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雍正王朝科考怎么泄密
- 雍正王朝:弘时为何勾结张廷璐,一起泄露考题,不怕雍正发现吗
- 张廷璐的生平
- 雍正王朝,弘时究竟为什么勾结张廷璐泄露考题
- 雍正为何要杀张廷璐和李绂呢
- 雍正王朝张廷璐被斩了第几集
- 《雍正王朝》张廷璐为什么没有供出三阿哥弘时是主谋,比如在刑场高喊
- 张廷璐的介绍
- 张廷玉后人是谁 张廷玉的弟弟是谁
- 雍正为何要杀张廷璐和李绂
雍正王朝科考怎么泄密
是弘时指使张廷璐泄露贩卖考题。
雍正在登基以后办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山西蕃库亏空案,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诺敏,由于贪图名声,竟然欺瞒雍正,最终被处于极刑。可以说是罪有应得。
第二件大事是科场考题泄露案,在这件案子中,弘时指使张廷璐泄露贩卖考题,最终被李拔告发,张廷璐也同诺敏一起被杀。
但是张廷璐与诺敏不同,张廷璐并不是考题泄露案的主犯,背后真正的主使是弘时,张廷璐完全是替弘时背黑锅。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雍正不知道内情,直到雍正处死弘时的时候,对弘时说:“事发之后,张廷璐西市问斩,你整天围着朕,一句减刑的话也不说,还拼命叫朕将他满门抄斩,朕当时对你很寒心啊!”
剧情简介
《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长篇小说《雍正皇帝》,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
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弘时为何勾结张廷璐,一起泄露考题,不怕雍正发现吗
考场如同股市,既要靠个人能力,同时也是一门情报学,谁占据有效信息,谁就有捷足先登的优势。一部古代科举史,也是一部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史。考生为了金榜题名,可以不择手段;考官为了个人利益,也不惜大开方便之门。《雍正王朝》中的“科场舞弊案”,就是当时考场的一个缩影。按理说,考场是考官与考生的道场,可弘时堂堂皇子,既不用参加科举,也不需要监考,他为何还要联合张廷璐泄露考题呢?
1、原因无它,就为夺嫡排兵布阵
人生处处皆考场,求职、相亲、投资等领域,想要脱颖而出,也要面对一场场“考试”。弘时即使不参加科举,也要应付其他“考试”。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皇子,终极奋斗目标就是君临天下,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作为皇子,弘时从小就浸润在宫廷斗争之中,虽然台面上没有显示出来,但潜意识里面都有夺嫡的心思。何况,虎父无犬子,雍正自己都热衷于皇位,他儿子弘时多少也会有样学样。再加上弘时的老师邬思道,是一位顶级的夺嫡咨询师,有意无意也会影响弘时,弘时想不朝着皇位努力都不可能。
想要夺嫡就要组建自己的团队,单枪匹马是难以坐上皇位的,勉强上去也坐不稳,因此,弘时也要有一批自己的嫡系部队,他将目光看向了科举考场。那些新科进士,就像刚毕业的应届生,容易拉拢又比较听话,弘时要搞定他们,只要给点甜头。对于考生,最好的甜头,无非就是标准答案,有了答案就能成为天子门生。
此外,每一个考生的背后,代表着一个家族。那些考生中,有不少都是出生豪门,家里有人在京城或地方任职。弘时吸收这些考生,其实也是为了将那些家族绑定一起,成为自己一党。所以,在夺嫡的欲望驱使下,弘时很有必要泄露考题,拉拢他们。
但要泄露考题,弘时仅仅一厢情愿也没用,他还要打通主考官才行。当时的主考官是张廷璐,弘时搞定他就能拿到考题。当然,他联合张廷璐,还有另外两个目的:
一、张廷璐是张廷玉的亲弟弟。张廷玉何许人也?康熙、雍正的两朝中堂,桐城张家又是近百年来的进士专业户,家族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毫不夸张地说,以张家的影响力,可以形成一个小朝廷。弘时只要能够顺利地将张廷璐跟自己捆绑,整个桐城张家大概率就成了他的后花园。那时候,别说是弘历,就是雍正也会给他面子。
何况,朝堂之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就那么几号人,而且大多都有派系。今天弘时如果不笼络几个自己人,明天这些人搞不好都会跟着弘历花天酒地。他先把张廷璐拉入圈子,弘历再来挖墙脚就难了。
二、投石问路。张廷璐是张家人,但不是主心骨。弘时直接找张廷玉,恐怕不是很方便,毕竟人家位高权重,离雍正又近,万一将事情报上去了,只会给自己添麻烦。因此,弘时先找张廷璐,可以试探一下他家的口风,为深入合作做准备。
