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帝啼鹃的典故

望帝啼鹃的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典故的出处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7 08:35:01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典故的出处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意思

说到这个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典故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我反正不知道了,第一次听说了,那么这个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还是值得研究一番的,还有话说这个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典故出处又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典故的出处:孝妇苌弘杜宇邹衍窦娥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意思:

1、苌弘化碧:

苌弘忠于职守。他在王室任职期间,极力辅佐周王,维护王室的尊严。为避王子朝之乱,帮助王室摆脱困境,苌弘和刘文公商定在瀍水以东的狄泉附近扩建成周城。

由于周王室财力匮乏,苌弘四处游说,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相传,因苌弘死得悲壮、死得冤屈,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庄子·外物》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白话文:苌弘死在了蜀地,其血三年化为碧玉。

2、望帝啼鹃

相传上古时代,蜀地有一位很贤明的部落首领,名叫杜宇,人们尊称他为望帝。有个叫鳖灵的人,到了蜀国,便去拜见望帝。望帝便任命他为蜀国宰相。

鳖灵一上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让蜀地百姓重建家园。当鳖灵凯旋都城时,望帝亲自迎接,并决心禅让帝位,但又怕鳖灵不肯接受,便隐居到西山修道去了。

不料这鳖灵原是江湖的混混,劣根性未改,入主蜀宫后,不久便掏空了国库,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消息传到西山,望帝懊悔不已,郁郁病故。

望帝死后,化作杜鹃,叫声十分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来。

出自:汉李膺《蜀志》: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化为杜鹃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白话文:望帝是蜀国的王,招募到了荆州人鳖灵,给他宰相之位。过了几年,望帝因为它的功劳很大,于是把王位传给鳖灵。望帝去修道变成了杜鹃鸟,到了春天就开始鸣叫,听起来非常凄惨。

望帝杜宇|魂化杜鹃啼血典故

文|零露

唐诗宋词中多次出现杜鹃啼血的典故,李商隐《锦瑟》中: 望帝春心托杜鹃 ,书友分享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第一句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娟 。是引用蜀国古国王望帝杜宇死后化杜鹃啼血的典故,因杜宇悲剧的人生,大多表达悲伤之意,但是王维此与引用却有化悲剧为欢腾意像的神大手笔。借此诗浅谈:望帝杜宇,死后魂化杜鹃的典故。

战国时期蜀地(现今四川)有一个国王叫杜宇,号望帝。望帝本也是勤政爱民,受百姓爱戴的君主,后婵位给治水有功的鳖灵(号丛帝),自己便归隐到西山,修仙问道。没想到丛帝继位不再勤政爱民,反而居功自傲,生活奢糜,不但不听取忠臣的意见,还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西山隐居老望帝杜宇得知丛帝的暴行后,非常忧心和后悔,想回去劝谰丛帝要爱民,却被拒之宫城门外,老望帝杜宇无功而返,回到西山,不久后便郁郁而终。心里始终记挂蜀国百姓,死后便化做杜鹃鸟,飞到丛帝宫门面前日夜啼鸣:“爱民”(提醒丛帝要记得爱护百姓),十分凄婉和哀怨,直至啼出血来。

另外一个说法杜宇心里忘不了百姓,死后化作杜鹃在早春二月鸣叫,一直啼叫:“布谷”,是为了提醒百姓下田播种,因此杜鹃也称布谷鸟。后世蜀人(现四川人)为感念杜鹃努力不息的精神,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

而在唐诗宋词中多引用 望帝啼鹃、杜鹃啼血、杜宇魂 、 子规啼 、 等 多指悲凉、凄怆、哀怨或是思归的心情,皆源于杜宇悲剧人生。

文末分享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李白《蜀道难》节选: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望帝啼鹃的典故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望帝:战国时蜀国王杜宇,传说杜宇爱民,因国遭洪水,命相治水,后禅位于相,杜宇死后化身杜鹃鸟,每年春天,仍不断地提醒臣民布谷,及时种耕,所时,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催工鸟。望帝啼鹃由此而来。

有哪位文生能跟我说说“望帝啼鹃“这个典故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用四个典故引出的三桩誓愿,的确感天动地。这种手法也的确新奇。根据课文注解,其中三个典故都是极易理解的表冤屈的典故,惟独“望帝啼鹃”的解释让人无法明白它竟也是一个表冤屈的典故。
  请看课文的注解:
  【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很显然,既然是杜宇自己主动让位给臣子的,那么他死后凭什么要化鹃悲鸣呢?也就是说,他没受任何冤屈,死后化鹃鸣屈是毫无道理的。如此看来,就值得深究了:究竟是关汉卿表意错了?还是教材的编者解释错了。让我们就手边的工具书来看看吧。
  1.望帝啼鹃: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常用典故词典》第463页,于石、王光汉、徐成志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9月版。)
  2.杜宇: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
  (《辞海》(中)第286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望帝:古代传说中的蜀国国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又晋代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因以为杜鹃的别名。
  (《古书典故辞典》第430页,杭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杜宇:秦时蜀主,蜀地曾发大水,他率领居民避长平山。后鳖灵开峡治水,居民得归陆地。他即传位于鳖灵,自居西山。据神话传说,他后来得道升天,为蜀人怀念。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第63页,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5.望帝杜鹃:见《蜀王本纪》、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望帝,传说中的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在周朝末季称帝,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凄哀。后遂用“望帝杜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
  (《古诗词典故辞典》第49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望帝: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后退西山,化为杜鹃鸟。《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新编中学文言文常用词典》第291页,蒋传一、庄文中编著,王泗厚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显而易见,上述六书的解释,都只说明他称帝、归隐、化鸟、悲啼,没有说明杜宇是冤屈的。至于《辞海》中说他“通于其相之妻”,也只是“惭而亡去”,也未表其冤屈。那么究竟有没有表其冤屈的说法呢?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18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6月版)明确写道:
  杜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按《蜀志》云:望帝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中似有一段隐情未能道出。《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略透出此中消息。盖望帝化鹃,皆缘“欲复位不得”,非以鳖灵“功高”而“禅位”也。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若按这一传说,杜宇冤屈无疑,他化鸟、悲啼的因果关系才得以成立,“望帝啼鹃”典故的含义也才得以贯通。因此,课文的解释疏漏明显,是无法表明窦娥的冤屈的。

望帝啼鹃的典故出处

《禽经。杜鹃》“蜀右曰杜宇”晋张华注引注汉李膺《蜀志》曰: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华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杜鹃啼血是哪个典故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为杜宇。后来禅位隐退,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常用于形容哀痛之极。

望帝啼鹃有什么典故吗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望帝喻指杜鹃,是什么典故

颔联对句用望常化杜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春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里的“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而伤春,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所谓“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创意伤春复伤别”(《杜司勋》)、“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清河》),都可作为明证。“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气氛的图画:象征着化为望帝冤魂的杜鹃。在泣血般的悲鸣中寄托着不泯的冤恨。这幅图画,一方面是表现瑟声的哀怨凄迷,另一方面又喻指自己的春心春恨(美好的愿望和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都托之于杜鹃啼血般的哀怨凄断之声。句中的“托”字,即“寄托”之意,乃是全句的句眼,不但写出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出了诗人之托春恨于悲鸣。暗示了寄托“春心”者的性质,真乃妙笔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