断进谗言,要皇帝保护儿子。”【〔925.11〕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命任圜、张筠分道招讨,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魏王,太子也;主上万福,而郭公专权如是。郭廷诲拥徒出入,日与军中饶将、蜀土豪杰狎饮,指天画地,近闻白其父请表己为蜀帅;又言‘蜀地富饶,大人宜善自为谋。’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委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请早救继岌之死。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

而蜀国投降后送来的珍宝又很少,便问及太监向延嗣。这人早就恨死了郭崇韬,挑拨说:“听说好东西都叫郭家收去了:金子一万两,银子四十万两,钱一百万缗,宝马一千匹,他儿子掠取的还不算。送到朝廷来的自然不多嘛!【〔925.11〕帝阅蜀府库之籍,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崇韬有金万两,银四十万两,钱百万缗,名马千匹,他物称是,廷诲所取,复在其外;故县官所得不多耳。”】

庄宗怒不可遏,不加思索,派太监马彦珪赶去成都,传令郭崇韬班师,稍有拖延,立即诛死。【〔925.11〕帝遂怒形于色。…帝寻复遣衣甲库使马彦珪驰诣成都观崇韬去就,如奉诏班师则已,若有迁延跋扈之状,则与继岌图之。】

马彦珪告诉刘皇后:“三千里外传递命令,怕有失误。杀郭崇韬要随机应变,成败就在顷刻之间,何不直接要魏王立刻诛死他呢?”刘皇后立即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叫他相机行事,不可拖拉。【〔925.11〕彦珪见皇后,说之曰:“臣见向延嗣言蜀中事势忧在朝夕,今上当断不断,夫成败之机,间不容发,安能缓急禀命于三千里外乎!”皇后复言于帝,帝曰:“传闻之言,未知虚实,岂可遽尔果决?”皇后不得请,退,自为教与继岌,令杀崇韬。知祥行至石壕,彦珪夜叩门宣诏,促知祥赴镇,知祥窃叹曰:“乱将作矣!”乃昼夜兼行。】

魏王李继岌收到皇帝和皇后的命令,于心不忍,也觉得太过分,却抛不过身边的一群太监和小人,说什么一旦消息传到郭崇韬耳里,反而引起怀疑,说不定要先下手呢!魏王年纪轻,缺乏主见,便请郭崇韬进营商量军事,刚踏上阶檐,卫士李环从旁冲出,一柏就把郭崇韬的脑袋击碎了。接着又杀了他的儿子和亲信将吏。【〔926.1〕魏王继岌将发成都,令任圜权知留事,以俟孟知祥。诸军部署已定,是日,马彦珪至,以皇后教示继岌,继岌曰:“大军垂发,彼无衅端,安可为此负心事!公辈勿复言。且主上无敕,独以皇后教杀招讨使,可乎?”李从袭等泣曰:“既有此迹,万一崇韬闻之,中涂为变,益不可救矣。”相与巧陈利害,继岌不得已从之。甲子旦,从袭以继岌之命召崇韬计事,继岌登楼避之。崇韬方升阶,继岌从者李环挝碎其首,并杀其子廷诲、廷信。外人犹未之知。】

都统推官李崧听到情况,赶来责备魏王:“三千里外,没有皇帝的命令,只凭皇后一封信,擅自诛杀功臣元老,太危险了!你就不能忍耐,让他回到洛阳再说吗?”李继岌也后悔不已。【〔926.1〕都统推官饶阳李崧谓继岌曰:“今行军三千里外,初无敕旨,擅杀大将,大王奈何行此危事!独不能忍之至洛阳邪?”继岌曰:“公言是也,悔之无及。”】

李崧立时叫书吏上楼,抽掉梯子,伪造了一份诏书,用白蜡刻成中书省的官印,模糊地盖在假诏书上,再向军士宣读,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诛杀叛贼,才把事情掩盖过去。【〔926.1〕崧乃召书吏数人,登楼去梯,矫为敕书,用蜡印宣之,军中粗定。】

朝中的太监和伶人又兴风作浪,唆使地方官诬告郭家的另外几个儿子和女婿,以及郭崇韬的老朋友朱友谦,这些人及他们的家属全被处死了。【〔926.1〕景进言:“河中人有告变,言李继麟与郭崇韬谋反;崇韬死,又与存乂连谋。”宦官因共劝帝速除之,帝乃徙继麟为义成节度使,是夜,遣蕃汉马步使朱守殷以兵围其第,驱继麟出徽安门外杀之,复其姓名曰朱友谦。友谦二子,令德为武信节度使,令锡为忠武节度使;诏魏王继岌诛令德于遂州,郑州刺史王思同诛令锡于许州,河阳节度使李绍奇诛其家人于河中。】

当中使到了河中朱友谦家里,朱夫人张氏带领全家二百多口,面见使者:“我家应该受死,但不可连累无辜。”于是把朱家子弟叫在一边,跟婢仆们分开。又给每个女婢男仆送了一些钱,打发走后,才领着亲人走向刑场。临刑之前,她从怀里取出铁券,交给使者:“这是皇帝去年赐给我家的。我不识字,上面写的什么呢?”所谓“铁券”,是用金属制成的诏令,皇帝将它送给某些功臣贵族,意思是这些人家犯了死罪也可以赦免,不能杀头。张氏从容地拿出来,是不想据理争辩,也不想指责唐庄宗出尔反尔,并非不识字。中使看了铁券,也替皇帝难堪:为什么一旦翻脸就不认帐呢?为什么丝毫也不反躬自问呢?