要让张廷璐与自己成为一条船上的人,没有什么比大家一起做一件坏事更直接。这样,你张廷璐就只有与我继续合作,连讨价还价的空间也没了。
2、面对无限收益,再大的风险也值得
做任何决策,都有一定的风险,但权衡利弊之后,再大的风险也有人会赌。弘时要的是当皇帝,有无限大的收益,但在泄露考题那个阶段,风险还比较低,无非就是三种可能:
可能一:事情办成了,而且神不知鬼不觉。这种情况下,弘时不仅可以收拢一帮新科进士,而且与张廷璐建立了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可能二:功败垂成,最后还东窗事发。这种情况如果发生了,弘时很轻易就能找到对应方案。一来他是雍正的亲儿子,而且又是初次犯错,只要肯低头认错,然后求爷爷告奶奶,雍正不至于下手太狠,机会还是会给的;二来他可以丢车保帅,将主要责任推卸给张廷璐。张廷璐面对皇子,考虑到家族,大概率只会自认倒霉。
可能三:事情被揭发,但弘时没有被告发到雍正那里。这种情况下,弘时得不到好处,也不会受到雍正处罚,只需要静观其变。
所以,弘时联合张廷璐泄露考题,最后不管出现哪种可能,他的风险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秋媚说:皇子离皇帝,仅仅一步之遥。这一步,跨过去了就是九五至尊,跨不过去也许就是第二个阿其那。弘时有夺嫡之心,是人之常情,但第一步就暴露了自己的吃相。这让居心叵测的胤禩给抓了现行,也导致弘时一步步滑入深渊。
张廷璐的生平
张廷璐,字宝臣,号药斋,安徽桐城人。 雍正元年,他督办河南学政,当时封邱县令违制,在临试前强迫考生去修河,影响备课,考生们准备集体罢考。经过张廷璐说服,恢复科教。但当地官吏已将罢考事上报朝廷,张廷璐被撤职。不久查明真相,张廷璐恢复原职,后又被提升。曾主持过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典试。
雍正七年,张廷璐出任江苏学政。 雍正帝于十三年八月病逝,乾隆帝即位。当年10月,乾隆下令更换各省学政,但张廷璐奉旨继续留任江苏学政。张廷玉奏请张廷璐已在任六年,请另派员继任。乾隆帝面谕:“江苏学政紧要,甲于天下,张廷璐久于此位,声名甚好,已著有成效矣。朕即位之初,岂肯舍此可信者,而另用他员耶?”因之,张廷璐又续任三年,共在江苏学政位九年,选拔了不少人才。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古诗源》、《唐诗别裁》等名著作者)即系由张廷璐选中者。乾隆三年,调回朝,升任礼部侍郎,一直到致仕(退休)回桐城,终年71岁。
雍正王朝,弘时究竟为什么勾结张廷璐泄露考题
雍正王朝里面,雍正皇帝登基之后有三个儿子,弘时年龄最大,雍正没有嫡子,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规矩,弘时继位可能性比较大。但是电视剧里面,弘时在雍正登基没有多久,就勾结当时科举的主考官张廷璐,买卖考题。那么弘时究竟为什么要勾结张廷璐泄露考题呢?从弘时的表现看,弘时泄露考题是为了赚钱,提拔一部分人为他所用,并且能够通过勾结张廷璐来拉拢张廷玉。
一、弘时泄露考题可以赚钱。雍正初期国库空虚,雍正皇帝非常节俭,弘时身为雍正的儿子,他自然不能铺张浪费,但是他又需要钱,身为皇子用钱的地方比较多,他没有别的办法赚钱,通过泄露考题,可以让他增加收入,赚很多钱。弘时泄露考题可以给自己增加额外收入。
二、弘时泄露考试是为了提拔自己人,让这些人为自己所用。雍正皇帝有三个成年皇子,弘时就是其中之一,他自然想当皇帝。想要夺嫡成功就需要有人帮忙,他可以通过泄露考题拉拢一批人,这些人通过弘时得到官位,自然会向着弘时说话,到时候弘时夺嫡路上就会顺畅很多,会有很多人帮忙。因此弘时泄露考题是为了让这些人将来为他所用,成为他的班底。
三、弘时可以通过勾结张廷璐想把张廷玉拉下水。当时雍正皇帝手下有几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其中张廷玉是汉臣的首领,他手下很多学生都是高官。张廷璐是张廷玉的亲弟弟,弘时和张廷璐勾结,可以把张廷玉拉下水,将来成为自己人。张廷玉如果不站在他那边,他可以拿这件事威胁张廷玉,因为一旦泄露,张廷璐就是犯了重罪,会被砍头。弘时这么做可以拉拢张廷玉。
雍正为何要杀张廷璐和李绂呢
雍正帝在继位之初,伴随着得位不正这样的流言蜚语,顶着莫大的压力。在雍正初年。便举行了一场浩大的恩科考试。而本次考试的主考官,便是当时实权人物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本来雍正让张廷璐做主考官的目的,就想借助张家的清廉。但谁也没有想到,雍正初年便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科考舞弊案。
雍正爷亲手封装起来的三道考题竟然,在伯伦楼被公然叫卖。雍正一怒之下要求彻查此事。于是便引发了震惊天下的科场舞弊案。
