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嗣同潼关古诗翻译赏析

谭嗣同潼关古诗翻译赏析(潼关古诗翻译及赏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6 18:28:42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潼关古诗翻译及赏析

《潼关》是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整理了《潼关》古诗翻译及赏析,供参考。

《潼关》古诗翻译

潼关

近现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十一岁随父湖北巡抚谭继洵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幼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任侠。甲午战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戍六君子”。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雄浑,境界恢廓,充满着积极进取爱国精神。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潼关》的赏析

谭嗣同《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 古人作诗讲求炼字,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嫌”字和“解”的表达妙处。
答:“嫌”是“嫌弃”的意思,“解”是“解决”的意思,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大山”以人的生命力,描绘了一幅黄河磅礴奔腾,高山巍峨耸立的画面。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所传达的画面。
答:一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雄心抱负?
答:抒发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