朱友谦的一家人就这么委屈地死了!【〔926.1〕绍奇至其家,友谦妻张氏帅家人二百馀口见绍奇曰:“朱氏宗族当死,愿无滥及平人。”乃别其婢仆百人,以其族百口就刑。张氏又取铁券以示绍奇曰:“此皇帝去年所赐也,我妇人,不识书,不知其何等语也。”绍奇亦为之惭。】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原文_翻译及赏析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宋代·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出自宋代张先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婉约 , 相思 , 爱情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著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著,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
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赏析

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宋范公《过庭录》说:“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永叔是文坛巨擘欧阳修的字,张先的词能让欧阳修极口称赞,足见其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词的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感情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离愁”,承上“伤高怀远”。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而那蒙蒙飞絮,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想当时郎骑着嘶鸣著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尘土飞扬之中,此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此时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只见梯子横斜著,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此时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与女子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后有感而作。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张先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怎么登楼省力

运用省力费距离原理,你可以沿着楼梯的对角线走,必然会省力。如果楼梯很长,你也可以将一段楼梯分成几个对角线走,绝对省力。

郑州一工人因违规安装广告牌被城管“抽梯”后坠亡这件事,你怎么看

据新京报报道,1月23日,郑州市航空港区新港大道客运站北50米处,两名广告牌安装工在一企业三楼顶安装户外广告。后因属违规施工,郑州航空港区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令两人将广告牌拆除,并将施工使用的三轮车和梯子从现场带走暂扣。由于没了梯子,两名施工人员被困在楼顶,一名施工人员从三楼顶部顺着绳子向下滑时不慎坠落,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涉事执法人员已被免职、停职,涉事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已被刑拘。
自古人命关天。有人因事故意外死亡,就必须有人对此负责。但问题是,究竟谁该为安装工人之死负责?在经济层面,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作为雇主毫无疑问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涉事执法机关也应当给予相应的国家赔偿。但在刑事责任追究方面,问题可能会复杂很多。
对于执法人员而言,制止违法是其法定职责,但任何执法行为都不能危及涉嫌违法人员的生命安全。执法人员原本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但执法人员选择将梯子抽走暂扣,不仅无助于执法目的的实现,而且客观上将施工人员置于孤立、危险的境地,显属不当。从程序上讲,我国《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扣押限于涉案的设施,并且扣押前须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需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此处的“涉案设施”应该是与安装广告直接相关的设施,登楼用的梯子不宜被扩大解释为“涉案设施”。此外,执法人员在实施扣押时,是否履行了必要的法律程序同样存在疑点。可以说,执法人员的不当执法,是后续悲剧之所以发生的重要原因。我国刑法对于渎职类犯罪,向来奉行多因一果的认定模式,因此涉案执法人员的行为,很可能已经涉嫌玩忽职守犯罪。
死者欧某是文印广告店工人,其违法安装广告牌应当是受到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指使。从擅自安装广告牌这一行为的违法性角度,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毫无疑问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不过,欧某死亡是因为沿绳索下滑时不慎坠落,且前提是城管收走了用来下楼的梯子。除非是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指示或者强令欧某沿着绳索下滑,否则从原因力大小和因果链远近的角度,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应负的责任,似乎不应当超过涉事执法人员。
那么,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是否可能涉嫌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属于高处作业。事发地是三楼,有报道称高8米有余,毫无疑问是高处作业。《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而国家安监总局在2010年出台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将“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等“高处作业”列入了特种作业目录。本案中,欧某显然属于高处作业,但其有无从业资质?其施工作业的相关安全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如果这些答案当中有否定的,或者欧某沿着绳索下滑,是出于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的指示或者要求,那么刘某很可能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或者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当然, 如果涉事工人是自行决定用绳索下来且自身存在过失,刘某不在现场不知情或者无法阻拦,可能要另当别论。
截至目前,案情的关键细节外界尚不清楚,当地警方是以何种理由、何种罪名对文印广告店老板刘某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也未正式公布。真相厘清之前,不妨先保持关注,先拭目以待。当然,不论涉案各方最终会被追究怎样的法律责任,都不要忘了,追责只是手段,确保生产经营安全才是最终目的。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四张怀瓘《书估》:“声闻虽美,功业未遒,空有望于屠龙,竟难成于画虎”翻译是

原文: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四张怀瓘《书估》:“声闻虽美,功业未遒,空有望于屠龙,竟难成于画虎。”
翻译: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四张怀罐《书估》:“声音虽然很美,功业没有成熟,空有希望在屠龙,最后在画虎难成。”
用软件翻译的哦,不知道对不对,是文言文翻译成中文。

登楼试验怎么做

登楼试验: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一口气登上三楼,不感到明显气急与胸闷,说明心肺功能良好。

走几步路,心悸~爬两级楼梯,气喘~这老年人运动几下,可真是让人担惊受怕!

扩展资料:

6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试验不需要任何运动设施也不需要训练和先进的技术,只需要一条30米的走廊就足够了,简便易行。

方法是什么

在平坦的地面划出一段长达30.5米(100英尺)的直线距离,两端各置一椅作为标志。

患者在其间往返运动,速度由自己决定,在旁的检测人员每2分钟报时一次,并记录患者可能发生的不适(气促、胸闷、胸痛)。如患者不能坚持可暂停试验或中止试验。

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个计策

帮刘奇逃到江夏,让他带走了一万兵。这也帮了刘备,刘琦带的一万人是他在赤壁之战中一半的兵力。这是真正的“初出茅庐第一计”。
博望之火是刘备所放,没诸葛亮什么事。
火烧新野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