作为主考官的张庭路,肯定逃脱不了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收了别人的银子来泄露考题,他还没这个胆子。他能做的无非是在试卷上做好印记,以便将来在取进士的时候,以权谋私。
那考题到底是谁泄露的呢?最终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当时的皇子——弘时(就是和后来的乾隆争皇帝位的那个)。但张廷路不敢指认弘时,因为这毕竟是皇帝的亲儿子。就把所有的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最后被雍正腰斩而死。所以张廷璐该杀,死的一点都不冤。不过就是给人背了黑锅。
雍正爷在当了皇帝后拿出了一个改革措施叫雍正新政。这其中有一条叫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封建社会家里有当官的,家里是读书人的话是不用当差,也不用上交税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平民将自己的土地挂靠到这些人家里,以求避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土地兼并的盛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雍正爷在登基后便颁布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这个新政当时在河南作为试点,由河南总督田文镜全力实施。但这个新政得罪了士绅阶层,官僚阶层以及读书人阶层。
大家便群起而攻击田文静说他是酷吏,不遵循圣人之道。李绂作为当时的清流领袖。也便参加了这场攻击田文镜的运动中,与很多读书人,很多官员一起写奏章,弹劾田文镜。但在雍正爷眼里:这就是结党营私,反对田文静,就是反对新政,反对新政,就是反对雍正。为他一怒之下要把李绂,以达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当然最后在宝亲王红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的求情之下,李绂也没死,这就是后话了。
雍正王朝张廷璐被斩了第几集
雍正王朝张廷璐被斩了第26集。雍正王朝26-3:杀鸡儆猴,雍正怒斩张廷璐诺敏,下令百官一起观斩胤祥犯颜直谏,指责雍正办事操切,轻信赐扁,使雍正龙颜大怒,进而醒悟。
从而下定决心要下罪己诏雍正传旨,四品以上的在京官员一概到菜市口观斩。刑场上,人头落地,百姓欢呼。
雍正王朝剧情
公元一七二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胤礽,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胤祉,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为筹款赈灾,在城隍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
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令满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述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
《雍正王朝》张廷璐为什么没有供出三阿哥弘时是主谋,比如在刑场高喊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一般是三年一考,会试在子、卯、午、酉年考,然后会试在第二年的二月,殿试在三月。
但如果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就会额外加一次,比如皇帝登基,或者皇太后的大寿,这个叫恩科考试,比如雍正新登基这一次,就非同寻常,比平时的科举的考试还要重要,因为这一次的进士都是天子门生,也比较额外受到雍正的器重。
那么主考官就显然得尤其重要,一定得选资历、声望、学问俱佳的人,这个人最好的人选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纨,他是三爷的人,而八爷推荐的却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
这个确实让人很费解,八爷此举意欲何为,因为电视剧没有明说,所以我们可以做下猜测,大概原因,就是八爷展示自己办事公道,举贤不避仇,他虽然与张廷玉不是一路人,但是在大事大非上面,他还是拎得清的,顺便也往雍正与张廷玉那边扎根刺。
雍正可能在想,张廷玉什么时候跟老八好上了?老八还这样推荐他的弟弟出来当主考官?
张廷玉当然很清楚,他弟弟虽然不错,但是根本难胜任,所以还是推荐了李纨,这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人选。
可是往深里想,老八是不是还有其他目的?是不是他其实早就知道了弘时的一些做法?电视剧里也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地方看出端倪。
比如,那个泄露试题的伯伦楼,整个过程,可不可能仅仅弘时与张廷璐知道,而是好多人知道,另外,伯伦楼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但凡对雍正不好的话都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比如那大爷说的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于四字。
可以这样说,伯伦楼的幕后老板很有可能是老八或者是老九,还有,张廷璐既然都没有供出弘时,那为什么老八还是找到了弘时的把柄,以此来要挟弘时呢?这个也说明老八对这个事情也是洞若观火。
总的来说,老八此举,肯定是不怀好意思。
那张廷璐为什么不供出弘时呢?要知道,以张廷璐的能力,是肯定拿不到试题的,只可能是里面的人做的,大家都知道,可是张廷璐不能说,他说了,就能改变他被杀的结果吗?而且他一说,那弘时要不要处理,张廷璐这样做,张廷玉怎么办?
张廷璐不说,这个是很多人都希望的结果,弘时自然是如此,雍正和张廷玉也是如此,连老八也是这样,如果张廷璐说了,他还怎么去找弘时呢?
张廷璐的介绍
张廷璐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雍正的老师)的第三子,张廷玉的弟弟。
清朝榜眼,于康熙五十七年及第,是戊戌科。生于1675年,卒于1745年。谥号文端。
康熙五十七年,张廷璐殿试被拔为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进入内廷。
雍正元年,张廷璐以詹事府中允,外出典试福建乡试。四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值南书房,迁翰林院侍读学士。雍正五年,以侍讲出任会试同考官,累迁为侍讲学士,后提督河南学政。因封邱生员罢考一事被罢官。不久授任讲侍,升迁国子监祭酒令将军及提,又任詹事府詹事。雍正十年,升礼部侍郎,任江苏学政。雍正十年,任浙江乡试主考官。雍正十一年,仍任江苏学政。
乾隆六年,任吏部侍郎,典试江西乡试。乾隆九年,辞官归乡,第二年逝世。
张廷玉后人是谁 张廷玉的弟弟是谁
张廷玉的后人有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渟,张廷玉的弟弟的弟弟是张廷璐。
1、张若溎
张若溎(1703~1787) ,字若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张廷玉之子,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桐城)人。
清雍正八年(1730)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御史,晋给事中,至刑部侍郎,拜左都御吏。
尝充殿试读卷官,乡试考官,山东学政,总裁四库全书馆。七十四岁以疾告休。后又入都参与千叟宴,礼成返里。年八十五卒。
2、张若霭
张若霭(1713—1746)字晴岚(读画辑略作字景采,号晴岚),室名藕香书屋,安徽桐城人。张若霭有家学,祖父张英、父亲张廷玉均为雍正、乾隆朝大学士。
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殿试金榜中二甲一名进士,未散馆特授编修,后帝亲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袭伯爵。
3、张若澄
张若澄,字镜壑,一字链雪,自号款花庐主人,安徽桐城人。张若霭之弟。乾隆十年(一七四五)进士,官至内阁侍读学士。乾隆乙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他是三朝宰相张廷玉的儿子。张廷玉深得皇帝信任,因此在他年老时,把张若澄叫去南书房给他当助手,就这样一步一步升官了。
4、张若渟
张若渟(tíng),张廷玉七子。生于1728年,由贡生纳资为郎,乾隆十四年(1749年)捐刑部湖广司主事,授刑部主事,入值军机处。
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升四川建昌道,入为太仆寺少卿,历通政使,内阁学士,补工部侍郎。1800年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卒于1802年;赠太子太保,谥“勤恪“。
5、张廷璐
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张英第三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应乡试列副贡;五十二年再应乡试中举;五十七年赴会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
雍正元年(1723),出督河南学政,因罢试事坐落职;旋即又重新授为国子侍讲,擢国子祭酒,迁詹事府少詹事;七年,擢江苏学政;十年,典浙江乡试;十一年,擢礼部侍郎,再督江苏学政。
乾隆九年(1744),主持江西乡试,后辞职还乡,被称颂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十年,病逝桐城。一生好学,诗宗唐名家、文法宋诸子,著有《咏花轩制义》、《咏花轩诗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廷璐
雍正为何要杀张廷璐和李绂
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打算认真回答一下,改变一些错误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雍正在位期间,从来没有杀过张廷璐与李绂,或者说二人一生并没有死于非命,而是寿终正寝。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待我为你一一分析。
一、影视剧中的两人
在影视剧中,确实存在两人遭到雍正的处决,甚至张廷璐被惨杀。剧情大概是这样的,张廷璐仗着自己有个权臣哥哥张廷玉,从而得以做科举考试主考官,在考试过程中发现有作弊行为,雍正严肃查处,最后发现张廷璐有很大嫌疑于是将其处死。
而李绂呢?电视剧中的剧情是他因为上疏指责田文镜,从而遭到雍正的不满,将其治罪,幸亏弘历求情,才得以放出来。
这些剧情偶尔一看,感觉很不错,仔细推敲,你会发现漏洞百出,虽然有一定历史影子,可是相差甚远。那么真实历史上的二者是什么样呢?我继续为你分析。
二、真实历史上的两人
1、张廷璐的一生
张廷璐确实是张廷玉的弟弟,但是更牛的是他的父亲张英还是雍正的老师,不过这家人对大清王朝的建立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张廷璐于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后来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他工作认真,再加上家庭成分比较好,升官速度十分迅猛。
雍正元年,他奉命督办河南学政,但是与当地官员关系不够融洽,导致封邱县令与他处处为敌,公然在要考试之前逼迫学生去修河,搞得学生一气氛就搞罢考,在张廷璐三番五次的开导下,学生才最终参加考试。
但是清朝的官场就是这么腐败,见不得别人好,张廷璐让那些学生好好考试,当地官员反而更加不高兴,将学生罢考一事上疏雍正,添油加醋说是张廷璐的失职。
雍正听后先将张廷璐革职,后来再派人彻查此事,经过调查搞清楚事情真相后,雍正继续恢复张廷璐官职。在后来的官场生涯中,张廷璐还是顺风顺水,不过从来没有做过电视剧里所说的主考官,只做过几次同考官,当时的主考官正是他的哥哥张廷玉。
恢复官职后,张廷璐一直仕途顺利,没有什么大的风波,雍正七年升职为江苏学政,一做就是9年,到乾隆三年才调回朝,升任礼部侍郎,一直干到退休回家。
乾隆十年,于家乡桐城去世,享年71岁,也算是寿终正寝,根本不是被雍正所杀。
2、李绂生平
李绂的一生比起张廷璐,就要曲折很多,他于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康熙六十年担任会试副考官,出榜的时候有些异常,康熙就命令对这次考试重新审查,结果有的考生感觉不服气聚众闹事,虽然最后李绂还是搞定一切,但是因此成为别人把柄被上疏。康熙以隐匿不奏的罪名将其免官,贬至永定河做河工。
此榜或有乱臣贼子,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怨气所致。
这与电视剧里边的桥段就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后来的事情还是有点相似,比如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恩怨情仇。
雍正三年,李绂成为直隶总督,看着田文镜实施雍正新颁发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自己自命清高不明白问题本质,只听到名声载道,就去职责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田文镜也很无奈,但是因此对李绂有所不满。
后来雍正四年,田文镜就对李绂开始报复,反告李绂结党私营,雍正五年(1727年),又说李绂庇护私党,议罪21款,结果李绂被革职交刑部审讯。
在刑部查处李绂家产时,发现家中实在寒酸,根本不像一个徇私枉法、中饱私囊之人,就连他老婆戴的戒指,都是一个铜制品,雍正为此而感动,将他免罪。
后来李绂继续在朝中任职,到乾隆十五年去世,享年75岁,比张廷璐活得还久。
结语
以上就是张廷璐与李绂的一生主要事迹,虽然有过起起落落,但是并没有祸及生命,两人都比雍正活得久,何谈被雍正所杀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